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1000字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1000字

《西线无战事》是一本由(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9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一):被战争毁掉的一代

巨大的死亡阴影、恐惧、茫然、痛苦、麻木……所有的词都不足以表达战争中的精神折磨,与这些相比,对战争英雄的歌颂显得多么讽刺。战场上没有英雄,没有胜利,战争是对所有人的嘲笑。反战的警钟在每个时代都应该长鸣,直到战争永远不再有,所以,青春不能被战争毁掉,人生不能被战争毁掉,无条件反对一切战争,反战经典必读,强烈推荐。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二):愿世界没有纷争

这是一部反战题材的小说,一群只有十九岁还在读书的孩子们被征调到军队,经过训练然后被派上战场。在战场上在后方医院他们亲眼所见到生死根本就没有分别,看到自己的好友一个一个的离开,那是一个分外残酷的世界。在医院的描写在前线的描写都间接或直接地反映出战争的可怕残酷之处。因此反对战争也是全世界人类的一种呼声。

但是纵观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都有战争的影子参与其中,从最原始部落的冲突到现代文明的世界大战,到处都有战争的影子。敌我双方的捉对厮杀,无辜平民的流离失所,颠破流离,妻离子散,大量的人员伤亡,这就是战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像是一部战争史!

但是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到底是谁发动了战争?这么做的目的何在?战争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愿世界和平,没有硝烟!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三):他们这一生没有名字,没有罪过。

"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哪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灭了。"

这是写在扉页的话,但也是这本书最好的总结。没有经历过真实战争的人看战争总是宏观的,纵向的,平面化的。觉得战役也好 ,死亡也好,食物短缺也好,都是书本上冰冷的描述或影视作品里一闪而过的镜头,虽然知道残酷,但没想到这么残酷。我以前读"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时候,就在想,那些在历史上不曾留下姓名,不知在何处出生,姓甚名谁,在哪里加入了军队,在战场上不知道在哪里牺牲的普普通通的士兵,他们又怎么看自己正在参与的战争呢。战争的指挥官或英勇或愚蠢,总有人在乎及评述。那…小兵呢?这个小兵是为什么来到战场?他经过训练吗?他知道自己的战争是正义或者邪恶的吗?他爱吃土豆吗?有心爱的姑娘吗?被炮弹击中,还在流血等待死亡的时候,他脑海里在想什么呢?会不会想起从前家乡的杨树大道在夕阳下沙沙作响?

这本书就是这样的视角,不知道为什么要战斗的士兵出现在了战场上,每天冲在前线,如果能活着回来,睡觉和食物就是唯一的渴求。"在哪搞到面包呢?""好想在军需库里呆到战争结束啊。""他死后这双靴子给我,我们说好了"。

他们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会结束,不知道为什么要和对面的人殊死一搏,偶尔他被迫躺在弹坑里,看着面前的人尸体,会发现原来只是一样的人罢了,大家的嘴唇一样柔软,一样曾经被爱、友谊、数学课所裹挟。而如今,他们只能躺在肮脏冰冷的弹坑里, 一人生,一人死。一人忏悔,一人冰冷。

战争里死亡和伤痛是家常便饭,他们总是背回队友的尸体,有时候甚至找不回队友的尸体,眼泪和丧钟总是出现,他今年二十岁,但他对生活一无所知,除了绝望、死亡、恐惧以及无意义的浅薄和痛苦深渊之间的联系。不同民族之间彼此斗争、默默地,不知不觉地、愚蠢地、顺从地、无辜地杀害彼此。

他们的这一生没有名字,也没有罪过。

家乡的杨树大道仍然郁郁葱葱。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四):宁为太平犬, 不做乱世人

看书时间:2021年7月15-16日

这本书并没有描述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以奥匈帝国的一名19岁的士兵“保罗”的视角描述了一战的一角,将战争对人的摧残和毁灭赤裸裸的呈现出来,让人仿佛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争一样,无比震撼。

保罗所在的连最开始有150人,几场战役下来只剩下7人了,再后来只剩下保罗一人,最后保罗也阵亡了。而军报上只写了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对于战争,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正义的一方,对方是邪恶的一方。

那战争究竟是为的什么?

皇帝可以青史留名, 将军们也可以被载入史册,而受苦的只有士兵和百姓。

在战争下他们有时候14天不能睡觉;有时候几天没东西吃,拼命攻下敌方战壕只为几个罐头;有的人手臂断了,有的人腿没了,他们甚至想要自杀,但是医务人员给他们简单处理一下就希望他们又可以投入到战争。

不打仗的时候也不好过,保罗回到家,从姐姐口中得知母亲得了癌症,只能眼睁睁等死。保罗想着还不如不回家呢。

当然,战争也给保罗带来了兄弟情。他们相互照顾,一起找吃的,一起对抗欺负他们的上级。只是暂别一下都很难受,可以最后他们都一个接一个的离保罗而去了,这也许是压死保罗的最后一根稻草。

保罗说:

俗话说:“宁为太平犬, 不做乱世人。”,很庆幸我们生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年代,愿世界永远没有战争!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五):热烈谈论战争的我们 其实一无所知

今天是五一假期的第四天,早上被自动播放的音乐器吵醒。出去客厅关掉它以后昏昏沉沉地回到床上想要睡回笼觉,又觉得一时睡不着。于是抓起枕头边的书继续读。

一百七十几页了,保罗的生命只剩下二十多页了。读了十来页以后,小宝从哥哥那边来到我床边,让我给他找衣服,他要起床了。看着这张稚嫩的脸,小小的身躯,我的脑海里却满是保罗和他的战友们。

孩子们都起床了,我得给他们做早餐。准备的面条会有煎鸡蛋、火腿肠、 还有烧牛肉。准备这一切的时候我心里有些愧疚,我的保罗和他的战友们没有吃的,这顿于他们而言无疑是太奢侈了。

幸运地是,他们有机会“摊上了一桩好任务”。八个人要去守卫一个搬空的村庄,严格说来是去守卫军粮库。他们挑选了一个混凝土地窖作为掩护,他们甚至尝试创造一种梦想中的田园生活,东拼西凑在满目疮痍的世界找来一些可以支撑家庭生活的要素。毛毯 、羽绒被 、桃花心木床 、绸缎帐幔甚至还有刺绣的床罩。接着他们还找到了些可贵的食材 如鸡蛋 黄油 还有两只小猪。这次饕餮盛宴是保罗和他的战友们人生中的高光。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二十来岁已经俨然成为了经验丰富的老兵,却没有真正拥有过自己的生活,他们说“我们已经老了”。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将永远不再有机会。站在生活的门槛前,生命永远地停留在了战火中。

我读的版本读客三个圈经典文库系列。书的封面这样写道:“《西线无战事》以普通士兵的视角和细致 客观 冷峻的文字对战争细节进行真实的描述”。看到冷峻两个字让我感觉有些不舒服,描写战争的书怎么能做到冷峻???

读到第二页我就被刺中了,和英军对战这一次去了一百五十人,“我们损失惨重,回来时只剩八十人。”回到营地食堂时,对战事一无所知的炊事员还在等着那原本应该到的七十人。而恰登只是说“他们今天不需要你照顾!战地医院和墓地也有吃的”。当得知可以把牺牲掉的人那份食物一起吃了的时候,“恰登神采飞扬地望了望四周说道“老天呐 这就叫走运”。

战争就是这样,渐渐地,让所有人对许许多多不同寻常的事物都习以为常。比如受伤以及死亡。

第一个被详细描述牺牲的是贝姆,一个原本并不准备去参战的人,当然有不少人都和他有一样的想法,却没有人能够真正置身事外在,连自己的父母也会对这样的行为脱口而出“胆小鬼”。似乎所有人都对战争怀着一种模糊的使命感,却没有人真正清楚它带给生活的将会是什么,真正在战火中摸爬滚打地展示身体和心灵又将受到怎样的摧残和打击。

克梅里希被截肢了,他的好友默勒心心念念得到了他的那双靴子,而在默勒死后,这双靴子留给了保罗,保罗走后会给恰登。一双靴子是在死亡中传递下去的。

对于被饥饿、伤痛吞噬的士兵来说,一双靴子是重要的,战友是重要的。休假回去见到的亲人、邻里和父母变得陌生而隔阂,因为他们不懂战争,他们甚至想要揭开伤疤看看那些受伤后鲜红的血肉才能体会到战争意味着什么。支撑战士们不崩溃的不是家国情怀,而是一种坚定的、具体的团结精神,那就是“战友情”!连长贝尔廷克在所有危急的场合都冲在最前面;保罗用尽全身力气拖着受伤的躯体艰难地将卡钦斯基背到医疗站;帮助战友,可能被打伤一条腿,或是手臂亦或是眼睛、胫骨等一切可能受伤的地方,他们也在所不惜。因为唯有战友才能是那个把你从对死亡恐惧的可怕孤独中拉出来的人。战场上,你可以在战友的声音中找到安慰,这种声音高过母亲和恐惧,是世界上最强大、最能保护人的东西。在那些比他们还要脆弱而又无助的新人们面前他们变得更加无畏与勇敢。因为他们是战友!战友们属于彼此!失去了战友,对于像保罗那样年岁的人来说,将会是那么孤独、毫无期待、一无所有。

1918年10月,保罗倒下了,那天整个前线是那么安宁和平静,军队报告上写着 “西线无战事” 。

2022年5月3日,我的孩子们在我旁边,满地都是乐高,他们此时正在玩买卖游戏,买卖的是乐高军火装置,有头盔、防弹衣、盾牌、大炮、手枪、大刀、刺刀、子弹。。。他们兴奋地谈论着,对战争一无所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