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流浪生死书读后感1000字

流浪生死书读后感1000字

《流浪生死书》是一本由卢一萍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浪生死书》读后感(一):身困斗室,行止由心

行者无疆,与君同行 一一流浪生死书读后 身在凡俗务俗务,万丈红尘不知途。 且将肉身劳当下,权将心事付君足。 歌者但歌曲中意,行者且行途中心。 览书总在书房中,意行随君翔九御。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远方,每个人在适度的年龄都渴望去流浪。流浪的人都在寻找,即使肉身被禁锢着,他还是在流浪。就像喜欢看书的人,他的流浪,在寻找桃花源,寻找黄金屋,寻找颜如玉。 西域,传说中丝路的中段,虽黄沙漫天却挡不住求道者和商人的脚步。天山与昆仑,虽终年冰雪,却难掩穆天子的浪漫。藏地,虽海拔千万,可难挡传说的向往。 若欲亲身与行,没有时间和财富的支持,终生难行二十里之远。阅读者,却可于方寸书房之内,与行者时时相伴。上一刻骑于驼背之上行于西域,下一段与牦牛行于神山之间。或随宝藏姐姐闲散于江南,亦可与黄、老争短长于天地之间。 身困斗室,神止天地,行止由心。 财迷南瓜

《流浪生死书》读后感(二):凶险之处往往蕴藏生机

流浪就流浪,怎么动辄就生死了呢?不是作者夸大其词,他真的好几次差点死掉。

横渡北其牙里克河时,壁立的悬崖至少有300多米高,而那路宽不盈尺,是一条由黄羊、雪豹踩出的小路。就这还算好的——在中巴边境的栈道上,有的地方还需要花两个半小时把路凿通。驮运补给的牦牛一旦摔死或者淹死,一行人就只能吃发霉、过期的少量食物。

处处蔓延着死亡的威胁,却处处展现着生命的美妙。绝无仅有的壮阔的山峰和与河流、美不胜收的洁净的云朵和花草。在有人烟的地方,又充满着单纯的心灵碰撞。所谓“生死书”,并不是只有险境,还有生机。 倒是“流浪”有些名不副实。作者一直在行走,在观察,在感受,如前往危险的地方,还要做足准备工作,着实与漫无目的“流浪”相去甚远。

作者似乎有当兵的经历,在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得到过驻守军人和兵站的帮助。

《流浪生死书》读后感(三):行走的意义

评《流浪生死书》

每个人,都是行者,因为每个人都是时间之旅中的经历者。

在路上,这简单的三个字,却充满了无限的未知和挑战,也蕴含着无尽的生机和期望。正如本书之序中所写,父亲判断我存在与否不是以别的方式,而是以我是否仍然走着。父亲的这个逻辑方式听上去确实有些奇妙,但是却有实实在在的道理。能够走在路上,纵使前方有荆棘,纵使路途很劳累,但是确实生命力的体现。

母亲上个月去世了,虽然身体虚弱的厉害,但是她的离开也让我们感到非常突然。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已经不能上下楼,每天就是在三室两厅的房子里慢慢移动,有时候我看着她坐在阳台上,目光向着远方,不知道在想什么,有一次她和我说,要是死也要死在父母身边。母亲这一辈子没有出过门,却在她临终前进行了一次“远行”,回老家看了看姥姥姥爷,一个小时不到的车程,对瘦成皮包骨的她来讲,已经算是极限了,看过父母后一个多小时就陷入了昏迷,晚上变停止了心跳。我在想母亲是抱着怎样的决心进行的最后的出行,她一定是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一定知道自己离开自己的家有可能就回不来了,但是她有自己的信念,要见一见自己的父母。这可能是她活在人世最后的心愿和目标,拼劲最后力气也要达成。

很多行走可能都是这样,无法回头。

大概十年前,我们几个年轻人爬过一座荒山,山不高,没有豺狼虎豹,但是很多地方都没有路,我们拿着一把镰刀上了山,走到没路的地方就用镰刀来路,遇到上不去的坎,就男生拽女生,准备上山时候的新奇随着逐渐向上一点点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丝丝的恐惧,前面还有什么困难?前面的困难我们是不是能够克服?等到登顶,我们的鞋子脏了,衣服有的刮破了,有的同伴划伤了胳膊、腿,但是那种兴奋和成就,淡化了一切,我们欢呼,拥抱……

有时候我会疑惑,为什么会有人不顾路上孤独艰辛,背包徒步?后来才领悟到,行走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修行,虽考验人的耐力,但也让人放下浮躁,用心灵去丈量和感受脚下的每一步,去心平气和地迎接下一个未知。

生活亦是如此!

我们都是行者,在途中,只能选择前行。

《流浪生死书》读后感(四):去远方 来场心灵之旅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披着长发的三毛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她更象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她选择一个人徒步天涯,用双脚走过五十多个国家,她的一生多是在漂流中度过。其间,她写下了大量的游记性散文,用她的笔记下了她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经历。她的文总是不加任何的做作与修饰,还原着大自然的本色。 《流浪生死书》是卢一萍为我们呈现的一部散文作品。就象三毛一样,他也选择了远行,选择了流浪。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远行了很多的地方——塔里木盆地、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脉及西藏阿里地区都留有了他的足迹。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很多人都曾对远方无比向往,向往远方的自由与浪漫。却少有三毛、卢一萍的勇气。 远行就是人生的一场修行。 横渡北其牙里克河时,突兀的悬崖、陡峭的山壁,脚下奔涌的河流,稍不留神就会坠落,粉身碎骨。翻越吾甫浪达坂时,严重的高原反应令人头昏目眩,大风裹着雪团,劈头盖脸地砸下来,天地一片迷蒙,看不见路。返回红其拉甫时,遇到了食物危机;无人区与狼群的邂逅,是又一场的战斗。每一次,都尽了最大的努力;每一次都惊心动魄;每一次,都是与死神擦肩而过;每一次,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 但是,除去这些惊险,不是还有那些惊喜吗?“走了那么远的路,没有白走”,总会有些美好的人,美好的物和美好的事与你不期而遇。 带着远古味道的喀什噶尔,向你展示它的色彩——少女们时尚的装饰,五彩的水果,各类精美的手工艺品和民族乐器,夹杂着“丝路凿空之时的气息”。在驴背上吟唱爱情诗篇的老者,已经81岁,才是真正理解并热爱诗歌的人,他的诗意和智慧都来自于最接近泥土的地方。冈仁波齐神山,无数磕着长头的朝圣者以各种方式赶到那里。五体投地,起来,伏下,再起来,再伏下……浑身的风尘和泥土。心却是最纯净的。只有对信仰的虔诚。 十几年的时间里,卢一萍经历了艰险,也闯过了生死之关。而我们跟随着他的笔记,也领略了祖国大地的广阔,山河的壮美一览无余,各地的风土人情也一一体验到。在一次次飘然旷野,居无定所,流浪荒野,随风漂泊中,卢一萍强调自己感受到的那种自然的力量,那种与之而来的心灵的净化,以及在都市中难得的那份宁静。行走在路上是他的一种生存方式。于他来说,走在路上,已是一种宿命。读着他的《流浪生死书》,你的心会不由的蠢蠢欲动,对远方有了一些渴望,也想要像他一样,来一场这样的旅行。

《流浪生死书》读后感(五):行走的每一步,都是对生命的赞歌

背上背包,带上一架相机,拿上地图,和身边的事物告个别,开始一场未知的旅途。我有过无数次说走就走的念头,想去看海、去看高山、湖泊还有沙漠,想去结识新的朋友,想去感受异域的风情。但从没想过——去流浪。

有人说:年老的流浪显得可怜,年轻的流浪呈现壮阔。我们流浪,因为年轻;我们年轻,所以流浪。

年轻的意气风发让我们对一切未知的远方心怀向往,对陌生的仪式心怀虔诚,总觉得只要有勇气、梦和伙伴,就可以踏遍所有土地。可究竟“何为流浪”,却一概不知,仅为了呈现那一腔热血。而《流浪生死书》却打开了我对于流浪概念的全新认知。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一部西部边境历险记,作者走完了西北近8000公里边防,到达了常人根本无法到达的无人区,进入过壮阔震撼的秘境之地。作者细致地描写着一路的风景、凶险、人和物,每一个字句都仿佛像有引力,吸引着读者对那片神秘之地愈加向往;可另一方面,作者又通过极为真实的描述,将当地地势和气候的残酷,清晰地摆在眼前,让读者望而却步。

读完此书,最大的震撼,莫过于作者对于当地环境生态的真实展现,如果没有同行的部队,没有引路的向导,大抵上作者也无法真正感受到飘然旷野。在作者的旅途中,流浪是始终行走在路上,是与天地生灵的心灵感触,是对自然饱含敬畏,是让生命与周遭的一切融为一体。这是一场真正虔诚的流浪,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包装和精神修饰,作者的每一步,都如同飘然在旷野中的幽灵,任凶险的地势、绝美的景色将自己包裹,未来是什么样的,天也不知晓。

我从未体验过真正的流浪,旅游倒是走过不少地方,也看过优美风景,聆听过别样的梵音,但回过头来,走的每一步路,似乎都像踩在沙滩上的脚印,海水一来,冲刷地干干净净。心底里空空荡荡,只好用下一次的旅途再来填补这类空虚,如同饮鸩止渴,始终无法明白那份捉摸不透的空白,由来于哪里。

我总认为将个体生命与世俗世界分隔开,太难做到。人世间最为雄阔的高原,只能出现在短暂的梦境之中。可事实是,有人做到了,这需要具备强大的精神韧性,需要足够的勇气和魄力,更需要对于未知前路无论是凶险还是绝美的一种执着。

行走的每一步,都是对生命的赞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