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隋唐大时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隋唐大时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隋唐大时代》是一本由李亚平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护封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2021-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隋唐大时代》读后感(一):独特视角看隋唐历史

《隋唐大时代》这部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与众不同的叙事方法向读者展示了不一样的“隋唐时代”,很容易将读者带入那英雄辈出的朝代,以时代触角近距离感受那跌宕起伏的热血澎湃。 作者对隋唐人物的分析描写也与其他史学家不同,往往具有其独到之处。例如在分析李密及李渊一节时就与众不同。也没有如其他史学家一样沿用历史文献,而是有自己的不同见地。这就给我们读者提供了不同视角和方向。原文是这样描述李密的,“李密有见识,有雄心壮志,所有的聪明智慧都写在脸上,很少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战略意图,显得真诚、坦率、堂堂正正,走的是刚猛或者阳光一路。”而对李渊的描写则用了一整篇幅,通过大量的关于记载李渊言谈举止的文献资料,通过自己的分析。总结出李渊并非如《旧唐书》里介绍的那样“及长,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的其欢心。”而是“善于隐藏自己,做人谨慎、深藏不露,假模假式。” 不仅分析人物与众不同,而且在介绍玄武门事件时也是独出心裁。细细读来,作者给我们还原了另一类玄武门的历史及根由,不得不让现代人感慨玄武门之变的历史必然性。玄武门之变与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诸人的人品、性格之类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和帝制传统下政治异己力量的生存状态有关系。是儒家意识形态支撑下的中国帝王政治文化传统,而造成的冷酷无情和不公不义。 最后,作者对贞观之治的高度赞誉,使读者非常好奇,为什么作者对贞观之治如此推崇,赞誉有加。引起读者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人迫不及待的想要一探究竟。如“李世民的个人素质及其对法律的相对尊重,同样为贞观之治增加了异样的光彩。”以及,“李世民曾经干过一件极好玩儿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是仅此一件,在世界历史上大约也是绝无仅有。”等等。读之令人不枯燥乏味,而兴趣盎然、极有兴致。 作者幽默风趣的措辞,应用现代白话文,简洁明了语言。将现代人的我们带入了一千余年前的“隋唐大时代”。

《隋唐大时代》读后感(二):英雄造时事——赢者通吃

历史这件事情,从来不会有真正的真相。正史、野史从来都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只能从正史中逐渐的剖析出相对专业的解释。所谓的读史明经也就是争取能够在众多的历史事件中,得到点自己的小感悟。《隋唐大时代》承接《隋唐创世纪》,隋炀帝的没落与李氏王朝的兴起。不单单是简单的叙事,中间穿插的各种事件更加的有趣味。

从作者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出,对于帝国的兴衰和更换,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或者说是乱世中成功者的特征:犯错误最少者胜出。很显然在隋朝没落后,群雄并起的时代,李渊便是那个犯错误最少者。而隋炀帝就是那个犯错误最多的人,感觉这句话并不一定准确。隋炀帝,犯错误最多者先死。若是朝代更替都归功于皇帝的手中,好像有点太过武断。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不是一个人的过错,这座皇宫已经在历代的帝王手中逐渐的瓦解了,只是他在谁的手中瓦解罢了,不知道这些帝王是否有那种玩传手雷的感觉,随时会爆炸但是又庆幸没在自己手中炸掉。隋炀帝就是这最后一个,他也确实烦了许多错误。当皇帝当了十三年,八次出巡,三下扬州,基本就没怎么安分过。我们在《隋唐英雄》里看到杨广身边总跟这个宇文化及出谋划策,不过若是从正史中看宇文述应该才是那个正儿八经的智囊。在隋炀帝身边,除了萧皇后,宇文述可能是对隋炀帝最任劳任怨的一个了。算是为了报答宇文述吧,在宇文述的遗愿中希望隋炀帝照顾他的儿子,隋炀帝也照做了。这应该也是他犯的一个重大错误吧,因为,最终坚决主张杀死隋炀帝的是宇文智及,同意下令杀死他的是宇文化及。而宇文士及呢,从历史的一些小细节上来看恐怕是早就叛变了,把自己的岳父送上了断头台,自己还做了大唐的宰相。隋炀帝手中的宇文家族就这么把他弄死了。

对于犯错误少者,莫属李渊。不过也是有一定的先对而言吧,都是同行衬托的好。就拿李密来说,手握瓦岗寨众英雄,却依旧走上了末路。而他犯的最大的错误莫过于杀了翟让,这也是他的政治失去平衡的一个错误。翟让开始把瓦岗寨第一把手让给了李密,而李密得志后却杀了李密,这一手无疑失了人心。有人说,在重大问题上,上帝只会给人一次机会;失去这个机会,人们就会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很显然,这一步让他失去了这一切,人心不气,必将失败。杀翟让,可以明显看出他缺少心胸、雅量甚至能力,完全没有那种雄浑的大气,那种海纳百川的度量。而李渊在这场游戏中,是竟可能少的犯了错误,也赢得了这场游戏。而他所犯的错误,也是致命的,对国本一事没能得出自己坚定的答案,才酿成了玄武门事变,也把自己搞下了台。当然没有绝对的正确,贞观之治确实是个盛世,但是若是没有玄武门事变又会如何,谁说得准呢。

毕竟在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的游戏规则,只有一条——赢者通吃。在这种游戏规则下,犯错误就意味着输,而赢的人就赢得了一切,包括话语权。

《隋唐大时代》读后感(三):《隋唐大时代》:木心不直,脉理遂邪

继《隋唐创世纪》之后,最近又读了“李亚平说唐”系列之《隋唐大时代》。早年看过李亚平先生主编的电视纪录片《前清秘史》,李亚平先生在片中的解说很是风趣幽默,为整部纪录片增色不少。

《隋唐大时代》延续了李亚平先生的一贯风格之外,有些言辞颇为犀利尖锐,尤其是读到“啊,呸!”时,忍不住爆笑出声。

唐朝的开端因“玄武门之变”事件布满阴云,不过后世对玄武门之变持理解、同情甚至赞赏态度的历史学家颇多,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中写道:“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人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早有谋取皇位的想法,所以才会多次主动要求到战场上去博取名声、培植势力。

前面提到的“啊,呸!”就出现在这一段内容之后,这也是李亚平先生明确表示自己观点的极其独特的方式之一——简单至极。

世人对唐太宗李世民是非评论纷纭,李亚平先生在书中也对李世民有颇多着墨,其中有一件发生在贞观元年的小事,为读者解读李世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李世民与萧瑀在某次闲聊时提到自己对弓箭的认识,李世民说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弓箭,曾先后得到了十余把良弓,李世民很是欣喜。后来机缘之下李世民请制弓专家鉴赏自己收藏的这些弓箭,结果专家说李世民所有的弓都不是好材料做的——如果木心不直的话,脉理就是邪的,这种材料制作的弓虽然有劲,射出去的箭却不正——这样的结论李世民非常意外,也由此引发了他对天下事务的思考。

必须承认,李世民在治理国家方面显示出了极高的智慧及非常谦逊的态度,从李亚平先生引用了大量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到著名的贞观之治在形成之初就是有迹可循的。

《犯错误最多者先死》与《犯错误最少者胜出》是有对应关系的两章,虽然这样的对比存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但这的确也是后人在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两位风云人物及其各自人生经历上品味出的深刻教训。

裴矩,是为数不多曾效力隋、唐两朝的重臣。当初宇文化及发动江都之变,弑杀隋炀帝之时,裴矩之所以逃过一劫,是因为裴矩曾对隋炀帝提议将江都寡妇和未嫁女子配给士卒,让士卒在江都安家以稳定军心。现在想来,裴矩在提议之初,绝对想不到自己会因此躲过杀身之祸。毕竟,后世对作为“大业五贵”之一效命于隋炀帝的裴矩颇有微词。

唐太宗时期,裴矩曾直言李世民的行为不符合“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古训,别人都为裴矩捏一把汗,却不想李世民对裴矩此举大加赞赏。隋炀帝手下的佞臣、唐太宗手下的忠直之臣,这两个看似极度相斥的人物居然先后出现在裴矩身上,的确有些匪夷所思。

不过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并不是裴矩变了,而是环境变了,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君明臣直”的景象。

而《谢天谢地,皇帝有怕的东西》一章中,李世民与宰相魏徵之间的互动片段也同样精彩,许多故事被传为佳话。魏徵亡故,李世民哀恸至极,痛哭失声,诸君无不为这对君臣惺惺相惜的深厚情谊所感动,真真是——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END--

《隋唐大时代》读后感(四):真实历史比电视剧、团综有趣很多,每个人都要为选择付出代价,评《隋唐大时代》

最近,儿子沉迷团综,时不时要看看。我告诉他:真实的历史比电视剧或者团综好看一万倍。之所以看起来比较枯燥,多半因为有趣的人一般没实力写,有实力的人写出来未必有趣。

《隋唐大时代》刚好是有实力的人写出的有趣历史,让各色人物走入现实,还原了风起云涌的隋末唐初岁月,从杨广讲到李世民。

隋灭之前,杨广不顾众人反对跑到扬州,最后以50岁年纪死在南方再也没有回到帝国首都长安。死之前杨广很颓,一次对着镜子自言自语道“大好头颅,谁当斫之?”,还妄想做陈叔宝一样的长城公(类似民国军阀下野之后的寓公)。

隋朝二世而灭,走到山穷水尽的原因很多,于杨广而言“不愿意听不同意见,谁提出来就砍谁”应该是其中之一。最后一次出巡至少干掉两个犯颜直谏的朝臣。满朝官员的策略就变成:既然说实话要送命 ,那接下来我们顺着你的意思来。

至此,局势开始无法挽回,虽然也有人为保卫杨广而死,可于事无补。

与此相对,唐太宗李世民愿意听不同意见,他容忍魏徵的事迹至今还被认为是“听人劝吃饱饭”的典范。“会须杀此田舍翁”与长孙公主劝谏的故事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

只要听进不同意见,事情还有回旋余地。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的种种表现,绝对能用“不仁不义”来形容,杀兄、屠弟、逼父,灭侄。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都被一并干掉。这么看来李世民是标准的昏君苗子,目测要走杨广的老路。好在历史并未就此重演,之后出现的是“贞观之治”。

之后李世民反复要求看史官记录,并批示房玄龄修改相关章节,其中门道很深,至少说明李世民对自己身后名还有所考虑。如果是个毫无畏惧的昏君,那么是不必费心改什么史料的。

身为皇帝还有所畏惧,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这是好事,做事会比较有分寸;相比之下,很多有点儿小权力的人无所畏惧,做事没章法也没分寸。

以下引用一段“《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纪八”的内容。

贞观二年二月,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征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

翻译一下就是:

李世民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都说天子至高无上,没什么可怕的;我可不是这样。我上怕三尺皇天,下怕众目睽睽,整天努力,还唯恐不合天意,唯恐天下人失望”

魏征说:“这实在是天下大治的关键所在,陛下可是能始终如一就好了。”

李世民死前把位置传给李治,后者就是唐高宗。其实只论嫡子,李治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嫡长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当时两位哥哥都还在世,为什么不选?李承乾失势之后,魏王李泰是有机会的,还有人支持他。可李泰一句话断送了自己的前途,他对李治说:“你跟汉王李元昌关系这么好,他出了事,你怎么跟没事人一样?”

李元昌是李世民的弟弟,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

李治一听很害怕,在李世民面前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李世民询问之后才得知是李泰挑事儿,随即把皇位传给李治,并将“太子名位绝不可落入钻营者手中”定为唐朝传位的规则之一。

太子李承乾被废黜之后,迁居黔州,死于两年后,时年27岁;李泰被贬为东莱郡王,迁居均州,死于九年之后,时年33岁。

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的考虑算是周全,如果换成其余两个儿子任何一位上来,三人之中其余两人都会被屠灭。

李治能力差一些,但人至少老实。

中国民营企业很多都面临传位“第二代”或者“第三代”的问题,也许李世民的策略值得借鉴。接班问题自古至今都是个难题。

书里还提到隋唐名相良将的种种仪式,以及由众人的选择所造就的大时代,精彩不容错过。

《隋唐大时代》读后感(五):是当历史的侦探,还是名人的八卦?

李亚平先生的“帝国政界往事”,已经成为历史普及读物的名老字号。这回写隋唐,还是很让人期待的。

隋唐大概是除了三国外,最为世人所熟知和向往的历史了。凌波阁二十四功臣,瓦岗寨众英雄,还有李世民的“天可汗”称号。不过由于《隋唐演义》等话本小说的刻画,因此有时候大家也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想象。

所以我很欣赏李亚平先生的平铺直述,瓦岗寨群雄及其他们的结局说的很直白,也很壮烈。

不过在分清历史和想象同时,我们又常掉入另外一个陷阱,如何去解释史料的真伪。

我很赞同李亚平先生的说法,史料是胜利者的书写,为圣人讳、为祖宗讳,都是书写者的潜规则。因此,对于史料,我们常常需要大胆想象和小心猜测。但这种大胆的想象,是否最终也会落入演义的窠臼呢?

以书中宇文士及为例。

李亚平先生援引宇文士及和南阳公主的故事说道,“很有可能,他是在对妻子和世人撒谎,并且已经被公主看穿,否则,公主应该不会绝情至此。另外一个可能,就是唐朝的史官们有意隐瞒了许多内情——宇文士及是大唐的宰相,一个谋杀了皇帝、谋杀了岳父的人,道貌岸然、堂而皇之地当上了大唐盛世的宰相,这话怎么听怎么别扭。除非是在一种情况下——皇帝李渊和他根本就是同谋。”

这里,其实牵涉到三段往事:

1.破镜难重圆。窦建德兵败,宇文士及在洛阳遇到准备前往长安的南阳公主,便请求相见、复合。公主拒绝道:“我与你家乃是仇敌,之所以不杀你,是因为你对谋逆之事并不知情。”宇文士及再三请求,公主怒道:“你若一定要寻死,我可以见你。”宇文士及只得放弃。

2.宇文士及投唐。当年,宇文士及随从封德彝主动投奔长安。唐高祖责备道:“你们兄弟当初确定进攻关中的方略。如果击败我们父子,还会放过我们吗?那你能到何处安身呢?”宇文士及请罪道:“臣罪该万死。但臣从前在涿郡、汾阴宫便曾与陛下密论时局。陛下称帝后,臣便欲投效,并进献金环,希望以此赎罪。”唐高祖大笑,对裴寂道:“此人六七年前便与我谈论天下大事,你们都还在他之后。”

以及由此推断出宇文士及参与了谋逆之事,以及李渊也是同谋。

实际上,关于宇文士及参与了弑杀杨广的说法也是有的。

但单从南阳公主不理宇文士及,以及宇文士及投唐来看,实际上还是“证据不足”。

一是南阳公主本就性子烈,窦建德打败宇文化及,按照当时的法律宇文家族要灭族,其中之一就是南阳公主与宇文士及的儿子,当时窦建德还专门来问公主的意见,说如果公主求情,可以考虑留下一命。结果公主直接说按法律来,儿子就这么死了。

哀莫大于心死,大概就是说南阳公主在杨广被杀后的情形吧。但是回过头来说,当时她的孩子才10岁,何其无辜?!

二是宇文士及说的与李渊密谋之事,其实更多的是说说天下大事,毕竟,明眼人都看出来,大隋不行了。七八年的往事,肯定不会具体到何时杀杨广,何时又要李渊起义。大概,当时的情形和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差不多。要这么类比,那无疑当时刘备也参与了后来狭天子以令诸侯的事了。

当然,其实这些细碎的事情并不打紧,正如李亚平先生自己也说到,宇文家、窦家、独孤家、萧家等等,作为当时的世家,其实谁当皇帝都无所谓,流水的皇帝、铁打的世家。李渊时就有宰相十六人——秦王、裴寂、刘文静、萧瑀、窦威、窦抗、陈叔达、杨恭仁、封德彝、裴矩、高士廉、齐王元吉、宇文士及、长孙无忌、杜如晦、房元龄,多的是世家的代言人。

所谓历史的大侦探,切莫变成了名人的八卦。

不过,宇文士及还是钉死在了奸臣柱上面。

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看到一个树枝叶茂盛,伟岸挺直,不由称赞了几句,宇文士及不假思索地便脱口而出:“是的,的确是一颗好树,真的很大啊!”再然后,他又引古通今,说了好多关于赞美树木挺拔的词句。

正在宇文滔滔不绝、侃侃而谈的时候,李世民突然脸色一沉,说:“想必你就是魏征口中的那个奸臣啊!”

而宇文士及死后,李世民本打算给他一个“恭”的谥号,但最终没有拧得过朝堂上的众臣,只给了宇文士及一个“纵”字入土。

见史知今,当人们看到宇文士及的一生时,你是想起自己的好人不得志,还是隔壁同事的口吐莲花呢?推荐给大家读一读,有时候历史很长,我们慢慢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