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父亲读后感1000字

父亲读后感1000字

《父亲》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亲》读后感(一):有时间聊聊吗?

"他想和你说几句家常话,可你都沒有时间。你真的有那么忙?"其实只是逃避而已。时代,文化,思想造成了两人之间的鸿沟,不可能几句话就能弥补, 需要很多句。只要开始了,就不晚。相隔十年划分一个时代,等到父子能平等意义上在一起来一场男人间的对话,差不多得二十年。所以,宽容一点。终有一天,我们也会被下一代人认为是观念落后。

《父亲》读后感(二):中国式父亲大抵如此

小时候看电视只顾看剧情,只会惦记荧屏里的小人儿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却从不关注电视背后创作者的名字。 若不是今年《人世间》大火,可能很多人已经渐渐遗忘那段被有意无意忽略掉的历史。若不是看了《人世间》原作者的作品名单,完全没想到原来当年风靡的知青电视剧里,有一部《年轮》也是梁晓声老师的作品。 《父亲》这本书是梁晓声的中篇小说集,集结有《父亲》、《北方的森林》、《钳工王》、《军鸽》、《带锁的日记》、《冰坝》。有叙述老一辈农转非的新一代工人,出卖体力辛苦养家的父亲故事;有讲述北方林场的老教授遇见反叛少年,亲近感化少年,令少年心灵重生的故事;还有刻画工人阶级经历改革开放之后,不得不面对下岗大潮的伤与痛故事;还有带着善意的人们,为了隐瞒儿子离世,找人扮演儿子欺骗远归的父亲,为了成全他人的善意假装全然不知的父亲,一段善意的谎言故事。 所有的故事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但也是那一代人亲眼见证的过去。所有过去发生必有痕,不是随便谁可以轻易擦去的,感谢有这些愿意把自己见证过的苦痛从记忆深处掏出来展示给世人的作者们,让后辈们重新了解那段渐渐被时光掩埋的时光。 关于《父亲》,梁老师的文字温婉自然,就像一个稍年长的大哥在家里唠家常一般,把自己和父亲的故事说给你听。如同一开头梁老师说的,写下这个关于自己父亲的故事是为了纪念那个农转工的父亲,那个为了供养全家省吃俭用的父亲;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记住,父亲的父亲不是他所见到的背脊已被压弯的的老头,而是脊梁已无力仍然要扛起所有的老头。 作品来源于生活,是老生常谈的话语,也是常用常新的真理吧。不知道是不是梁老师的每部作品中的父亲都带有一丝自己生活中的影子,都是很传统的父亲形象,严厉、一丝不苟,从不轻易表达自己内心的喜乐,即使被所有人都看出内心的波动,表面上还是要云淡风轻、波澜不惊。 这几乎也是大多数中国式父亲的形象,父亲的爱复杂而深沉,每一个人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父亲的影子。

《父亲》读后感(三):父辈的那几个时代故事

第一篇《父亲》

有些场景,很真实,就像我与父亲相处过的一些时光。但是有些对话,又很端着,仿佛是在读鲁迅的文章一样,饱含深意,但是不像是生活中的场景,有些许疏离感。 我,作为男性,与父亲的关系是那么的微妙,如同作者所说,“报答这种心理,在父子关系中,其实质无异于溶淡骨血深情的稀释剂。它将最自然的人性最天经地义的伦理平和地扭曲为一种最荒唐的债务。而穷困之所以该诅咒,不只因为它造成物质方面的债务,更因为它造成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债务。”我想这是在那个年代,绝大多数家庭中的男子嗣共同面对的问题。 第二篇《北方的森林》

瘦老头环望四周:“现在……喜欢活着……” 那十年,纵然有再多的不幸,也无法否认其中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辉,即便是单单活下去也很艰难的日子里,家国也未被抛弃。 而孩子们永远都是天真烂漫的,他们有自己的世界,与成年人的世界并不十分兼容。 人世间,本就是善善恶恶,美美丑丑。

第三篇《钳工王》

直到尾声部分,钳工王三个字还只是一个标题,一个名字。但是最后他的一番演说,让读者看到了上世纪末下岗潮中工人同志们所做的牺牲与奉献。但是最后的演说,我觉得还不是很接地气,有一些话不够朴实,不像是一名老工人讲出的话,反倒是像个书记了。 中国,永远是人民的,不能也不会是资本的!

第四篇《军鸽》

同《钳工王》一样,什么是军鸽也隐藏在了故事的后半段。在此之前,一个鲜活的“少将”形象已经立住了。 一个离休后的,不被新时代接受也并不想拥抱新时代的少将,与不同阶层,不同思想的碰撞,描绘了一副生动的时代画卷。

第五篇 《带锁的日记》

三代人,对国内国外不同的态度与认识令人唏嘘,就如同三代人对香烟的态度一般。 我愿意相信,人的本质都是善良美好的,如葛小江一样的孩子也有他美好的一面。 在故事的最后,我有理由相信爷爷其实也是知道事情的真相的,每个人都在照顾一个美好的谎言。

第六篇,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篇 《冰坝》

本书收集的前五章故事都很是温暖,展现了人性的美好,我想这是不真实的。 终于,在第六章的故事里,愚昧的,狭隘的人出现了,不止一个,还是一村人。但即便是这样的一个村子,即便是被鄙夷的人,也会成为英雄,虽千万人吾往已!

《父亲》读后感(四):父亲,是时代的巨人!

2022年,一部国产剧《人世间》在影视圈火爆起来,主要以周家人的视角讲述了国内五十多年的时代变迁,改革开放、社会发展、人文思想、市井文化等因素展现的淋漓尽致,是一部场景宏大的作品。

不得不提起这部剧的原著同名小说《人世间》的作者梁晓声先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涵盖广泛,更是见证了新中国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文化传承,并且行文细腻,透彻社会现实,针砭时弊,创作风格独树一帜。

近日,读了他的短篇小说合集《父亲》,看着书中那几十年前的时代,感到陌生,但又感到真实,感受到时代的蹉跎岁月,还能感受到命运的坎坷崎岖。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无论怎样都会咬紧牙关支撑下去,但是没有文化的父亲,也有着倔强的性格和暴躁的脾气,也许是生活太过压抑,也许是压力太过猛烈,从小梁晓声和母亲以及兄弟姐妹们都默默的承受着父亲的一切,虽有意识甚至是言语上的反抗,但总归承受了时代的痛苦。

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生了很多事情,哥哥疯了,妹妹需要工作,三弟的腿也受伤了,父亲沉默不语,是认命?还是妥协?父亲心理的想法从未吐露,也许是不善于表达,但家里氛围沉闷,梁晓声能感受到那种命运的磨难。

因为老家实在住不开,父亲来到北京,结婚生子之后的梁晓声跟父亲同住了一段时间,多年未见的父亲很少言语,但却把力所能及的活全都做了,并且还将生活大院里一些公众场合的卫生清理的干干净净,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一时间,梁晓声意识到,父亲依然是那个父亲,那个埋头苦干的老人。

对于时代而言,意识形态的发展非常重要,但因为父亲那个时代实在苦于文化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奢侈,多次尝试,误会加认知的不同总是导致不欢而散,而与父亲同住的这段时间,也是两个人彼此了解,消除隔阂的一段人生重要时刻,对梁晓声而言,这是一段无比珍贵的经历。

这部短篇小说写的非常细腻,父亲的一切都在他的心理,矛盾、误解、冲突、情绪、感恩都相互交织在一起,时代不同造就的心理差异让几十年的时间充满了各种人生羁绊,但同时也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这部名为《父亲》的短篇小说合集,另外还包括《北方的森林》《钳工王》《军鸽》《带锁的日记》《冰坝》等五部短篇小说,同样非常精彩。

《父亲》读后感(五):《父亲》:中国式父亲的深沉的爱

《父亲》一书,是一篇小说精选集,其中收录了《父亲》《北方的森林》《钳工王》《军鸽》《带锁的日记》《冰坝》等短篇小说。

《父亲》一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梁晓声与自己父亲之间的故事。

这是一个靠出卖体力供养全家人的父亲,他勤劳、节俭,信奉朴素的「人要靠力气吃饭」的观念,靠卖力撑起了一个家。书中母亲的话说,全家天天都在「吃」父亲。

但他没有文化、不善言辞、脾气不好、是家中的绝对权威,甚至让人畏惧。他有属于他的固执与狭隘,甚至因此而失去了一个孩子,让家人受到伤害。

年富力强的时候,靠体力供养全家的父亲看不上「不靠力气吃饭」的人,对凡不靠力气吃饭的人都一言以蔽之「吃轻巧饭的!」甚至也反对孩子们上大学。

在梁晓声十岁那年,父亲随东北建筑工程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我们看到《人世间》中,支援大三线的周家父亲,身上是有梁晓声父亲的影子的。)后来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基本上是三年才回一次家,在梁晓声成年之前,他与父亲见面的次数是有限的。父亲年轻的时候,他们因为生活窘迫带来的物理空间距离、也因为观念差异而互相隔膜。

梁晓声后来还是读了大学,后来留在北京工作,成为作家,把父亲接到北京来。此时,两代人才有了更多的机会相处。

父亲开始羡慕儿子分到的十三平米的楼房,开始对儿子的「知识分子」朋友们毕恭毕敬,父亲主动承包了许多公共空间的打扫工作……当了一辈子建筑工人的父亲开始由衷地崇敬他原本看不起的「知识分子」,开始在「父子」间新的依附关系中,寻找自身的独立人格;

而儿子,也最终体谅到父亲的沉默和无知源自更深层的苦难,也意识到虽然互相之间并不擅长表达爱,但实际上仍然有着深沉的爱。

逐渐衰老的父亲失去了他引以为傲的力气,而年轻的儿子成为下一代人的父亲,开始接过担子挑起了生活,他们才真正从心底理解对方。而这,也正是传统的中国式父子的关系模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