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锦集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锦集

《塞耳彭自然史》是一本由[英] 吉尔伯特·怀特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一):让我们像怀特一样,坦率、公正、直接地去观察自然吧

吉尔伯特.怀特在英国汉普郡的塞耳彭村扎下根来,他将这个偏僻之村,变成了大西洋两岸热爱自然者的圣地。吉尔伯特. 怀特是是一位优秀的古典学者,他细致入微地观察身边各种野生动物。定居塞耳彭后,他全身心投入到爱好中,去观察老家的各种鸟兽。通过这一封封自然、亲切、愉快的信件,我们仿佛置身于动物学初创之时,得见科学的渐渐成型。通过这本《塞耳彭自然史》我们可以得知,在那里,面对村庄的大街,你能见到一处老宅,低调静谧,不事张扬。正是在这里,怀特完成了他那些不朽的观察,安静地写就了他那些不朽的信札。站在屋前,望向大街,你定会惊诧于在这样一个地方,这位单身牧师竟能有如此充足的机会,去观察鸟兽的隐秘生活!他的信告诉我们,他确实做到了!若是现下的房东能给你一个彬彬有礼的首肯,允许你进到屋里,察看一下花园,你就不会再吃惊了。

吉尔伯特.怀特终生未娶,专注于牧师工作和享受在生活中观察自然,一如他书中所载。我们也因此得知一位业余博物学家的日常生活,借由这些书信,具体而微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那时候,牧师、猎手、乡绅和科学人的身份是可以合而为一的。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二):大自然充满了诗意

自然文学在今天已不是陌生的概念,多数人即使没有看过原著,大概也听说过梭罗的《瓦尔登湖》,或者是华兹华斯的诗歌。甘愿远离都市,偏居在大自然,亦成为现代人所向往的生活。人们逐渐意识到,大自然原来包含着如此丰足的美,而这些美又给人类的心灵带来那么多德性的启迪。

在比梭罗、华兹华斯更早的十八世纪,吉尔伯特·怀特已经开始了对大自然的观察与体悟。在一个普通的英国村庄塞耳彭定居下来后,怀特开始观察周遭的自然环境与生活其中的其他生物,他的视野是细腻的、平等的、诚实的,他倾听各种鸟的叫声,观察湖泊、稀有植物和天气的变化,并在与友人的书信中将这一切如实记录,最后成就了这本《塞耳彭自然史》,二百多年以来给予无数后来者以启发。

自然文学的奇妙在于,时间从不在此产生阻隔。在日益城市化的今天,焦虑、抑郁、丧失信心等各种各样令人窒息的情绪弥漫在人群中,使人们前所未有地渴望自然,渴望宁静的回归。在这样拥挤吵闹的现代生活里,哪怕只是抬头看一眼云,或是爬到城市里的矮山上看日出,又或是看到台风来临前绮丽万端的晚霞,都已成为今日现代人喘息的一瞬。自然的力量在许多不起眼的瞬间里默默地治愈着人们的心灵,守护住人们心底最后的那一丝浪漫主义。

就像华兹华斯曾经说过的,大自然呈现了一些永恒的东西。将人放置于大自然,我们会发现自然本身包含着救赎的力量与崇高的信念,以山川草木作为参照,我们不再困顿于社会身份,而能够发现,这个世界存在着如此丰富多彩的生命,我们也是其中一份。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三):无心成就的杰作

35岁的英国绅士吉尔伯特·怀特回到故乡塞耳彭后,每日漫步于乡村山野之间,兴趣盎然地观察故乡的自然风物、花鸟虫鱼,并将之与好友分享,直到1793年去世。而他所留下的那些观察笔记和信札结集而成这部《塞耳彭自然史》。

我想,在他给朋友写信的时候,并不会想到这些信札会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会一版再版,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流转。

他更不会想到,他在乡村山野的观察记录,与同好的笔谈分享,开创了好几个划时代意义: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观鸟模式,被誉为“现代观鸟之父”;重塑了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新视角,为现代意义的自然观察打下基础;开启了自然随笔这种新的文化表达形式。随后涌现出了一批如出类拔萃的自然随笔:梭罗的《瓦尔登湖》、法布尔的《昆虫记》、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本无心成就的杰作。

无心指其毫无“功用之心”。信中那些看似无用的观察记录比比皆是。

比如在第五十六封信中记录的三种动物开榛子的方式各不相同:松鼠会先锉掉榛子较细的一段,再用长牙将壳磕成两半,如同人用刀撬开榛子;田鼠会用牙在榛子壳上凿一个非常规整的小洞,仿佛是用钻孔器钻出的,但洞眼太小,不禁让人好奇它要如何才能掏出里面的果核;普通䴓则会用喙在榛子上啄出一个不规整的小孔,由于这个小艺术家没有能充当固定工具的爪子,便会把榛子塞进树缝或者石缝里,将这些缝隙当成“老虎钳”。榛子固定好后,普通䴓会站到上方,开始钻壳……

在第六十四封信中提到蟋蟀的夏日欢唱时:

“白天,蟋蟀似乎永远只在家门口两三英寸的范围内活动。5月中旬到7月中旬,则会坐在洞口,欢唱整夜。大热天更是精力旺盛,叫声在群山之间回响,寂静的黑眼里,更是虽远可闻。初夏时,蟋蟀的叫声微弱得多,随着暑气渐浓才越来越响,之后又由盛转衰。

并非只有旋律优美的声音才会让我们感到愉悦,刺耳的声音也并非总是惹人不快。我们迷恋或是反感一种声音,更多是因为它带给我们的联想。因此,蟋蟀的叫声虽然尖利刺耳,但有人听来却觉得美妙无比,会想起夏日里草木葱茏的田园风光,令人愉悦。”

这些观察记录看上去似乎“无用”,但这种“无用”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然,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那时候的时间,还不是金钱,而是享受、修养、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他正是怀着尊严、和不枉度生命的感觉,这样花去他的时间的,而在我们狼奔豕突的现代生活里,这样的日子,已散如烟云”。

于艾伦在《塞耳彭自然史·导言》中的这段话,心有戚戚焉。

在事事讲究“专业”、“实用”的今日社会,这种态度显得有些边缘化。或许也正因为如此,也让我们格外怀念怀特呈现的这种生活: 既有探索发现的惊奇与欢欣,也有收获新知的幸福和满足,更有对充满未知的自然世界的好奇与敬畏。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四):漫步塞耳彭,看怀特眼中的缤纷世界

他每天睁开眼所见是森林,绿草,池塘,花鸟鱼虫的身影,耳边听到的是鸟鸣,虫鸣,一年四季他的世界从不单调,反而是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他眼中所见都是这个世界的乐趣,耳边所听都是这个世界的悦耳声,他乐此不疲的探寻参与这个世界,他就是《塞耳彭自然史》的作者吉尔伯特·怀特,英国18世纪著名博物学家、鸟类学者、作家,塞耳彭是他的家乡,本书《塞耳彭自然史》其实是他与友人探讨塞耳彭和周边城镇的鸟鱼虫等动植物的书信往来。在我看来本书也可以叫《塞耳彭的鸟类世界》,这样就不会因为自然史三个字而劝退很多读者,反而错失这本好书。

塞耳彭是怀特的家乡,他每日睁开眼探寻家乡的鸟类,它们从哪里来,它们往哪里去,与友人书信讨论,印证自己的猜测,看见了有趣的物种,未认识的物种也都会写信告知友人,这是怀特的工作也是生活,这就是博物学家,鸟类学者的世界吧!

曾经看过的某套自然史绘本中,对于鸟类的各方面进行了科普,那是第一次我认识鸟类,但是当时我看着插图上真实的鸟插图其实不是很喜欢,但是在怀特的笔下这些鸟却是可爱的,有趣的,怀特与友人款款而谈各种鸟类,自己的发现,在我听来吵的要死的鸟鸣,怀特却从中分辨叫声,从小到大鸟类就只知道燕子一种,在本书《塞耳彭自然史》中,我第一次认识了那么多鸟类,书中配有鸟类的插图,搭配怀特的描写是很好的科普。

翻开塞耳彭自然史,不需要多大的勇气,也不需要端正坐着,你只需要随手翻开然后走进塞耳彭这个地方,你会遇见怀特笔下的花鸟鱼虫,越往后阅读这本书你越会觉得这个地方真美啊,一年四季都有它们的存在,在当时的塞耳彭的环境下,那是美好的一个地方,伴着鸟鸣起床,推开窗看见的是鸟儿的舞动,走出门看见的是池塘里遨游的鱼儿,走进森林那更是一个美妙的博物世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从未认真去观察它们,它们是否还存在于某个角落,或许是我们的眼睛忽视了它们。

这一版的《塞耳彭自然史》正方形的开本,浅黄色搭配草绿的封面一开始就让我爱不释手,书中配有两种插图,一个是铅笔素描,包含了怀特在文中提到的标志性房屋、怀特手绘的老鼠,蝙蝠的动物插图、怀特的凳子等物件,并配有注释,第二个是彩色的鸟类插图,图片给人老旧的感觉,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碗碟茶壶,花瓶上的图案。一幅幅的鸟类科普插图穿插在书中,配与怀特与友人的书信,犹如亲眼所见塞耳彭一年四季上演的鸟儿筑巢,冬天迁徙,春天归来的场景。

此时的我通过他的文字一脚踏入了塞耳彭,来到了他的身边,跟随怀特的脚步去探寻更多塞耳彭的博物世界,也是让自己回归自然的好时候!或许下一次我抬头看见某种鸟也能分辨一二。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五):不如停下,听他唱首田园牧歌

在还未翻开《塞耳彭自然史》之前,我曾几次猜想过这本书的模样。是连篇累牍的阐释,或是被专业术语充填的叙述罢?“自然史”三个字一出现,身为读者的我便情不自禁地摆出正襟危坐的姿态,思忖道,须得严肃认真,随时准备在书中汲取新知才是。

然而,从读到第一封信开始,我便逐渐松弛下来——书信的叙述步调是轻松愉悦的,吉尔伯特·怀特就像一个深谙塞耳彭意外来客心理的乡民,温和亲切地引领你进入一个你从未涉足过的世界。同样,他也保持着可爱的小习惯,譬如虔诚地遵守自然节律,细致地辨认出一切风物的形貌。在写到村舍的白色岩石地时,怀特这样写道,“白色岩石地的外观看上去与白垩土几乎没有差别,但性质似乎和石灰岩不同,因为可耐受高温。”他对事物之间的微妙联系和区别,有着独特的痴迷,你仿佛能想像出一个行走在山野间的绅士俯身触碰泥土,自言自语的模样。“不过,砂石地中应该有些土壤与白垩土类似,否则,其上生长的山毛榉不可能如此茂密繁盛,榉树随坡势一一路延伸,至砂石地的尽头,不管多么陡峭也能茁壮生长。”你又似乎能看到怀特摇摇脑袋,站起身来,将目光投向远方的砂石地,而山毛榉也回以清澈的目光,田园间游吟诗人的歌谣随风飘荡……

书本封面

但你可千万别把怀特想像成古板的科学家。在很多时候,他更像一个好奇的孩童,质朴的笔端蕴蓄的是丰富纷繁的想象。或许,你知道“渡鸦树”这个外号的由来吗?怀特告诉我们,那是一棵长了树瘤的橡树,因为一对渡鸦长期在此筑巢,便因此得名。而乡间的那些顽童,是心心念念想要掏下这个鸟窝的。然而,这个任务艰巨异常,因为凡是爬到树干高处的勇敢者,都会被高高隆起的树瘤“挡住去路”。怀特将这一切都尽收眼底,而在他看似平静无波的叙述中,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变成了你身边最为亲切的邻居。渡鸦就在大树的庇护下,结草,筑巢,尽享一家人悠哉悠哉的时光。

内页插图

读到这里,你自然会知道,《塞耳彭自然史》并非一本僵化说理的教科书。面对乡间发生的种种变化,怀特的情绪似乎没有太大的起伏,也无意煽动读信者的任何情绪。但你的思绪还是会不由被这些铅字牵动——“渡鸦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地搭窝,安全无比,直到树林被夷为平地的那一天,才家园尽毁。那是在2月,鸟抱窝的时节。锯子加诸树身,楔子嵌入切口,大锤木槌沉重的敲击声在林间久久回荡。橡树摇摇欲坠,母鸦却不忍离去。最后树身倒地,窝中的小鸦被狠狠甩出。母鸦是那样慈爱,却未得好报,小鸦被坠下的万千树枝抽打着,惨死于地。”他的语言风格是那样洗练,但是几行字中却包含了小生灵们的一生。我想,若你细心地揣摩这些字句,你一定能读到怀特的悲悯。将身心都倾注于自然的他,又是怎样强忍心痛,将溢散的情绪融在寥寥数字之中,叹道“母鸦是那样慈爱,却未得好报”的呢?或许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封封信被保存下来,而总有新的读者小心地翻阅着它们,重返自然,与这些生命们同呼吸,共心跳。

也正因此,我觉得《塞耳彭自然史》是值得恒久流传下去的。“复得返自然”的幸运,属于打开这本书的每一个读者。你可以暂时从琐屑中逃遁,开始在意毛脚燕深秋仍未离开的原因,关心一只蚜虫的迁徙,田蟋蟀夏日的欢唱,学习如何点亮一根灯芯草、测试猫头鹰的音调。你会爱上这些神秘而有温度的活动,你会学习如何停下,只是观察,只是静静观察悄悄发生的一切。你会听到怀特在你的耳边,再度唱起他写下的田园诗来:

“百花齐放,围绕万千果树;

寒舍独立,透露曼妙诗情;

田园风光,尽享浓荫蓊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