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帝国的崛起》读后感摘抄

《帝国的崛起》读后感摘抄

《帝国的崛起》是一本由[英]约翰·马里奥特 / [英]格兰特·罗伯逊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的崛起》读后感(一):读普鲁士的崛起读出了大秦帝国的感觉

西罗马崩溃以后,以日耳曼民族为主的部落崛起,在公元481年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公元843年,王国分家给三个儿子,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近代西欧国家已现雏形。随后东法兰克王国经过一系列变故,发展成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13世纪末,一些封建领主崛起,挣脱了帝国皇帝的控制,从此诸侯国犹如雨后春笋。

这个情势像极了我国的春秋时期,帝国皇帝就像周王。不过德意志皇帝比较聪明,发明了选帝侯这种制度,封为选帝侯的诸侯有权参选继承帝位。查理四世在1356年颁布《金玺诏书》,正式确认七个选帝侯的合法性。选侯国们有了轮流坐庄的希望,总算让帝国勉强延续下去。

起家于纽伦堡的霍亨索伦家族腓特烈六世在1417年获得选帝侯资格,以腓特烈一世的身份开始掌管勃兰登堡选侯国。条顿骑士团在13世纪从西斯拉夫人那里抢来了普鲁士地区。后霍亨索伦家族通过联姻方式将两者合并为普鲁士王国。

本书讲普鲁士的崛起过程,很有大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感觉。只是欧洲这帮小诸侯,纵横捭阖的程度更为复杂,也更为肮脏,唯利是图,毫无信用。腓特烈大帝,就是封面拿拐杖的老头,更是没有底线,“他让整个欧洲都相信只要把事办成了就能消除道德上的污点”。

普鲁士公国和奥地利公国,一北一南,是第一梯度诸侯国,其他诸侯各自在二者的恩怨情仇中斡旋,保全自我,再图利益。德国的地缘实在太差,帝国内部大鱼吃小鱼,帝国外部强国林立,边疆无险可守,引发帝国本土战乱不断。

普鲁士公国的历史上有两次生死存亡之际。

第一次是1756年开始的七年战争。以奥地利、法国、俄国等组成的联军成合围之势,打得腓特烈大帝近乎绝望。幸运的是俄国伊丽莎白女皇驾崩,继位的彼得三世和叶卡捷琳娜退出了反普联盟。普鲁士反败为胜。原来俄国掉链子有先例。

第二次是拿破仑在1806年打崩了整个德意志,普鲁士遭到瓜分。后由施泰恩男爵和沙恩霍斯特等政治与军事强人殚精竭虑,让普鲁士再次复兴。再由俾斯麦接棒,统一联邦。

循着关键历史节点,以这几位强人为中心,基本可以理清德意志帝国的前世今生。

有意思的是,本书由英国人撰写,1915年出版,书中对德意志帝国持有一定的敬意。毕竟英普联盟多少有点感情。要是过了二战再来写这本书,英国人会怎么写?

《帝国的崛起》读后感(二):帝国的崛起,除了世代积累,还得看大人物

19世纪末的德意志帝国,在首相俾斯麦的运筹帷幄下,成为当时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同样,在18世纪初期,腓特烈大帝领导下的普鲁士王国,让欧洲列强望而生畏。在普鲁士漫长的兴起湮灭长河中,“孤独君王”腓特烈与帝国首相俾斯麦,用个人的力量诠释了普鲁士流光溢彩的绝美画卷。

在《帝国的崛起》一书中,牛津大学历史学家约翰·马里奥特和格兰特·罗伯逊教授,著前人之所不及之书,生动讲述了普鲁士王国崛起于德意志帝国统一的故事。全书极具科普意味,却又不仅限于此,往往是在故事中夹杂着评论,寡淡咸宜,甘甜可口。并且在普鲁士成长的每个时期,都会用客观公正的话语,分析并评论当时的普鲁士的优缺点。

年轻的普鲁士,最早起源于1417年的勃兰登堡,影响普鲁士一生的霍亨索伦家族,在腓特烈一世的带领下,走过了漫长的200年时间,以联姻的方式获得了普鲁士公国。至此,勃兰登堡与普鲁士相隔万里,遥相对望,作为普鲁士帝国最早的种子,正式生根发芽。威廉与腓特烈的共同继承者们,将以勃兰登堡选帝侯和普鲁士公爵为真名,开启长达80年的“巧取豪夺”“蚕食掠夺”,直到腓特烈大帝的爷爷——腓特烈一世在柯尼斯堡宣布成为“在普鲁士的国王”,普鲁士首次以王国之名,登上欧洲大陆的政治舞台。

当然,历史总是因个别人物而变得绚丽多彩,书中重点分析了那些对普鲁士产生深远影响的大人物,其中执牛耳者,当属腓特烈与俾斯麦。

腓特烈大帝继承了老头子和老爷子的衣钵,掌控着当时欧洲大陆上,最精良的军队和最有效的宫廷机构,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登基之初便御驾亲征,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这种能力在七年战争的发起与拉锯中,达到顶峰。事实上,这样一位穷兵黩武的帝王,少年时期在严父的教诲下,可不是一般的叛逆,却也学到了农业、军事、法律、教育等方面的知识,物极其用,后世多称“开明的君王”。但他也是孤独的,孤独或许是干实事君王的通病。

在普鲁士的历史上,学腓特烈大帝最像的,当属俾斯麦,但两人又迥然不同。不像腓特烈大帝的大刀阔斧,俾斯麦用诡计和阴谋,退让与忍辱,蚕食与徐谋,让普鲁士成就德意志帝国之名。他最强的能力是外交才能,周旋于欧洲各国,算计着所有国家的人心,包括内部民族主义的可利用之处。以至于当时的国君黯然失色,或许这也是国君之子不待见俾斯麦的原因之一了。

大人物的离去,往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俾斯麦将普鲁士从后腓特烈大帝时期拉向帝国,却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帝国在后世的糊涂与荒废中逐渐逝去。 《帝国的崛起》成书于1915年,故而作者并不知晓,这个被写入史册的普鲁士——德意志帝国,将在不久后完全消失于世界地图。

《帝国的崛起》读后感(三):帝国的崛起,除了世代积累,还得看大人物

19世纪末的德意志帝国,在首相俾斯麦的运筹帷幄下,成为当时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同样,在18世纪初期,腓特烈大帝领导下的普鲁士王国,让欧洲列强望而生畏。在普鲁士漫长的兴起湮灭长河中,“孤独君王”腓特烈与帝国首相俾斯麦,用个人的力量诠释了普鲁士流光溢彩的绝美画卷。

在《帝国的崛起》一书中,牛津大学历史学家约翰·马里奥特和格兰特·罗伯逊教授,著前人之所不及之书,生动讲述了普鲁士王国崛起于德意志帝国统一的故事。全书极具科普意味,却又不仅限于此,往往是在故事中夹杂着评论,寡淡咸宜,甘甜可口。并且在普鲁士成长的每个时期,都会用客观公正的话语,分析并评论当时的普鲁士的优缺点。

年轻的普鲁士,最早起源于1417年的勃兰登堡,影响普鲁士一生的霍亨索伦家族,在腓特烈一世的带领下,走过了漫长的200年时间,以联姻的方式获得了普鲁士公国。至此,勃兰登堡与普鲁士相隔万里,遥相对望,作为普鲁士帝国最早的种子,正式生根发芽。威廉与腓特烈的共同继承者们,将以勃兰登堡选帝侯和普鲁士公爵为真名,开启长达80年的“巧取豪夺”“蚕食掠夺”,直到腓特烈大帝的爷爷——腓特烈一世在柯尼斯堡宣布成为“在普鲁士的国王”,普鲁士首次以王国之名,登上欧洲大陆的政治舞台。

当然,历史总是因个别人物而变得绚丽多彩,书中重点分析了那些对普鲁士产生深远影响的大人物,其中执牛耳者,当属腓特烈与俾斯麦。

腓特烈大帝继承了老头子和老爷子的衣钵,掌控着当时欧洲大陆上,最精良的军队和最有效的宫廷机构,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登基之初便御驾亲征,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这种能力在七年战争的发起与拉锯中,达到顶峰。事实上,这样一位穷兵黩武的帝王,少年时期在严父的教诲下,可不是一般的叛逆,却也学到了农业、军事、法律、教育等方面的知识,物极其用,后世多称“开明的君王”。但他也是孤独的,孤独或许是干实事君王的通病。

在普鲁士的历史上,学腓特烈大帝最像的,当属俾斯麦,但两人又迥然不同。不像腓特烈大帝的大刀阔斧,俾斯麦用诡计和阴谋,退让与忍辱,蚕食与徐谋,让普鲁士成就德意志帝国之名。他最强的能力是外交才能,周旋于欧洲各国,算计着所有国家的人心,包括内部民族主义的可利用之处。以至于当时的国君黯然失色,或许这也是国君之子不待见俾斯麦的原因之一了。

大人物的离去,往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俾斯麦将普鲁士从后腓特烈大帝时期拉向帝国,却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帝国在后世的糊涂与荒废中逐渐逝去。 《帝国的崛起》成书于1915年,故而作者并不知晓,这个被写入史册的普鲁士——德意志帝国,将在不久后完全消失于世界地图。

《帝国的崛起》读后感(四):《帝国的崛起》:1415—1914,德意志帝国从诞生的500年历史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意志帝国卷入了这一场战争。虽然表现出了极为强大的实力,但最终也以失败告终。而这本书《帝国的崛起》,正是成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正是德意志帝国最为强盛的时候。而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历史学家,从一个第三方的立场上看待德意志帝国崛起的整个过程。因此这本书也就更有着历史的意义,这本书没有倾向性的观点,仅仅是叙述着德意志这个地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那500年历史。

在欧洲这片土地上,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因此领土的概念,一直都是较为模糊的。而关于“德意志”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只是神圣罗马帝国所留给这个地区的一个概念,却无法完成他的整个国土和国家的确立,直到普鲁士的出现。 普鲁士都是一个有着领土的城邦,而他经过了500年的经营和发展,最终成就德意志帝国。也正是因为有了普鲁士的发展,才有了后面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也才有了现在的德国。 提到普鲁士,我们就绕不过霍亨索伦家族。1514年,腓特烈六世作为候选帝来到了勃兰登堡,开始了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在霍亨索伦家族各位候选帝的经营下,勃兰登堡内部不断变革发展,外部不断扩张,有了自己的领土。勃兰登堡-普鲁士作为一个政治的概念登上了历史舞台。而之后普鲁士公国、普鲁士王国直至德意志帝国就不断的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了起来。

在这500年的历史之中,普鲁士也经过了几次衰退,但每当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都有着极为优秀的人物出现,力挽狂澜。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成就了普鲁士的历史,也成就了历史中的自己,他们就是历史重要组成部分。腓特烈大帝、施泰因、沙恩霍斯特、俾斯麦,他们就是德意志帝国历史上的那些伟人们,他们的故事就是历史的一部分,他们就是这本《帝国的崛起》的主角。 对于这些历史名人,我们最熟悉、距离我们现在最近的也许就是俾斯麦了。是在他出任普鲁士首相的时候,完成了德意志帝国的统一,他的各种内政、外交政策,让德意志帝国成为极为强盛的存在,也为他赢得了“”铁血宰相”的称号。他的具体功过、具体的一些政策,在这本书中有专门的一章做了全面的介绍。

这也是这本书的特色,所有的内容具体到人、具体到事件、具体到当时的一些政策的核心。作者以其历史学家的眼光对于这些政策进行了解读和分析,也从中可以看到德意志能够完成他的统一所作的各种努力。 这是一本我们了解德意志民族,了解整个德国从勃兰登堡时期一直到德意志第二帝国后期的整个历史过程,这就是一个欧洲城邦国家的逆袭之路。 但纵观欧洲的整个历史,欧洲就是一直处于动荡和战乱之中,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结束。欧洲的整个历史中,席卷欧洲的战争就发生过多次,这些战争,无论对于德意志民族,还是对于其他的欧洲国家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虽然这本书没有承担分析这些战争的成因的重任,但在读欧洲史的时候,在这片不大的土地上,为什么会有着如此之多的争端,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帝国的崛起》读后感(五):从一穷二白到逐鹿欧洲,普鲁士的发家史真是一出好戏

《帝国的崛起》是一本非常硬核、非常客观又非常有意思的普鲁士兴衰史。

对于不太了解欧洲史的读者而言,普鲁士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隐约听过,但对其背后的历史一无所知。

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借助这本《帝国的崛起》来入门普鲁士的历史,这本书全面而又客观地叙述了普鲁士王国从1415年到1914年间,500年的发家史。

我们多数读者对这段历史都非常陌生,不过好在本书的两位作者在讲述时采用了一种非常客观(作者并非是德国人,有利于客观讲述)的角度,这一点在点评人物时表现的尤为明显。

书里面在讲述腓特烈大帝、俾斯麦这些风云人物时,没有一味地将他们拔高,而是全面客观地正视他们的功绩与过失,这样才能让我们读者对其人有客观的判断。

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讲述这段历史时,有时候表现的尤为风趣。最有意思的是讲述普鲁士与法国“爱恨情仇”的部分。

19世纪初,普法两国爆发战争,法国胜利,拿破仑成了勃兰登堡的新主人,进驻柏林,对普鲁士极尽羞辱。

可就在短短半个世纪之后,1870年,普法两国再度爆发战争,这次普鲁士大获全胜,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完成了德意志统一的关键一步。

一报还一报,苍天饶过谁,普法之间的分分合合果然是一场好戏。当然,这场好戏可不单单是这些。

别看普鲁士在500年的兴衰史当中曾一度成为欧洲的中心,在诸多大国之间搅弄风云。但其实普鲁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个贫瘠的国家。

普鲁士自然资源极度贫乏,而且没有易守难攻的边界,气候恶劣;海岸线短促,缺乏天然良港,《帝国的崛起》当中用“笨拙的造物主制造出的一件劣质品”来形容这片土地。

可就是这样一片一穷二白的土地,最终却成功击败奥地利和法国,统一了德意志帝国,一度成为欧洲的权利中心。

普鲁士能取得这样的功绩,全凭一个又一个杰出的统治者。地利不够,那就用人和来凑。

《帝国的崛起》曾多次强调,在普鲁士崛起的过程中,历任国王占据了重要位置。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普鲁士总能迎来一位具有非凡品质的国王,腓特烈大帝以及威廉一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当然在提及这些重要人物之前,我们还必须从普鲁士王国的源头开始谈起。普鲁士王国的历史和霍亨索伦家族休戚相关。

1415年,腓特烈六世作为选帝侯来到了勃兰登堡边缘地区,开始了霍亨索伦家族在这里的统治。

1519年到1525年,霍亨索伦家族担任条顿骑士团大团长的阿尔布雷希特让条顿骑士团国转变成了世俗化普鲁士公国。

1701年,普鲁士公国成为了普鲁士王国。

1772年,腓特烈大帝获得“普鲁士的国王”称号,1786年,腓特烈大帝去世。

1866年,普鲁士与奥地利爆发七星期大战,普鲁士获胜。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再次获胜。

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帝国。

上述事件正是普鲁士王国500年间的关键历史节点,普鲁士从一个贫瘠地区一步步成为德意志众多邦国中最一流的王国之一,最终统一德意志。

可以想见,这其中绝非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普鲁士几度陷入灭亡危机。但正如上面所说,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普鲁士总能迎来一位英明的国王,一次次救普鲁士王国于危难之间。

普鲁士崛起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多位英明的国王,其中最有权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腓特烈大帝。腓特烈大帝也是本书中重点介绍的一位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者。

腓特烈大帝统治普鲁士长达四十六年,他让普鲁士从一个德意志小王国成长为一个欧洲强国。

腓特烈大帝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钢铁般的意志和孤高冷漠的性格”。我们很难想象,如此健全的人格居然是在一种饥饿和虐待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腓特烈大帝出生于1712年,根据本书的讲述,他拥有一段悲惨的童年,他的童年毫无幸福可言,有的是愚蠢、无知、残忍、暴政、粗俗。

连本书作者都感叹,腓特烈大帝小时候有这样的遭遇,长大之后居然能铸就铁一般的灵魂。他不堪回首的童年环境似乎从未对他的人生造成负面的影响。

1740年,腓特烈大帝继位,刚开始,他并没有表现出太高超的统治能力,但他一生都在学习,勤勉奋进。

在《帝国的崛起》当中,作者拿拿破仑和腓特烈大帝相提并论,腓特烈大帝即是最高军事统帅,又是外交大臣、财政大臣、内政大臣,腓特烈大帝成了普鲁士思想和行动的核心。

无论在哪一时期,战争都是普鲁士最重要的投入方向,有人形容说,“战争是普鲁士的民族企业”。

腓特烈大帝的军事箴言则是“随时准备战斗”,他最终确实也一战成名。

这场战争发生在1756年到1763年之间,战争双方是普鲁士和以奥地利、俄罗斯、瑞典以及其他德意志盟国组成的反普大同盟。

只看双方阵营,我们就能体会到腓特烈大帝面临的战局有多严峻了,事实上这场战争一度要以普鲁士的战败而告终。

但结果俄罗斯女沙皇伊丽莎白的去世帮助腓特烈大帝扛过了这场战争,反普大联盟失败了,他们没能羞辱普鲁士。而腓特烈大帝没有损失一寸领土,赢下了这场七年战争。

于是在战后的1763年,腓特烈大帝的声望达到了巅峰。

开头说了,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讲述历史的角度非常客观,这种客观不单单是因为作者并非德国人,同时应该也与作者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有关。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序言中说:对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两位英国作者在《帝国的崛起》当中虽然讲述的并非是本国的历史,但依旧满怀温情与敬意。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品论这段历史,品论历史中的人。

比如在提及上述腓特烈大帝之时,本书的两位作者的态度是,不谄媚,不放肆。将腓特烈大帝的功过客观呈现,而不是诱导读者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

书里面不仅提及了腓特烈大帝对于普鲁士王国的诸多功绩,同时也对腓特烈大帝虚伪乃至于无耻的一面也毫不避讳。

腓特烈大帝引发争议的行为之一是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兰。有观点为腓特烈大帝辩护。

但本书作者直言,瓜分波兰曾经是,现在也仍然是一场犯罪。这次瓜分告诉全世界一个道理:开明的君主和路边的劫匪的差别,不过是贪心的多少和暴力的轻重而已,君主们为了掩饰自己赤裸裸的侵略,还会戴上虚伪的人道主义面具。

不得不说,这个观点实在太辛辣了,而且放之古今四海皆准。相比于一些历史类著作一边鼓吹历史人物辉煌的侵略史,另一边又宣称该人爱好和平,心地仁慈,这本《帝国的崛起》简直不要太客观。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历史,也是更接近真实的历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