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天之子李世民的读后感大全

天之子李世民的读后感大全

《天之子李世民》是一本由[英]费子智(C. P. Fitzgerald)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之子李世民》读后感(一):戎马一生

虽然说是特装书,喷绘的不怎么样,但是封面做的质感还是不错的。

从内容来讲,李世民的一生描述的还不够多,主要还是走了主线,戎马一生。内战统一王国,玄武门暴力破阴谋,外战鞑靼,高丽平定四方,是让人看的热血沸腾,盛世唐朝之下,才有了蝴蝶与花朵。作为军事家,李世民有当之无愧的一把手才能。而在政治方面,天生的缺陷,让他走了很多弯路,屡次遇险。在军旅中成长的小李子,少了宫廷的尔虞我诈经历,钢铁大直男最为缺乏耍手腕的经验,如何安抚一众大臣,奉承嫔妃宫女,这都是日常管理需要。他走的是另一条路,在如今来说,就是营造企业文化。企业这台大机器里,由人和文化组成,而文化又决定了留下的人的类型。这个文化的标杆,李世民说第一没人敢说第二。“皇帝是泉源,如果源头是清澈的,那水流一定也一样。”李世民如是说。但标杆只能说是道德层面的示范,很难要求律法之外的从属。我们说企业管理抓结果,以终为始定目标,分绩效,考核kpi,这是基于企业经营活动的要求。而儒家体质的小李子,忠于六德,太过于包容,无法横行于职场中,觉得还是带兵带战过瘾。如果把唐朝按照明朝那些事儿的写法,拓展开来,我会很感兴趣李世民这个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迷信,又正直的帝王生活中平凡的一面。“幸运和灾难不取决于幸运的日子,而是取决于人本身的善恶行为。”唐朝的科举制度,民生,军队又是怎么样的呢。

《天之子李世民》读后感(二):【新讲座视频】方源野(别鹤老师)导读费子智《天之子李世民》

讲座视频,点阅:

方源野(别鹤老师)导读费子智《天之子李世民》_哔哩哔哩_bilibil

长书评:复兴华夏的高贵武士:评费子智《天之子李世民》

《天之子李世民》读后感(三):《天之子李世民》| 首次尝试读外国人写的中国历史——嗯,真香!

近2个月连续读了4本甲骨文系列的书,有新出的《墨洛温王朝》、《夏月帝国》,以及非常经典的《野蛮大陆》,读完上面那三本心情很沉重。而这本《天之子李世民》阅读起来很爽,心情也很愉悦,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止写了战争的残酷,描述更多的是帝王的仁慈与开明,还有晚年的诸多无奈,让人心生温暖。

其实,一直以来,我比较排斥读外国人写的中国历史,读完由英国人费子智写的这本《天之子李世民》,改变了我对外国人写中国历史的偏见。全书,行文通畅,体验感极佳,著名的几场战役,读完让人热血沸腾,甚至,有种看好莱坞大片的既视感。

喜欢本书以中西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简述了隋唐五代史,同时又与罗马帝国的兴衰相互做了对比,使欧亚历史在脑海里融会贯通,如醍醐灌顶。

李世民不仅是军事奇才,也是一代仁君。但命运造化弄人,纵使他再战无不胜,拥有“ 天可汗 ”的称号,在当时的时局也避免不了——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的家族悲哀,更掌控不了他儿子们为争夺帝王之位互相残杀的无奈局面。

帝王之家无亲情无手足,纵使千古明君也终有他的可为与不可为……

《天之子李世民》读后感(四):瑕不掩瑜的优秀著作

阅读这本著作时,我常常会联想到两件事:一是中学时曾读过的一本历史普及读物中对唐太宗的评价,具体的语句已记不清了,但隐约记得其大意为“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唐太宗似乎拥有能想到的一个君主所需的所有美德,且格外幸运”;二是大学时某堂课上老师说到的,做学术的学者往往会出现一种倾向,即研究某一个人物一段时间后,便不可避免地对之极为推崇。虽然那位老师是文学方向的,但放在历史中似乎也不无道理。

对本书这样的译著,评价至少应该是两个层次的,一是著作本身,二是对它的翻译。前者反映的是书的内容,后者则是考验译者的功力。

就这本书的内容而言,作者和史景迁很相似,都倾向于将历史著作写得更具有故事性和可读性。这对于任何人都是十分友好的,作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在阅读过大量生涩乃至拗口的学术著作后,更感觉到这样一种写作方法的可贵,至少我在阅读时并没有将它视为一本必须要啃下的专著,而更感觉是在读一本生动而又不乏学术性的小说,这个过程是愉快而且吸引人的。这样的写作方法有好处,也有不足。好处就是,读者能更容易读进去,但不足就是,作者为了维持这种故事性和可读性,在选择内容时就不得不择取更具有冲突性、戏剧性的内容而放弃对一些相对枯燥和严肃的内容的阐述。在这本书中,这一点尤其明显。全书并不算长的篇幅中,关于战争的部分占了极大的比例,作者钟情于对那些牵动人心的战役的描述,也喜欢讲述诸如玄武门之变这样的事件。这也有它的优点,毕竟在大部分严肃的历史教育中,对隋唐易代之间这段动荡的历史都着墨寥寥,含糊不清,而这本书则得以将其许多细节介绍得十分清楚。但与此同时,这样的写法也丢失了大量的内容,仿佛李世民的一生就在战争和动荡中度过。即使作者一再强调唐太宗有着足以与其战功和军事才能相匹敌的政治功绩和能力,但书中对后者的介绍却十分匮乏——在现有的学术视角里,后者才更受重视。

作为一个外国人,作者对于中国史料的运用却是十分出色的,他在书中对史料的引用、改写乃至演绎,都体现出他对它们的深入理解。但是,他显然又过度相信了以《资治通鉴》为代表的系列“正史”的内容,以至于表现出了对于唐太宗极度的神话和推崇。全书中唯一对李世民行为有较为明显批评的地方就是对夏县民众的屠杀,除此之外李世民被塑造得近乎完人。而为了衬托唐太宗的形象,唐高祖和被废的太子李建成等则被描述为十分负面,这是这本书比较大的一个问题。

就翻译而言,质量则是非常好的。此书如同小说般流畅和吸引人的阅读体验至少有一半需要归功于翻译。作者在处理文本时,十分聪明地采用了在保证原书原貌的前提下通过脚注等形式来进行说明和勘误,甚至对书中所引用的史料、演绎过的情节等都进行了溯源考证并一一指出,令人钦佩。

总体来说,作为一本上世纪上半叶由外国学者写成的历史著作,它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对史料的运用都是很出色的,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这本书在今天看来具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更适合作为一本普及性的读物(虽然译者提到前些年的学术研讨会这本书仍然是重要的参考材料,我也仍坚持我的看法),而译者的翻译功力又为其增色不少。推荐阅读。

《天之子李世民》读后感(五):外国人写的中国历史有什么看头?

封面

每每阅读人物传记的时候,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人真的是一种非常非常复杂的生物,一本非自传的人物传记要写得好,确实需要付出作者太多的心血。一个人的经历、体验和他的所思所想所做,是如此的复杂和多变,就拿我最了解的人——我自己来说,我都无法去很真实地回溯自己的过往,无法很全面地给自己做一个总结,下一个定论。所以,写一本好的非自传人物传记,真的很需要勇气。

当我在阅读《天之子李世民》这本一代帝王及枭雄的传记的时候,我很难想象这是一本写于1930年代的书籍,并且还是一个外国人所写。书里描述的那些壮大的战争场景和各种典故、轶事、正史引用的古文典籍,都非常专业(部分有误经译者勘正后也在译文中一一指出,非常敬佩译者的细心!),我一个中国人都不曾看过一页《资治通鉴》,所以非常敬佩作为一个外国人竟然能把这样的古典通读并且找到精准的史料进行编写。

而当我跟随作者的脚步开启了从隋朝末年国之倾颓,李渊在其二子李世民的助力下向北击退倭寇,向南清除中部、南部各分裂的残余势力的一场场战役的时候,我这样一个小女子,内心竟也激荡起万千波澜。李世民作为年轻的武将,他的眼光、他的策略、他的果决,都是一等一的,所以在一统唐朝的时候他几乎是所向披靡,所以在战场上他能审时度势,不恋战不激进,所以劣势时也能蓄势待发,所以他26岁能登上皇位。

从一个纵观的角度快速去了解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真正能够感同身受,而随着作者的笔下去了解细节的时候,我们进入到历史的横切面,这时我们才能开始细细体验那种快乐与辛酸——战争暂时结束了,唐朝建立了,李世民功高盖主而不自知,几度被动陷入党羽之争,差点被谋杀。

关于玄武门之变,以前也只是在一些电视剧中看过细节,而事实上我们经常只是去看这个著名事件发生的结果,而不去思考它的原因。

很庆幸在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专门的一章来解释这件事。作者对于李世民性格的评价是:

这里其实说出了李世民性格上最大的一个可以说是缺陷吧,就是常年在外征战让他更擅长于根据当下的客观现实去做出判断,但回归朝堂之中,太多阴谋诡计都如暗潮汹涌,不在明面浮现,这让他无法适从。 而他之所以会选择那样决绝不留情面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难题,也正是因为他以往在战场上,的确也是这样快速地去帮助这个国家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的……

我们,作为历史的旁观者,不能只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看这件事发生的历史意义,我们更要从事件当中的那个人出发,去理解他的原因和动机,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是历史课本永远没有告诉我们的。

此外,作为一本英国人写的中国历史书,作者不免会将中国历史与欧洲的一些历史进行对比,就比如作者很喜欢将隋唐这段两朝更替的历史与罗马帝国的兴盛与衰败进行对比,这对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外国历史也有很大的帮助。

历史,果然越读越有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