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半熟家庭读后感摘抄

半熟家庭读后感摘抄

《半熟家庭》是一本由金义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2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半熟家庭》读后感(一):半熟家庭读后感

本周阅读的第二本书是作者金义的《半熟家庭:明明有家,为何如此孤单》打的口号是(家庭必备的心理自助图书) 明明有家,却感到孤独,明明是夫妻,却像路人,明明是亲子,却像是陌路,这些不符合人们想象的,注定是有心结的。 书里写了很多亲子关系、两性情感、婚姻家庭中遇到的案例,每个案例都通过去心理咨询室治疗来讲述,但每个案例的引导过程都很顺利,有些许假,怎么说呢,有些浅了。(这样说应该不会被喷吧)。 每个案例看似很圆满的,但是启发不大,别人的故事永远无法适用在自己身上,人生哪能那么轻易的解决问题。 每个家庭都有错综复杂的因素,都不是完美的,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都是长久以来的矛盾积累。我们总希望事事如意,希望所有人和事都能跟着自己的节奏,但是可能吗? 实际上所有的问题到最后都需要换位思考,而等你用旁观者的姿态去看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个人身上存在的那些偏见,固执,焦虑还有教育上的缺陷。 这本书不到一个小时就看完了,个人觉得可看性不强,内容浅了,不做推荐,学点心理学的基本都知道要想日子过的安稳,就得花点心思和技巧,但是大道理都会说,做起来却难以控制。 PS:做人呢,最重要的是开心,你怎么爱自己,就是教会别人如何去爱你。且当我们有足够的认知,所有的不开心,都会慢慢消散

《半熟家庭》读后感(二):打开心结,才能驶向幸福彼岸

何谓幸福?即是遂心吧!隐藏心理的问题,总是阻碍幸福的屏障。《半熟家庭》作为一本心理咨询的结晶,能够帮助读者洞悉自己的问题,打开自己的心结,从而驶向幸福的彼岸。心理咨询如斯,案例解析如是。

从亲子关系篇开启,看到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关键。阅读中,总有冥冥之中的感慨,孩子都可以成器,却往往因为家中的关系导致搁浅。比如社会上那些悲惨的故事,北大学子吴谢宇杀害母亲轰动一时,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心理上的问题。

而家长错误判断孩子的心理,误以为是早恋,随意砍杀孩子的兴趣,不尊重孩子,凡此种种的劣迹,都可能引发孩子的心理悲剧,酿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原生家庭的病,总能结成心理上的弊端。这是《半熟家庭》试图在解决的,以案例的方式,以对话的形式,足以让读者身临其境,足以能够看到其中的细节。

亲子的问题、情感恋爱的问题、夫妻关系的问题,每个案例的背后,都是鲜活的心理问题,也都是能够带给我们反思的。

夫妻如何相处,两个陌生的人如何和谐,这些细节中,都有每个人的特殊性。但在特殊之外,却总能够找寻到普遍的价值,能够传递出完美的解决方案。

明明有家,却感到孤独。明明是夫妻,却像是路人。明明的亲子,却像是陌路。这些不符合人们想象的,注定是有心结的。

心理咨询的宗旨,就是打开这些心结,从而助力驶向幸福的彼岸。从这个意义上看,《半熟家庭》带给读者的,不仅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在对话背后隐藏的故事,更多的是让读者有所启迪,能够找寻出符合自己要求的心结的解决方案。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半熟家庭》读后感(三):用智慧来经营家庭

明明有家,却感觉很孤单,想来这是许多人心里的痛。就像潘美辰的歌里唱的那样,虽然你有家,什么也不缺,但是却不见你露出笑脸。孩子的成长,夫妻关系,都有可能让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矛盾中。如何在孩子的成长中寻找出路,和孩子一起成长,妥善处理夫妻关系,解决家庭矛盾,这都需要足够的智慧来应对。

作者书中的案例很有代表性,也是许多家庭中正在上演的一个个故事。我的亲戚家就有两个年纪相仿的青春期少年。其中一个在小升初时通过特长考取了一个重点初中,妈妈为了照顾孩子的生活在学校附近租房,放弃自己的事业,主动退居二线,结果孩子还是没能如愿考取重点高中,只能到妈妈所在的普通中学学习。也是因此,孩子在这个普通学校里找到了自信,在学校的社团中混得风生水起,最终还考取了艺术学校。另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在实验学校,中考时失利考取了一个非重点学校,还好在实验班。可这个学校的教学水平确实一般,加之管理比较松散,孩子学习的动力不足,成绩忽高忽低。再加上父母经常吵架,家里的二胎宝宝经常生病,半夜在家里哭闹,这个住在家里的孩子的学习也受到不少影响。因为家里怕孩子控制不住看电视,连电视机也送人了,电子产品也是一直控制着,这个孩子和家长的矛盾就越来越多。他把和同学没有共同语言归结在自己没有时间看手机上网,也会把生死挂在嘴边。在和父母的对话中,又摆出你说你的我没意见的态度。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也是越积越多。父母觉得孩子不懂事,每天摆出一张臭脸,所以和孩子对话时也经常会冒出一堆狠话。孩子认为父母不理解他,家里的一切都是影响他学习的因素。

这些有困惑的父母看看作者推荐的这些案例,想来心中会有一些答案。

夫妻关系的处理也是许多家庭面临的难题。本来日常的工作压力就不小,因为猜疑或者缺少沟通,夫妻之间的问题不断累计,直至爆发。我的一个朋友之前就饱受异地之苦。因为双方都有稳定的工作,都舍不得放弃,直到孩子四岁之前,都是跟着妈妈和姥姥一起生活。所以夫妻之间经常因为男方无法照顾家庭而吵架,甚至一度到了要离婚的境地。好在女方终于做出妥协,决定结束这种状态,到男方工作的城市。女方在新的城市的适应阶段,还有两个人从电话中吵变换成当面吵,都需要两个人经历这一轮又一轮的考验。生活在一起就需要考验他们对彼此生活细节的忍耐程度。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磨合,都是对他们的考验。女方特别爱哭,经常在吵完架就哭得很伤心。现在守在眼前,不知道男方能不能接受这份折磨。度过了这个磨合期,相信他们会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

有问题不可怕,隐藏问题,或者视而不见才是大忌。积极生活,积极治疗,我们的家庭会更和谐,人生会更美好!

《半熟家庭》读后感(四):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

我的童年是在父母的争吵中渡过的,那时候,父母三天一大吵,一天一小吵,几乎没有几天安静的日子。小时候的我,爬树、上墙、打架,宣泄着自己的情绪。所以从小我的性格就有些古怪,很难融入集体,这种情况直到大学才有所好转。因为大学时候遇到了很好的室友,她们的关爱、关心教会我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如何与人交往。性格也开始变得活泼、乐观起来。幸运的是工作以后遇到了我现在的老公,他是一个非常善良、温柔的男人,他会包容我的小任性,我偶尔的坏脾气,细心的疏导我,童年的伤口逐渐开始愈合。

我一直很喜欢看心理方面的书籍,因为知道自己内心是存在的创伤的,所以一直在剖析自己的心理,想给自己的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半熟家庭》这本书我是当成故事来读的,该书分为亲子关系篇、恋爱情感问题篇、夫妻关系问题篇,每篇精选8~9个案例。书中没有太多的理论或深奥的专业性的东西,有的只是与求助者之间的对话。粗看不以为然,觉得就是常规的聊聊天,没有什么难度,细看之下会发现,老师就是通过简单的聊天,一步步、循序渐进的引导求助者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并逐步引导求助者去解决问题,或给出可行的建议。

有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心理咨询师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与求助才聊聊天,当一个好的听众吗?其实涉猎过一点心理领域的人都会知道,并没有这么简单。首先,心理咨询师得有丰富的理论知识,通过求助者的家属或朋友了解求助者的基本问题,有一个大致的判断,通过主动的交流确认求助者的症结,这有点像中医讲的望闻问切。然后就是开方子了,这一点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单靠一些纸上谈兵的理论是万万行不通的。

近年来,关于学生崩溃跳楼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为什么明明父母那么爱孩子,却最后逼得孩子跳楼自杀了呢?《半熟家庭》亲子关系中的第一个案例给的印象最深刻。17岁的高三女生,学习很好,可是没有生活的乐趣,只想活到35岁,给父母赚够养老的钱然后就结束自己的生命。作者通过与求助者的主动对话,寻找到孩子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源,是亲子教育出现了问题,父母经常跟孩子讲“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等,让孩子觉得她活着的意义就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除此之外,自己的生命是无意义的。此外,孩子父母不让看电视、玩手机,只有学习,因而她跟同学没有谈资,所以她很孤单。老师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让孩子意识到人活着应该为社会做贡献、对社会有责任感,而不是为父母而活。作者也说服父母给孩子买一台智能手机,丰富社会知识。最后,作者和孩子聊到了三观,帮助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整个过程看似闲聊,条理却十分清楚,咨询结束后,孩子信心满满地离开了。

每一个正常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可能来自家庭关系、工作压力等各个方面,看心理医生就像是感冒吃药一样,没有必要讳疾忌医。平时有空读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也是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更好的未来!

《半熟家庭》读后感(五):心理咨询师的上帝视角,可以更好的帮助你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明明有家,为何如此孤单“?相比这是很多人都有的一个疑问。在中国,最有意思也最让人困惑的事情大概就是,大部分人都按部就班的读书,考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育儿,读书,考学,工作,恋爱,结婚这样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组建家庭只是一个目标和重点,或者算是一个新的起点。

这本书分为三个大的板块,分别是亲子关系,恋爱关系,夫妻关系。

通过不同的案例去呈现不同的家庭出现的类似的问题,以及家庭成员类似的困惑。

现呈现案例,在文末会有解题式个案解析。但是只是提出了问题供读者思考,但实际上,如果是非心理学专业的人来看的话,可能会有些吃力。因为并没有给到解决方案,也没有思考指引,或许读者依然困惑的发现自己已经看到了问题,或者自己就处在问题之中,但如何解决问题,依然是一个难题。有一种,道理我都懂,然后呢,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觉。

当然,这本书如果认真看些去会发现,无论是亲子关系,恋爱关系,还是夫妻关系,到最后都是基于沟通,和换位思考的关系。我们总是希望事事如意,希望所有的人和事都跟着自己的节奏走,但人是社会动物,是需要双向交流的,如果无法换位思考,无法共情,那就没办法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了。

书中的每一个案例,相对来说都比较理想化,几乎所有来访者在最后都在和咨询师的沟通中进行了自我反思,并且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或者意识到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且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现实中,我作为一个读者,也是建议,积极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会更高效的解决自己的人际关系的困惑。因为咨询师更容易被信任,被认可,也更专业的引导来访者思考,并且公正公正的,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的给予帮助。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和孩子没有做到换位思考,以至于出现彼此的对立与隔阂,双方都痛苦不堪。父母觉得自己的心意,孩子不懂,孩子觉得,自己的情绪,父母不理解。这时候咨询师真的是最好的存在了。在恋爱关系中,做不到及时止损,不愿意承认已经存在的问题,这个时候咨询师作为第三方,以客观的上帝视角来协助解决,似乎更顺利。很多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实际上越是亲近的熟悉的人来提醒自己,越是叛逆的不愿意从一段糟糕的关系中抽离出来。而在夫妻关系中,还有因为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多重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的介入而导致问题更加的错综复杂,咨询师的帮助,有助于夫妻间更好的共同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当然在国内,目前因为夫妻关系问题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的还不够普及,大家都只是在自己摸索着解决问题。

但这本书看完,让我更了解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交流形式,以及更加坚定了,要积极主动的寻求专业的咨询师的帮助。很多时候咨询师会比我们的倾诉对象,譬如亲朋好友更公正,更客观,更理性。但是如果想要通过这本书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也是比较困难的。其实看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上学那会儿专业课老师让我看的那本《登天的感觉》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