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史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三全本·全十册)》读后感1000字

《史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三全本·全十册)》读后感1000字

《史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三全本·全十册)》是一本由司马迁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8,页数:84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史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三全本·全十册)》读后感(一):新三全《史记》到手了,新的体例设计,让全套书内容含量非常大。

最近在看金铁木的纪录片《风云战国》枭雄篇,太子丹一集。中间讲到荆轲刺秦,图穷匕见,荆轲的短剑直抵秦始皇的脖颈,却没有刺下去。镜头一转,太子丹痛心疾首,喊道:“荆轲误我,他竟然要学曹沫,为天下而刺杀秦王!”

曹沫是谁?

说曹沫我们似乎有点陌生,说曹刿,我们就非常熟悉了。他的名头来自于我们中学课本上学过的《曹刿论战》这篇文章。文章中那个说“肉食者谋之”的曹刿,在长勺之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最后说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名传千古的名言警句。的确让人佩服不已。曹刿,即是曹沫也。

纪录片里,荆轲要学曹沫为天下刺杀秦王,这种评价还是第一次听说?!曹沫在战国也能封神?也有令人扼腕的传奇一生?!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非常想深度了解下曹沫这个人物。

正好翻到三全本《史记》这条注释:

于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按,此曹沫劫齐桓公事,见于《公羊传》之庄公十三年,《左传》无。崔适曰:“此盟于鲁为庄公十三年,《春秋》书之。太史公于此事,再见于《鲁世家》,三见于《管仲传》,四见于《鲁仲连传》,五见于《刺客传》,且为齐霸所自始; 中录管仲语,视《公羊传》为详,《繁露》《说苑》亦载之。此固春秋时一大事焉,《左氏》于是盟无传,惟于十年长勺之战,有曹刿战胜而无反侵地事。‘刿’‘沫’声近,必是一人;改劫为战,故与今文学立异,此古文家恒情也。”梁玉绳曰:“曹沫事甚妄,说在《刺客传》中。”

这条注释涉及的就是曹沫参与的历史上有名的柯地之盟。注释中信息含量非常大,交代了“柯之盟”出现在典籍《春秋》《公羊传》《春秋繁露》《说苑》里。对《史记》这一部史书中出现的篇目,也都做了清晰的梳理。引导读者去关注这些典籍里如何提及曹沫。

按着这条注释提供的线索,我把与曹刿相关的文字都扒了扒,曹沫一生中做的主要大事就是劫持了齐桓公,逼迫齐桓公签下盟约,退还了他与齐国几次交战中丧失的土地。当中还真没有心怀天下的大举动和大格局。甚至也没有一战封神之说。

《史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三全本·全十册)》读后感(二):仅仅当注释看,那就看窄了三全本《史记》的注释内容……

“三全本”《史记》在注释时,看的出来,有几项是要求必注的内容,比如影响理解的字词、人物、地名、典章制度,以及史实发微索隐……但如果认为“三全本”《史记》注释就是这些方面的注释,那就把它看窄了。《史记》的注释还可以视作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的读物。

三全本《史记》的注释,不失时机地把相关的知识揉进来,扩充了我们的知识积累。比如对“将军”这个我们都嚼烂的词汇,译注者注意到了《吴太伯世家》里“三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这个细节,注引梁玉衡:“ 考《春秋传》,晋使卿为军将,谓之‘将中军’‘将上军’‘将下军’,虽有‘将军’之文,未定‘将军’之官, 而其名实起于此。自是之后,遂以为官名。”点明,“将军”作为官名的名词,就是从吴王阖闾三年开始使用的。

作为刺客之一的专诸,其生平事迹主要在《刺客列传》里。《史记》的互文,让他在《吴太伯世家》里也闪亮登场了一次。《吴太伯世家》的注释对其做简要介绍之余,附加了《左传》又作“鱄设诸”。并征引了陈直老先生的说法,解释为什么到了《左传》里,“专”则用了“鱄”,这与专诸卖鱼的身份有关,“因专诸有炙鱼事,故‘专’字加‘鱼’旁,以字从义也”。

还有一条,《齐太公世家》里“太公望吕尚”这条注释。博主认为“姜子牙”的这条注释注得做为让人满意。前两年动画片《姜子牙》上映的时候,如果看到这条注释,着实能炫一下自己的“学识”:

太公望吕尚:姓姜,名尚,又名牙;因其祖先曾封于吕,以地为氏,故氏吕;周文王时号“太公望”,周武王尊称他“师尚父”,齐人追称他为“太公”,俗称“姜子牙”。辅佐西周文、武二王推翻商纣统治,封于齐。先秦不少典籍记有姜尚事迹,然出入较大;有关其 称谓的说法也相当混乱。《索隐》曰:“谯周曰:‘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吕,子孙从其封姓,尚其后也。’案,后文王得之渭滨,云:‘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故号‘太公望’。盖‘牙’是字,‘尚’是其名,后武王号为‘师尚父’也。” 崔述曰:“盖‘望’其名也,‘尚父’其字也,‘吕’其氏也,‘姜’其 姓也,‘师’其官也,‘公’其爵也;太公,齐人之追号之也。……‘师 尚父’者,连官与字而称之者也,犹所谓保奭,史佚也;太公望者, 连号与名称之者也,犹所谓周公旦、召公奭也。‘吕尚’者,连氏与 字称之而省文者也。”

姜子牙就是吕尚,那为什么叫姜子牙、吕尚?太公望的称谓又是什么由头?……一条注释就全都搞明白了。香不香?!

三全本《史记》注释内容的翔实丰赡是它的一个特点,就是因为涉及内容的宽泛性,让我们在读《史记》之余,有了另外的收获,赚得了钵满盆满!

《史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三全本·全十册)》读后感(三):新三全本《史记》的八大看点

说是新三全本《史记》,那么究竟“新”在什么地方呢?新三全本《史记》有八大看点,来看:

1.真正的全本全注全译本!

熟悉的读者都知道,我们老三全本《史记》是九册,而新三全本《史记》却有十册。那么为什么会多出一册的篇幅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这次对“十表”全部做了注释翻译。

新老三全对比

目前,市面上号称“全本全注全译”的《史记》也有不少,不过对于“十表”,往往只对表序做注释翻译,对于表的正文,都只做简注而不予翻译。

但“十表”在《史记》中是非常重要的,宋代史学家郑樵甚至说“《史记》一书,功在十表”,所以给表的正文做注释翻译,帮助大家读懂表的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P2074—2075

为了全文翻译表的内容,编辑很下工夫,对于文字较多的表做了通栏处理。新三全本《史记》对“十表”全部做了注释翻译,因而也是市面上仅见的真正的全本全注全译本《史记》。

2.体例更为完备

除“三全”丛书固有的注释、翻译之外,新三全本《史记》在体例方面也更为丰富完备。首先,对于《史记》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各有概说,方便读者整体把握;其次,各篇篇首有“释名”,解释篇题含义,概括内容要点;再次,各篇篇末有“集评”,汇集古人的精彩点评,另有注译者的“评论”,详细阐述其对各篇相关问题的看法;此外,有些本纪、世家、列传后还附“世系表”,帮助理清人物线索。

目录

搞这么复杂,有必要吗?这里说个小例子。比如小编曾经好奇,《史记》中战国四公子的传记分别为《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春申君列传》,为什么其他三人的传记都用封号作篇名,唯独信陵君的传记用“魏公子”命名呢?新三全本“释名”中解释说,这是为了表明信陵君的事迹“与魏国利益息息相关,表达了司马迁对他的崇敬之情”,一下就令我豁然开朗。

《魏公子列传》“释名”

3.全面校正《史记》文本

《史记》一书中,记载歧异或错讹之处颇多,有些是原书有误,有些是版本流传所致,历代学者对于《史记》文本的校勘成果也很多。新三全本《史记》全面吸收历代学者研究成果,对《史记》原文做了大量校正工作。例如,由于史料不足,《六国年表》关于魏国、齐国、韩国、燕国、赵国等国世系纪年错讹颇多,我们在表格正文中,用[ ]标注了正确的世系纪年,并在注释中详细说明校改依据。

《六国年表》内文图

其他篇目中,类似的校改也很多。例如《春申君列传》中提到“先帝文王、庄王、王之身,三世不忘接地于齐”,是说秦国孝文王、庄襄王和当今大王,三代都念念不忘将秦国领土跟齐国连接起来。可前一句,通行本作“先帝文王、庄王之身”,与后文“三世”不合,我们据《战国策》作“先帝文王、庄王、王之身”,补了一个“王”字,使前后文意连贯呼应。

《春申君列传》内文图

4.注释丰富详细,多角度多层次助读《史记》

新三全本《史记》在注释方面,首先是大量吸收了优秀的古注,如《史记》三家注、《汉书》颜师古注、《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等。例如《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上,范增暗示项羽杀掉刘邦,“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一般注本都会解释“玉玦”是种什么玉器,而我们则在注释中进一步引胡三省注云:“玦如环而有缺,增举以示羽,盖欲其决意杀沛公也。”范增举玉玦,就是催项羽下决心,这样理解就更到位了。

《项羽本纪》注释

其次,新三全本在注释中也注重吸收近现代学人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考古发现等内容。例如《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修阿旁宫的事,我们从中学学杜牧《阿旁宫赋》时就知道“阿旁”读“ēpáng”,但为什么这么读呢?本书注释引启功先生之说,认为“阿房犹言阿旁,山阿之旁”,我们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关于汉文帝霸陵的位置,注释中也介绍了2021年的最新考古发现。

《秦始皇本纪》注释

再次,新三全本在注释时,注重汇通《史记》全书,提示其他篇目的相关内容。如鸿门宴中,樊哙说了一句名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注释进一步指出《李斯列传》有“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郦生陆贾列传》也有“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应为当时人常用语。又如《楚世家》中记载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注释中指出《滑稽列传》也有类似的故事。

《项羽本纪》注释

5.注重发微索隐,发掘文本深层意涵

《史记》中的不少记载,看似平淡,其实可能暗藏着历史的玄机。新三全本《史记》在这方面,注重发微索隐,发掘文本深层意涵,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史记》。例如《孝景本纪》开篇讲汉景帝是“孝文之中子”,他前面还有汉文帝前后生的三个儿子。那么他为什么得以继承大位呢?是因为“前后死,及三子更死”。那么汉文帝的“前后”和“三子”为什么都相继死了呢?

《孝景本纪》注释

我们注释中引述学者的观点推测,吕后为刘邦的儿子娶的都是吕氏女,故汉文帝“前后”很可能也是吕氏女。吕后死后,朝廷发生消灭吕氏集团的政变,汉文帝前后及其所生三子,很可能也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样就揭示了“前后死,及三子更死”背后可能暗藏的一段历史隐情。

6.汇集古今评点,评析《史记》的人物、事件和艺术

《史记》一书,历代学者都爱读,也发表了很多精彩的评论。新三全本《史记》在各篇之后,专门设“集评”一项,汇集古人的精彩点评,借助古人的提示,帮助我们理解《史记》的人物、事件、艺术。

《高祖本纪》“集评”

而且,新三全本《史记》收录的评论内容,也不仅限于集评之中,在释名、注释及注译者评论中,也引述了不少古今学者的评论。如《项羽本纪》开篇记载了项羽年少时学书、学剑以及学兵法的经历,说到项梁教项羽兵法时,“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注释引清人郭嵩焘评论说:“此历叙项羽为人磊磊有英雄气,然苦少深沉之量,是以终身无成。”精准点出了项羽为人勇而少谋的性格缺陷。

《项羽本纪》郭嵩焘评论

7.注译者“评论”,探讨各篇相关问题

《史记》各篇之中,都有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故注译者在篇末设“评论”,详细阐述他们的有关看法。例如,《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第一篇分别为《五帝本纪》《吴太伯世家》《伯夷列传》,司马迁为什么选择这三篇排在第一呢?注译者在《吴太伯世家》的“评论”中指出,司马迁将《吴太伯世家》排在第一,意在歌颂吴太伯的“让国”,表达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与本纪第一篇歌颂尧舜禅让、列传第一篇歌颂伯夷是彼此呼应的”,点破了司马迁这样编排的深意。

《吴太伯世家》评论

此外,关于《史记》十篇佚书之谜、《史记》倒书之谜等谜案,注译者在“评论”中也引述学界有关研究成果,为读者进一步探讨提供线索。

8.《史记》研究大家韩兆琦审阅把关

韩兆琦先生是当代《史记》研究大家,在《史记》研究方面成就斐然,出版有《史记选注集说》《史记题评》《史记笺证》《新译史记》等大作。本次新三全本《史记》的注译者,系韩兆琦先生弟子,跟随韩兆琦先生研习《史记》多年,此次注译《史记》,全面吸收了韩兆琦先生的《史记》研究成果。韩兆琦先生也不辞辛劳,审阅了全书,并亲自撰写了《前言》,对《史记》一书作了全面系统的评述。

前言

看了上述介绍,您是不是迫不及待地想要买一套新三全本《史记》呢?希望新三全本《史记》能帮助大家一起跟着司马迁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体味《史记》的永恒魅力!

三全本《史记》,现代人阅读《史记》的理想读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