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钱币里的中国史读后感1000字

钱币里的中国史读后感1000字

《钱币里的中国史》是一本由清秋子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3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钱币里的中国史》读后感(一):谈钱多俗,还是谈梦想吧,可是梦想的实现也离不开钱啊

关于中国史,你们都是在哪里了解的?或者说你们都了解了哪方面的中国史?有没有了解过钱币里的中国史? 谈钱好像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可是只要我们活着,活在这人世间,好像没有人能免于讨论这个话题。那么你有没有了解过中国钱币的发展史呢? 著名作家清秋子就写了一本关于钱币演变书《钱币里的中国史》。 清秋子的祖籍是江苏宜兴,他早年曾下乡插队八年,现居海南,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著名多栖作家,一手创作“底层文学”,一手书写历史长卷。 在这本书中,他从神农氏以物易物的农贸市场交易,聊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银行。透过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将「钱」的来龙去脉理了又理,借着一个个金融人物、金融故事,缓缓地告诉我们,「钱」到底是什么东西。 或许很多人会说,钱不就是一张纸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现在科技又这么发达,钱又变成了手机里的一串数字,纸张都省了。 还有人会说,我根本不在乎钱多钱少,够花就行。可是多少是够花呢?敢问活在这人世间,真的有人跟钱有仇,觉得钱烫手吗?想必这样的人压根就没有吧。 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就为“钱”这种花花绿绿的纸张,而苦恼,而紧张,而绝望,甚至而死。 同时也有人正在亢奋中。他们手里的钱,不但没缩水,而且在发泡。在无数人折戟沉沙、焦头烂额的时候,总有一些人能稳操胜券。 是因为他们钱多嘛?当然不是,再多的钱也经不起打水漂,那么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就在这本书里,来学习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或者可以帮你打开不一样的视野。 我们中国人历史上信奉的哲学是儒学。儒学的老祖宗是孔子,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孔子是干会计出身的吧?是的,没错,会计,仓库的会计。 既然咱们的老祖宗是懂钱的人,那还愁什么呀,从夏商周到元明清,3900多年啊!老祖宗谈钱、用钱、管理钱,玩得那叫一个漂亮啊。这是多大一笔思想财富,不学,不是赔本了吗? 所以说,向古人学习什么是钱、钱的作用、钱的演变、钱的管理、钱的衍生功能,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 作者在书中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了各个朝代钱币的演变过程,中间不乏历史趣味性的故事,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跟着作者一起回顾了中华上下五千多的文明史。 了解更多关于钱币的知识,我们才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钱,更好的管理自己的钱。所以我清秋子在这本书开篇就告诉我们:“玩儿钱的人就要懂得钱,不玩儿钱也得弄明白钱”。 如果你也为钱所困,无论是因为没有钱,还是因为钱太多,都建议你读一读这本《钱币里的中国史》。

《钱币里的中国史》读后感(二):【须叔试读】古代金融史就是朝廷和民间人士的斗智史

研究历史会关注几个大方向发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互相关联又各有侧重。清秋子从钱币的演化角度切入写中国历史,主要关注的金融史。

全书分十六篇,从远古神农氏以物易物讲到大清的外商银行。串起了中国货币发展史,同时不可避免的把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状态做了分析。把什么是钱,怎么用钱,如何管钱,啥是金融通过历史的朝代兴替讲得明明白白。语言诙谐幽默,通俗易懂。最大的特点是作者个人的观点输出自然,点到为止,还不乏引人深思的金句。而且各章节循序渐进,读起来有趣,没有教科书的压力,历史书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实属不易。

通过刨析中国古代历史,分两条线讲解了货币演化史和金融发展史。我们可以从中借鉴的古人智慧也随处可见。

货币演化史

钱币只是金属制货币,钱币中国史确切的说是货币中国史,因为最开始的经济活动是以物易物,还没有钱的概念时,就已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也就是货币了。从商朝的贝币到金银条块、铸币、纸币。货币的进化从单一到多样,从分散到统一,每个时期都有其对应的特点,每一种货币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为啥内陆有海贝做原始的货币,而海边渔民没见得富有无边?为啥楚国偏爱蚁鼻钱?大钱和小钱又是怎么兑换的?通宝钱取代称重铸币为何是一种必然?为啥近代交易更偏爱使用外国银元?等等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金融发展史

货币的演变跟金融的发展相辅相成,金融是以货币本身为经营目的,通过货币融通使货币增值的经济活动。金融的核心是信用。周赧王就发行过“别券”结果弄个“债台高筑”,但也说明周朝就有国家信用借债,历史悠久。两汉开始有私人货币借贷。南北朝出现寺庙经营的典质已经可以办理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中国古代的金融业就此已经基本完备。唐朝,商业发达,放款,存款,汇兑,货币兑换都有了需求,相应的机构也就应运而生,质库(抵押放款),寄附铺(最早的存款机构),进奏院(汇兑),金银铺(货币兑换),银行的基本功能都有雏形。宋朝的王安石变法,也是在国家信用上做文章,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但过于理想主义,一个“青苗法”就搞得民不聊生。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政府手段干预经济,往往不会带来好结果。明朝兴起的钱庄,清朝的票号发展,徽商和晋商都是金融发达的代表。

清秋子在书中按时间脉络讲了各种钱币,他们产生的原因都离不开当时历史环境,同时也不忘吐槽古代金融货币史就是朝廷和民间人士的斗智史。

现代的金融模式在古代也都有迹可循,暴雷的P2P跟清朝的贴票钱庄就如出一辙。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

《钱币里的中国史》读后感(三):【须叔试读】货币里的金融史,从钱眼里看古代中国

这是一本非常厚实的书,写的是货币历史,所以既有金融,也有历史知识。看过之后发现都是干货,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货币的发展史,从贝币,帝王铸造铜钱,发行纸币,到流通银子的整个流程,历史跨度也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到了清朝灭亡。除了铸币,还有关于借贷,债券,最早的银行,纸币的介绍。

作者查阅了很多古书,从《钱神论》到《资治通鉴》,正史+野史,还有些民间小故事。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极为复杂的货币体系,除了从当时流行的货币,还会用布匹,丝绸等以物易物,后来铸造了铜钱,但是历朝历代因为铜钱质量和通货膨胀的问题总会陷入死循环。于是民间再次运用自己的方法智慧,什么值钱用什么做货币。

再加上过去的人不懂经济学,乱放铸币权更会造成灾难。古时候不懂总结,帝王总是很贪婪,遇到通货膨胀,国内铜矿不多,总有上面想用极少的铜料,用更薄的铜钱铸造更大价值的钱,结果自然是货币越来越不值钱。

周而复始,然后丝绸和物品再次介入,直到最后明清时期确立了银本位。

里面介绍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比如古代溺爱儿子的帝王给了他们铸币权导致国家动荡,狡猾的秦桧如何利用tony促进货币流通;

还有第一次发行债券是在什么时候?大家应该都没想到是战国末期。东周最后一个王——周赧王。他被六国诸侯说动心,拼凑兵马想要攻打秦国。结果不仅粮饷,连武器也凑不齐。结果发了个无法兑现的债券,最后打了个寂寞,还信用破产。

书中还引用了一个关于借贷和典当的故事,我们从这里就看出帝王P过的历史和真正的历史的区别了。唐代流传了太多关于唐太宗李世民和贤臣魏征的美谈,但是也有野史说,唐太宗其实非常讨厌魏征,在他死了之后还去挖过坟。《资治通鉴》里记载,魏征的玄孙沦为赤贫,只能把不动产房屋去典当,而且无力赎回,平卢节度使知道后,奏请皇上,希望能用自己的财产帮助他赎回房屋。

虽然侯君集等参与了谋反,魏征好像说过他的好话,但是这也波及不到魏征的玄孙啊,那么是不是可以推论,唐太宗确实挺讨厌他的呢?

一个一个小故事串联了货币发行的历史,这些古代名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呆板人物,而是生动而有趣可爱丰满的。

看古代的统治者和普民的斗智斗勇,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风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看上层铸的币适不适合流通,看民众的反映就行了。而像朱元璋这种底层出身,曾经穷过,最想的就是把控铸币权,所以老朱把铸币权交给了儿子们,也就造成了后来的各种问题,古人不知道中央控制造币工厂,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真的是灾难。

以古鉴今,看历代金融历史,数金融人物,才能知道现代的金融体系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厚厚一本书,学习历史,了解了历史人物,反思了过去,更能冷静看现在。

《钱币里的中国史》读后感(四):【须叔试读】你所不知道钱的那些趣事儿

恰逢春节之际,走亲访友,除了送礼送祝福之外,就是发红包,收红包。红包里装的是各式的祝福,多是以钱的形式来体现。正好说到钱,那今天就来读一本与钱有关的历史书籍,书名是《钱币里的中国史》。

由小马BOOK出品,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钱币里的中国史》16开,尺寸是710*1000。采用内外双封装帧,外封大气,内封质感,从外观整体上,这本书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

这本书的作者是曾凭借《我是北京地老鼠》获得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作品奖的清秋子,除此之外,其作品还有《百年心事——卢作孚传》、《国士——牟宜之传》和多卷本历史长篇小说《汉家天下》等。

在这本《钱币里的中国史》中,作者带我们重回五千年前,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从最早的钱币到如今的钱,回溯钱币的前尘往事,同样也回溯历史文化发展的曲线。

贝壳,是中国最古老的钱币。古人以物易物时,开启了第三方物为标准时,贝壳,这种量少不易破碎的物品,便成为钱币的象征。贝壳哪里多,当然要是海南了,估计那边的人也最有钱,没事就去海边捡点贝壳。

不过后来估计是海南那边贝壳不多了,到了殷商后期,出现了仿贝币的铜币,这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但是不等于后来的铜钱。

西周时,贝币是主要货币外,还有铜块也是货币,不过这种铜疙瘩当时是要用秤来称的。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称量货币。这些都说明商业发达程度以及当时的青铜铸造业发达程度,都是非常高。

楚国当时的铜钱还是贝的样子,只有西瓜子或衬衫纽扣大小。一来是他们靠,得来容易,二来是铜币小小,节省成本。

在春秋晚期,最早用黄金铸币的,也是楚国人。主要是楚国地大物博,盛产黄金。

秦始皇在39岁那年,干了几件事,其中就是统一货币,只让两种货币通行:上币黄金,下币铜钱。此铜钱是大秦统一生产,上写半两,重量也是半两,后人称之秦半两。

汉高祖时,国家无力铸钱,就允许民间自由铸钱。直到汉武帝在元鼎四年又将铸钱权收归中央。那时中央新发行的钱是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钱币之一。五铢钱是上林三官,也就是上林苑三个机构梳一造的,上林三官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国家造币厂。

在这本《钱币里的中国史》中,还有趣的历史小知识。比如古人把比自己年长的同胞兄弟叫家兄。最早是钱的别号,因为弟弟妹妹要恭敬对待哥哥这位家中老大,就像对待钱一样。再就是钱的繁体字,拆开就是金哥哥,哈哈。比如东周最后一个王是周赧王,想打秦国的时候,没有钱,向富户借钱,出具了借券,只不过打不过秦,也没有钱还,还躲在高台上避债。这就是第一个发行债券的是周赧王。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仅讲了钱币的过去现在,同时串起了中国的历史,更是串起了一部金融知识发展史。就像用万花筒般,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有着别样的精彩。

《钱币里的中国史》读后感(五):跟老祖宗一起学习扒拉算盘子

记得几年之前春晚有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我想当时许多人都和我一样,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有着许多感慨,想着陪父母的时间去哪儿了,陪孩子的时间去哪儿了,轻松做自己的时间又去哪儿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我们最想感慨的应该是“钱都去哪儿了”吧!

扪心自问,你认识过钱吗?钱从哪里来的?钱有什么用?谁发明的钱这个东西?而钱又怎样才能生钱呢?别把自己说得不沾世俗,不在乎钱,你不要以为你与钱没有什么关系,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被钱包围着,从老祖宗发明了钱开始,我们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它。

著名作家清秋子编撰的《钱币里的中国史》是目前为止我看过的金融类书藉中最有趣、最通俗易懂、最全面的讲述老祖宗金融智慧的金融历史类书籍,囊括历史、金融两大领域,喜欢读历史的人可以从历史中窥见金融发展的历史,喜欢看金融的人可以从金融的发展史中看透金融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书封上对于书中内容的概括非常精准:钱币视角下的古代金融史,打通历史、金融两个领域的奇书。谈金融史当然要从最古老的时代开启,那时候的货币还用不着钱,神农氏时代的物物交换便是最原始的贸易,而后逐渐演变为贝壳钱,这个被称为海贝本位制的货币体系可是流行了近1000多年呢。

随着时代不断更迭,货币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幻,从铜币到银两再到钱币,在几千年的金融演变过程中,老祖宗给我们用算盘子打出了一幅充满了趣味性与实用性的金融大画卷,所以说千万别小看了老祖宗手里的算盘子,他可比我们精明多了。

都说知古鉴今,看老祖宗们如何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实现财富自由确实能让我们学到一些关于金融方面的智慧,但不可否认的是,时代的不同造就了认知的不同,我们再拿现代人的视角去看古代文明要懂得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非一味的去照葫芦画瓢,那就违背了作者写作本书的初衷了。

在看本书之前,或许我还不明白钱是如何生钱的,我们该如何掌控钱,而非被钱所掌控,在看完本书后,老祖宗们流传下来的金融智慧让我看到了钱的诞生、成长、演变,以及钱给金融、经济、历史带来的巨大影响,同时也明白了如何建立正确的财富观,如何让钱做为工具而非被钱所控。

序言中说:向古人学习什么是钱、钱的作用、钱的演变、钱的管理、钱的衍生功能,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所以我先去老祖宗的智慧“钱柜”里淘宝贝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