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键迭代:可信赖的线上对照试验》的读后感大全

《关键迭代:可信赖的线上对照试验》的读后感大全

《关键迭代:可信赖的线上对照试验》是一本由[美] 罗恩·科哈维(Ron Kohavi) / [美] 黛安·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键迭代:可信赖的线上对照试验》读后感(一):AB测试圣经

终于等到这本书的中文版,Ronny、Tang和许亚都是在线实验的泰斗级专家,难得看到他们合作写书,国内一直没有系统性讲解AB测试的书,在一线互联网公司上班,全方位了解AB测试的流程以及实验设计方面的知识,比如如何确定对照组和实验组,如何选择指标,如何评估结果,都非常重要,也是数据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

《关键迭代:可信赖的线上对照试验》读后感(二):书是好书,翻译是真烂,烂到土里

这本书翻译烂到什么地步呢?

就是:即便内容很好,当你一字一句读过,既感受不到信,还感受不到达,更感受不到雅时,能把你气得想把这本书撕烂。

本来这本书的目的是教给你如何精巧地设计实验,但是这本书的翻译能让你着急上火到忘却这部分精巧,只想把这本书的译者拉出来痛打。

8 名译者的翻译团队,一个一个都贴着技术专家的标签,却写不出哪怕一段流利的中文。

实在替这些所谓的专家汗颜。

我不禁要问,这本书的翻译人员有进行最终的统稿么?他们之间看到互相翻译出的内容不令人作呕么?基础的技术底线和人文良知再哪里?

真的不希望再看见有这种的好书被这群尸位素餐的译者祸害的情况了。

急求出版社订正重勘,这样才对得起读者。

《关键迭代:可信赖的线上对照试验》读后感(三):不适合当实操方法论的ab实验书

笼统地说,这是一篇严谨的大论文,书的最后光引用论文就十几页。但这不影响它成为一本食之无味的互联网专业书。 作为三年级的数据分析师还是非常希望能看到一本专业讲ab测试的书,但翻完一遍还是挺失望的。就且斗胆吐槽两句。 原因有两点。 第一,不接地气。这是一本来自美国经验的书。全书只有几个案例,印象深刻的分别是亚马逊的电子邮件和必应的搜索优化。且不说这和国内互联网做的ab实验严重脱轨,每个案例只有短短一两页,好像说了什么,好像什么也没说。而这也是这本书的风格,每章内容都浅尝辄止,拢共在235页的书里分出了23章,可以动手算一下每章内容有多长。 第二,严谨有余,实操不足。ab实验流程,工具或者平台在本书都有提及,但是读下来的感觉是没法落地。举例来说,怎么设计ab实验,怎么分流,怎么设计ab实验平台,怎么具体做多指标检验等等没有给出手把手的实操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当你ab实验过程遇到问题,这本书没法充当字典,因为它只有理论。

但这本书也不是完全没有可取的地方。在P值,t检验这些统计学理论上还是讲得比较深入了。ab实验中新奇效应,保留反转实验等等概念都有涉足了。

总结一下,这本书非常严谨,但是不实操。如果想通过看书提升在国内做ab实验的能力,这本书还有比较远的距离。

《关键迭代:可信赖的线上对照试验》读后感(四):线上对照实验的参考手册

AB测试是互联网公司常用的测试方法,其操作流程也并不复杂,设计方案、执行方案最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即可。AB测试可以快捷地得出结果,为产品的决策提供支持,但测试方案的细节我们却没有深入思考过,比如有哪些影响测试准确性的因素需要控制?测量的指标是否合理?统计分析方法是否正确?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针对这些问题,《关键迭代》一书给出了答案。

AB测试即线上对照实验是评估因果关系最佳的方法之一,它是一件简单又复杂的事,本书从线上对照实验的基础概念、原理、平台搭建、实验分析和补充方法等多个方面,对线上对照实验进行了详细地介绍,书籍整体上较为严谨。线上对照实验的核心是实验设计,而实验设计又要考虑变量的控制,最主要的是额外变量的控制,因此,本书对实验设计的可信赖度进行了详细地介绍,要通过对这些变量的控制来保证实验的效度。线上对照实验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包括测量指标的建立、具体的统计方法和结果的分析,本书在这些方面也进行了介绍。当然,AB测试并不能解决产品在新功能上线时的一切问题,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新品研究目的,选择诸如焦点小组、问卷调研等其他研究方法,本书也对此有所简要介绍,当然如果想深入了解这些补充方法,还是要查看其他书籍。

本书适用于对AB测试有一定了解的读者阅读,对读者的统计基础也有所要求,阅读本书之前需具体基础的统计学知识。 总之,本书可以作为一本AB测试的参考手册,关于AB测试的学习,更重要的还是要在实际项目中加以学习和体会。

《关键迭代:可信赖的线上对照试验》读后感(五):纯阳书评第444期《关键迭代》

这本书专门讨论A/B测试。众所周知,A/B测试是一种用于帮助互联网产品更新迭代的方法,其逻辑似乎也很简单,其典型使用方式是有了一个新功能,但不知道用户认不认,于是把原来的产品当作A,把新功能的产品当作B,通过使用效果评价新功能的好坏。上述对A/B测试的解读大体上是对的,但是“大体上对”和“真的对”不是一回事,因为“大体上对”的表述过于粗陋,容易忽略过多的关键细节,导致其丧失殆尽应有的意义,无法成为评估决策的可靠依据,因为没有人会严肃对待一份基于“大体上对”操作的测试结论,更不敢以此作为决定性的决策依据。

可见A/B测试的逻辑似乎是简单的,但是这种简单性显然要紧紧依托严谨性和系统性来支撑,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去哪里系统性地找到这种内含严谨特性的A/B测试?答案就是这本书。

本书第一个看点是填补了A/B测试教科书级空白。一本好的教科书首先需要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而这本书最鲜明的特点也是这两个特点。先说系统性,一是作者没有将A/B测试简单当作一个技术问题去看待和思考,而是认识到技术只是A/B测试的一个方面,A/B测试涵盖了组织、文化、流程、技术、伦理、心理等众多领域和方面,所以要从更广阔的视野去把握A/B测试,比如强调从人的习得效应、新鲜效应去分析和解读实验结果,否则数据是真的,结论却是错的。二是作者没有陷入A/B测试千头万绪的细节陷阱中,而是有条不紊地围绕形成假设、设计实验、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形成结论这个逻辑闭环去阐述A/B测试,确保了整体结构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杜绝了内容组织上的碎片化。这一点绝对不是众多讲述A/B测试的网络文章能够简单相提并论的。

再说严谨性,观点第二,考据第一,没有根据,再高妙的观点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本书在这方面表现的同样出色,接近教科书级水准。基本上每一个观点都有根据,很少用据说、可能等含混不清的表达蒙哄过关,书后20页的参考文献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正因为显著的系统性和经得起推敲的严谨性,所以这本书达到了教科书级水平,填补了A/B测试教科书的空白。

本书第二个看点是实战性。理论上知道怎么回事和真正知道怎么回事是两回事。理论上知道怎么回事,往往知道的是正向逻辑,事情第一步是什么,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第二步是什么,第三步是什么。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么回事,第一步做完以后,可能出现理论没有提到的情况,甚至是理论不相一致的情况。这个时候有实战经验的人就知道该怎么处置这种新情况和例外,想办法过了眼前这一关。而本书的实战性就体现在三位作者都是A/B测试领域里的实战派人士,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真实经验。当然了,每个人的实践都有其独特性,这些分享未必能够给为读者的问题带来直接的答案,但是相信如果能够耐心体会,肯定会有启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