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布匿战争》读后感精选

《布匿战争》读后感精选

《布匿战争》是一本由[英] 阿德里安·戈兹沃西著作,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5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匿战争》读后感(一):“那眺望,自海的彼岸而来。”

对布匿战争的分析早已汗牛充栋,在此只是浅谈几点录于本书却未曾言明的“新”发现。

“在与迦太基作战之前,罗马就已经积极开展了帝国主义扩张,战争早已成了罗马政治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布匿战争永久地提升了罗马人的战争的规模与强度。”(第16章)这句话并非全然正确——例如“帝国主义”一词值得斟酌,不如翻译为“帝国式的”——但其提纲挈领地抓住了全书的脉搏,其每个部分都可以作为一个主题单独陈述。

一、与迦太基和汉尼拔作战的“罗马”是为何物?

(待续)

二、“帝国的序曲”:扩张的意志始于何时?

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前,罗马毫无疑问已经是意大利强国。在公元前275年,罗马人经历5年的战争,成功战胜了皮洛士,进一步奠定了自身在亚平宁半岛的地位(第1章)。即便如此,罗马依旧是一个“共和国”。拉丁姆是罗马忠实的同盟、拥有罗马的公民权利,并为其军团提供辅军;意大利城邦,尤其是南意大利城邦,虽然与罗马达成了盟约,但并未完全服膺于罗马的统治。而波河流域的高卢部落还桀骜难寻,罗马尚未在彼处建立足够稳固的统治。

这便是公元前265年西西里的马迈尔提尼斯人求援时的罗马,当时的罗马在西西里没有一块殖民地。马迈尔提尼斯人同时向迦太基人求援,而后者在西西里南部的城邦中具有不小的影响力。这次双重求援拉开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序幕。

历史学家依然在分析罗马出兵西西里的动机所在。这其中甚至涉及到一次毁约。无论如何,第一次布匿战争以罗马战胜迦太基、在西西里建立行省告终。海外行省与意大利半岛的区别非常明显:尽管叙拉古的希耶罗最开始被授权管理西西里,但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在公元前227年前后),罗马就开始委派大法官到西西里担任行省总督(第5章)。在意大利半岛,罗马保留了意大利城邦相对的自治权,并且积极开拓属于罗马公民的殖民地;而在西西里,从一开始就是帝国元老院直属的领地,其作用也非提供士兵,而是交税。

这一行省化的扩张进程在布匿战争期间稳步进行。到“公元前146年,罗马已经建立了6个海外行省——西西里、撒丁岛与科西嘉、近西班牙、远西班牙、阿非利加和马其顿。公元2世纪末,罗马又建立了两个新行省,亚细亚和山北高卢。”(第16章)

税收与行省相辅相成,后来成为了罗马的基础经济制度和政治格局。二者赋予了罗马极强的资源动用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公元4世纪的哥特人入侵之前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甚至作为“罗马化”的典型特征,在晚期帝国得到了加强)。共和体制向君主体制的转变,毋宁说是为了适应这种经济制度和政治格局。

就近而言,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西西里也一直作为罗马的粮仓,让罗马在汉尼拔蹂躏南意大利的二十年间没有粮草之虞。从军事角度而言,对西班牙和西西里的驻军让罗马成功拥有迂回迦太基后方的广阔空间。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西庇阿家族在西班牙的扩张,罗马与汉尼拔在亚平宁半岛的消耗将进行到何时。正如作者所言:“倘若罗马人没组建军队、走出意大利战斗并赢得胜利,那么战争的结果肯定会截然不同。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罗马元老院,当意大利面临的危机尚未解除时,依然持续将士兵和资源派往海外战场。”(第13章)

可以说,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战果让罗马开始从意大利半岛的陆地国家向跨区域的多领土国家转变。这一转变即使不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开始时(即公元前265年罗马军团进入西西里)发生,也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的数年间(即公元227年前后罗马在西西里建立行省并派驻行省总督)发生。

或许还可以从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索瞧出一些端倪。公元226年前后,罗马人一方面与西班牙的哈斯德鲁巴签订条约,限制迦太基人越过埃布罗河;另一方面又与埃布罗河以南的萨贡图姆结盟。这一结盟的动机与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救援马迈尔提尼斯人一样殊为费解。但如果将两者联系在一起来看,罗马人主动扩张的意图昭然若揭。在限制迦太基人的同时,罗马人并没有对自己设置相应的限制。因此,当汉尼拔在公元前219年—前218年攻陷萨贡图姆时,罗马人派出使团,义正言辞地声明:“罗马使节鲜少使用狡猾的外交手段,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显然必须为遭受攻击的盟友复仇”(第6章)这就太过欲盖弥彰而显得尤为讽刺了。萨贡图姆事件,让人不由得想到同时期的中国常见的“远交近攻”的手段。

三、规模与强度

(待续)

《布匿战争》读后感(二):对战争态度的差异终究左右了罗马和迦太基最终的结局

布匿战争是古代欧洲史上少有的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战争,经过先后持续一个多世纪之久的三次布匿战争后,原本强盛的迦太基被毁灭,罗马则逐渐走上了帝国之路。尤其是第二次布匿战争和双方卓越的将领汉尼拔、西庇阿,给后人留下诸多想象空间。

以前看《坎尼的幽灵》的时候,更容易带入汉尼拔的视角,被他孤军深入、纵横驰骋意大利的辉煌战绩折服,自然也叹息他在扎马会战中失利的遗憾以及英雄落幕的悲情,更难免设想过若汉尼拔攻陷罗马城又会是怎样的世界。

可能很多人都对这段历史做过类似的设想,而钦佩汉尼拔的人也多少替他有些许不甘。纵然整个布匿战争过程中不乏偶然因素和运气的影响,但在看完阿德里安·戈兹沃西的《布匿战争》之后,可能就不会再做这些设想了。即使具体历史过程不是这样发展,但对战争态度的差异终究会左右罗马和迦太基走向最终的结局。

《布匿战争》是一部严谨的军事史,在讲述了三次布匿战争的来龙去脉之外,还介绍了对战双方的背景、制度、军队组织形式和兵源组成、对战阵形、主要武器装备等内容,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许多对双方不同时期的诉求、主要人物个性和表现、对战策略、响应等层面的分析,解释了双方的行为、整个战争过程走向以及对后续历史造成的、较为隐含的深远影响。

在最后一章《战争的遗产》中,阿德里安·戈兹沃西又对三次布匿战争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做了总体分析。阿德里安·戈兹沃西在书末说明,要通过《布匿战争》把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海上霸权争斗和时代背景准确结合起来,要把历史本身理解透彻。

毫无疑问,在刚刚引发争端的时候,双方谁也不会想到、也并没有计划,未来会经历持续一个多世纪的纠缠并改变了地中海世界的格局。阿德里安·戈兹沃西明确指出,对战争态度的差异,是引导整个布匿战争发展过程和走向最终结局的深层原因。

双方对战争态度的差异在于:罗马把战争看作生死之战,以举国之力投入战争,不惜一切代价争取胜利;而迦太基把战争看作利益之争,主要由汉尼拔及其家族率军进行战斗,更希望以和谈的形式结束战争、获得利益均衡。

相应的,双方对战败方的态度也有所不同:迦太基认为战败只是一时的结果,战败方虽然失去一部分利益,却仍然独立存在,并不永远受制于胜者;而罗马则认战败方要永远服从胜利方,与其不再是平等的盟友关系,而是胜利方的附庸盟友。

正因为双方态度的差异,导致他们在战争过程中的反应和对对方行为的期许,总是南辕北辙,双方总是拿不到各自满意的结果,结果双方始终在拉锯中,后续战端不断被挑起。

汉尼拔在坎尼会战重创了罗马军队,以为期待已久的和谈马上到来、很快就可以得到自己希望的结果。但罗马就是不和谈、不认输,这就让汉尼拔在战场上的胜利变得徒劳,使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毕竟,“只有当败方承认失败时,征服者才算赢得了胜利”。

罗马把战争当作生死存亡之战、一方被毁灭了才算结束,迦太基把战争当作常规利益之争、认为战场上一方被打败了就能结束了。正因为双方结束战争、对战败者的定位的标准不统一,导致这场战火一再燃起、绵延到更多战场、规模不断扩大。

从迦太基这一方来看,似乎只有汉尼拔率军对战争采取了主动的态度,并且孤军深入意大利纵横16年,取得了令后世瞩目的非凡成就。以汉尼拔一人之智、一族之力,对抗罗马举国投入的战争,即便为历史增添一些乐观假设,可能走到这个结局也仅仅是时间问题。其余时候,迦太基多数被动应战,表现平平。

因为迦太基对战争并不积极主动的态度,有部分观点认为,迦太基人就是以商人的本性来对待战争,时刻用利益和亏损来衡量应对。对这种观点应该持谨慎态度。阿德里安·戈兹沃西不认同这种观点。实际上,这种态度并非迦太基人独有,而是当时罗马人以外的地中海世界的常规观点。

只有罗马人把每次战争视为生死之争,并且随着战场上的胜利不断提升了罗马人的侵略性,他们不断对外扩张,最终掌握了地中海世界的霸权。

罗马确实是三次布匿战争的最终赢家,但是在赢得胜利的整个过程中,罗马也不经意间为自己的未来命运埋下了伏笔。

罗马在布匿战争过程中投入巨大资源,损失了很多兵力,后续持续招募军队并长期供养军队在海外征战,对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军队组成、国家与军队之间的关系及财政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农民群体的衰落、职业军队的兴起等因素,都为罗马共和国的混乱和衰亡埋下了诱因。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阿德里安·戈兹沃西在采用历史资料和进行原因分析时的严谨的态度。

整本《布匿战争》中,阿德里安·戈兹沃西对历史资料和观点的引用都非常谨慎,严格考察资料来源,并尽力摈除可能出于历史资料作者个人的立场、观点、偏见等因素导致夹杂在资料中的不可信信息,经过筛选判断后对历史资料和信息谨慎采信。

在分析人物性格、行为、原因、影响等内容时,阿德里安·戈兹沃西同样保持谨慎的态度,分析不同历史观点的历史依据,找出其合理或者逻辑不通之处,力求结合可信的辅助证明信息,综合给出合理可信的解释和判断,所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也给人启发。

阿德里安·戈兹沃西确实通过《布匿战争》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这段历史。

2022.06.18雾凇

《布匿战争》读后感(三):用500多页的文字,带你追寻三次布匿战争的轨迹

当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在地球的另一边,也正在崛起着一个同时期内,能与大秦帝国相提并论的一个西方帝国——罗马。

罗马人虽然征服了意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的强国,但是,他也开始面临着另一个国家——迦太基的威胁。这个在西地中海沿岸上古老而富足的国家,位于现在北非突尼斯附近,当时它是被欧洲人认为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他们有着强大的海军,在500多年里,迦太基统治着北非西部沿海、西班牙南部、绝大部分西西里岛及周边岛屿,也垄断了这一带的海上贸易。

罗马与迦太基,两国虽然隔着说近不近,说远不远的地中海,两国之间也曾结过同盟,但双方都畏惧对方日益强大的势力,他们都认为,自己若想保证长久的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削弱对手的力量。

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古代史博士,阿德里安·戈兹沃西,在他所著书籍《布匿战争》中,用500多页的文字,带领着我们一起追寻三次布匿战争的轨迹与古代地中海世界的权力斗争,讲述罗马与迦太基这两个地中海古代大国在此期间的百年兴衰。

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范围,面对西西里岛,征服了意大利的罗马人,开始有了想法。

西西里岛距离意大利只有狭窄的一道海峡,如果把这个岛屿收入囊中,必须和迦太基人开战,当时的罗马人,没有海军,只有擅长短距离搏击的步兵,最终的胜负实在难料,左右权衡之后,罗马最终决定出兵西西里。

罗马人基本上以为他们只会迎来一场与迦太基的小摩擦,却没想到,从此,两国从公元前265年到公元前146年,便展开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战争——布匿战争。这三场统一称为“布匿战争”的跨世纪之战,不但是欧洲记载最为翔实的战争,也极可能是古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战争。之所以称之为布匿战争,是因为当时的罗马人将腓尼基人称为“布匿”,而迦太基人,则是腓尼基人的一个分支。

公元前265年,罗马人出兵占领了西西里岛上的一角——麦撒那。

迦太基人知道后,立即派出了一支远征军进攻麦撒那,而罗马自然要坚守自己的战果,也派出了士兵加强麦撒那的守卫。两国在西西里岛上的战争持续了大约两年,罗马上凭借着擅长近距离作战的步兵军团,控制了西西里岛大部分地区,迦太基人只有西南和北部小部分地区。但这两年的交战并没有结束,在陆地上无路可退的迦太基人,却在海上充分发挥着扬长避短的战略。

要知道,当时称为地中海霸主的希腊人都仅能造出三列战舰战队时,迦太基的海军已是由五列战舰组成的舰队,而罗马当时连像样的战舰都没有。

迦太基人发动自己的海军,一直不断攻击意大利南部海岸,而此路正是罗马军队补给运输的主要通道,如果被切断,那在西西里岛上的驻军将会被迅速摧毁,饱受沿海攻击的罗马人意识到,如果要赢得胜利,除了保持自己步兵作战的优势外,还需要马上组建海军。

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没有像样的战舰?在聪明的罗马人面前,这些问题统统不是问题。

研发没办法做到,那找学霸“抄作业”就是最快的方法。

面对日益强悍的沿海攻击,罗马人想尽一切办法俘获了一艘迦太基战舰,他们将战舰一块块拆分,做好标记,复刻后如同拼积木般将战舰拼起来,用最短的时间,“抄”出了五艘战舰。信心大增的罗马人,把沿海国民全部动员了起来,并找来了海上作战经验丰富的希腊人,训练士兵海上作战的一系列技能。

一年后,罗马第一支舰队组建完成,同时拥有了近百艘与迦太基战舰几乎无异的战舰。

但是复制粘贴般的作业抄完了,在战场上作战实力怎么样?能否取得胜利?罗马人其实心里并没有底,怎么快速地取得战争中的上风?

他们清楚地知道,论海上战斗力,自然比不过实战经验丰富的迦太基海军,但如果把战舰与陆地上作战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那胜算应该会更大。

于是罗马人对战舰进行了改造,他们在每艘战舰上安装上一种前端带着钩子的吊桥,平时航行时收起来,保护着桅杆不被敌人投掷过来的武器所损坏,当和敌军战舰靠近时,迅速把这个吊桥放下,钩子则在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凿进敌人的甲板,然后船上的罗马士兵迅速通过这个吊桥冲到敌人战舰上,发挥着与在陆地上无异的短距离作战的优势,速战速决。

一切的战术,都需要在战场上实践。

当迦太基海军第一次与罗马海军正面交锋时,迦太基人看着和自己战舰一模一样的罗马海军时,眼里充满了鄙视。

迦太基的指挥官下令全速冲向罗马战舰内部,以期打乱罗马战舰队形时,罗马指挥官正巴不得地指挥着战舰迅速迎战,以实践自己的战略。

当罗马人的吊桥死死钉上迦太基人战舰甲板,指挥官迅速让战舰上的步兵,通过吊桥攻上了迦太基战舰,在对方惊愕中,开始了短距离厮杀,毫无短距离作战经验的迦太基海军很快溃不成军。

经过这一次海战,罗马人积累了自己海上作战的经验,而迦太基人,也失去了在海战上的绝对霸权,不得不退到了西西里岛上晚偏僻的三个小据点。

意气风发的罗马人,此时再次做了一个要趁胜追击的决定——远征迦太基人在北非的大本营。

他们组建了一支由百艘战舰组成的庞大海军向北非出发,此时迦太基也派出了自己强大的海军队伍前去拦截,但不幸的是,罗马人再次利用吊桥优势,迅速取得了又一次的海战胜利,并骄傲地拒绝了迦太基人提出的和谈要求。

但是,随着战线的延长,罗马人的补给开始紧张起来,而此时罗马统治阶层,也开始出现了意见分歧,下令召回了部分正在远征的军队。

当罗马远征军力量开始减弱时,心有不甘的迦太基人再次带着上万名士兵与战象,开始了反攻。这一次,罗马惨败,连指挥官也成了俘虏。

而罗马人屋漏偏逢连夜雨,赶去增援的军队,在海上遭遇到了风暴,令罗马人引以为傲的战舰与步兵,全军覆没在海里。罗马远征北非就此以失败告终。

连年的战争,罗马与迦太基双方早已筋疲力尽,迦太基起了内乱,而罗马也出现了财政危机,在此机缘之下,双方终于达了成和谈合约,西西里从此归罗马所有。

然而,这次的和谈,并不意味着布匿战争结束,相反,为第二次,第三次布匿战争,从而引发西方的历史转折,埋下了伏笔。

正如《布匿战争》作者阿德里安·戈兹沃西博士所说的那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