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天下泰平》读后感摘抄

《天下泰平》读后感摘抄

《天下泰平》是一本由[日]横田冬彦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下泰平》读后感(一):听《天下泰平》

德川幕府开始了在江户的统治,和德川幕府同时期的zg是清朝统治时期,当时正经历了康乾雍200年的盛世,同一时期的德川幕府似乎也经历了和康乾雍类似的和平和稳定,那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本书想要回答的问题。

首先,为了克服战国时期,“下克上”的顽疾,德川幕府逐步收拢了权力,颁布了“一国一城”令,不允许大名私自建设城池。而且,还规定了大名每隔几年要进行轮岗,这样相当于昭告天下,城池是幕府的,而不是大名的,幕府拥有城池的所有权,而大名只不过是拥有使用权而已。同时,幕府还规定,大名的妻子和孩子,需要留在江户当做人质,住在叫做“大笼”的地方,的确,人质住的地方叫做牢笼,很容易理解。当时还流行一句话,“进入江户的铁器和离开江户的女人都要特别注意”,就是这个原因。

控制了下面的大名,幕府还不够安心,幕府还要控制上面的天皇。毕竟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权力代表,拥有无限的合法性。所以,德川幕府干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为天皇立法。解读者提到这部法律的第一句话就明确——天皇应该专注于和学术和艺术。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天皇不要过问政治。解读者还介绍了,19年退位的天皇就是一个生物学家,是某一种鱼类的著名研究学者。

讲完内政,再看看外交,德川幕府对于北海道,实行的是逐步同化的策略,逐步将北海道纳入江户的势力范围。而对于朝鲜半岛呢,因为丰臣秀吉曾经去和朝鲜干过仗,需要逐步缓和关系,所以德川幕府首先派使者去朝鲜,想跟朝鲜重新修好,还希望朝鲜帮忙去给大清国带个话,也缓和一下日本和大清国的关系。但是朝鲜还是信不过日本,一开始是拒绝的,后来双方经历了几次三番的国书往来,也终于恢复了往来。

有了国家的稳定,才能够有繁荣的经济。与织丰时代不同,织丰时代只有一个大型城市——安土城或者大阪城,而到了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江户、大阪和京都,都是非常繁荣的大都市,而且还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比如江户的衣服,京都的酒。

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对于社会底层民众的待遇改善也是有贡献的,比如,他废除了私刑,将所有的私人纷争交由国家公权力来处理,这在于当时全世界,都是非常先进的政治和法制制度设计。

《天下泰平》读后感(二):德川幕府初立定国策,江户时代繁华盛世景

日本历史上也有一段“战国时期”(1467-1615年),各地大名相互结盟厮杀,将星纵横,连年征战,最后改变日本命运的是1610年一场不到一天的战争“关原之战”。此战之后,德川家康成为日本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接连的大阪冬之阵、大阪夏之阵,丰臣氏的灭亡,日本被德川幕府再次统一,历史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中从纷争的战国走进了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江户时代。

由日本人书写的日本历史,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系列丛书中文版十卷展现了从弥生时代到明治时期约两千年的历史进程。区别于欧美与中国的日本史研究,“旁观者”的书写,都是邀请专家共同执笔,讲谈社日本历史系列各卷均为单人著作,术业有专攻,体现治史之严谨,与开放式史学论述,更能洞察日本历史的脉搏。第八卷《天下泰平》是日本史学家横田冬彦力作,一本书就可读懂江户日本的繁华与背后的隐忧。从1603年德川家康创立到1867年大政奉还,江户时代历经了264年,江户时代是日本人特有的文化情结,《天下泰平》聚焦江户时代前期,全方位勾勒出日本历史上最稳定长久的时代。

经历战国混战的平民阶级与职业武士,都渴望“天下泰平,国土安稳”,因此顺应民心,德川家康在幕府建立初期就颁布法令,约定不再无故杀人。政治架构上,与丰臣秀吉传位秀赖诸位大名的各怀心肠,家康、秀忠与家光的顺利继承,既有家康权力的下放法律的保护,也有将军上洛确定全国领地,架空天皇,步入幕府统领的时代。

江户前期主要的举措是各种利民的政令与建立幕府机制。外交上,通过朝鲜与明朝建交,以日本为中心的华夷秩序逐渐拉开帷幕。国内大力镇压天主教,与中国当时的闭关锁国政策类同,禁止日本人海外渡航,与荷兰的贸易多有摩擦,最终锁国令几经更改,各地商船包括“唐船”只能停在长崎进行交易。

法律上,知名的有《一国一城令》、《武家诸法度》等。《一国一城令》就是规范各地大名,剥夺领地内国主和本家一族家臣的城池,由将军管理。大名仅有使用权,只能保留一个,其他都废弃,由原先的军事基地转变为政治象征与经济发展中心,后期形成了城下町。

《一国一城令》实施以后,各地大名就老实了,不会影响幕府统治。《武家诸法度》进一步瓦解原先的军事霸权制度,变为新的武家制度。除了制约天皇、大名与武士集团,德川幕府成立初颁布的乡村法令,从法律上保证了平民的权利,更成为德川家康“施以文道”治世的重要标志。饥谨之年颁布全国令与幕领令,保证百姓耕作与救济灾民。从原先的军政制度转为民政制度,因着宽永饥谨的契机,逐渐形成了江户时代的村落自治,用法律维护和申诉保护村民的合法权益,而因着《一国一城令》与《武家诸法度》,江户时代也建立起都市社会的雏形,虽然大名、武士、町人的级别区分森严,但都市与农村的法律完备,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各行各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传承。幕府所在的江户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经济繁荣,金融发达。

江户时代迎来了难得的太平之世,市民文化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的机会。各个阶层相互渗透,产生了很多文艺创作者与藏书家,甚至农村的百姓家里藏书也过百册,生活与文化书本密切相关。对教育文化的重视是日本向近代转化的基础。江户时代的文化传播途径是先在有势力的城市居民间传播,然后逐渐扩展到普通城市居民和广大农村。中国的儒学适合幕藩体制的社会改造中的德治主义,而经济发展也促成了日本江户时代最灿烂的元禄文化,小说、俳谐、人形净琉璃等有了更厚深的温度。

作者在第七章详细讲解了江户时代农村的书籍世界,一般的上等村民,不仅家有藏书,参与俳句创作,还会把自身经验与见闻撰写出教训书,留给子孙后代。内容也大都引用《论语》、《徒然草》等古籍,可见当时农村的教育普及程度。文化人口的逐渐扩大,评判一个元禄时代村落的富饶程度,不是仅仅看经济层面,而是村落拥有的老师等智者医者的数量。

写出《好色一代男》的井原西鹤,是俳谐谈林派的代表人物,这部小说处女作,也代表着“浮世草子”的新体裁问世。各类江户女作家、史学家的书籍陆续出现城市农村的书店里。如作者在结尾写道:这一时代所开启的书本的世界,人们得以获得新的契机,思考自己所处的世界,并通过书中所传达的文字和知识,接受“日本之国”这一概念。而这也为步入新时代提供了一扇必经之门。

江户时代前期的勃勃生机是当时世界难得一见的近代世界的生动图景。江户时代前期商业活动复杂繁荣,专业化程度高,城市化进程深入。政治上虽然幕府专权,但更依赖法制而非专制权力。文化上,至上而下重视,不分阶层都可以接受阅读和书籍,这是日本能够迅速进入现代化的关键转折点。而和平年代表面的平静难掩其内部的波谲云诡。锁国的外交政策、文化压制也为后期埋下了祸根。

《天下泰平》读后感(三):江户生存指南:多加班一分钟,我人就要没了

在熙熙攘攘的市中心,一群又一群上班族从地铁口出来,快步走向一栋高楼,走进电梯,进入某间办公室中的某个格子间。

这样的画面每天都在全世界的各大城市中上演,日本东京也不例外。

但三四百年前的东京完全是另一幅景象。他们打工一天,喝酒三天。对于他们而言,打工,只是为了下班后那一口下肚的酒;加班,只是耽误自己享乐的绊脚石。

对于昔日的东京,史学家横田冬彦在“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第08卷《天下泰平》中描绘了一张全景图,从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解读那个令人向往的年代。

三四百年前,东京不叫东京,而叫“江户”。

京都人讲穿,大阪人讲吃,江户人讲喝。

——这是那时流行的“地图炮”说法。“今朝有酒今朝醉”,是对江户人的最好写照。

下班后在街头简单解决晚饭,随便走几步路就可以看到小摊贩或酒肆区。我们熟知的天妇罗、寿司、荞麦面和蒲烧鳗鱼都是从这个时候诞生的。

吃完喝完,还可以去钱汤(日式澡堂)舒舒服服地消磨掉一整个晚上,或者去剧场听一场落语(类似于单口相声)、看一场歌舞伎,甚至有机会看到魔术表演。

隐身、吞刀、壶中仙……都是当时十分流行的魔术表演(葛饰北斋的《北斋漫画》)

和今天的东京一样,江户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第一大都市,人口高达百万,甚至超过同时期的伦敦,人们“兜里不揣隔夜钱”成为常态也不奇怪。

事实上,江户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光鲜亮丽的大都市。

在德川家康将幕府设在这里之前,它只是个小渔村,只有数百家破旧的村舍,住的都是农民和渔民。

众所周知,德川家康终结了日本的战国时代,统一日本,由此开启了“天下泰平”的治世。江户,也是由此开始发迹。从这时候起,日本开始进入“江户时代”,在时间上相当于中国的明末清初。

从战国时代到江户时代,即是从乱世走向治世,这也是为何人们常常会用“天下泰平”来概括这个时代的特点。

一开始,江户城只有一座城堡,也就是德川家康的宫殿。

在家康将军实际掌权之后,为了巩固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那必定要确保地方上的统治者(也就是“大名”)不会叛乱。

于是,幕府命令大名每年或每两年来一趟江户,在将军手下工作一段时间。这一制度被称为“参勤交代”。

这样一来,大名也就没有机会组织叛乱。而且,率领一众人马从地方出发前往江户,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幕府也可借此削弱大名的财力。

参勤交代时不仅要携带大量人员,还需置备许多物件,开销很大,也有不少大名因此陷入穷困。(杨洲周延《温故东之花第四篇 旧诸侯参勤御入府之图》)

与此同时,江户既然要容纳下全国的大名,就不得不建起更多的房屋和其他配套的设施。从大名的宅邸、武士的住宅,到园林、神社、仓库、码头,这些建筑如雨后春笋般一一冒了出来。

然而,在这蓬勃的生机之中,实际在江户生活的人还有十分实际的烦恼——那就是每天的吃饭问题。

当时来江户的人除了大名和手下的武士外,就是打工经商的外来务工人员。而由于当时还是“男主外女主内”,这也就意味着,来江户打工的人主要是男性,这些人要么还是单身汉,要么妻子还在农村的家里。

于是,街边的小摊越来越多,江户成为了日本最早发展起“外食”文化的城市。

夏天的时候就站在路边吃刚炸好的天妇罗,冬天则就着热汤吃关东煮。

充满小摊的街市(歌川广重《东都名所高轮二十六夜待游兴之图》)

那白天干完活儿之后的时间又要怎么打发?于是,歌舞伎、落语、钱汤也逐渐兴起,甚至还有官方设立的红灯区吉原。

与这些娱乐活动一起发展起来的,还有另外一种十分重要的日本文化——浮世绘。

如今最为人所知的浮世绘,想必是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这种色彩鲜艳的绘画风格还一度影响了梵高等印象派画家。

(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

但为什么叫“浮世绘”呢?

“浮世”原本是佛教名词,指无常、漂浮不定的尘世,进而演变成一种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所以最早的浮世绘,也大多是花街柳巷的题材。

而江户人之所以如此流行“浮世”的看法,注重享乐,并不仅仅是因为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

在当时,除了地位较高的武士之外,江户人大多居住在一种叫“长屋”的建筑里。

长屋是成排的建筑,临街的一面装着格子窗。屋子里用墙壁隔出了好几户,每一户的空间都非常狭小,居住密度不输今天的东京。

江户晚期的长屋(来自深川江户资料馆)

这些建筑是木制的,极易发生火灾。人口密度又大,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往往十分严重。最严重的时候,半个江户城都曾被烧毁。

所以对于江户人而言,要么正在发生火灾,要么即将发生火灾,之前挣来的钱和房子都可能在一瞬间变成灰烬。

唯一实在的,只有当下的快活。

在这种情况下,“典当了老婆也要吃鲣鱼”这句夸张的俗语,也就变得不难理解了。

生活在这座高速发展着的全球大都市里,江户人赚着更多的钱,也承担着更多的风险。

也正是在江户人享受生活的过程中,歌舞伎、浮世绘、落语,还有天妇罗、关东煮等美食得以诞生并延续至今,营造出日本历史上独具风情的城市和时代。

关于这个时代,横田冬彦在《天下泰平》中还谈论了其他有意思的内容,上到将军的“后宫”如何影响政治,下到普通大众喜欢读什么样的小说,描绘出了一个时代的激情与生机。

《天下泰平》是日本史经典“讲谈社·日本的历史”(全10卷)中的第08卷。

与《天下泰平》一样,这套书中的其余9卷着眼于日本不同的历史阶段,展现了独属于每个时代的韵味和气质,是了解日本社会和文化的不二之选。

讲谈社·日本的历史套装

8.3

[日] 寺泽薰 [日] 熊谷公男 [日] 坂上康俊 [日] 下向井龙彦 [日] 山本幸司 [日] 新田一郎 [日] 池上裕子 [日] 横田冬彦 [日] 井上胜生 [日] 铃木淳 / 2021 / 文汇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