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致命干预》读后感精选

《致命干预》读后感精选

《致命干预》是一本由吴楚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命干预》读后感(一):从现实而生的科幻

我很喜欢的紫金陈老师有一系列作品被称作“高智商犯罪系列”,里面有物理、化工、数学等各方面的人才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的复仇,阅读吴楚大大的《致命干预》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光看内容的话,是可以与之合并的,而这次的主题是“信息数据”。 这个年代的大数据真的是很便利又很让人觉得恐惧的一件事,才和别人随口一聊随手一发的东西,很快就会在各种各样的APP上看到相关的商品推送。今天和朋友聊了某个插画师的作品很漂亮,明天就能看到学插画很容易的广告。在我们厌恶广告的同时,也在不安到底我们的信息有多少被泄露出去,有多少被“大数据”了。 吴楚大大的《致命干预》就是基于“大数据”的一个悬疑科幻故事。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古时候的“知彼”要比现在难太多了,而现在,你的手机上的每一个应用,你的每一次浏览记录,你的每一件智能产品,都在收集着你的数据,了解你的喜好,甚至左右这你的想法。而如果你的数据落在你的对手手中,当你的对手比你还要了解你的时候,你有多大的概率能够逃出对手的连环圈套? 《致命干预》带来的恐惧,是源自于它的可实施性,在我们切实地经历过被“大数据杀熟”之后,在我们被“精准”广告定位之后,在我们被智能产品包围之后,《致命干预》在提醒我们,除了可能被“杀熟”破财,可能被坏人精心诱骗“谋财”,如果当这些数据没有监管,没有防护,而落到了更有想法的坏人手中,那么“害命”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致命干预》与其说是带出我们的恐惧,不如说是敲响了一个警钟,让普通的民众不去“轻信”软件,留个心眼保护自己,更是在呼吁对信息安全的保护不要落下,对APP的监管不要落下,让有力的制度和规范让我们的信息安全得到保障,让每一个消费者在使用智能设备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 而除了科幻部分以外,这本书的故事讲的也很好,几起案件千回百转,在不断推翻结论和打开新的可能性中,一个个故事讲的千回百转,而最终的反转合理又有惊喜。只是除了最后一页让人感到格外的无奈。紫金陈大大的故事中,也有相似的情景,个人觉得可以借鉴学习一下,避免最后一页与整个故事的割裂。

《致命干预》读后感(二):【须叔试读】裸身于大数据下的我们

或许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和朋友聊起某家的奶茶、蛋糕,过一会儿拿起手机,就会看见你们谈到的蛋糕、奶茶出现在你的首页。这不是幻想中才会出现的科幻惊悚片,而是货真价实的现实世界。置身于如今的时代,高科技令我们再无隐私可言,每个人都是赤裸的。当你拿起手机准备购物,会“惊喜”发现购物软件给你推荐的商品,正是你想要的那一种。总之,要问谁才最懂你,答案不一定是对象或父母,而是大数据。这本《致命干预》就讲述了一个关于大数据如何“摧毁”一个人的故事。

我之前看过作者的另一本小说《记忆偏离》,当时就对作者讲故事的能力印象深刻。毕竟,如今想要找到一本能够一口气看完,还有思考回味余地的小说并不容易。所以,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密切关注作者吴楚的动态。拿到这本《致命干预》,翻开第一页我就知道,这本书一定不会难看,因为那种熟悉的叙事方式又回来了。

本书虽然被归类为科幻小说,但我却没觉出有多少幻想成分,这确确实实是现实世界也可以发生的故事。比如,操纵大数据让人自杀,虽有点危言耸听,但现实世界完全是有可能发生的。如果抱着读科幻小说的期待去读《致命干预》,可能会有些失望,本书科幻性的体现远不如悬疑性,故事一波三折的发展与悬念的铺陈都更像一本悬疑小说。具体的故事我就不剧透了,读之前对本书了解越少越好,这样获得的阅读趣味可能会更大一点。

那么,我们是否有可能去抵抗大数据的侵入?可悲的是,完全不可能,因为科技是不可逆的,而人类又极度依赖大数据。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只会侵入我们的生活更深,英剧《黑镜》里的许多故事,或许就是我们的未来。而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有提高警惕,多读书多思考来充实自己的头脑与内心,不让别有用心之人有可乘之机。

总的来说,这本《致命干预》流畅好读,故事一波三折,结局令人意想不到,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小说,也是吴楚老师的一贯水准。

期待吴楚老师能写出更多精彩的小说,以飨读者!

《致命干预》读后感(三):【须叔试读】一个高科技、高智商背景下以暴制暴的犯罪故事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科技犯罪”、“高智商犯罪”一词被反复提及并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信息窃取、盗用、欺诈等,例如电信诈骗等。当然,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诈骗,被害人损失的仅仅是钱财,一旦有人利用高科技和高智商制造命案,那带来的社会危害就会变得十分严重了!高科技犯罪案件由于犯罪手法比较隐秘,往往较难以侦破。 《致命干预》一书,讲述的就是一个利用高科技+高智商实施犯罪,最终导致多名受害人丧命的故事。这本书虽然被冠以“科幻”之名,但是在我看来,书中的科幻元素与当今社会的现实生活已经非常接近了,严格来讲,现有的“大数据”技术已经足以设计出书中所设想的“平安”软件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他当成一本纯粹的“悬疑”作品来看待! 本书的作者吴楚,兼具电视制片人、导演、科幻作家三重身份,作为导演,其导演的电视作品曾获得中国电视短纪录片星光奖以及多个省级奖项,作为科幻作家,其先后创作了《长生》《无光之地》《未来之罪》《记忆偏离》《转基因人类——幸福的尤刚》等多部科幻小说,并凭借《未来之罪》获2017科幻“光年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无光之地》获第二届燧石文学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位年轻80后的跨界作家,在科幻创作方面展现了其独特的才华,每一部作品都有着独特的视角和创作风格,很期待看到作者更多的作品。他的科幻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科幻元素几乎都是无限的接近现实技术,极少天马行空和不切实际的想象,因此,并不会给读者带了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强烈冲击感,但是却更加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致命干预》的故事是以一个被动参与到整个谋杀事件中的记者的视角展开,原本以为自己是整个事件的额主角,却不曾想,自己仅仅是一枚被摆弄的棋子而已。故事从记者杜宇意外拍摄到了一名参加马拉松的选手猝死视频开始,进而接二连三的采访了多起意外死亡事件,随着事件的发酵,杜宇逐渐发现这些意外死亡事件似乎并不是那么的简单,因为每一个死者都跟多年前的一起校园欺凌事件的死者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杜宇开始了对这一系列死亡事件的调查,醉着调查的层层深入,背后的真相也逐渐浮出了水面,然而,当杜宇认为已经破解了整个谜团的时候,另一个让他无法接受的残酷事实却从天而降,在正义与爱情中间,杜宇选择了爱情,错误的选择最终也给自己带来了法律的制裁。 相信多数读者在读完这个故事之后,都会对女主人公心充满同情,但无论有什么理由,有一条规则必须遵守,犯罪分子应该也只能通过法律途径来公平的惩处,而不应该越俎代庖,动用私刑,法律的最严必须维护,这是发着社会的基本准则,任何人、任何理由都不应该逾越法律的红线。

《致命干预》读后感(四):大数据令我遍体生寒

如今,真的是处于一个【大数据】时代。每天智能手机给我们推送的信息,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到毛骨悚然。

这本由80后作家吴楚发表的新作《致命干预》,就是爆发在大数据下的【剧本杀】游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几多人高智商的巅峰对决。也是对现下这个时代的剖白。

【案件齐发】

①一场马拉松比赛的序幕一经拉开,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中学校长。然而从作者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不难看出,这个是一个道貌岸然的【教师】形象。正当你预想着会发生什么时,在4.2公里的地方,他的生命戛然而止。

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花季少女在生活的重重打击之下,不堪重负,选择【自尽】。又一大新闻的爆发把媒体和这个冥冥之中的群体拉到了一起。只是,目前他们还没发现两个案件之间的联系。

③事不过三,一个被赌债缠身,“毅然”跳下高桥的青年,似乎将几个案件串联了起来。给了大家茅塞顿开的感觉。但是,箭在离弦,已然不可不发。

④小保安在精心策划的圈套里“捉奸”成功,却也造成了主角的猝死。又一个人物被迫下线。

如果到这里,我们还看不出几个人之间的联系,那就太失败了。

【坏人是否都罪有应得】

以上几个案件,很容易就可以发现规律——是仇杀。主流媒体,自媒体,警方三股力量齐发,大家一点点的靠近真相。都想阻止下一起案件的发生。但是主谋的不肯收手,也让我们窥见了背后真正的故事。所以伤害人的是坏人,该死;那么以上帝之手做出审判的是不是坏人呢?

【大数据的战斗】

书中频繁使用【剧本杀】的概念。更是凸显出每个人物性格特点。给大家以豁然开朗的既视感。也抛出了【大数据】的概念和其威力。

但是让人深思的地方也在于此。

大数据可以阻止犯罪,是否也给犯罪提供了便利?

《致命干预》读后感(五):《致命干预》过审,算不算是现实中权力对科学和智慧的敬畏妥协?

这部精彩的小说居然过审,正是喜大奔普。虽然最后一页中认罪和自首,保持了ZZ正确落入俗套,但确实已经超出我们读者的期待了。《致命干预》的风格和题材,完全撞在我的审美上了。

我本人虽然是颜粉,但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智性恋者,一切闪烁着智慧的东西都能让我着迷,智商是最高层次的性感。吴楚从此后成为我的又一个爱豆了,看完这本后我决定把他之前出版的所有小说全部拉出来看一遍。

话扯远了,说回本书。故事从一次众目睽睽下的死亡而拉开,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般,随即发生了女孩服毒、男孩溺死、教师偷情致死、“现代衙内”被绑架等种种意外。而这一切死亡案件的指向,却是多年前的一个无辜女孩跳楼自尽。

在这一切爆出之前,没有人会关心女孩自杀的种种内情,这桩悲剧的诱因、导向、帮凶、主谋,本该由法律和舆论来惩罚的罪人,都因周遭对权力的敬畏而被保护起来。为了掩盖一桩罪恶,他们犯下了更多的罪恶。

可笑的是,从一开始,权力几乎根本都没有下场,人们几乎只靠着想象就采取了各种措施,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大部分人都不用明确收到权力明确的胁迫、抑或指令,就主动做完了权力可能希望他们做的一切。多么可人意的玩意,这一切都是不言自明的,当然都是心领神会的。

之后发生的罪恶就是血亲复仇的环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同样的,智慧的一方只是选择了善良,他们并不是没有能力去作恶。我很难想象,这个善良而智慧的老人究竟会经历了怎样的绝望,丧女之痛,丧妻之悲,而更可怕的,是自己从社会关系上遭受的重击。人们默默选择放弃对弱者的支持,来讨好强者。

为什么?没有过错的人,想要求一个公道,反而被逼到绝路;如果法律没有保护无辜,那么血亲复仇就拥有天然正义。作为父亲和丈夫,作为女儿和姐姐,即使不能保护家人安全,至少也该让伤害者付出代价。

在书中,那曾经的施暴者绝无后悔,反而变本加厉。姑息就是纵容,作恶者根本死有余辜。这一幕何其相似,在更多的时候,校园霸凌发生后,被虐者惶惶不可终日,承受了高度精神压力;施暴者很多安然度过,一路顺遂,然而一旦日后曾经被欺凌的一方站出来讨回曾经公道,他们却指摘对方发动舆论攻势,所谓颠倒是非黑白不过如此。而很多普通人却共情施暴者,撺掇曾经弱者去原谅。

没有经历过的人没有资格原谅,更不用说那些已经死去的、无辜的人们。施暴者不该站在逝者坟头请求原谅,他们就该跟逝者一起躺进棺材里,然后逝者才能考虑是否原谅。

书中最后写出大数据降低犯罪的设想,其实这些和现代科学的发展几乎一致,科技和智慧的发展无线拓展人类的能力范围,在科技普及后就会被法律迅速收编和限制,之后就会被权力无限利用,并成为权力的工具。

也许,人类的法律、权力以及智慧的博弈还将持续千万年的博弈,智慧在探索可能的边界,而法律会在智慧和科技后面不断修正、限制和框定,而权力则会对二者同时进行各种各样的腐蚀和破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