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地下世界读后感精选

地下世界读后感精选

《地下世界》是一本由[美])威尔·亨特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下世界》读后感(一):《地下世界:我们脚下的人类历史》:神秘的地下世界

很多文学作品都喜欢将地下世界作为故事的背景或者灵感之源,比如大名鼎鼎的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比如《银河帝国》系列中人类居住的“钢穴”,比如哈利·波特系列中提到的魔法世界中唯一一家巫师银行古灵阁,比如《地下121天》带给小男孩史雷克家一般感觉的纽约地铁,以及那群隐居下水道彰显正义的忍者神龟。

故事中的地下世界充满了魅力和神秘感,现实世界中的地下世界同样也吸引着一群群的探险家,一如本文的作者威尔·亨特,他们热衷于探索地下的隧道和洞穴,并将这些鲜为人知的领域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震撼!

看看作者威尔·亨特的足迹,他跟随巴黎的地下墓穴和地下管道探险者去体会穿梭于地下世界的乐趣,和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微生物学家一起深入黑丘地下一千六百米的地方寻找生命的起源,在澳大利亚内陆地区和土著居民一起下达到具有三万五千年历史的矿脉中探险,去比利牛斯山幽深的洞穴中膜拜旧石器时代艺术家们塑造的神圣雕塑,前往内陆热带雨林深处参观古玛雅人崇拜黑暗地带的证据“水晶坟墓”。

其实和作者一样,我也好奇这些地下探险家们一直在寻找什么。如果说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为了探寻宇宙规律,拓宽人类的视野,更好地保护地球,那么从这每一次的地下探索中,我们能够将幽暗深处的魅力联结到人类的过去,揭示人类最初的信仰方式,引领我们思考人类自身的价值。

而这原本枯燥干涩的探险经历,在亨特优雅绵长的叙述方式中则充满了不一样的趣味。他将每一次探险的内涵,诸如神话传说、人类学、自然历史、神经科学、文学和哲学,与科普知识、抒情的文笔、探险的故事背景以及来去自如的时空穿越感融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读者对地下探险这一行为的种种好奇,而且将自己对冒险的热情和热爱毫无保留地传达给读者。

当作者提到在地下墓地迷路的时候,在比利牛斯山狭小的空间爬过的时候,在黑丘深入地下一千六百米的时候,具有轻度幽闭空间恐惧症的我真是焦虑不安,毫无缘由地会将自己代入到书中的场景,也为无法用这种方式与大地保持联系而深感遗憾。

大地母亲对人类的供养已经被我们习以为常,虽然汲取着源源不断的能量,却越来越远离了我们与大地之间最深层次的联系。《地下世界》让我们再次关注脚下这方空间,感受地下黑暗中存在的永恒的力量和魅力。

《地下世界》读后感(二):探索地下世界,回顾人类历史

多年前看过一部名为《地心历险记》的片子,影片中呈现出的地心世界不仅光怪陆离,而且引人遐想。其实,不论是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还是之后的各类地心探险类影视剧,都说明了人类对于地下世界存在一种天然的探索兴趣。

极富探险精神的威尔·亨特,这位来自美国的撰稿人、摄影师,以及纽约大学公共知识研究所的访问学者,便对地下世界抱有浓烈兴趣。他曾经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地下探索者共同走入地下世界,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了《地下世界:我们脚下的人类历史》一书。

在自己的首部作品中,威尔·亨特用富有浪漫色彩并且激情喷薄的文字,讲述了历年来的“地下探险奇遇”;而威尔·亨特的每一次地下探险,都呈现出极为丰富的内涵。他的探险过程中不仅与古老民族的神话传说有所关联,而且还交织着人类学、自然历史、文学和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

《地下世界:我们脚下的人类历史》并不只是一部赞美人类冒险精神的作品,它最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为我们揭示了这个星球最为隐秘、最不为人知的一面。以往,我们的视角始终投放在地球之外,将探索的目光锁定在河外星系。然而,我们对于自己脚下的这片大地,对于大地下面的一切,却始终所知甚少。甚至,有人认为地下世界并不具备任何探索价值。这种轻蔑的态度,恰好说明了一部分人类是多么的容易自我满足。威尔·亨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消解了人类的“地表沙文主义”,人们的目光被他的讲述拉回到地下世界,而作为读者,我们跟随威尔·亨特的文字所触碰到的,则是另一番天地。

比如说,威尔·亨特在比利牛斯山一座幽深的洞穴里,亲眼见到旧石器时代艺术家们塑造的野牛雕塑。他在目睹神圣雕塑的那一刻,感觉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兴奋。再比如说,他与澳大利亚内陆地区的土著居民一起前往赭石矿洞探险,他们循着先人的足迹,在具有三万五千年悠长历史的矿脉深处,感受着大地的呼吸,探寻着人类祖先的文明历程。

在威尔·亨特看来,洞穴作为人类祖先最初的藏身之所、生活之处,它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为人类遮风避雨,而我们与洞穴之间的联系更是产生了最初的宗教传统。这也是为何威尔·亨特如此迷恋于深入洞穴进行探险。他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与地下世界的联结,毕竟,人类与洞穴之间的关系,便如同婴孩与母亲的子宫,母亲的子宫是孕育我们的温床,而洞穴则孕育了人类文明。地下世界的瑰丽、奇特与神圣,等待更多的人怀着敬畏之心,前来探索。

我们在威尔·亨特的文字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他满腔的激动,甚至还会被他投入其中的真挚情感所深深打动。《地下世界:我们脚下的人类历史》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们与生俱来的冒险情结,更令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人类文明的诞生、发展与最终走向,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

《地下世界》读后感(三):冒险是一种本能,但我们总是止步于理性

好奇害死猫,本质上是用来形容人的。要论好奇心,又有什么能比得过人呢?

人类对一切都好奇,但是,很多人的好奇都被自己的理智扼杀了,毕竟,好奇真的能害死猫,好奇也真的能害死自己。

对于地下世界的好奇,从来都是人类众多好奇中最为突出且最为广泛的一种。

凡尔纳写过著名的《地心游记》和《海底两万里》,此外还有《黑暗侵袭》一类的去探索地下洞穴而遇见怪物的电影。

地下往往与恐怖和危险相关,因为在古老的故事中,在久远的神话中,天上一直是光明而神圣的,地下一向是黑暗而邪恶的。

但是,邪恶和黑暗有时候会有更大的诱惑。

本书的作者就是在这种诱惑之下,开始了他十余年不止的地下探索。他这样描述地下世界对自己的吸引——地下世界就像一条隐秘的主线,以一种微妙而深刻的方式贯穿人类的历史,它指引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并且塑造了我们的人性。

他从偶然发现的废弃地下铁路开始,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思考,足迹遍及欧洲和美洲的很多地方。

他见过无数躺在下水道或者地铁通道里过活的流浪汉,他称之为鼹鼠人。他探索了巴黎的下水道并回顾了巴黎的下水道博物馆的历史。他用现实的亲身探索与过往的历史故事相结合,给读者呈现一个既在眼前又在回忆里的奇妙世界。这种感觉,让人神往,让人沉浸。

作者说——1867 年世界博览会期间,巴黎向公务旅行的游客开放了下水道,欧洲各地的参观者便蜂拥而至。达官显贵、皇室成员、外交大臣和驻外使节纷纷从协和广场附近的一段铁制螺旋楼梯下至地底,然后登上了一辆下水道工人用来清洗管道的运货马车。

他在地下看到那些被堆在一起头骨时,并不会感到害怕,而联想到我们自身,在身临其境的时候,多半是会害怕的。这就是看书和亲自去探索的区别。

支撑他变得更专业的,并且持续探索的,不仅是他自己的强烈好奇心和坚定信念,更来自于太背后极为专业的同行者,那些志同道合的各个领域的专家——专业探险家、考古学家、微生物学家、动物学家、摄影家,等等。

这让她的探索经历,既可以保证足够的安全,又可以保证足够的真实,并且足够还原的记录。

这些专业呈现在我们面前,就是这本足够好看的书。

地下世界有多少未解之谜和未曾体验的奇妙呢,从阅读这本书开始,或许,我们也要开始自己的亲自探索了。毕竟,国内也有很多溶洞和地下古迹可以去看看呢。

《地下世界》读后感(四):开启异世界的大门

看得出来作者小时候受到希腊神话的影响很深,像对冥界之神的崇拜心情,就来自于当时看到的那些故事书中的描写。他小时候偶然的那次探险经历让我想起舅舅家的那个山洞。那个山洞据说是几十年前时干旱,为了将山另一边那条大河中的水引过来,村里的人齐心协力从山脚下挖出的一个洞,一直通到对面。这个洞据我父亲说,可能有一千米长的样子。当时我十几岁,对这个洞穴很痴迷,于是约了几个同伴打着手电筒去里面探险。记得当时是冬天,外面很冷,一走到洞口就发现里面飘出一阵阵白烟,同伴开玩笑说,有鬼在里面煮饭。我们怀着一丝害怕的心情往里面走,洞内有地热,很温暖。那些岩壁上,可以看见山老鼠留下的痕迹,走到二十几米的位置,身后的光线逐渐没有了,地上看见许多蝙蝠的粪便,但我们用手电筒往上面照,没有看到洞顶有蝙蝠。有小伙伴因为害怕,提议不再进去,那时我看见前方因为塌方,已经被垮塌下的岩石和碎石子封住了,就算想再往里走也不可能了,我们只好往回走。这次洞穴探险,大概就走了几百米的样子,虽然只见到一些动物的痕迹,也让我感到地下世界的神秘。

就像作者说的一样,地下世界对他充满着强烈的吸引力。我也一样。我们都是对地下异世界充满热情的怪人。

惠特曼的草叶集中写到:我相信很多肉眼看不见的事物同样存在于此。有时候我也一样认为,我们的肉眼看见的,只是很有限的一部分。

就像作者讲到的地下一千六百米深处发现微生物,也让我想起之前看人与自然节目的深海探索,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中的火山口也一样发现有大量的生物。要知道,这里已经完全没有阳光,也即意味着这里的生物并不依靠太阳的光合作用而存活。就和书中描绘的地下生物一样,科学家发现这些深海火山口的生物也一样白化,并且失去了视力,它们依靠火山口从地底喷射而出的矿物质存活。这是否更说明地底世界的可能性呢?并且还有很大一个可能性就是,对我们地表生物来说致命的高温对地底生物来说却是生存的必要条件。

书中讲到1818年时有探索人员希望从冰岛火山口进入地底世界,爱伦坡和凡尔纳也在作品中描绘地底世界,可见早就有人对地下世界有所触及了。

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可能性的假设,如果你热爱冒险,也是个对异世界兴趣十足的怪人,那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而且作者不止亲身经历丰富,对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以及文学、神学作品中的描绘亦有在书中探讨,这些细节也让这本书充满丰富的智慧与趣味。

《地下世界》读后感(五):深入地下,重返人类的过去

天堂与地狱在人类的想象中处于上与下,人类居于中间。摆脱地心引力,飞向太空,是我们的原始冲动。而面对黑暗,面对地下,我们显得有些恐惧,只要将眼睛闭起来,我们就能与黑暗碰面。但你知道,那只是暂时的,一旦睁开双眼,依托于光的安全感又重新回来了。

许多人曾像威尔·亨特一样,早在童年时代便已为地下所深深吸引,尝试着踏进过那个与墓地、下水管道、地铁、地洞共存的地下世界。地下世界常常被我们归于恐惧,但它更是神秘的。在《地下世界》中,彼得·威尔提醒我们,那些踏进地下世界的人,他们是孤独的。来自祖先的呼唤,让他们的灵魂惊醒,于是,便不回头地踏进了幽暗的空间。

为何迈步走进那个黑暗之中呢?当一个人生活在一个现代的城市中,他要如何将自我与这座城市紧密联结?一定不是拥挤的人群,也不是规范的红绿灯与十字路口。一个人是被凭空抛入城市,被抛入地表空间的。假设此时他还处于失重状态,一定会更加恐惧。当他双脚坚实地踩在大地上时,才深刻知道大地是人类的母亲。

探索地下,便可以说是回到母亲的子宫,回到曾经被保护的状态之中。赫拉克利特知道:“偏爱躲藏是人的天性。”我们讨厌幽闭,却又需要躲避。这意味着在人类身上有着互相矛盾的双重需要,上升与坠落。探索太空,通往未来的,或许可以称为新人类;摸索地下,连接过去的,却会被看作是过时的人类。

威尔·亨特以广博的学识细细向我们讲述与地下有关的神秘故事,讲述那些或许会被看作躲藏的、迷恋过去世界的旧人类的故事。那些出没于世界各地疯狂挖洞的人,在生命的某一瞬间仿佛找到了这辈子的使命。于是,更是无法停下手中的铁锹,不为挖掘宝藏,只想将地下的空间变得更大。那是一个不断重复却又无限开拓的动作。这群“鼹鼠人”,好似梦游一般,生活在泥土、瓦砾和洞穴之间。

挖掘是人的一种原始行为、动物本能,威尔·亨特认为,也是一个永恒行为,通过挖掘,我们仿佛回到了生命的起源地。地下世界,是脱离生命的现代文明。在地下世界,看不见闪烁的霓虹灯,也不见熙攘的人流,在地下能遇到的只有两种人,要么是和你有着同样热忱的地下探险者,要么便是早已是躺在地下墓穴中的陈死人。

地下世界,是留给未来人们的一个秘密邀请,它邀请未来进入过去。人类的过去已是遗迹,遗迹的意思,是希望未来的人们有迹可循。这不只是为了发现我们与祖先的联系,不只是考古以得知过去的历史,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返乡之旅。

读完这本书,当我坐上地铁时,看着窗外飞快闪过的干净银屏逐渐被黑暗吞噬,我不禁会去猜测,这个城市里是否也有地下涂鸦,是否有人敢在深夜降临地铁停运之时,躲过地铁工作人员,沿着长长的轨道在黑暗中寻找与创造。至于我,是必然不会的。那些敢将自己大部分由时间组成的生命献给地下世界的人,一定才是脱离了体制与规训的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