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怨仇星域Ⅱ 新伊甸读后感锦集

怨仇星域Ⅱ 新伊甸读后感锦集

《怨仇星域Ⅱ 新伊甸》是一本由[日] 梶尾真治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40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1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怨仇星域Ⅱ 新伊甸》读后感(一):那本让我悟了的科幻,第二部来咯!

依旧是延续上一部的故事线,地球已不再适合生存,人类开始向新的星球进发。由美国总统领队的“飞船派”和由平民自发研究的“跳跃派”在新的生存空间中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整本书由12章组成,穿插着叙述两边人类的生活活和困境。隐喻性还是很强!信息量比第一本更大包含了:适应新环境的生理与心理健康、media manipulation、亲情传承、生育绿、爱情等等……(打这一段我真是瑟瑟发抖……) 但可能也是叙事和加大信息量的缘故,作为长篇小说来看的话,会觉得有很强的割裂感。时间线走得非常快,这一章出现的主角都可能是上一个部分几代之后的人物。读者好不容易在这一个部分跟书里的人物建立起了某种联系,或者说是感情,马上生生被拉开,这一点读起来不是特别舒服。 其次,每一章包含的主题不同,更像是围绕同一个主题脑洞大开的征文集,而不是一个完整的长篇小说。故事线连续性…感觉很勉强…更像为了讨论某个议题而写一个独立的故事。 我尤其不能理解的是最后一章,非常鸡肋,感觉就像是为了凑字数

《怨仇星域Ⅱ 新伊甸》读后感(二):承上启下的一作

本作是日本著名科幻作家梶尾真治的作品,2004年成为专职作家的他在2015年发表了这套“怨仇星域”系列三部曲,并在2016年的第47届日本星云赏中获得长篇奖。 原作写了整整10年,长期在 SFマガジン 这本科幻杂志上连载,一直到15年才结束集结成册。本作是这个系列第二部。

作品因为连载的关系,实际上每一本都包含了10个左右的小故事,每个故事彼此关联性并不大。本作中这些故事剧情基本都发生于上一本的剧情(跳跃到应许之地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人类已经逐步适应了新星球环境并稳定下来,开始凭借地球上的知识和记忆开始重新恢复自己的文明和科技;而 “诺亚方舟号” 飞船上的2万多人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社会体系)之后,在 “诺亚方舟号” 飞船还有几年就降落应许之地之前。作品总体来说是1、3部之间的过渡,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为了突出第三部两派人马的冲突,以及最终问题的解决,在这部中埋下了很多伏笔。

应许之地上经过几代后,人类其实已经没有太多地球残留的记忆,但在“仇恨艾迪森一党” 的政治正确引导下,新一代孩子们不得不在舞台剧上也融入这样的思想和认知。同时人们也借助了宗教手段,在多方面的促成下,人类重新燃起并放大了这种原本应该被淡忘的仇恨。作品里穿越过来被拉进表演的艾迪森特型演员伊恩,这个加上作品最后那个故事里跳跃到飞船上的女孩子,这两个设定应该会在第三部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也期待作者的合理解释。

另一方面在“诺亚方舟号” 飞船上,经历了驾驶室被陨石撞击团灭,到有人拼死完成了飞船减速设定,最终从大趋势上来说飞船已经非常接近登陆应许之地。在这个社会里,无论是技术上研发登陆用的飞船,还是更多人类主动为了具备开拓能力而加强身体锻炼,都表现出了仅存的1万多人具备了开拓星球的准备工作。两边的冲突也一触即发。

作品总体来说还是在铺垫,好不好还得看第三部的填坑。期待最后的大结局。

《怨仇星域Ⅱ 新伊甸》读后感(三):漫长的旅程

去年看了《怨仇星域I:诺亚方舟》,当时最大的感触是,末世题材的科幻还能这样温情啊!

原以为《怨仇星域II:新伊甸》会延续上一部的故事,却不想故事已经来到了上一部之后几代。原本的三线叙事变成了双线,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地球的终结。

《新伊甸》尽管故事在时间线与表达方式上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但保持了《诺亚方舟》温情路线,科幻元素相对少,重点是人在末世环境下的选择。

《新伊甸》与《诺亚方舟》最明显的差别在于时间线的安排。

在《诺亚方舟》里,尽管是多线叙事,时间上还是非常连贯的,所以整体读起来会比较容易,衔接性也好。

但是《新伊甸》更像是过渡的故事,用以连接《诺亚方舟》与未来会面世的《应许之地》。它时间上的跨度非常大,人物及故事与《诺亚方舟》已经没有多大联系了,而且这本书中不同章节的故事也没有很直观的连续性。

可以说,《新伊甸》是漫长旅程之中的人生碎片,它包含了末世两种不同选择之下,人们生存及发展的各种可能。

这样的叙事方式的好处是,我们得以窥见漫长的旅程之中,人们心态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等到诺亚方舟真正降临应许之地时,“跳跃族”与“旅行族”之间相遇而产生的火花以此有了依据。尤其是在世代的更迭之后,新伊甸上的居民如何保留着对艾迪森后代的憎恨,需要这些碎片作为铺垫。

但这样的碎片化同时也消磨了阅读连续性,没有了一气呵成的阅读体验。

总体来说,整个故事除了意识产生怪物那段让人不明所以,破坏了整本书的逻辑性之外,余下的确实是好故事。

不管是从日本传说故事改编的话剧,还是为了地球味道残留回忆的探险,或是威廉·盖茨家族世代留下的壁画,都是人们对地球依恋的回响。而正是这样的依恋,后续会成为两个阵营的冲突的关键。当然,这同样的依恋也是最后一章《七十六分钟的女孩》对未来的预测——我们源自同一个地球,也终会结合在新的世界。

PS:扣掉了一星其实纯粹是语言上的感受,这是原文还是翻译造成的,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当我看着整本书不管是男人女人或者白人黑人都在日语习惯表达的时候,还是挺抓狂的,满脑子都是他们一边说话一边点头哈腰的景象。突然就想到了《野狼Disco》,用着东北口音唱出来的粤语,估计只有东北人能听着习惯……

《怨仇星域Ⅱ 新伊甸》读后感(四):硬核设定“软化”,几个短篇展现多样观念

看完了《怨仇星域》的第一部《诺亚方舟》,我紧接着就一口气看完了第二部《新伊甸》,这个系列真的是太上头了,根本停不下来,一个原本可以写得相当硬核的科幻点子,作者偏偏使用了一种“软化”的写法,用一个个简单的故事进行串联,并不是作者没有驾驭硬科幻的能力,而是作者使用这种串联的群像故事,反而输出了更深刻、更多样的观点。

因此本书完全可以看作是几个短篇,只是发生在统一的背景设定和前后关联的时间线上,这一部相对上一部时间又往前推进了有两三代人,此时地球已经不复存在,留守地球的阵营自然不再出现,也是交替讲述了几个发生在“诺亚方舟号”和“新伊甸”的故事,还是分两个阵营简单聊一下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故事吧。

先聊下“新伊甸”里发生的故事,果然跟上一部我的判断一样,此时新伊甸的科技水平已经迅速恢复到了一定的程度。首先就是筹备降诞祭舞台剧的故事,其中将日本经典故事“猿蟹大战”进行改编的桥段其实是一种新伊甸人们观念的展现,最新的一代人对于艾迪森一行人的仇恨已经渐渐淡薄,而老一代人仍然在持续灌输着仇恨的思想。看第一部时我一直有个疑惑就是第一个被传送的伊恩是什么结局,也觉得作者肯定后续还有交代,当时还猜想其会不会等到了“诺亚方舟号”的到来,在这个故事中伊恩终于出现,可是结局和我想的不太一样。

另外一个比较有印象的是《在自由教会》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看似简单的二人对话,讲述两人身上发生的故事,但实际上让对艾迪森一行人的仇恨变得心安理得,使得两个阵营的交锋蒙上了一层阴影。

再聊聊“诺亚方舟号”上的故事,几个故事都是比较温暖的,看完更不愿意让他们被制裁了。一个印象较深的是飞船遭受的第一个危机,就是控制室被毁的那个故事,这个故事我甚至在读的时候想到了一个结局,就是控制室没有被恢复,飞船无法减速,将掠过“应许之地”飞向外太空,这时候“新伊甸”的人们帮助飞船减速,带他们“回家”,当然故事并没有按照我想的发展。

另一个就是最后有点突兀的爱情故事,虽然整个爱情发展非常不合理,但是这篇却有一个我感觉非常重要的点,一直以来“新伊甸”的人们都知道“诺亚方舟号”的存在,但“诺亚方舟号”的人们并不知道有人类已经提前达到“应许之地”,这个故事就打开了一个缺口,总觉得会对后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说实话,看完这本之后,我有些后悔这么早看这两部,因为太想知道后续的发展了,而第三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版,要是能一口气读到底一定更痛快。第三部将迎来整个故事的高潮,即“诺亚方舟号”与“新伊甸”两个阵营的人类相遇的时刻,简直太期待了,希望是个圆满的结局!

书封,看到了好几个书中故事主角

科幻世界推荐小册子

《怨仇星域Ⅱ 新伊甸》读后感(五):大胆的去中心化尝试,丰富的多元主题探讨——浅析怨仇星域2

怨仇星域的第二部与其说是长篇小说的承上启下之作,倒不如说是背靠第一部设定背景下的碎片连缀短篇集。随着时间线的延伸,小说的主视角在“跃迁者”和“诺亚方舟”之间来回切换,每个小章节都会使用不同的主人公,并试图探讨不同的主题。这是颇具风险的尝试,一来小说失去了中心必然导致重点的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也很难集中(而且要记更多的人物关系);二来每个短篇的篇幅都不够长,只能浅尝辄止,难以深入挖掘把故事讲好。但梶尾老师选择这个去中心化的尝试还是有其目的的,整本小说看下来仿佛一部恢弘的太空人类史诗,一个个碎片视角的切入让读者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节点看到人类面临的迷惘困顿和对于命运的奋战与抗争,这是单一视角线性叙事所做不到的。每个时间点的人物都在自然而然地遵循着自己的使命与逻辑行动,将他们全部连起来便是全人类的行动,对于这样一部几代人类探索者的生存与变迁史来说也许这反而是最好的编织方式。此外,梶尾老师在章节中融入了多元化的主题,下面我们就重点挑选几个进行阐释。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在地球上有过生活经历的人逐渐逝去。几代人的洗礼之后,不论是“应许之地”的跃迁者还是“诺亚方舟”的乘客,对于母星地球的群体记忆都变得越来越淡,越来越模糊。然而,地球是所有人类共同的故乡,是一切故事的起点,是魂牵梦萦的地方。新生的人类即使没有见到过地球的真容,也仍然会想象他的模样。对于地球珍贵的回忆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这份回忆的载体有时是一碗美味的酱油鸡蛋饭,对于味蕾的刺激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应许之地”上被影卡的蛋再度唤起。这份回忆有时是一副连绵的画卷,威廉一家几代人的接力将地球已然消逝的风景永远留驻在诺亚方舟的角落。这份回忆有时是一幕话剧,地球上的文化以一种别样的形式在异星的土地上复活。尽管载体不同,但关于地球的回忆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仍在不断地传承下去。尽管时间久远之后,地球将成为一个符号或是传说,但人类仰望星空之时,烙印在血液中亘古不变的东西还是会提醒人类自己身在异乡,且无家可归,到时也会怅然若失吧?

怨仇星域最核心的主题毫无疑问是复仇,然而梶尾老师对于复仇究竟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前两章的降诞祭给出了答案。降诞祭的猴与蟹的话剧可谓是全书最精彩也最为讽刺的情节,堪称全系列的点睛之笔。天真懵懂的孩童根本不知道什么深仇大恨,将地球上的复仇童话改编成了辛酸而略带温情的故事。成年人为了延续已然成为了“政治正确”的复仇,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希望借助话剧复活“仇恨”文化。而最终呈现出来的话剧是三代人理念冲突和矛盾的融合:对于最老一代的跃迁者而言,他们是罪孽的亲历者和被害者,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甚至生命来重建家园。被抛弃在地球上自生自灭的怨恨在他们的心中始终难以泯灭,指责他们不懂宽恕显然是不公平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将复仇当做了活下去的唯一目的并抱憾而终(当然这也支撑他们努力延续人类文明)。对于中生代的跃迁者而言,他们从小就被家人灌输艾迪森一党的罪行,这段历史距离他们并没有非常遥远,但由于缺乏亲身体会,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只是被洗脑一样的接受了复仇的观念,没法去思考背后的对错是非,木然地将传统保持下去。而对于新生的“应许之地”的住民,多年前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很可能许多人都已经不了解,也不在乎了,艾迪森一党的存在都像是个虚无缥缈的神话故事,能够好好生活下去才是大家朴素而真挚的心愿。可惜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惯性,愣是把复仇的诅咒强加了上来。梶尾对不同人的描绘客观而克制,反而显得讽刺感十足。

在《自由教会》一章中,梶尾老师再次强化了对于复仇主题的刻画。这与其说是科幻故事的荒诞倒不如说是对于人类历史的反思,毕竟人类学到的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无法吸取教训。如果假托神明的旨意就可以对意见相左的一方随意大开杀戒,那么这神明显而易见就是个自欺欺人的工具神。人类已经懦弱到了不敢承认自己的丑恶,非要给自己的欲望和恶行一个正当化的借口。人类自古以来就不缺把头埋进沙里的鸵鸟,用宗教和其他信仰来逃避自己的罪恶。更恶心的人,这些人单独行动还很脆弱,一旦集中在一起引发的力量甚至可以扭曲正义。哪怕是充满恶意的出发点,得到了所谓集体的加持之后也得到了正当化,成了可以随意施展的主张。决定正义的从来不是对与错(逞论这世界根本不分对错)而是拳头的软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