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岁寒三友》读后感精选

《岁寒三友》读后感精选

《岁寒三友》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岁寒三友》读后感(一):充满小温暖小满足小感动的小说集

这本《岁寒三友》是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二十多篇风格迥异且颇有意味的故事。不得不说的是,这套典藏汪曾祺的封面排版等都如书内的文字一样简单而优美,很好契合了汪曾祺全集的风格,日常生活中显露出情感,平淡字句中隐藏着力量,读起来能人渐渐静下心绪,慢慢进入过往的那个时代。

众多的小说风格却都不尽相同,关于情感的抒写却都很令人动容。汪曾祺出生于江苏,后就读于昆明的西南联大,再后经武汉来到北京,见过了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性,经历了不同时代的曲折考验,有些小说在心中酝酿了数十年才得以发表,故事的背景可以是不同地方的不同职业,但几乎都是最底层人民最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画卷,因此汪曾祺先生也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等等”,每篇作品最后都标注了创作和修改的时间,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地区下诞生的是不同的情节。

就像岁寒三友的本意是想称赞松竹梅的坚毅不屈,而同名小说《岁寒三友》指的这三个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这三个人从小一起长大,干着最普通的工作,生活时好时坏,但生活总得继续。《大淖记事》算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一篇之一,也是个人最为喜爱的一篇,在平实的语句中,所有的痛苦和磨难都被最后的温暖治愈,泪水也是在微笑中留下。《受戒》的故事很简单却很暖心,在纷纷扰扰的世间有那么一份纯粹的情感和安静单纯的角落,足以让烦躁劳碌的打工人得到情绪的平复。《复仇》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篇,语言有趣生动,情节思绪飘渺,心中的执念和复仇的急切最终也是化为其他。汪曾祺始终对世间充满了希望和喜爱,作品里关于风景和美食的描写都优美到令人神往,而不管是爱情、亲情、友情还是更多复杂的感情,哪怕只出现一点点的爱和温暖,都能在最艰难的时刻让人获取内心的感动。

赵孟坚 岁寒三友图

汪曾祺的小说接地气、承传统、显文化,那些最纯朴的人们的最朴素的传统美德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既有古风的风采,又结合当下的现实,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深邃。读完小说集,很温暖,很满足。

《岁寒三友》读后感(二):寒冬闲坐时,静赏汪曾祺

初雪飘至,窗外一片寒意,茶香四溢,屋内一片暖情,这个冬季偶然闲坐家中,静赏一本心仪的好书,别说,感觉真的挺美好!

今日选择的是汪曾祺老先生的《岁寒三友》。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读汪老的作品,作为喜欢他已久的“铁粉”,几乎拜读了他市面上所有能见到的作品:从散文集《人间草木》到短篇小说《鸡鸭名家》;从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到文集《汪曾祺文集》……

在这些形态各异的作品中,汪老时而俏如顽童,时而风趣幽默,时而妙笔生花,时而沉稳朴实,看得出,师从沈从文的他既学到了恩师的精髓,又发挥了自身的优势,他创作的各体裁作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难怪世人称其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初闻《岁寒三友》这本书时,我世俗的以为就是讲松、竹、梅三种植物,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此书精选了汪曾祺先生最代表性的23篇经典小说作品,篇篇短小精湛且不是韵味,生动有趣且不乏朴实,可以说尽显汪老追求现实主义,塑造满是中国特色的独有创作理念。

你瞧,汪老最为人们熟知的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黄油烙饼》、《岁寒三友》等,这本书中一应俱全。在这些看似“口水”的短篇小说中,每个人的个性都各不相同,有的是亲情四溢,有的是爱恋满怀,有的是友情之上,有的是自我成长……字里行间中充满了情趣,风格特色中凸显着民俗民风。

就拿与书名同名的《岁寒三友》来说,开头直接言:“这三个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原来,汪老笔下的三友指友人,三友“岁寒”,每人的生活各有艰辛,同时也各有生存的手艺,纵然生活一地鸡毛,他们依旧都怀揣一颗善意的慈悲之心,这就是汪老以小见大的对中国数万普通民众进行了一个生活缩影,这亦你,也亦我。诚然,人人都会为生活奔波,但是苟活于世也不要过分强求,很多时候随遇而安才最为惬意,。

除此之外,书中还惊现彩蛋,那就是附上了汪老三个孩子编写的关于汪曾祺的文章《60岁写了个小和尚谈恋爱》,这是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中没有的!配上它清新的翠绿封面,简单优美的“岁寒三友”四个大字,真是平淡中透着经验,安静中透着力量。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我随着汪老的故事读完了这300来页的《岁寒三友》。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望向窗外,看着白雪皑皑的美景,一股久违的舒适感油然而生,也许这就是我或者说是世人皆向往的人间烟火儿吧……

(本文完,图源于网络,侵删!)

我是@拾月屿,愿与您生活,聊共鸣,同成长,看人生。 欢迎关注~

《岁寒三友》读后感(三):《岁寒三友》:再读汪曾祺,依旧能够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温暖

时隔多年再读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受戒》,惊觉自己居然清楚地记得明子和小英子的对话——

《受戒》是我读到的第一篇汪曾祺先生的小说,之所以记忆深刻或许是因为整个故事透出的纯净气息。在庵赵庄,和尚与平常意义上的和尚略有不同。庵赵庄的和尚是世俗的和尚,他们吃水烟、打牌、吃肉,也娶妻。所以这些看似违反“寺规”的行为,在汪曾祺的描写之下却并不显得突兀。在庵赵庄,和尚同船夫、铁匠一样,是一份职业。

明子是在去葧荠庵当和尚的路上遇见小英子的。明子搭小英子家的船渡河,小英子把吃剩一半的莲蓬扔给明子,明子和小英子就这样认识了。

书中有一个小细节讲小英子和明子一起挖葧荠的时候“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这一段描述可以感受到少女小英子的顽皮、自由活泼的天性。从初识时的好奇,到一同玩耍时的亲密,再到明子烧戒疤后的勇敢,小英子和明子之间自然、自由、纯粹的感情真挚美好。作品尾声扑鲁鲁鲁飞远的青桩即是青年男女互示爱意后的心情放飞,也是带给读者无限遐想的引路水鸟。

汪朗先生说汪曾祺先生的这篇《受戒》是为数不多“未经审核”完成的作品。《受戒》是汪曾祺先生躲在剧偷偷写出来的——发表前根本不让我们看,大概是怕遭到攻击。《受戒》的成功是汪曾祺先生没有预想到的,所以汪曾祺先生在听闻公社干部们将明子和小英子的对话一人写一句、全部都背下来的时候,即意外又感动。

汪曾祺纪念馆推荐的典藏书系《典藏汪曾祺》之《岁寒三友》收录了除《受戒》之外的汪曾祺先生的二十余部中短小说作品,其中《岁寒三友》《天鹅之死》《晚饭花》《小学同学》《露水》都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

《岁寒三友》讲了高邮城的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三位小人物的命运起伏,三个人都曾生活困窘,也都曾在机缘之下生活富足。最终,当王瘦吾的帽子店在对门帽子店的恶意竞争下关门、陶虎臣的炮仗店在“新生活运动”中被取缔之时,靳彝甫毅然将爱若性命的三块田黄石章出手……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出自《论语·子罕》,汪曾祺先生在以《岁寒三友》命名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引用自《论语·子罕》不得而知,不过我的确在王、陶、靳三位好友身上了看到了坚韧如松柏的高贵品质。

《露水》一篇读来是有些感伤的。

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并没有名字,他们只是他和她。他曾好赌输光了家,她在丈夫失足落水后成了寡妇,他们同是在船上卖唱的。不知道哪一天,他提议由自己拉胡琴伴奏她唱曲。两个人渐渐唱出名气,两个人开始生活在一起。然而,很可惜,他和她一起生活了一个月后得病死了,她又回到了独自卖唱的生活中。

这篇《露水》很短,只有不足十页。从开篇的“露水好大”到结尾的“露水好大”,看似一切都没有改变,其实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汪曾祺先生在讲述这个故事中不经意的反转令人惊叹。首先,他和她在轮船将开之即跳上船相继献艺,让读者误以为他们是夫妻;待读到“两人各自回家”才惊觉两人并无关联;随后两人一起搭伙卖艺渐渐闯出一片小天地,他却突生绞肠痧离世。《露水》让读者读懂了世事无常,也感受到了露水情缘的美好与温暖。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是适合所有读者阅读的,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会让读者有一种似友似邻的亲切感,他们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纯净如水,温暖如春。

-END-

《岁寒三友》读后感(四):文美意美景美的大师选集

《岁寒三友》,汪曾祺的精品小说集 读汪曾祺的文字。能感觉出他是一个自在的、适逸的、特别懂得、而且享受着生活中所有美的一位有趣的老人。 汪曾祺是我们熟知的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戏曲家);诗、书、画、美食无不痴迷、无不精通的“最后一个士大夫”

这本《岁寒三友》是他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所选的每篇都可以说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所写的大多都是一些小人物。小市民、小知识分子、小手工业者,全都是“小人”,写的也是这些小生命的一切日常生活,但往往能表现的“微言大义”。 这样的语言使得汪曾祺的小说人物栩栩如生,特立体饱满,既生动有趣,却也不脱凡俗人物的真实而有血有肉的质感。 《受戒》和《大淖记事》,是汪曾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受戒》里的小英子,天真爽朗,活泼率直,敢于勇敢大方的表露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性格特征在那样的年代里是很不多见的,读者阅读之后,不会觉得小英子的性格和那个时代有多少违和感,而是对这个女子勇气的赞赏,和对其人格之美的青睐。《大淖记事》里的女子,也是野性十足,不拘小节的。“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习俗,他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和街里的穿长衣念过‘子曰’的人完全不同。”,“一个媳妇,在丈夫之外,再‘靠’一个,并不是稀奇事。这里的女人和男人好,还是恼,只有一个标准:情愿。”这些虽然和传统的礼教有所违背。但是作者创造的活灵活现的人物,着实让人不会生厌。反而表现为一种人格之美,潇洒、自由、坦荡,勇于冲出传统道德的藩篱,敢于冲破世俗伦理的种种束缚。 汪曾祺的过人之处在于,这一切最终都是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传递给人以美的感觉、美的享受、美的遐想。这也不禁让人想起法国作家梅里美,创作的两个影响世界的女性角色。《卡门》(嘉尔曼),《高龙巴》。汪正起的这两部小说和梅里美的相比,却也不遑多让的!

《黄油烙饼》这篇小说以20世纪60年代的""运动为背景。写出了那个时代的饥馑和困难。萧胜小小年纪也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同时也赞美了亲人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汪曾祺的《异秉》《岁寒三友》《七里茶坊》《鉴赏家》《露水》等等小说中还都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信息。在他漫不经心的叙述中,总会时不时地穿插着给你讲一段历史文化掌故:各式的“熏烧卤味”,什么节令卖什么果,什么出嫁姑娘娘家人元宵节送灯的排场,什么大祠堂的内外结构布局,什么命运定数……乡风民俗,三教九流,八方美食,佚闻趣事,天文地理,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流连、陶醉。

读《七里茶坊》会让你垂涎欲滴!他从云南的肥酒、金钱片腿、牛干巴、锅贴乌鱼、过桥米线、汽锅鸡、菌子讲到内蒙的口蘑炖肥羊……从小说的主人公老乔、老刘、小王各自的人生经历讲到内蒙坝上的年景……从地方吃食谈到人生甘苦,完全是一幅关于中国文化、历史、现实的生动画卷!其中包含了作者对现实、对人性、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同时也引发读者对历史、对现实、对人性、对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内蕴无比丰富,让人回味良久!《鉴赏家》可以说是汪曾祺描绘的一幅关于“中国画”的画卷。他通过描写画家季 民与卖水果的叶三的情谊,从正面实写了中国画“诗画一体”的艺术魅力,从侧面写了“八大山人”的画作以及中国画在日本的影响力,写得很厚重。该小说可以看作是汪曾祺对中国书画艺术及其文化精神的一次大力宣扬。《露水》也描绘了中国说唱艺术的精髓,其中罗列了很多有名的扬州小曲的曲名,如:《卖马》,《斩黄袍》,还有一些曲子好像是《鹿鼎记》里韦小宝喜欢的那些,有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总之,读汪曾祺的小说就是一张特别舒服润帖的享受之旅。他的文字之美,语言之美,让人读起来如饮醇酒。他的小说也句句如诗句,篇篇似美文。那里的,草木虫鱼、人间美味,民俗风情,曲词歌调,……无不吸引着读者,增长我们的见闻。

《岁寒三友》读后感(五):他的好,学的人不多,学会的人更少

短篇小说很考验作家的功底,在有限的篇幅里,故事要精彩完整,人物要丰满真实,每一句话都要精巧妥当。写得好的作家少之又少,像鲁迅先生这样的大家,多少年难遇。张爱玲写得也好,一查才发现,汪曾祺和张爱玲是同一年出生的,竟是这样不同。

在这一套《典藏汪曾祺系列丛书》中,一共六部作品,其中《岁寒三友》和《八宝辣酱》都是小说集。《岁寒三友》这本书收录了《受戒》、《大淖记事》、《复仇》这样的代表作,读上几篇就能领略到汪曾祺写小说的高超技巧。

我很喜欢《大淖记事》,淖是蒙古话,据说这地名是从元朝留下的,。

大淖的南岸原有一家轮船公司,轮船公司东西各有一丛住户人家,他们的生活、风俗、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都互不相同,各是各乡风。

西边住的都是做小本生意的外地人,有二十来个锡匠。现在我们可能很少见锡匠,但大淖兴用锡器,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锡制的家伙。

这帮锡匠们手艺精巧,也很讲义气,他们扶持疾病,互通有无。他们的头领老锡匠对大家管教很严,外出干活要童叟无欺,手脚要干净,不许和妇道嬉皮笑脸,不怕事,也绝不要惹事。

老锡匠有个小名叫十一子的徒弟,也是他的侄儿。十一子生得俊俏,人又聪明。书里说他“他长得挺拔厮称,肩宽腰细,唇红齿白,浓眉大眼,头戴遮阳草帽,青鞋净袜,全身衣服整齐合体。天热的时候,敞开衣扣,露出扇面也似的胸脯,五寸宽的雪白的板带煞得很紧。走起路来,高抬脚,轻着地,麻溜利索。”

老锡匠常常告诫十一子,不要和此地的姑娘媳妇拉拉扯扯,尤其是不要和东头的姑娘媳妇有什么勾搭。

东头什么样呢。这边的男人、女人、大人、孩子都靠肩膀吃饭。男人们当挑夫挑稻子挣钱,姑娘媳妇们也能挑鲜果挣钱,她们挑得不比男人少,走得不比男人慢。所以东头的女人们都爽朗泼辣,说起东头人家的风气,书里这么写道:

“这里人家的婚嫁极少明媒正娶,花轿吹鼓手是挣不着他们的钱的。媳妇,多是自己跑来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他们在男女关系上是比较随便的。这里的女人和男人好,还是恼,只有一个标准:情愿。有的姑娘、媳妇相与了一个男人,自然也跟他要钱买花戴,但是有的不但不要他们的钱,反而把钱给他花,叫做“倒贴”。

因此,街里的人说这里“风气不好”。

到底是哪里的风气更好一些呢?难说。”

东头有个挑夫,娶了大户人家逃出来的丫鬟,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巧云,巧云三岁那年,她的妈妈和一个过路戏班子的小生跑了。

巧云爸心疼女儿自小没了妈,不再续娶,也不愿让巧云去干挑夫的活,她十四岁就学会了结渔网、打芦席。十五岁便出落成了一朵花,人人都喜欢她,她上街买东西,同样的价钱,她买回来,分量都比别人多,东西都比别人的好。

巧云十七岁那年,父亲挑担出意外半瘫了,巧云开始养家。后来,巧云与十一子认识,两人常一起做伴干活,情愫渐浓。

一天夜里,保安队的刘号长强占了巧云,这种事在大淖也不少见,人们知道了也不多议论,只骂一句“这个该死的”。可是巧云又羞又恼,就常主动去找十一子。这事传到刘号长耳朵,觉得丢了面子,绑了十一子一通猛打,让他卷铺盖走人,不许再见巧云。

可是十一子是个硬骨头,他咬着牙一句话不说,差点被打死。是锡匠们和巧云一起救了他,大淖的人们川流不息来看望十一子,“他们把平时在辛苦而单调的生活中不常表现得热情和好心都拿出来了。大淖除了这样一对年轻人,使他们觉得骄傲。大家的心喜洋洋,热乎乎的,好像在过年。”

锡匠们在县里游行三天,县长处罚了刘号长。巧云又挑起担子,养着一家三口。

“十一子的伤会好么?

会。

当然会!”

这是一个流露着作者乌托邦幻想、描写朴实劳动人民、记录青年人美好爱情、讲述人与人之间善良温情的故事,而且,他言之凿凿写下了一个确定的、美好的结局。

不仅是《大淖记事》,整本书读下来,他的文笔还是那样朴素流动,淡雅美好,这是很少人学,更少有人能学得来的高超技巧,是属于汪曾祺的独特温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