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笨拙的教养读后感摘抄

笨拙的教养读后感摘抄

《笨拙的教养》是一本由汪珺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笨拙的教养》读后感(一):笨拙的教养,是让孩子慢慢成长

为了躲避北京的雾霾天气,作者曾经带着孩子到新西兰去生活。在那里,她的教育理念得到彻底的翻转。

新西兰的孩子们拥有更多玩耍的时间和空间,孩子们可以在教室拿着蜡笔涂鸦,也可以去海边、森林里探索大自然。那里的教育更加注重良好人格与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在作者看来,新西兰的教育背后是一种慢节奏的生活状态,可以让孩子以从容不迫的姿态慢慢长大。快节奏生活的时代,“笨拙”教养的核心就是一个“慢”字。

很多自以为聪明的父母,给孩子超前的教育——幼儿园掌握多少英文单词,会算多少数学题,认识多少字,等等——让孩子承受了太多不属于这个年龄的重担。

然而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没有人能够一直保持同样的节奏。那些童年跑得过快的孩子,在生命的某个阶段,也总有跑不动的时候。

事要一件一件做,饭要一口一口吃,日子再匆忙,也得一天天过。在大自然里生长的菜,没有添加过肥料,可能长得比较慢,没那么美,但是它的保存时间较长,味道也会更鲜美,养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

《笨拙的教养》读后感(二):笨拙的教养从放手开始

在中国,“棍棒底下出孝子”一直以来都是很多家长奉行的真理,在孩子的教养方面,老一辈的人呢想来都是主张不打不成才,似乎家长手里的棍子,不狠一点,孩子就不能成才。 这真的是真理吗? 近些年,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因为经手补助父母的严厉管教轻生的屡屡皆是。 在电视剧《虎妈猫爸》中,女儿茜茜就经常因为妈妈的严苛教育,以及各种培训班,搞得难以喘气。孩子不但不快乐,反而很压抑。 那么,怎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呢? 《笨拙的教养》艺术的作者汪珺,即便她已经是某上市教育集团的高管,但当面对自家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她也和所有的母亲一样,一样的迷茫,一样的笨拙,她坦言自己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母亲。 自从手忙脚乱的当了妈妈以后,她陪着孩子在不同的国家生活,并且深入观察这中西方在教育方面的差异。 在《笨拙的教养》一书中,我们会看到作者运用国际视野和中西方结合的教养方式,用文字将自己初为人母后,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惑、冲突、碰撞与思考都用真实的事件、具象化的语言一一表述。 在书的第二章,作者表示人生很长,在这段共同的旅程中,但愿我们可以看见孩子,孩子也可以看见我们。如果父母是这段旅程的光源,让我们发出光,既照亮孩子,也照见自己。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并非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拥有完整独立的人格,作为父母的我们,能做的便是陪伴,并非打着为他号的幌子去支配本该属于他们的人生。 此外,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们要学会放手,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自身和外界,探索这个全新的世界,不要把孩子的日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这样孩子只是被动接受,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去发现自我。 做父母还需要有耐心,并尊重他们的选择,即便出错了,也让他们尝试去发现自己的人生。 好的教育,就是放手给他们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做他们自己可以做的事。用赞美和肯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成绩。 作为父母,我们也是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我们第一次当父母,他们也是第一次当孩子,放手是给彼此一个空间,让生活变得更好。

《笨拙的教养》读后感(三):除了鸡娃以外,我们还应该知道的

我是一个年轻的父亲。在成为父亲之前,我一度以为养育孩子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看到网上、周围人的教育孩子时的鸡飞狗跳,我往往会回应一个大大的白眼。但是当身份角色发生改变终于轮到自己的时候,才发现自家的鸡飞狗跳却也是十分的不逊色于别家的。在养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海归妈妈汪珺在她的新书《笨拙的教养》里面,为我们分享了她作为一个新手妈妈磕磕绊绊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在她的叙述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在《笨拙的教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似乎一直在故意忽略一个问题,我们想要一个完美的孩子,但我们本身并非是一个完美的父母;我们期待孩子可以变成我们希望的样子,但是我们从来不去问孩子自己想要变成什么样;我们事事都在说这是在对孩子好,但归根结底只是在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欲望的同时,为它加了一层好看的说辞。所以,我们究竟是在想什么呢?汪珺在初为人母的日子里,一样陷入过同样的误区,但是很快,她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开始在懵懂中,慢慢的改变。父母与孩子的成长从来都是一道的,而是一个前进,一个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 在汪珺的《笨拙的教养》中,我们看到她记录了很多自己与孩子的点点滴滴,而这些也大概率是我们同样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孩子报兴趣班的问题。这是每一个中国式家长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面对越来越卷的今天,鸡娃成为一种正确,我们恨不得每天可以再多出几个小时,在多为孩子报上几个兴趣班,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孩子愿意吗?汪珺在这个问题上,她所强调的是在兴趣班面前孩子才是主导。汪珺看到了孩子在学习钢琴时候的辛苦与困难,但是在她征求完孩子的意见以后,觉得孩子愿意在学琴这件事上坚持,那么作为家长就没有什么理由去反对,而是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孩子做好坚持。孩子所有的努力与坚持并不是为了要去和谁作比较,而只是为了孩子在将来可以做出更加只有的选择,为了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被迫谋生。同时话说回来,给孩子同时报上几个甚至十几个兴趣班的爸爸妈妈们,真的看到孩子非常明显的进步了吗?! 这虽然是一个疾步前行的快节奏时代,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脚步却不妨稍稍慢下来。慢慢的来,虽然看起来笨拙,但是走的却坚实,快乐。

《笨拙的教养》读后感(四):这本书提供了我教育方式的又一种可能

在生娃带娃这九年当中,我和夫人读了不少培育孩子的指导书,但真正把书中的教育方式落实到教育孩子的细节当中,还真是有差距。在读汪珺女士《笨拙的教养》一书时,我不尽感慨万千。我一直在问自己,到底为了什么目标,去培养她?现在孩子已经上了小学三年级,未来是为了当一名考试分数拔尖、却不在意情商财商的“高分低能”式的接班人么?还是像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说,为了让孩子今后有选择人生的能力和权利?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教育政策制定的本质又说明了什么?现实中的学生被教会了什么?我似乎看到了现实社会与施政方针的撕裂。

从我上初中时,就开始喊素质教育的口号,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的学生、现在奔四十岁的男男女女,他们的素质到底提升了多少?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又具备哪些应有的素质?真实的情况又从何处得知?我们到底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以上的问题。连一孩都教育不明白的人们,还有勇气去要二孩,你拿什么保证今后他们的生活品质?能保证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建康的体魄么?我非常赞同汪珺女士在书中的观点:“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一半在自己,一半在父母。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为他的一生打好基础,帮助他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在现实中,我看到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仍然有不会系鞋带的、缺乏自控力的、不懂主动打招呼目中无人、不理会老师指令的学生,那么他们缺失的品格,一定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从我接触到的九零后便能体会得到,九零后通常都很冷漠,不懂打招呼、不懂主动提问,只是被动接受指派,国家的未来就是这样一代人的存在,你觉得这样很好么?

谈到关于家长的焦虑问题,每一个家长都焦虑,只是境况不同。汪珺女士在书中写道:“我们不可能不焦虑,只能说尽量降低自己的焦虑,尽量不把自己的这种焦虑带给孩子。我们需要跟焦虑和解,去适应焦虑的常态。”确实如此,但我常常发脾气责怪孩子迟到、动作慢,实在是控制不住。跟焦虑和解,家长个人素养、眼界不同,我还真是难以做到,我也常常自责,但就是忍不住发怒,内心如同火烧火燎一般着急,想让孩子也变得快一些、做事迅速一些,但她就是屡教不改,依旧如此散漫,想起工作时间遇到的那些不痛快事儿,更是烦上加烦。

说真的,读汪珺女士的《笨拙的教养》,实际上是教育了我自己,为我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提供了又一种可能,这要感谢她!

《笨拙的教养》读后感(五):母爱是安全感的源头

虽然作者叫这本书的名字是“笨拙的教养”,如果是用来形容她跟儿子宇宇的相处,那就是十分过谦了。看这本书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开拓了视野吧。会让宝妈对孩子的培养多一些思考和想法。对于,没有孩子的书友来说,则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或者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亲子问题等等。

作者是一位教育集团的高管,一直是教英文的,所以她因为工作的关系也经常全球飞,更是因为自己也是在做教育,所以对教育的问题思考的很深,因为教英语,也接触了很多的西方教育理念和文化,这些都在她后来教育孩子的时候,体现到了。她自己更是一个中国式教育的佼佼者,从小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所以当自己升级做妈妈的时候,面对自己的孩子,她除了开始的慌张焦虑之后,慢慢就开始思考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模式。

与其他一些稍微偏激的观点不同,作者在书中,对于教育理念和观点的阐述,都是态度柔和娓娓道来,给我们讲述她生活中、工作中那些点滴小事,以及那些陪伴在孩子身边的宝妈们的身体力行的故事。有的是职场高管女强人,平时雷厉风行,行事果断,但是在做妈妈的时候,又是绝对的温柔有耐心,她说:陪伴是最好的母爱;有的是家庭主妇,坚持常年6点起床去送孩子学琴,她说:我想让孩子知道,妈妈一直在支持他。什么时候妈妈都在。那个大漫画家蔡志忠说,感谢爸爸妈妈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所以他才能成为漫画家。他对自己的女儿说:我希望你知道,不管你有什么事,我绝对是全球70多亿人里最愿意帮助你的那一个……这样的事,在书中很多。我很爱看,是因为作者的内容,比我们平时的闲聊,多了一个深度。

我们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性,但是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核心是陪伴带来的安全感。这才是一个人,母爱最重要的地方。我不禁想到自己的妈妈,虽然她没有作者这么多的文化,但是她确实一直给我很强的安全感。如今的我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遇到什么事情,都知道我的妈妈是支持我的,遇到难事儿也不至于有偏激的想法。

书中真的有很多观点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去实际操作。其实现在的家庭根本不存在吃穿上的不足了。更多的还是精神层面和心理上的教育和交流。书中还有一个观点其实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很普遍,我自己也有这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和家长都是以高考为目标在进行奋斗,但是人生很长的。很多人,都在高考之后开始进入迷茫期。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一生的愿望,甚至很多人因为从小家里做主,长大了也没有自己的主见。这一点很危险的,因为我们的选择一步步的影响着我们的人生,除了上学,好的职业生涯也非常重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