绿林网

《月球》读后感精选

《月球》读后感精选

《月球》是一本由郭爽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球》读后感(一):月相是最稳定的秩序

好友一个月前赠书,我带着它来回于单位与住所,但或是无暇或是疲于用脑,并未真正翻开。足够慵懒时幸好还带着它,终于在农历新年的前后,每天看完一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第二行,“拟像”一词突兀却亲切地刺入眼帘,我想我会喜欢这本书了。果然,后面的法国理论元素也不加遮掩地冒出来。郭爽在小宇宙谈话类博客中的声音和她塑造的人物一样,冷静理性而带有细腻的情绪与体察。

书中每个主角都有自己的哲理宇宙(哪怕未成年的少年),问题都在理性的讨论中变得温柔轻巧,迂回只是增加了小资式的惆怅。郭爽描述这些稳定的关系是熟练的,如同《月球》中刘丽丽用月相来标记信件的往来时间。母与子、父与女、女性友谊、情人与夫妻,而稳定关系背后的隐秘情愫则需要一些“非日常”的事件来推动,比如疾病、旅行、命案。我们也正是在这样的日常与非日常的二元结构中把握住所有持续性的舒适或隐痛,读时的共感让我甚至心怀感激。

郭爽没有去触摸自己不熟悉关系的野心,一些生存的困境只作为被凝视的对象出来打个照面。唯独《消失的巨人》中的吴珍珠,作为真正的社会底层人物,突兀地出现又消失在中产阶级家庭中,一如突兀地出现在这本书中。

对当代作家了解不多,但读来一大感受是,能增强对于描写自我的信心,这样的故事应该是好故事。毕竟,如果不去捕捉与记忆,后神话/后英雄时代的生活就可以足够无趣。

《月球》读后感(二):巨人的神性

第一次读郭爽的作品,比较喜欢《消失的巨人》与《峡谷边》,完整性更好,叙述流畅,吴珍珠和父亲陶勇两个人的形象立住了,印象比较深。以下从个人角度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从小说质感上来说,阅读中能感受到色调的变化与节奏的转换。《消失的巨人》用插叙的手法,讲述了两个阶层的人共同拥有的时光和她们微妙的友谊,能看出作者试图去理解所谓底层人的努力。

“巨人”这个隐喻耐人琢磨,时间的流动在故事里有一种将人吸进去的魔力。

在我的理解里,巨人有着一种神性,至少我被带进了那个充满奇幻魔力的溶洞,它有着超越于现实只存在心灵中的法力,显现于心无杂质的小孩身上。在那些时刻,某种裂缝被填平了。她俩是真正的朋友。

巨人的神性的另一面是破坏性,不受控制的力量总有一天会带来破坏的行为,或者具备某种必然性。

“我们是一样的。”小说结尾可以看出吴珍珠在用她自己的方式理解“我”,祝福“我”。我的贫弱,反而在她的坦然面前愈发明显。

在写这段文字时,我更进一步感受到“我”与吴珍珠之间的那种联系和情感的流动。

《峡谷边》视角的转换、现实与梦境,现在与回忆的交杂,共同构造出了父亲陶勇这个形象,这种叙事角度的转换非常吸引人。

父与子的关系细腻地呈现出来:人生进程里的重大事件,展现了一位普通父亲的艰难,而关于峡谷边陈年旧案的记忆,则折射出一位中年男人的内心风景,写出了普通人内心的复杂与纠结,是可以细细品味的。

于我来说,读完《峡谷边》,我想去理解作为普通人的父母的内心世界,有着怎样的形状,又有哪些绚丽多彩和晦暗沉重的记忆。

《月球》读后感(三):月球啊月球

打开这本书,我只想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集子为什么要叫“月球”? 六个故事,人物、情节、架构、场各不相同,而这个问题让我有意识地去搜刮一些蛛丝马迹,让这一切都顺理成章地连接起来,这是一个谜,我乐在其中。 地图——距离 她/他,或是点开地图,或是展开地图,地图本身是粗糙的概括,也是一种视角。反复使用这个庞大无垠的微缩图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将人们或多或少已经视而不见的距离感,血淋林地呈现在眼前。哪里有比伸手就能触到、轻击就能点开更远的距离?排挤掉的时间和空间就筑成了名为“陌生”的高墙,消灭距离成就了距离感。看看魏是昀在做什么,打开电子地图,缩放比例尺,他在找什么?又在感受什么?“月球”中的儿子将手机连在望远镜上,月球的样子便跳到了手机屏幕上,捧在手中,近在眼前,但月球还是月球,只有想象可以与它相配,而这,是一种可爱的讽刺。 经纬线——边界 边界感只有距离足够近,才被人需要,也才能伤人心。六个故事刻画的是六段,或者说是六团本该亲密的关系,共患难的同事,母子,父女,密友,父子,儿时伙伴。各自在各自的位置上,简单而明确地有着自己的坐标,占据着一个点。这个点但凡稍作溶解,像一滴墨似的慢慢浸开,就会压迫到这个边界,也就承担着不被欢迎的危险。你不说,我就不问,以这个冷漠的做法,来呵护着人人都需要的边界。月球自不了解经纬线的刻意,它只是在观察,它是外。月球,和旁边的点,那个更远呢? 我想月球的意味,就是在建立一个参考系。通过它,可以跳转时间和空间,重新放置别人,重新定位自己。以一个客观的外,来帮你看清楚真正的外,这个外可能就是自己本身,而这也是让我最惊喜的发现。如果想体验解扣的刺激感,故事的剧情化,这本书可能会令你失望,因为它并无情节可言,没有环环相扣,它是在织一个有疏有密的网,可能并不赏心悦目,但它解决了一种复杂性,呈现了一种厚度,并告诫人们别妄想消化它。就像我,费劲心思勾出的一个圆,却成为自己甘愿落入的陷阱。我本身就在月球上。 摘录几行自用留念: 她也遇到过一些比法国人更像法国人的中国人,不能否认的是,元素的组接是技术也是艺术。但她始终不喜欢拼组的人生,她喜欢不能归类的,甚至有些混乱的生活表面,有颗粒感,不能平滑地滑过去的东西。 所幸,列维提供了空间,让她可以安置自己远未定型的人生。或者说他提供了一个答案,让她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她开始认真考虑要不要留下来,这样松弛的关系给她安全感,打消掉对未来的诸多顾虑。

《月球》读后感(四):不知道《离萧红八百米》里的三个人,有没有去那个墓园里逛逛,有没有发现这点差异。如果发现了,不知道会不会对各自现实里的境遇多体会到一点不同的况味。

跟这本书的缘分,说来也奇妙,因为看到《离萧红八百米》的那个短篇标题,就无论如何想看看,到底是写了些什么。

我很喜欢萧红,在哈尔滨呼兰区的萧红故居,在广州银河烈士革命公墓的墓园,都抱着或许会有特别的感受的期待专程去过。

故居自不用说,改成了旅游景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游客而重建的,保留的原有的风貌大概并不多,只能跟着介绍,想象萧红在这里度过了怎样的一段人生。特别的感受,也有,去的时候是10月末,初冬,冬天的呼兰河的气质已经能感受到个五六分,猜测萧红的性格乃至文字的气质,大概都与这地方的风貌有所关联。

在广州的墓园,倒是确确实实有了非常独特的感受。那是个烈士革命公墓,墓园很大,一多半儿是官员,副国级不少见,省部级大把,再就是高知,大学教授居多,艺术家也有一些,搞文学的极少,少到几乎逛遍了整个墓园,印象中也只看到一个萧红。

然而墓前的景象,却又是完全不同了,多数墓碑前,要么空空,要么是腐烂已久的祭拜时留下的食物,一百个里也没有一个有一束花。逛到萧红的墓碑前,被摆满的鲜花吓到,各式各样的花,大约有五六束,把墓碑前挤得满满当当的。

生前的高官们死后大约只有儿女会祭拜,或者连儿女也疏于祭拜,反而只有一个作家,时隔百年,还是日日有人来祭拜,墓碑前的鲜花从不曾断。

与那些高官们相比,萧红生前的境遇,自然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死后,却又戏剧性地反了过来。

这样生前与死后的反差,想来,也真是讽刺。人类社会的荒唐,在此可见一斑。

不知道《离萧红八百米》里的三个人,有没有去那个墓园里逛逛,有没有发现这点差异。如果发现了,不知道会不会对各自现实里的境遇多体会到一点不同的况味。

“去年的五月正是我在北平吃青杏的时节,而今,生活的苦涩,正如青杏的滋味。”

萧红写下的句子,诗一般,真美。

再过一百年,大概也还是会源源不断地吸引着那时候的人吧,毕竟,用文字构筑的美,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月球》读后感(五):看着人类是件多令人无力的事。

看完这本书我又打开google earth,透过屏幕看这颗印在深邃宇宙里的蓝色星球。瞬间降落六万公里可以轻易从茫茫一片中找到自己短暂居住过的公寓楼。

即使将这颗星球握在掌心,可以瞬间去到任何地方,人类仍然执着着找寻自己存在过的地方,看着最熟悉的痕迹。

魏是昀打开电子地图找寻花盆下正对着电脑的自己时在想什么?

悲凉随着粘稠的血液在我体内流动,秋末黄昏将至时刻看这本书令我陷入长久的寂寥中。

这种沉重感来得轻缓,仿佛生活的雾笼在我身体的每一面,水汽沾染的地方都在时间推移中逐渐生锈,锈到抬不起腿伸不起胳膊,连叹气都卡壳。

书里一共六个故事,情侣、父女、母子、朋友,广州、俄罗斯、月球、贵州、日本、香港。

我不该这么快地由一个故事跳入下一个故事,从一处地方到另一处地方,文本里极强的现代感和现实感会让人眩晕。毕竟看着人类是件多令人无力的事。

一个个的人都成了电子地图上的黑点,拉到万里高空就可以假装视而不见,但当比例尺拉小,把他们全都放在眼前,像是一个展览,不得不看。主角都放在正中央的位置,配角放边上,连配角都算不上的都堆在角落里了。想到西南小镇上那个被杀害的女孩被冰冷的解剖刀剖开三次却依然没有个清晰的结果,还要被我堆在这展览的角落里,心里涌起说不上来的愧疚。

论故事架构第一篇《离萧红八百米》一定是最佳。归宁小镇的一起溺亡案和其引发的另一起死亡刻在了两个记者的心里,而其中又有情感纠葛,萧红穿越时空用《生死场》为他们织一张柔韧的网,盛住所有心碎。

论情感我觉得最动人的是《月球》。一位母亲照顾着因慢性病休学的儿子,她的丈夫早已出轨离他们而去。母亲在儿子的安抚下奔向游戏中的月球基地。仓鼠、猩猩、月球带来新的世界。

但我最喜欢的是《换日线》。或许是因为《换日线》摊开来讲述了两个女孩子的故事,盈盈看上去就是我本身。盈盈和令曦真的像很多女孩的缩影,或许所有女孩都有和密友讨论事业、爱情、人生的时刻。讨论“你的问题是性别还是理想?”

这两个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取向不同的女孩逃离、摆脱一切,很多次穿过换日线,逆着时间跑向了可能的远方,她们扯崩了系在两人之间隐形的线,又假装若无其事地系起来,因为属于女性之间的羁绊,那些同样心情的时刻是永远无法磨灭的,她们的身上储存着对方的碎片。盈盈和令曦在情感上、工作上受挫内心空洞时可以互相补救,但当她们所受的伤害来自于对方时,洞会一直存在,亲密的人之间留有余地。

在这些故事背后有很多情感的崩溃和绝望,而故事呈现的只是崩溃之后难以自处的尴尬与不安,魏是昀的纠结抉择、女儿的生气烦躁、刘丽丽的不安,盈盈和令曦的平静。他们外面看起来仍是完好的人,但内里早已破碎不堪,只能寻求自我疗愈、自我和解。在混乱之中重塑,跨越边界去寻找新自由。

随着时间的推移,哪怕没有外力的帮助,这些崩溃的伤口也会自己愈合。

电子地图上的魏是昀不再坐在窗前打字,而是和琳琳肩并肩地走在路上,成为宇宙里渺小的两个黑色圆斑。

最远的时候距离萧红80年,最近的时候距离萧红800米。

无数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