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给麻风病人的吻》读后感精选

《给麻风病人的吻》读后感精选

《给麻风病人的吻》是一本由[法]弗朗索瓦·莫里亚克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麻风病人的吻》读后感(一):给麻风病人的吻&母亲大人

《给麻风病人的吻》 作者: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 莫里亚克对于痛苦的描写堪称大师级。从《爱的荒漠》里的父子到《蛇结》里的老头路易,人物内心的挣扎,总会给人一种人生在世就是为了赎罪的错觉。 • 《给麻风病人的吻》戏剧张力略弱于前两部,继续延续以往的写作风格,再次诠释“爱而不得的痛苦”,讲述在各自利益驱赶下,被多方合力促成的一段令人窒息的包办婚姻,极具讽刺意味。在爱的荒漠里,各自孤独盛开,“肩并肩各不相干的两个人,注定要相逢于无期。” • 莫里亚克笔下人物为了保持内心的纯净,极度克制自我情感的蔓延。他们的痛苦,源自内心过高的道德观念、宗.教意识与人物内心的真实渴望所形成的矛盾冲突,也是对权力意志与神圣意愿的一次审视与选择。莫里亚克会屈服于自我意志吗? • 《母亲大人》是《吻》的番外篇,讲述的是让的姑妈和她儿子的故事。整体来讲,我更喜欢《母亲大人》,故事更紧凑,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和环境描写冲淡了读完《吻》之后带来的那种久难排解的压抑感。番外篇明显具有自传色彩,妈宝男与恋子情节的母亲之间爱恨纠葛的拉锯和较量被莫里亚克描绘的入木三分,这种对于心灵深刻的观察、捕捉、描绘,堪称360度全方位解读!

《给麻风病人的吻》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我读到那里的时候希望让在巴黎放荡起来

这不是一本新小说,是一种新的设计装帧和译本,外层镂空纸雕的形状如同造型凌厉而破碎的心,透出的内里封皮上印着的在我看来是一面破碎的镜子。当我读完最后一页,回头来仔细摩挲这精心设计的封面时,感觉好像可以领会设计者的用心。这本书确实充满着戏剧张力,冲突不停,精彩万分,彻底打消了我一开始得知是法国作家作品而开始心里打鼓的种种顾虑。

本书中包含两篇小说,都是悲剧,两者脱胎于一个共同的背景,互相还有着丝丝联系。对没落贵族的状况描写,完美地缔造了两段悲剧所需的舞台,在开篇,就向读者表明这是一个悲剧,最后仍然让你带着高预期,如期地悲痛,作为一个小说作者,这是怎样的一种厉害啊。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第一篇《给麻风病人的吻》的,我沉浸在可怜的让的悲惨的一生中久久不能平静,当功力深厚的译文遇上这样精彩绝伦的作品,就是会对我的心脏带来类似的冲击,其中包含着兴奋,悲悯,和阅读韵律带来的快意。

我敬佩作者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的叙事功底和对人物的刻画能力,他也是在短句中凝练冲突的大师,且看这一句:

这短短的一句,就将这不幸婚姻的悲剧核心表露得淋漓尽致,此类句子随处可见,我如获至宝,在阅读到一百页之后,我开始不愿意加快速度阅读,想要长久享受这些短句做成的珍馐。

最令人难过的就是让这个角色,随着他惊恐地接受了被安排的婚姻,立即接受了妻子不可能会爱自己的现实,进而怯懦地选择每天都逃避到田间地头去猎喜鹊和斑尾林鸽。他无比热爱妻子诺埃米,却只在走向悲壮的死亡途中获得了妻子的怜悯。当让满腹苦闷地游荡在巴黎街头,我真希望他也可以放浪形骸,给自己某种程度上的解脱,可我马上就觉得“那就不是他了呀”。关于给麻风病人的吻的叙述,类比得如此地精妙,如此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两个受折磨的人的微妙心境,方能在此起彼伏的妙语序列中凸显出来,被拿出来做为作品的名字。

我不打算完全简介第二篇小说《母亲大人》,我只想说两点,第一,绝对不逊色于第一篇。其次,恐怕只要是莫里亚克写的小说,都不会令人失望,从此我热爱的作家名单里又多了一位。

《给麻风病人的吻》读后感(三):祈祷吧,然后,继续受锤吧

作者:野生盆栽

读莫里亚克的小说,总让我想起希腊神话里潘多拉的盒子。

神话里,宙斯给潘多拉一个盒子,交代她千万不要打开,但潘多拉敌不过好奇心,偷偷打开了盒子,没想到,盒子里都是不详之物——疾病、贪婪、虚伪、灾害等等,在慌乱中,潘多拉盖上了盒子,「希望」被永远锁在了盒子里。

这个故事的解读很多。其中一派的观点是,多亏希望没有跑走,人类才能在动荡不安的世界中不至于绝望。而尼采给出了大概是最黑暗的解释,神就是想让人类受尽种种苦难之后仍然抱有虚假的希望,因此才能够苟延残喘继续「受锤」。

在《给麻风病人的吻》里,有这么一群可怜人,他们活在无尽的绝望里,日子就像个无限下坠的黑洞,永远有更深邃的黑在前方,在这样的生活里,能暂时拯救这群受难者的只有信仰。在信众口中反复提到的神明教义听起来非常虚伪,但如果失去了这丝圣洁作为寄托,他们的人生大概也就失去意义了吧。

让是个面容丑陋身材矮小的富二代,他所到之处都会伴随着人们刻意压低的笑声,讥笑让可怜的模样。让不愿意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出门永远小心翼翼,踩在房屋的阴影里潜行,生怕惊扰到谁。他深知自己外表的不堪,所以也没有什么奢求,只想在乡下平静地过日子,平日里的娱乐就是猎鸽子和采蘑菇。

但是,让身为富二代,按照传统,必须担负起延续家族血脉的大任。于是,在父亲和神父的安排下,让迎来了自己的新娘——诺埃米。

诺埃米是从拉斐尔画笔下走出来的贞洁圣母,诺埃米是小小的西班牙天使,诺埃米纱裙带起的风令让沉醉。

「她不会看上我的。」让这么相信,但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他竟同意了这门婚事。莫非终于有天使要降临到让的生命中了?

诺埃米从来没觉得自己是天使,除非天使命中注定是要受苦的。诺埃米没想过反对这门婚事,毕竟嫁入村子里最富有的人家是足够光宗耀祖的,但当她看到蜷缩在阴暗角落里像破抹布一般皱皱巴巴,却又莫名躁动不已的未婚夫,诺埃米感到窒息。

幸运的是,诺埃米接受过的唯一教育就是去教堂做弥撒,她永远对神明百依百顺,既然这门婚事是神父主张的,那肯定不会有问题。

就算问题真的来了,祈祷就好了。

确实,婚后的每一天,诺埃米都如殉道士一般虔诚地祈祷,祈祷自己能克服生理上的厌恶扮演忠贞的妻子,同时也祈祷躺在旁边的这块破抹布不要碰到自己。

另一方面,让也不是傻子,天性敏感的他早就察觉到了妻子的抗拒和痛苦,让表示理解,并把自己推向了黑暗。在让看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在为自己赎罪的同时拯救诺埃米。

也正是这无间断的祷告撑起了让和诺埃米之间的真空。没有任何值得期待的,只剩下虚无缥缈的祈祷可以让这对夫妻保有活下去的动力。

让和诺埃米像是被神明遗忘了,他们的故事从始至终只有两个微弱的闪光时刻:一是让拒绝了巴黎街头女人的热情献身,保持了自己的洁净;二是诺埃米从英俊医生的示爱中逃离了出来,守住了自己的贞洁。除了这两点微光,他们四周全是黑暗,没有新婚燕尔,没有你侬我侬,甚至连最简单的四目相对几乎都没有过。

在我看来,让和诺埃米都是愚蠢的好人,我毫不怀疑他们二人的虔诚和善良,但是拜托,你们能不能好好看看对方,可不可以试着沟通而不是胡乱揣测嘛?绝望的故事情节中的人物也没有一个像样的。除了丑陋敏感的让和为信仰献身的诺埃米外,还有体弱多病的巨婴老爷杰罗姆、固执严肃多管闲事的教父、连体婴一般的卡兹那孚母子、空有一副皮囊的医生,他们无不散发着粗鄙堕落的气息。

与同系列的《蛇结》和《爱的荒漠》相比,《给麻风病人的吻》的情节起伏更弱,抛去偶尔的几个高光外,故事发展可以说是像鼹鼠打洞,从阴暗潮湿的低谷到另一个更凄凉的低谷。而且因为字数有限,莫里亚克没有多余的笔墨去打造舞台,在《给麻风病人的吻》中更是一笔带过。

但与之相对应的,《给麻风病人的吻》的「人味儿」更足,这也是莫里亚克最擅长的,他能看透人物的弱点,将其赤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对让的心理描写,让人很难不动容。

其中,最令人心痛的大概就是「麻风病人的吻」——

「许多次,诺埃米夜里喊让·贝鲁哀尔到她身边去。他每次都佯装熟睡,于是她起身亲吻他——那是从前圣人们给麻风病人的吻。至于麻风病人感到圣人对着自己身体溃烂的地方喘息时是否会觉得幸福,无人知晓。但是,让.贝鲁哀尔终于还是挣脱了诺埃米的拥吻。」

在诺埃米眼里,外表不堪举止怪异的让也许就是患了麻风病的可怜人,浑身长满可憎的肉芽,随着肉芽不断涌出,灵魂一点点一点点地消亡且没有治愈的可能。面对这样的丈夫,诺埃米除了默念祷告经文,迫使自己尽到妻子的义务,似乎再无他法。而让除了诚心祈祷,说服自己尽到病人的职责——衰亡,没有更好的出路。至于故事这头的读者,除了深陷莫里亚克的语言魅力,还能怎么办?

《给麻风病人的吻》后劲儿很大,建议在晴朗的日子里阅读。另外,本书还收录了短篇小说《母亲大人》,让我意外的是前后两篇之间是有关联的,《母亲大人》里详细描绘了巨婴之母的畸形之爱,也非常精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