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公元1000年》读后感精选

《公元1000年》读后感精选

《公元1000年》是一本由[美]韩森著作,读客/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9,页数:4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元1000年》读后感(一):宋朝:走向世界

本书是一本通俗史,铺的面太广,看完有种“好像了解了很多但都是泛泛而谈”的感觉。后面竟然有四分之一都是注释,导致我猝不及防就翻到了结语部分。

这本书装帧精美,平铺的装订方式我很喜欢。由于被上一个主人保存得太好以至于我都忘了是多抓鱼上买的了。

最喜欢书中关于宋朝的部分,宋朝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朝代,比明朝还更接近我心目中的“市井文化发达”的时代。作者写到“宋朝禁止向辽朝出口钱币”的时候我想起来最近在看的《清明上河图密码》。关于宋朝的铜钱可说的真的太多了。因为经常跟跟外商交易,大量铜钱外流,损害国家经济,朝廷屡禁不止。伴随而来的还有铜钱造假问题,真铜币包含铜、铅、锡,铜的比例最高,一贯钱四斤八两,铜能占到三斤四两。但是假铜币只有表面有铜色,里面尽是铅、锡和铁。四川当时缺铜,所以先推出了铁钱,但是铁钱太重了所以最后发明了交子,方便携带。当时中国的造铜大省是江西。

本书还提到了东南亚贸易,比如象牙交易。宋朝的象牙制品已经很常见了,有钱人家睡觉用的是象牙镶银的凉枕。书中第257页提到“一旦猎象者捕获十多根象牙,就会将其卖给大食商人,这些商人再把象牙运到三佛齐国……”这跟《清明上河图密码》里面提到的阿拉伯商人易卜拉的来历相符,最后应该是阿拉伯商人来到宋朝进行象牙交易。

公元1000年对整个世界意义非凡,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如今全球化的雏形。再感叹一次,真的好想回到宋朝~

⁽⁽ଘ( ˙꒳˙ )ଓ⁾⁾

《公元1000年》读后感(二):译后记

对于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韩森(Valerie Hansen)教授,国内学界并不陌生,她的多部学术著作,如《变迁之神》《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开放的帝国》《丝绸之路新史》等均已经出版了中译本,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这本《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以下简称“公元1000年”)是韩森教授最新的学术成果,出版于2020年。在本书中,韩森教授以国际化的视野,重新讨论了全球化问题,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新观点。

厦门大学梁建国兄最早向我推荐《公元1000年》,并建议我将翻译成中文。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武汉大学鲁西奇教授不仅屡屡为我排忧解难,还在百忙之中不辞辛苦地审定译稿。《公元1000年》中的波斯、阿拉伯人名书名,都是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尹磊兄帮我解决的。有时候我一天“骚扰”他好多次,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但尹磊兄却毫不介意,耐心地帮我答疑解惑。在这里要特别感谢读客文化的丁虹老师,她一丝不苟地根据英文版校订译稿,改正了译稿中的若干疏误之处,提高了译稿的质量。丁老师非常细心耐心,很多我之前忽略的问题都被她如炬的慧眼一一指出,让我深感敬佩的同时也觉得很惭愧。

可以说,本书能够顺利出版,离不开诸位师友的无私奉献与古道热肠,而我却在前台享受了译者的荣光,实在受之有愧。

译者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侧重于宋代历史,而《公元1000年》中涉及几乎全球各个大州的许多古代文明与历史,其中很多内容都是译者并不熟悉的领域。虽然有众人的鼎力支持,我在翻译过程中也查阅了许多资料(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书内容,我在译文中加了一些简单的注释),但总感觉力有未逮,敬希广大读者对拙译不吝批评指正,期待再版重印时加以修订(我的邮箱:liuyunjun1978@126.com)

刘云军

2021年1月15日于河北大学生活区

《公元1000年》读后感(三):中世纪在欧洲肆意横行的维京海盗,不光只有恶名,还应留下美名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经济活动的一个国际化过程。而经济活动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类在有组织、有目地的、通过劳动或支付适当代价,获取各种生活资料的活动。这就意味着,人类的活动不再局限于狭小的空间,而是走出去,到达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不再局限于部落、氏族、国家内部相同种群的交流,而是跨越地域的局限,与不同种群,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 名扬世界的丝绸之路,打开了连接西域及中亚、西亚以及南欧的国际陆上通道。西行的唐僧师徒,正是通过这条丝绸之路到达了现在的印度。元代时期,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到达中东,然后从波斯湾乘船驶向中国。后改陆路,穿越伊朗沙漠,跨越帕米尔高原,最终到达新疆。《马可波罗游记》也成为了早期世界地图绘制的依据。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让西方国家对神秘富饶的东方古国产生了向往,对海上西航线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航至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部,红海,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开辟了海上新航线。 美国学者杰弗里﹒加藤在《从丝绸到硅》一书中指出,全球化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并非始于1870年左右的欧洲工业革命,而是开始于13世纪到14世纪。正是这一时期,《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国家中流传,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被传入西方,改变了世界。 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始于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欧洲的时候,那么全球化的开端始于什么时候呢? 是汉代张骞及后来之人开辟的丝绸之路? 不是,全球化的开端始于公元1000年。这是美国学者韩森在《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中提到的。此时的维京海盗登陆美洲东海岸大西洋的岛屿纽芬兰岛。这是一个欧洲人从未涉足的岛屿,此前还没有人跨越太平洋进入过美洲大陆。而维京人将已经存在的横跨美洲的贸易路线,与欧洲、亚洲、非洲连接起来。正是这一年,维京的航海家们将全球的断开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闭合的网线,也正是这一年,第一次有物品和信息可以在世界范围传播。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文明在不同的国家开始被传播,就像在元代时期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入了西方国家。 在考古学家的发现中,在公元1000年,人类居住的各个地区已经开始了广泛的贸易活动。例如在2009年,考古人员在北美洲的查科峡谷发现了来自中美洲玛雅人食用的巧克力、金刚鹦鹉,及其他热带鸟类。这些表明,早在公元1000多年,北美洲和距离3000公里外的中美洲之间有一条贸易通道。 1904年,考古学家汤普森在玛雅人的遗迹奇琴伊察发现了一口圣井,在圣井中他发现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金属装饰品。而在公元900年以前,玛雅人从未用金属制作过任何的奢侈品。在圣井中发现的物品中最南来自哥伦比亚。研究表明,在公元1492年之前,安第斯文明和玛雅文明之间没有直接的贸易往来。 那么出现在圣井中精美的金属制品来自何处呢?虽然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贸易往来,但是金属加工的匠人们却通过技术的交流,将金属加工的技术从南美洲沿着太平洋向北,一直带到了墨西哥西部。 新技术和旧技术的不断碰撞,先进与落后的不断扩大,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这些问题作者在《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中都有详细的介绍。武器装备的技术差异,导致了压迫和被压迫、掠夺和被掠夺,殖民和被殖民。贸易的不平衡则导致了黄金白银大量地流入富裕的国家,强国越来越强,弱国越来越弱。拥有人口优势的国家,例如非洲,则成为了西方国家另一个财富的来源——贩卖奴隶。 1066年征服者威廉入侵英格兰,标志着从公元8世纪以来,作为欧洲沿海和英国岛屿国家噩梦的维京时代彻底结束。那个时代肆意横行的维京海盗,他们的足迹曾经遍及欧洲大陆至北极广阔疆域。他们所及之处烧杀抢掠,但是他们的足迹将全球没有交集的贸易路线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闭环。 维京海盗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恶魔,但是他们也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创者之一。

《公元1000年》读后感(四):《公元1000年》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贸易战、地缘战、全球产业化冲击,这些现象只是当前这个时代的特殊产物的吗?

其实不是的,这些看似21世纪才会面对的全球化难题,其实早在公元1000年全球化开启时,这些问题就已经全部呈现。

在《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当时贸易战争、文化冲突、产业转移、单边主义等事务的深入分析,让我们在看懂公元1000年的时候,看懂今天。

本书的作者韩森,是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在耶鲁大学教授中国史和世界史三十多年。

为了这本书,她游历了二十多个国家,并在厦门大学、伯明翰大学做访问学者。

这本书,也让读者对世界各地的历史感到深受启发。

全球化带来的贫富不均;因为信仰和文化不同引发的种族大屠杀;抓住贸易机会,解决本国财政危机……

尽管我们生活在与一千年截然不同的环境,但历史带给我们的智慧,也带给我们教训,看懂公元1000年的人和事,如何解决难题,对我们今天来说,依然意义深远。

那么,为什么公元1000年,被视为全球化的开端呢?

公元1000年,维京探险者离开了家乡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穿过北大西洋,来到了加拿大东北岸的纽芬兰岛,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有物品在世界各地传播;

公元1000年,中国人、印度人和阿拉伯人,用漫长的海上航线,将中国于波斯湾城市连接起来;

还有玛雅人定居的奇琴伊察,是1000年以来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城市,代表着当时先进的制造技术;

中亚骑兵的出现,为中亚的勇士们开辟了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政治环境影响着整个地区。

公元1000年,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直到今天都在影响着我们。

它即给全球化带来了利益,也像今天一样,产生了赢家和输家。

贸易的流通,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刺激,那些能够成功适应变化的人,总能从祖先的身上学到重要的东西。

公元1000年,中亚奴隶的贩卖也造成过大规模的人口被迁徙,统治者意识到,奴隶士兵比没有技能的士兵价格更高时,他们还建立了练习军事的奴隶学校。

到处征战扩大疆域,成了很多统治者的志向。

当时,契丹人统治着横跨今天中国北方省份的大片草原,包括、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的大部分。

游牧民族和农耕文化,也是在那个年代得到了极大创新和融合,原本它们是差异很大文化,但是经过融合之后,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如何对不熟悉的事情做出最好的反映,对陌生事物保持开放的态度,也决定了他能够得到更多。

说起中国最全球化的地方,当时的中国可以算上一个,当时,海上贸易的规模,让宋朝打破了此前任何朝代的财政惯例。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与一千年前,看似不同的世界中,但历史带给我们的智慧,也让我们明白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应对当下。

《公元1000年》读后感(五):风云激荡的公元一千年,在历史中不断变化演进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世界各地的人们成功地突破了地域的隔阂。然而,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从何时进入全球化的?在《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一书中,著名汉学家韩森提出,公元1000年是全球化真正的开端。她描绘了公元1000年全球化开启之时的图景,讲述了个人、社会、国家是如何被裹挟进全球化浪潮中的。

我们是否应该与他人合作,与他们进行贸易?我们是否应该报复那些通过贸易致富的人?我们是否应该尝试复制我们尚未掌握的技术,来生产新产品?全球化到底会让我们更清楚自己是谁,还是会摧毁我们的身份认同?我们当下正努力应对着的挑战,与当时人们第一次面对的挑战完全相同。

韩森的新作《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会让人重新思考现代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正如作者所说,“在公元 1000 年,我们的祖先以各种方式回应了世界的变化。我们必须研究他们是怎么做的,才能更好地应对摆在我们面前的未来。”

尽管如此,公元1000年前后的变化,在最基本的意义上构成了全球化。某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深刻地影响了其他遥远地区的居民。新的道路把全球不同部分连接在一起,货物、宗教和人们都沿着这些道路流动。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巴格达、开罗和其他城市对奴隶的持续需求,导致了数百万人从非洲、东欧和中亚被迫迁移——这比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开始早了数百年。

全球化对那些从未离开家园的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旦统治者皈依(许多统治者确实在公元1000年前后皈依)某种信仰,他们的众多臣民便也接受了这种新的信仰。居住在东南亚的大陆和岛屿上的人们放弃了他们的传统职业,全职为中国消费者(无论他们是富人还是穷人)提供香料和香木。随着外国商人越来越多地从本地商人的利益中分得一杯羹,开罗、君士坦丁堡和广州等城市爆发了世界上次反全球化的骚乱以及针对新富阶层的攻击。

现存的公元1000年的史料,并不能提供当时在世界各地流动的货物和人员的确切数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非常关注其他佐证的原因。我们将跟踪货物在不同路线上的流动情况,并了解跟随它们一同流动的是哪些类型的人和信息。我们感兴趣的是那些写下自己实际旅程的人,以及那些记录自己见闻的人,因为他们是公元1000年以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主要目击者。

公元1000年的交流使得一些航线被开辟了,即便在15世纪哥伦布穿越大西洋中部之后,货物和人们依旧继续沿着这些航线航行。但公元1000年的世界与1492年的世界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有所不同。首先,公元1000年的旅行者遇到了陌生人,双方在技术上更加接近——不像在1492年,当时的枪械和火炮使欧洲人能够击败几乎所有他们遇见的人。

在公元1000年,主要的历史参与者也有所不同。世界上的一些地区,诸如中国和中东,繁荣富强;而其他地区,尤其是欧洲,则相对落后。事实上,公元1000年的世界看起来更像我们今天的世界,中国人、阿拉伯人和美国人都是当下欧洲人真正的对手。

公元1000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且它们产生的影响各有利弊。全球化道路的开辟加速了人类的繁衍和疾病的传染,造成了知识的丰富和文化的分裂,以及新技术的传播和传统工艺的消亡。这些事件既鼓励人们友好地合作,也激起了彼此的冲突。它们让一些人看到了他们从未见过的可能性,但也加速了那些无力反抗统治之人的被征服。

这本书将以上诸多类似的事件称之为“全球化”。世界处在多样的变化之中,韩森的新作《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让我们从新思考全球化的发展变化,以更好的面对未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