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染墨的指尖的读后感大全

染墨的指尖的读后感大全

《染墨的指尖》是一本由[美]安东尼·格拉夫敦(Anthony Grafton)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页数:5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染墨的指尖》读后感(一):动人的现场

相比于读书,或许做书是更为动人的现场。一行行流动的文字、一句句睿智的思想的背后,是书籍制作者精益求精的艰辛成果。其实,那些做书工人,或许是另一层次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有了他们,我们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

《染墨的指尖》如期副标题所示,是一部介绍近代早期欧洲的书籍制作的书籍,也可以说是一本“书中之书”。不同于我们以往的认知,近代早期欧洲的人文主义者不只是书斋中的知识分子,他们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工匠,在商铺中劳作,从事着另一种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

该书作者安东尼·格拉夫敦(Anthony Grafton)是著名历史学家,其研究领域主要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化史、书籍与阅读史以及19世纪之前的学术史和教育史等。《染墨的指尖》是其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追溯17、18世纪的人文主义文本研究方法的转变,探究神学争论对16世纪学者所产生的、既是支持也是制约的影响。格拉夫敦在人文主义传统与智识创新、文本学习和工艺知识之间、在手稿与印刷品之间建立了全新的联系”。作者想表达的核心观念在于思想和实践不仅仅是“书斋里的革命”,更多的是双手劳作的结果。

具体而言,这本书主要分为九章,前三章讲述了印刷商和缮写者的工作及其对学者制造知识方式的重要影响,包括校勘学这一人文主义者的重要技艺、校勘学与占卜的不可思议的联系以及缮写工作于古文字学之间的历史联系。第四至六章通过具体案例研究了编集活动、学术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紧密联系,包括系统性编集、旧汇编的再利用对基督教历史再认识的启示作用、收藏家马修·帕克的故事以及编写摘录集的重要作用。第七至九章讨论了文献藏书的使用。

正如作家艾达·帕梅尔所言,这本书“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书籍制作中墨迹斑斑的现实和日常生活的混乱。格拉夫敦让我们看到,如果将城市背景、通信网络、经济负担和其他人为因素从近代早期的叙事中抹除,就会曲解新思想诞生的过程”。的确,书籍的制作背后有太多值得讲述的故事,《染墨的指尖》为我们呈现了崭新的图景,认识了书籍波澜曲折的制作历史。

《染墨的指尖》读后感(二):读《染墨的指尖》书后

人们常常以为人文主义者的理念和实践往往诞生于寂静的书房,他们都是书斋里的书呆子,但本书指出这些认识是有所偏差的,相反,人文主义者们不但在宁静的书房里作研究,也在拥挤的商铺里劳动,正如科西莫•德•美第奇的忠告:任何想在竞争激烈的贸易中取得成功的人都有墨迹斑斑的手指。近代欧洲早期的书籍出版的背后,蕴含着人文主义者们不被重视的艰辛。

本书虽然以书籍制作为题,但涉及书籍制作的部分只有一章内容,其余部分则是在出版之前所做的诸多工作,比如文字校订,文献编辑和摘取,以及作者写书的出发点等。本书有意识的将人文主义者置于他们当初工作的世界里,审视他们对自身研究方法的描述,将描述与他们的实践进行对比,再将最后的成书还原到塑造它们的背景条件,我们能够比过去更好地了解他们以及他们的书籍。

本书一共九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三章审视印刷商和缮写者的工作及其对学者制造知识方式的影响,第一章关注校勘学,结合印刷工厂来进行个案研究,指出校对者充当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中间人的作用,虽然奥西安德为出版《天体运行论》而改动的字句使得哥白尼的仰慕者们勃然大怒,但却使得其能够顺利流通。第二章则指出学者在进行文本校勘时,面对字母的缺失和字句的难读,往往采用一项和占卜有联系的方式—卜测,因为当学者们发现自己审读的书是有明显讹误的时候,便迈出了对文献学可能取得的成果保持理性怀疑的第一步,也是为文献学卜测流出空间的时候了。第三章则立足于古文字学与缮写工作的联系指出了,马比雍开创的古物研究,实则是缮写的延续,文艺复兴时期最出类拔萃的古物研究者都是影响力和创造力的缮写者。

中间三章则聚焦于编集活动以及学术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紧密联系,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伯姆的例子一样,选择,保存,摘抄文献本身是一件“复杂且切实的”脑力劳动方式,他们通过对看似枯燥且难以区分的摘抄进行解释,使得其具有更广大的意义和坚实的论据。第四章展示了系统性编集的好处,并以基督教中犹太起源研究为例,指出了在研究中比较法的精准性和鉴别力得到了充分发展,并催生了强有力的全新历史学。第五章则以马修•帕克为例子探讨了他所认为的创建档案馆的意义,即档案馆既是储存文献的实际地点也是教会历史学家们自己的文本,其意义在于作品本身的流传要比档案馆还丰富。第六章以新大陆的一位德裔学者的笔记本为观察对象,指出了启蒙运动隐藏于笔记本这样的编写摘录活动中,而其精神正是建立于一个哲学的折中主义和宗教王国之上。

最后三章则探讨文献藏书如何再为人所用,在经过转化后为特定目的论证而服务。第七章以文艺复兴时期最娴熟的伪书作者维泰博的安尼奥为例,指出其如何从多明我会的资料汇编中汲取营养,并伪造对犹太教熟稔的学者来佐证其比较研究的观点。但也对基督教学术圈关注犹太律法,历史和宗教的热潮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八章则以凯斯写作剑桥史为例,指出了当时人文主义者也并非都认为文献鉴定有效性优于经过公证标准确定的文献,也证实了那句“让我创造证据,我能自证观点”的荒诞。或许正如其著作的一位评注者所说的“古老值得最崇高的敬意”。第九章则以斯宾诺莎阅读《圣经》为例子,指出其研究成果不少来源于早期学者的成果,但也忽略了不少佐证其观点的早期著作,正如作者所提示的启蒙运动的发起者们并不比信奉基督教的同时代人和读者更完美无缺。

虽然本书的几篇文章看似主题不统一,但都是为同一项事业服务。以文献抑或以经验为依据,采取学术或工艺的手段,研究过去抑或当代世界 这些都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组合运用的实践和习惯,方法和态度。作者和其研究的人文主义者们都是染着墨迹的劳动者。

《染墨的指尖》读后感(三):游离在造书之外

本以为是一部鉴赏之旅,原想通过一本名为“书籍制作”的专著,可以对欧洲早期书籍的设计、选材、装订、装帧等作进一步的了解,并能开眼见识一些古老、昂贵、价值连城的书籍艺术品是怎样被制作并呈现在世人面前,但读完《染墨的指尖:近代早期欧洲的书籍制作》整部书,感到非常失望。因为这部书虽然起了一个“书籍制作”,但内容却远远游离于制作之外。因为,作者是在对15~18世纪西欧学术作者身份作主题研究,探究的是阅读、写作和印刷的物质因素是如何影响文本及其接受方式的,分析这些“人文主义者”在阅读、摘抄和写作过程中如何处理原始材料的,论证这些作者是如何摘抄段落、整理归类、诠释改写等方式重新塑造自己读到的内容而炮制文本的。总之,本书的绝大部分论述基本游离于“书籍制作”之外,并涉及太多的,诸如宗教起源、古文字学、词源学、古代写本、文献的考证与鉴别、校勘学,甚至历史学等专业性极强的学术理论,例举的事例和人物也大多属专业领域内,让人倍感陌生。整部书是在论证人文主义者的学术论争、智识对撞和文本写作,对本人这样的一般读者来说,阅读这样的学术性专著存在一定的难度,只能囫囵吞枣。

这部书主要探讨了文献学的发展脉络,对文献搜集、研究和学术论争的论述是作者的重中之重,几乎占据了全书的绝大部分。大篇幅是在从细分析、叙述、论证古代写本、文献的抄录、改写和编辑,并不厌其烦地引经据典和举例,刻意延展、“旁逸斜出”也不失为本书的一大特色,每个枝节都会尽可能地推展延伸。而且,对于罗列杂陈各种观点,作者好像特别热衷,但都属业内的理论铺陈。这虽然展示出作者的博学,但让普通读者在阅读时会绕很大的弯子,甚至味同嚼蜡。毕竟,我们不是专业人员。

但是,如果仅仅把此书看作是书籍制作的讲解,则会让作者枉费苦心,也违背其写作的初衷。因为,作者在本书中探索的是辽阔的人文主义学术世界。如果放下“书籍制作”的纠结,仅就本书呈现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和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即便是普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匪浅。更别说书中还宣示着的他们的思想体系、思考维度、思维方式,以及他们的治学态度、写作方式、信仰归属和生存理念。

“他孜孜不倦地从故纸堆中采收葡萄,用以酿造自己的美酒;他捡拾他人未曾发觉的麦穗,积攒成自己的丰收”。安东尼·格拉夫敦告诉读者,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往往兼具“缮写者”和“创作者”的身份,他们实现自我教育的方法是抄写古典作者的篇章,按主题和标题整理归档,以供日后使用。他们的理念是,希望获得全面文化素养的人都应对所有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至少一次的系统摘抄。笔记本成为他们的核心工具,而一本制作精良的笔记本完全可能造就一部书。在谈到欧洲的印刷史时,安东尼·格拉夫敦重点描绘了“校对者”。引用他人的言论刻画出理想校对者的形象:他忠实、严谨、诚心诚意地校对托付给他的一切。他从未动过在别人面前卖弄学识的心思,而且对分配给自己的人物一丝不苟。同时提出校对工作需要对细节细致入微的关注和专业的语言知识,还要求校对人员完全没有思想。但他们实际得到的收入并不高,工资低于排字工和印刷工的最高薪资。他们不仅是现代文献学家的遥远先驱,也是为打造重要作家的作品而付出了巨大努力的现代编辑的遥远先驱。

通过安东尼·格拉夫敦的论述,我们了解到;古代卜测是推测校订的源头。尽管校勘学最终取决于卜测活动,但它依然可以成为一门具有科学性的学科;将早期的写本誊抄为准确的摹本,衍生出了“缮写者”。他们将高度具象化的手艺与更加抽象的的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成就了“批判古文字学”;通过对早期基督教的研究,让读者了解了“比较法”,提出比较法的精准性和鉴别力足以催生出全新的历史学。安东尼·格拉夫敦告诉我们,人文主义者都将阅读视为高深而严肃的事业。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极尽细致地用极其清晰易读的形式记录下与书本打交道的人生档案,凭坚定的意志为个人与物欲方面的自律付出巨大的努力。他们对待自己的摘录无比珍视,将能抄录的一切都抄了下来,再归类整理,使之成为自己的文献储备。他们借鉴古人的高超技巧,从中获得启示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成果。他们不仅在创作那些改变世界的书本,同时也在制作它们。

最后想要提到的是,关于“染墨的指尖”在书中还是有所提到。正如译者在译后记中所说,全书真正涉及纸张、印刷、装订等制书工艺的似乎只有第一章,而且其余章节大多在探讨手稿的筹备、鉴别古代和近代的伪书以及文稿的校对和排版等校勘学方面的内容,但印刷、编校、甄别和字体都是中世纪的手工劳动和智识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按作者的说法,本书试图再现染墨的手指于学术史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从这些方面出发,我也可粗浅地认为,“染墨的指尖”其实也是指学者们抄录、编写书卷,让文字转化为学术成果时,他们的手指上——沾满了墨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