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征战:大清帝国的崛起》读后感锦集

《征战:大清帝国的崛起》读后感锦集

《征战:大清帝国的崛起》是一本由侯杨方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征战:大清帝国的崛起》读后感(一):读史使人明智

清朝开疆史,从努尔哈赤起兵开始,讲述了清朝气势磅礴的征战和开疆拓土的历史,包括多尔衮如何统战明朝战将及各方势力,如何收复台湾、康熙如何统战蒙古力量,乾隆时期如何评定西北叛乱等,各方势力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相互权衡,一一进行生动的剖析,渗透作者独到的见解,视角独特,富有启发性。

《征战:大清帝国的崛起》读后感(二):明清之际

其言清军入关后明朝再无翻牌机会,鉴于顾先生南明史,有待商榷 人们不思其解的是为什么明朝上至君主,下至官员将领都没有把努尔哈赤——这个花三十年统一女真的人当回事。 一在于此前这号人物任其发展也能控制,便没当回事。二是外在的威胁为主要矛盾,忽略了其发展。

萨尔浒之战明军之败在于各路将领心怀鬼胎,有人冒进,有人畏战。在于战前信息的匮乏和传达不及时,在于女真铁骑的高机动性。所以在具体战役级的战场上恰恰是后金的军队占据了数量优势。 说来还是自大。 人们总是把责任推给某个人,某件事,却回避了大局,回避了系统性根本性的一面。 满族正如统一中原的蒙古人一样,他们不是蛮子,他们也很有智慧。不论是军事还是政治手腕。 皇太极也并非一开始就有一统天下取明而代之的想法,自己宁愿放弃皇帝称号接受册封议和,想着巩固已有土地人民。 明朝皇族群体庞大,占据着巨大的社会财富却不从事任何生产活动。经济重心的变化导致其供给京城的运输成本高昂。 南迁一再耽误,一国之君的性格关键时刻也会影响国之命运。谁都不想担骂名。哪怕文臣空谈是非大讲道义,也是有几个武将可使的。可惜崇祯皇帝实在是凉薄,危机时刻不仅不能齐聚人心反而还一次次伤透了将领大臣的心。 吴三桂接旨起兵勤王已是不敢怠慢,更是连着两日急行军,可还是晚了一步。这时也只能倒向满清了。 明朝官员以不惹事为基准,你我相安无事最好。下欺瞒上,上也不在意。 也不怪有人说明朝是一个小人辈出的朝代 从历史就能看出来,我们国人从不反思改进,最擅长甩锅推责。哪怕整体要灭亡,只要不威胁到我自己也无所谓。 ———关于尼布楚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清朝第一次用“中国”作为正式国名签订的国际条约,它也是在现代国际法框架下,中国有史以来签订的第一个国际条约。此次谈判完全按双方为主权国家的方式进行,而不是按照中国传统奉行的朝贡体系。条约的订立过程,包括条约的草拟、文本和条约的生效机制等,都遵守了西方的国际法规则。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段明确划分的国界 至少从西汉开始,“中国”就是一个超越朝代(政权)的国号,而并非如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指的是中原地区或中原王朝。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以实力为基础签订的条约,因此才能有效地遏止俄国向东方的侵略扩张,保障了中国东北边境一百七十年的安定和平。(清朝时在尼布楚地区游牧的是蒙古布里雅特部落,他们并不属于清朝,清朝也从未对这一地区实行过有效统治,因而谈不上是割让。)

前半部比后半部分好

《征战:大清帝国的崛起》读后感(三):清朝这面镜子

中国人常说以史为鉴,把历史作为现实的镜子,对现在中国来说,清朝这段历史确实被作为一面镜子来看待。从起兵东北、占领北京、征服中国、剃发易服到洋务运动,现代中国不仅继承了清朝的疆域版图,也面临同样的现代化困境。

一直以来,清朝史尤其是近代史一直是人们阅读的热门话题,在中国历史类图书种,大体可以分为两类——除清朝之外的中国古代史、包括清朝的近代史。侯杨方是科班的历史专业学者,他的研究方向一直以人口史为主,前些年他对清朝人口爆炸和番薯盛世的说法提出抨击,引起学界关注,但当时他并没有提出相关的数据分析。

《征战》是侯杨方撰写的清朝史的第一部,接下来还有两部,分别是《治世》和《名臣》。最近几年,他出版过两部盛世的书,写的是西汉盛世和康乾盛世。

《征战》的内容主要是清朝开国史,类似于魏斐德的《洪业》一书的主题。但同样的主题,不同作者总有不同的写法,即使同样的历史,不同的历史学家也有不同的看法。

清朝史与中国其他王朝史不同的是,留存下来的史料非常多,虽然很多史料并不对外开放,但仅仅开放的部分,就已经汗牛充栋不可胜数。这种资讯淹没对研究者来说,很容易造成盲人摸象、歧路亡羊的结果。

作为专业史家,侯杨方对清朝历史有自己的打开和进入方式,比如对同一史实进行不同史料来源的对比,从而做出更中肯客观的判断。同时,作者带有历史研究者特有的问题意识,从头到尾,层层设问,循循善诱,很多人们常见的历史疑点都在这本书中迎刃而解。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大可以借助侯杨方的引导来窥见历史对现实的镜像意义。

现在一般都将1644年作为明朝灭亡的正式时间,实际上,崇祯皇帝自杀后,南明仍然坚持了28年,直到1662年永历皇帝被吴三桂勒死。侯杨方认为明亡于1644是满清精心编造的“一个政治谎言”——

《征战:大清帝国的崛起》读后感(四):区区边陲小部落为何会成为一统江山几百年的大清帝国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一个朝代,各方评说褒贬不一,不只是因为它是由少数民族建立而成的,更多的是因为它是中国最后一个帝制王朝。在中国数千年的朝代更迭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屈指可数,近百十个朝代中也只出现了大清这样一个可以延续过百年的少数民族政权。

它的覆灭让整个中国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但以客观角度分析,即使不是清朝,处于闭门锁国状态下的中国也会被西方工业化国家侵略。而相对于当时被少数清军碾压的明军来说,或许会败得更加惨烈。

那么这个曾经一度被明朝全灭的女真族小部落,又是如何开创了庞大的大清帝国政权的呢?从主观意识来看,朝代的更迭离不开历史进程的演变,但以宏观意识上的大局性来看,清朝的建立、发展、壮大又与文化、政治、人性、谋略和智慧相关。

复旦大学教授,被称为“探险家”式新历史学者的侯杨方,在其最新著作《征战:大清帝国的崛起》中称:成功与失败都有原因,必须正视,必须剖析。他将这部集史实、知识、趣味、权威于一体的大清崛起的历史,以严谨生动的笔触展现出清朝三百年辽阔基业的征战史。

揭开大清崛起的征战史总避不开一个既尖锐又难堪的问题: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落后的部落,崛起于长白山区后,竟然能灭掉统治上亿人口、占据东亚最好地区、已经持续近三百年的明朝?在本书中,侯杨方将就这一大问题展开对大清政权建立的详细解析。

作者结合明朝积重难返的政权举措、民心、财政、权臣等不利因素,以及女真族起兵过程中努尔哈赤的战略决策,重现清朝崛起时的征战历史。这股被明朝众人忽视、甚至是鄙视的军队是如何在无声无息中逐渐强大,强大到从萨尔浒之战到大凌河之战,从己巳之变到甲申国变,从平定准噶尔到金川之战,由几千人组成的铁骑发展到数万、十数万、数十万的强大帝国。

明朝是如何覆灭的?努尔哈赤是如何从小小的渔猎民族发展成拥有数万铁骑的?明朝为何会纵容努尔哈赤所带领的女真族发展的?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这“七大恨”是什么?为何明军与努尔哈赤对战无一胜绩······所有的问题都将在本书中得以解答,而我们所认知的也将在这里被推翻、重塑。

《征战:大清帝国的崛起》读后感(五):全书都是重点!要背诵要考试的那种~

自明崇祯十七年,思宗皇/帝自缢于煤山后,满人入关一统江山,建立大清朝,中国的历史自此进入新纪元。而大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朝代,后世之人要如何去评价呢?

清朝经历了中国四千年从未有过的大变局,大多数历史爱好者对于清朝都持有否定的态度,而我除了清宫剧之外,对清朝的历史的了解都来源于课本。之前看完《遗失在西方的中国近代史》对清朝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于是最近在看天禧文化的《征战》与《治世》这两本书!今天来聊一聊《征战》

这本书是复旦大学教授侯杨方老师的作品,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国历史人口数据库,代表作有《中国人口史》、《盛世启示录》等等,侯杨方老师在这本书中还原高度分裂的清朝,从这本书中,我们或许能理性地、客观地去看待清朝。

全书分上下两篇,全面概述了大清王朝开疆拓土的战/争史。上篇从“七大恨”起兵开始,侯杨方老师重点梳理了在明清命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如“萨尔浒大战”、“广宁之战”、“宁远之战”“大凌河之战”“松锦决战”“山海关大战”,下篇是开疆拓土的战争,“雅克萨之战”、“统一台湾的战争”、“巩固西藏蒙古的战争”、“乌兰布通之战”、“金川之战”、“新疆平叛等战役”为读者展现了大清帝国崛起的过程。这么一看好像整本书都是知识重点,是出卷老师常考的题目。

从建政开始,侯杨方老师深度剖析了明王清兴的尖锐问题,重点描绘、评点了清朝的全部皇帝,让大众读者从清宫剧的娱乐视角中脱离出来,还原历史的真实图像。

首先正视第一个问题:清何以能灭明?真的是运气好?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拉锯战中,明朝竟然没有一次能翻盘?

其次,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清政府如何统/治人数庞大的异族人?

最后,打破信息泛滥时代的信息污染牢笼,将检验历史的优劣立足于独立信息来源,真实地去还原历史本来面貌。

看完全书,让我觉得教授不愧是教授,有着资深的教学经验,能把历史讲得这么的通俗易懂,让人产生坐在教室上课的错觉,而且是那种将所有重点罗列出来指着板书说“以上都会考”!!!然后读者奋笔疾书,印象深刻,醍醐灌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