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冲动的美国读后感摘抄

冲动的美国读后感摘抄

《冲动的美国》是一本由[美]保罗·罗伯茨(Paul Roberts)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2021-4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冲动的美国》读后感(一):急功近利、靠打鸡血过日子的美国

从美国自由派的立场上,解释了当下美国面临的深层次问题:经济上,消费者经济、股权革命和效率市场作祟,高速增长一去不复返了,美国经济脱实向虚,以金融业为主导,生产部门追逐短期利润,产品快速迭代,消费信贷泛滥,消费者通过过度消费实现自我,企业高管受股票激励机制刺激,花费巨资回购股票,推高股市,造成虚假繁荣;技术上,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助长自我中心主义,人际交往和社区关系受损,日常消费乃至竞选活动受大数据掌控,投其所好超越真实情况;金融上,监管解除,衍生产品转嫁风险,金融巨头大赚特赚,“大而不倒”,甚至“大而无罪”,却让政府和纳税人承担风险,导致金融风险不断聚集;政治上,选举金融化,一切为钱服务;社区关系上,人以类聚,政治立场尖锐极化,妥协调和空间急剧萎缩,保守派(共和党)和自由派(民主党)围绕大小政府、政府干预与自由市场、效率与公平等问题激烈博弈,保守派明显占上风,政策倾向于富人。等等

内容非常翔实,对理解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很有启发!美中不足,叙事拖沓、冗长,循环论证,给出的改革建议失之于纸上谈兵、异想天开了!

《冲动的美国》读后感(二):后工业时代下的冲动宝宝们

文/徐谌辉

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说美国,不如说是在讲述后工业时代的人们将会如何。

后工业时代下,生产力高速发展,人工变得越来越不太重要,从而权力者愈发掌握资源,机器无法取代的某种服务竞争愈发激烈,而曾经风光一时的中产阶级不复存在………

在这种背景下,每个人变得短视、冲动、不安、自我、麻木,没有希望。而由这些人组成的社会,则会变得分裂,矛盾激化。

这本来应该是极大的物质供给下的幸福生活,怎么会变成如此?下里巴人流量的追求挤走阳春白雪的精雕细刻之后,为什么却将所有人的快乐拿走?

本书是从消费,这个资本主义的最大之恶入手,一步步阐述了后发展的悲伤之路。虽然这部分讲述并没有《欲望之地》写的完整,但是作为引述已经足够。所以这本书建议和这本一起看,效果甚佳。

这本书不错,但我觉得这不是冲动的美国,而是讲述短目的现代人。

《冲动的美国》读后感(三):美国年轻人陷入网瘾,问题不能只看到表面

工作、生活累的时候,闲下来玩几把网游,是不少人的放松方式,因为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但网游的独特魅力,也成为一些人逃避现实的工具,甚至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美国知名记者保罗·罗伯茨在《冲动的美国》一书中,通过网瘾患者布雷特·沃克的经历,说明了网游对普通人的影响。

布雷特·沃克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美国年轻人,原本也是兢兢业业的打工人,但因为喜欢上了一款网游,并且越来越沉迷其中,他的现实生活变得越发糟糕,只有在网游中才能挥洒自如,无拘无束。

布雷特·沃克喜欢上了虚拟世界中的生活,逐渐丧失了自我,而游戏公司开发的网游让他欲罢不能,最终只好被送往康复中心治疗。

布雷特·沃克的遭遇让人痛心,但也只是美国诸多社会问题中的受害者之一,保罗·罗伯茨从美国的医疗、战争、消费、经济等一系列广泛的领域,阐明了美国社会是如何变得沉迷于超出预期的回报,并为之不择手段的。公司高管们只求厚利而全然不考虑社会影响;从政人士不惜牺牲公众利益来获取迅速回报;消费者沉浸在个人化的世界中,使得集体行动几乎不可能……这一切所导致的结果就是:金融危机、医疗体系崩溃、环境恶化、政治瘫痪以及深刻且不断增长的全社会的不满情绪。

作为普通的中国人来说,大多数都没去过美国,对美国的问题了解不多,但也知道很多是深层次的,基本上无法调和。保罗·罗伯茨作为现实美国的记录者,对美国的认识要深刻地多,这也是他在书中反复呼吁的原因。

阅读《冲动的美国》,我们可以发现,保罗·罗伯茨不仅思考经济、政治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为美国如何脱离现在的困境大胆谏言,这也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

《冲动的美国》读后感(四):保罗·罗伯茨:美国时代洪流的吹哨人

若干年后回过头来看,2021年的美国新闻中的高频词一定有以下:金融危机、医疗体系崩溃、环境恶化、政治瘫痪以及民众的不满情绪持续攀升。

保罗·罗伯茨在书中揭示了一个真实的美国社会——企业不顾长期社会成本,无耻的追求最快的回报,政治领导人条件反射性的选择短期见效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广泛,可持续的推动社会会进步的方案。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罗伯茨认为是——市场和自我的虚拟融合,即快速发展的技术、腐败的意识形态和商业道德底线结合在一起。书中罗伯茨非常严厉的批评了发达工业化资本主义经济,认为是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高度异化才导致美国社会如今的“冲动”。

书中还从另外一角度来分析美国社会的“冲动”,形容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的百姓的“撕裂”,他指出,普通消费者沉浸在个人化的世界,陷入资本营造的消费陷阱,而消费陷阱产生的短暂性的快乐和满足,最终的产物是形成各式焦虑。而企业高管们完全不在乎社会发展的潜在问题,他们逐利,为求厚利,将社会焦虑转化成引导消费者消费的动力。因而矛盾更为激化,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性“冲动”事件随之爆发。而最为讽刺的是从政者对此矛盾视而不见,因为政治也早已成为可以被买卖的“产品”,成为党派或金融机构获取即时满足的工具,而随着金钱在美国政治中越来越重要,对大多数公民而言,政治已经成为观赏性的体育项目,而政策通常由出价最高者决定【这一点其实有点像棒子国“财阀监政”的既视感】,此时普通公民就沦为砧板鱼肉,任人宰割,而这些普通百姓往往是最容易被挑战,被唆使,并且被煽动,成为另一波“冲动”主力。其实美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一直未曾消失,从曾经的肤色划分阶级转变为现在的贫富矛盾,

这本书的作者是保罗·罗伯茨,是一个有态度的美国非常知名的记者,一个社会现象观察家,文章散见于《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新共和》《滚石》等知名报刊。著有《石油的终结》《食物的终结》,曾入围美国国家杂志奖、纽约公共图书馆伯恩斯坦海伦图书奖。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读的书,书中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从社会现象出发,深刻剖析了美国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政治,经济,医疗,消费,经济等多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语言深刻且犀利,作为一名记者,保罗·罗伯茨拥有探知真相的一双眼睛,他的文章是划破“帝国美梦”的一把利刃,阅读是能感受到他不停在思考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希冀为“冲动的美国”找到一条更好的出路,而保罗·罗伯茨本人,与美国社会而言,若干年后回头看,他或许是这个时代洪流里的一个吹哨人。

《冲动的美国》读后感(五):《冲动的美国》| 我不理解的美国

《了不起的盖茨比》曾经是“美国梦”的最具代表的写照,抛开里面奢靡、物欲的生活不说,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魄力,曾经是鼓励了很多人。《新闻编辑室》第一季第一集中,主人公面对主持人的逼问,终于说出了他心中的实话:美国不是世界上伟大的国家。美国每况愈下的情形背后是我们不能理解美国政治!

《冲动的美国》是由美国知名记者保罗·罗伯茨所著,他从美国社会、经济、战争以及医疗等一系列广泛的领域,来展示美国社会的“冲动”。

1970年后,美国在“自我中心”的鼓励下,自由主义盛行,从积极方向,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国家、社会、个人都变得短视。在不断的消费此机种,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众陷入消费陷阱,短暂的快乐让人们不断满足、沉迷,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焦虑。除此之外,从社会角度来看,整个社会只注重满足当下欲望,忽视长远规划和集体利益。作者将这一切解释为“撕裂”,

2020年的“新冠”疫情,美国陷入了很大的混乱、选举“闹剧”有让人瞠目结舌,这一切都让人不得不正视,当下的美国真的已经进入了“病态”。自美国金融危机后,美国个人生产力不足拉动持续不断的内需,与此同时,医疗体系崩盘、环境的恶化、政治上的种种问题,美国“变革”已经成为党务之急。

美国自建国之初,它秉承了“自由”、“包容”,吸纳着全世界的人才,然而,为何当今会变成如此境地。当初,以“美国梦”拼搏的人,为何如今变得如此“贪婪”,只顾眼下享乐,却不继续努力。在数字革命、信息技术等新赛道上,美国表现为何差强人意。比起积极创新,美国似乎陷入了不断抑制它国发展的。

作者并没有将美国政治的失败归结为政治领袖,他认为美国政治已成为被买卖的“产品”,成为党派或金融机构获得即时满足的工具,而不会集体寻求解决问题的道路。金钱在整个体系中变得更重要,政治本身开始变得越来越没有“作用”,民众的不信任,资本方的傲慢,让我们看到了一幕又一幕的“闹剧”。

我不懂政治、不懂经济,但当一个国家的行为、社会的现状、民众的状态开始变得让人忍不住思考时,这个国家毫无疑问真的到了“关键”的时刻。我不明白,自由这件好事,怎么就变得自私了,我不明白,明明吸纳了全世界那么多聪明人,为何还会犯可笑的错误,我不明白,一个口口声声高举人权的国家,为何人们陷入水深之中!

撕裂的美国,放纵的民众,何时、何地、何法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