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地霜白读后感1000字

一地霜白读后感1000字

《一地霜白》是一本由陈年喜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7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地霜白》读后感(一):读到午夜眼干又酸

可以用同一个标准来评价不同阶层的作家吗?就像法理对人情的一概而论。现在的我不知道。 托马斯沃尔夫曾说“而我自己虽是一个美国人,却又不是一个属于富有阶层或大学圈子或资产阶级的美国人,因此在我看来,作家必是一些对我来说是永远可望而不可即的离我十分遥远的人” 他的文字的力量在于真实,结实如土豆,不是沙拉。还有巨大的能量在地下,期待他能一点点扒出来,以回忆录的形式记下劳力阶层的日月年。 爆破工要技巧要力量要经验要坚毅,不应该是高薪吗?是谁剥夺了如他们一般的农民工的血汗钱?品尝着低脂沙拉和精致文字的人需要看到这些文字,再低头看看自己的脚尖。

《一地霜白》读后感(二):一地霜白

诗人写散文,往往充满诗意,无论是文字锤炼或是留白,都充满诗歌的节奏感,也因此,我尤其喜欢看诗人写的散文。句句珠玑,自然不在话下。

更重要的是诗人更敏感、细腻,对于散文这种文体来说,敏感和细腻的笔触,有时候,恰恰最能触动人,这也是散文给我最大的慰藉。

早些年,读北岛的诗歌,后来爱上的是他的散文,北岛散文博大精深,含蓄隽永,据说当年诺尔贝奖提名的是北岛的散文而不是诗歌。后来,我读诗人回忆张枣、顾城的散文集,也是反复翻读,那些在回忆中的吉光片羽,在诗意的文字交织下,纵使只是平平淡淡之事,也增添了无穷的味道。

也因此,只要诗人写散文,我大概都会看看,我相信诗人的散文是不可多得的好散文。

早些时候,读陈年喜的诗歌,那种初读时的震撼,正如是冲天一喊,有十足的分量。后来他出版散文和非虚构文字,我也第一时间买来读。

眼下,手上这本《一地霜白》就是陈年喜最新的散文集。从《一地霜白》的序言开始,陈年喜文字下的充沛感,铿锵有力,饱含深情,一起笔,我就相信我手上这本散文集《一地霜白》是本好散文。

《一地霜白》写的是一些怀人、记事的散文,写的是当爆破工人经历的一些人和事。同时也夹杂着一些读书历记,比如写张承志、写北岛,写的深情款款。他也写家乡吃食、风貌的纪录,用散文的方式,给这个不知名的故乡立传。也写一些少年时代的经历,写书店,写读书,或许这些是诗人在众多文字中挑选的文字,又或者是他众多记忆中的集中呈现。

《一地霜白》从内容上来看,是驳杂的,从文字感上,怀人记事的文字,写得最好,那种夹杂在文字间淡淡的忧伤和悲凉,恰恰符合整本散文的基调,陈年喜在这些文字上往往最卖力,也最深情。

现在,越来越少人写散文,大概是散文本身的疏离感,缺少足够的读者,人们可能更喜欢有故事性的小说。然而,在我看来,散文恰是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最能抚慰人心的文字。大部头的皇皇巨著,或许会让人进而远之。散文的篇幅、内容,书写的对象,恰恰更适合快节奏下的我们阅读。

习惯了穿越在钢筋丛林般的城市生活,读到像《一地霜白》这样的散文,就是一种幸运,它能让你暂时逃离喧嚣,跟着陈年喜的步伐,去穿越到遥远的陕西,黄河边上,去聆听爆破工人的一生,以及那些有些卑微或是被遗忘的故事。

一生的颠沛流离,故乡风物,恰如一地霜白,毫无杂质的埋进陈年喜的记忆之笔,进而形成了笔下的诗行和散文。

《一地霜白》读后感(三):|团子读书| 陈年喜《一地霜白》

因其散文集的形式,断断续续读了好久的书。四月初至今都有时不时拿起、翻阅一到两篇,直到最近推完《环界》四部曲后才集中看完。甚至上周末出勤的时候还把它带到了机厅,在排队的时候浑身大汗淋漓地读了《端午》。

那天是端午节。

但只是吃了日料,粽子却缺席。

这一辑中,作者主要对自己和亲人间的情感进行追忆与抒发,以节日意象承载乡愁之情,亦或亲人之间深沉的、互相扶持的、弥足珍贵的爱。也许,对于被“炸得破碎”的他来说,这份情感的确是内心最深处的支柱与宝藏……但每个人,不也都是这样吗?两年前还在渴望挣脱的我,如今便意识到,这最紧密的感情中蕴含着多少令自身都感到惊叹的伟力,而这依赖与珍视,想必会随时间推进,如陈酿之酒,沉淀得更是无比深厚罢。

除了上述内容,在这一辑中作者也对自己的阅读经历进行了叙述,同时对时过境迁,书籍、文学、诗歌的消逝进行思索。这一部分是我个人十分喜爱的。作为爱书之人,能够从他人真实的眼中再次审视熟悉的作品,也是一种十分别样的好体验。(“街灯明灭,勾缀成行,为了生者与死者”←该再读读北岛了罢()像是《抄稿记》《月饼》这种对童年生活的一瞥也十分有趣,但还是没有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在第一辑中,作者的一种风格十分明显:开篇使用简单到近乎单一的语言,单句成段。如《端午》中“我是喜欢端午节的。/”1,《父亲最后的时间》中“这是父亲一生最奢侈的一个凌晨。”3等等,这种写法在全书中都很常见。简短,但精炼,独树一帜。陈年喜是一位诗人,他的文字便带有诗的味道。其实在没读过什么他的诗的情况下读他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集是有些本末倒置的阅读顺序(不过索性前后的附录给了我些对他的了解),不过他对语言的灵性与感知还是能够很清晰地读出的,其中一些词语的运用和语言技巧的驾驭,让人十分钦佩。

第二辑,带有更加浓厚的乡土气息,《茵陈》到《桑葚》,从家乡物产这一独特角度,选用无比真实而贴近自身的意象,讲述了许多朴素而又动人的故事。《峡河旧事》到《枣树记》则以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面对家乡,书写出一些更为宏大的文字。

从小在城里长大,是怎样都无法切身体味到这种乡土之情的。哪怕童年时确有过因春节返乡产生的几次农村体验,农村的那个小院也承载着我乡愁的部分。未曾真正以劳动者(而非脱产者)的身份下过地、上过山,作物与果实,只作为餐桌上的美味,而非丰收时捧在怀中的喜悦。我充其量只是以文学欣赏与感知世界的态度,阅读书中的一字一句,在脑中想象那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那红得可爱的叉叉果……

新旧的冲击,传统与发展无法消除的丝丝矛盾,城镇化进程推进所造成的村居问题……这些都是人们谈了又谈,永无休止的话题。“表哥已近六十了,秃了顶,一口浓重的小地方俚语,要他融入县城生活和人群,显然是有难度的,也惟愿政策执行的能缓慢一些,使他在那山林中把这一生过完,但,那又是与发展相悖的。”5

无疑,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年轻人永远是变革与进步的拥护者,但阅读的意义正在于此:使我们在坚定自我对事物的主客观认知与价值取向的同时产生更为全面的理解和包容。文学和政史教材有几分冰冷而过分简洁的客观陈述不同,文学有感情,有节奏,有温度,有色彩,文学能够真正把陌生的、遥远的人的心灵带到文字彼端的读者面前,让人产生真正的、深层的理解。世间多样纷繁,绝大多数的人都努力地沿着自己的路拼搏着度过一生;路千千万万,任何一个岔口都会造成大相径庭的偏差。

理解不是迁就,不是被迫将自身改变;追求理解,意味着我们以越来越客观而平衡的眼光注视这人世间,也便意味着我们屹立在人流与时间之流的交汇点的双腿越发坚定。通过阅读,了解更多,体会更多,认识更多,理解更多,方能丰富自己的内心,活跃自己的思想。

抬手落下的每一颗棋子,都应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再无比坚定而敏捷地落下。但这并不是一局工于胜负的棋。

我想,从情感基调这一角度来看,第三辑是最为沉重、灰暗的一辑。但可谓精彩不减,同时因其沉重性,第三辑所给我带来的震撼远大于前两辑,这也就造成了我对这一辑的阅读更为感性,沉浸在其中深沉而又极为强大的情感中,而略忽视了语言文字遣词造句上的赏析。

第三辑主要叙述的是陈年喜本人的奔波生活以及十六年矿上经历。读到此处前,我最多只是觉得,陈年喜可能是饱经辛劳至今,方能写出这般精彩而又充满质朴的文字。而这一辑,使我大大感受了生活的无奈究竟带给了他多少的苦难。

这一辑中出现了很多人物,皆是陈年喜漂泊生活中,身边停留或长或短的过客。陈年喜对他们的感情,或轻或重,却始终带着那么一丝悲剧性的忧伤。“那年我什么都没带回去,除了一场大病。”但这一辑却又不止是对苦难的哀叹,也同样蕴含着一种含蓄、抑制却又能够喷薄而出的力量,与一种哪怕矿山的黑暗、炸药的烟尘铺天盖地,也要透出一丝微光的希望。这正是我们阅读苦难时,最感人也最弥足珍贵的东西。苦难是值得同情的,是值得悲悯的,但不是最有价值的,这才是。这种人类面临苦难所能够爆发出的一切,不正是人自身都未必相信、更无法主观激发的最后一招,也正是人类文明得以滚滚向前的动力吗……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以沉重而非悲剧来形容这一辑,油菜花,荞花,北京的鸟……这些都是光明的意象,作者却加以无比深沉的笔调,足见其在无边的泥沼中,也有着那么一股奋力挣扎的劲。

而他最后,哪怕肉体已被摧残至深,不还是逃离了矿山。

在我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没有想到这本书会给我造成如此的震撼,且让我产生如此思考,以至深夜打开电脑敲上三千字,不感时间流逝。只能说,与好书的相见大都出于偶然,但幸运却正是如此,具有宿命的色彩。

文/糯米馅糯米团子

2022/06/09

[1] [1]陈年喜.一地霜白[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22:25

[2] [1]陈年喜.一地霜白[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22:8~9

[3] [1]陈年喜.一地霜白[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22:44

[4] [1]陈年喜.一地霜白[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22:102

[5] [1]陈年喜.一地霜白[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22:125

[6] [1]陈年喜.一地霜白[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22:201

[7] [1]陈年喜.一地霜白[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22:165

[8] [1]陈年喜.一地霜白[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22:177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