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治帝国的读后感大全

文治帝国的读后感大全

《文治帝国》是一本由艾公子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4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治帝国》读后感(一):两宋——中国历史上最具人文魅力的年代

两宋三百年总被人诟病以积贫积弱,有人说是因为文人治国导致武力下降;有人说因为王安石变法导致社会民生凋敝;也有人说党争导致政府中枢系统混乱;通过两宋主要的人物解读也有了一种理解:杯酒释兵权后,两宋都是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然而自古文人相轻,文人太重气节,太重礼仪,即使有相同的政治理念,却也容易存在多方面品性的沟壑,尤其一腔热血报国门的文人更是少数,因此王安石变法时即使最好的朋友周敦颐、曾巩、一手培养的徒弟郑侠虽然都支持变法,但因为王安石的激进、固执,却都没能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幕僚,要变法只能依靠那些蝇营狗苟为了个人前途的如吕惠卿、蔡京、李定之流;最终变法失败了,也开启了延绵不断的党争序幕。大树下好乘凉,大多数文人都在两宋朝堂摸鱼式上班,勾心斗角式内卷,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国家兴亡的责任担当意识只是局限在个人优秀的品质,然而优秀的人却总是容易被闲言碎语攻击,被攻击就只能罢工退隐保全名节,把国家交给耍嘴炮的人,做个能臣可太难了。但是如果信仰永远不要把这个世界让给你所鄙视的人,就要做个权臣,不论政务处理如何,死后都要落个弄权乱政的恶名,做个权臣的代价太大了。好在,历史也都记住了这些人的名字,千古之下,尘归尘,土归土。以此作为宋史的导读真是再好不过了,如果有些人的人格影响了你,那么延展式的阅读,更能感受历史上最具人文魅力的时代的温度与脉搏。

《文治帝国》读后感(二):破产版《文化苦旅》

远没有达到我的预期。

比较典型的公众号文风,单看每个人物的部分还行,但各个人物之间没有什么有机联系,也缺少主线。作者认为定义了一个“文治”的主线,但并没有在作品中体现出来,这也是我阅读过程中最失望的一点。

纯粹用来杀时间是没问题的,肯定比99.99%的小视频有营养些,但如果对阅读时间的投资回报率有一定要求的话,还是差强人意。

回想起当初选择读它也是因为豆瓣评分颇高,现在看来选书的方法需要升级,要强化做减法的规则:

1、豆瓣评分8分以上,评分人数超过500人

2、作者需“著名”,至少是细分领域内被公推的

3、首版时间尽量三年以上,如果短于三年就必须多次(大于等于3)加印

4、出版社还得是大社

以下情况可以适度放宽(特例):

1、特别感兴趣的主题和作家

2、工具书和专业书

《文治帝国》读后感(三):由士族文人撑起的一个宋朝

一部书写了大宋三百年世运和人物的书籍,34个人物,300年的历史。通过这34个人物,让我们一起回到了那个曾经繁华一时的开封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颠沛流离的临安城中的战火与硝烟;看到了锐意进取的改革派,也看到了畏缩不前的保守派;有朝堂之上的党同伐异,也有抗金战场上的忠勇为国。

大宋三百年,有忠臣,有奸臣;有良将,也有叛将;有一生渴望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也有偏安一隅的主和派;浮浮沉沉,世代交替,共同谱写出了这卷令人可歌可泣的大宋画卷。

这三百年的花卷中,文人在其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提起宋朝,大家想到的就是积贫积弱,但是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终宋一朝,宋朝还是在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努力。北宋有庆历新政,熙丰变法,有王安石、蔡确这样愿意为了改革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改革家;南宋也有宋孝宗这样锐意进取的有志君王,重用虞允文这样的主战派宰相;还有后期的韩侂胄,贾似道都是为了北伐事业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人都是文人,由文人开辟了革新变法,由文人领兵北上,由文人成就了那个时代最后的风骨。

历史本就是由人来撰写的,每个人的眼中和笔下都有自己看到的历史那一面。但不可否认,宋朝是一个由文人撑起的一个朝代。不管是军事,文化,政治抑或是科技,都是一个由天下的士大夫撑起的一个王朝,尽管它不是盛世,尽管它弱小,尽管它内忧外患,但依然靠着这些士族文人们为大宋朝留下了最后的血性和骨气,也留下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文治帝国》读后感(四):以人物传记的形式书写了宋朝的兴亡史

本书选取了三十多个影响宋朝时运的重要历史人物,从人物生平反映宋代的历史,政治,文化。我比较喜欢这本书其中一点是,这本书不是简单罗列史实,更多的是侧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始终将人与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人物所展现出来的中国人的精神,时代的精神。 书中绝大多数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但也有很多人物我们也仅仅停留于历史书中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作用在于用更加全面细致的描写,从多方面展现出一个个更加鲜活,更加清晰的人物。以前我们熟知的很多人物,只是停留在我们对历史,对文学作品的刻板印象里,就像一个个符号,我们所了解到只是一方面。以前我觉得章惇是个奸臣,因为他与苏轼多有不和,时常排挤他,苏轼是多么正面的形象啊,殊不知章苏二人其实是一生的朋友,而章惇亦正义直言,无负于社稷。再如我们认为文天祥是好人,又从反面就觉得贾似道是个大奸臣。历史从来不单以善恶忠奸论,但人的精神可以永远长存,正如书中所言,一个人身死千百年依然还有人纪念,那是因为公道自在人心,中国人的精神当如是乎? 以前常觉得大宋三百年软弱无能,疆域不及汉唐,称臣纳贡有失国人精神。实际上纵观两宋,群雄并起,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并存且处于繁荣时期,欲实现大一统,确实很难。而我常说国人精神不过是指在武力上取胜,实际上是有些狭隘的。即使大宋武力衰微,但从来不缺有气节的文臣武将,文天祥,陆秀夫为国死节,陆游,辛弃疾一腔热血,岳飞,宗泽壮志难酬,这正是宋朝的民族气节,民族精神的体现。 宋朝据半壁江山几百年,未曾雄踞于天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化经济却取得了巨大成功。理学,哲学,儒学,各学术流派异常繁荣,也造就了多少词人,多少千古文章。从此一点来讲,宋朝不输于任何一个时代。 我喜欢宋朝的诗词文章,喜欢属于那一个时代独有的浪漫与不屈的民族精神。

《文治帝国》读后感(五):养文三百年的帝国

以人为主角,讲述宋朝300年间的故事。文字通俗平实,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从耳熟能详的“黄袍加身”到“杯酒释兵权”,宋代统治者为防止藩镇割据以及军权旁落,采取了“重文轻武”的策略,使得文人集团走入了历史舞台的中心,开启皇帝和文人集团共同治理国家的局面,这也是宋王朝和其他王朝的一个显著区别。而在此背景下,看似积弱的宋朝也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时期。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大放光彩,包括唐宋八大家、北宋五子等,作者重点介绍了历史课本中不常提及的张载,写下振聋发聩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绝响,以及不是奸臣而被历史被写入“奸臣传”的章悼、写下《爱莲说》的周敦颐等,和当代其他文人,铸就了宋朝文化的底色。

在与辽国、西夏的征战种失利而被迫签下《澶渊之盟》和《庆利和议》,但同时换来了边境的和平,为北宋经济发展和人民休养生息提供了条件。

凡事都有两面,在“重文轻武”的影响下,统治集团立场软弱,也是靖康之变的原因之一。加之王安石变法事变后,新旧法党政反复斗争,极大的消耗了政治力量。

靖康之耻以及南宋的最终灭亡,主要是由于统治者的弱懦,当时不乏能征善战的将领以及众志成城的军民,但所有有利局势都被宋徽宗父子三人拱手相让。即使后来的宋孝宗有意恢复中原,但是手里已无可用的将领和资源。随着蒙古的崛起,南宋王朝灭亡不可避免。

由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靖康之耻,宋朝被安上了积弱的帽子,然而,宋朝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与民修养生息,使得百姓生活得到了大幅改善和提高,这在其他朝代都不常见。同时在宋朝“养文三百年”的政策下,宋朝涌现了很多富有政治理想和情怀的文人,视天下为己任,以自身行动实现“忠君报国”,士人集团甚至与皇权并立,也是宋朝文化超越其他的显著特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