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博斯》读后感精选

《博斯》读后感精选

《博斯》是一本由(意)马可·布萨利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裸脊锁线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博斯》读后感(一):非常值得一读的艺术理论书

个人很喜欢艺术理论类的图书,因为一方面可以在阅读中了解艺术家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另一方面在画作欣赏上,可以潜移默化地通过这类图书提升艺术鉴赏力。最近在阅读的《博斯》,就是这样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艺术理论图书。

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对于艺术最伟大的修复工程,在这个时期衍生出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希罗尼穆斯·博斯就是中世纪晚期到文艺复兴早期的一位非常知名的荷兰画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传统画家的艺术作品多体现于宗教色彩的构建,但是博斯的作品突破了北欧绘画中传统的宗教气息,他将人文主义作为其构建画作的标准布景板,以此绘画出的作品流传于世。

翻开《博斯》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博斯的绘画色彩基调。那是一种仿若黑白之间跳跃的深深浅浅的灰色气息,如同我喜欢的作家亦舒笔下的基调一样,将人文置于万物之中,安定其位置的唯一方法就是灰色的调调。

博斯的画作被专业人士评价为“复杂到眼花缭乱”,他最出名的还有在其画作中展现的人文精神。任何一种艺术的突破都来源于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的思考,博斯很好地将艺术与人文融合在一起。不知道其他读者如何看待博斯的画作基调,我对其画作的感受是,在所有的色彩调和之下,有一种对生命的接纳,抛开作者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教授马克·布萨利对博斯作品的介绍和评价,我喜欢更直观地感受自己对博斯作品的理解。

诚然,作者对博斯的书写非常专业,但是我不知道其他人会不会同我有一样的感受,虽然博斯的作品我能看出来他对生命的接纳,但是博斯作品的基调如我之前所说,是一种灰色系的调调,这也就是说,博斯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是有一丝无奈的。或者说,历代艺术家对于当时社会的理解都是有一丝无奈与绝望的,而“高处不胜寒”的艺术解构,也是艺术家产生这种无奈的直接源头。

除了作者对于本书的艺术解读,让我衍生出一些对艺术的自我理解,《博斯》一书的装帧也让我非常喜欢。从封面的颜色搭配和结构,都非常精致,套用一句流行的广告词来形容的话,那必定是这句——简约而不简单。

《博斯》读后感(二):奇异诡谲的魔幻世界

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看似这句话有些狂妄,不过看看这些画作,只能感慨这些追求美的画作却在处处隐含着世界的不公,乱象。也难怪博斯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了。

博斯的画作用神奇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异诡谲的魔幻世界。同时大量的契合《圣经》的宗教源泉,却从心里对世界进行反思,进行一种隐喻,进行着人文思考。

其中《快乐之源》的三联画给我的震撼很大

最左边一开始亚当夏娃生活在伊甸园,上帝在教诲,可是罪恶已经隐含了,比如那种纯洁水柱下面的黑乌鸦,豹子已经叼着新捕获的猎物,多头的动物已经上岸了,还是说世界本来如此,罪恶和善良一直共存在这个世界呢?

接下来,亚当夏娃离开伊甸园,看似这个起初的快乐园到处都是人,各种神奇都在这个世界交融,可是阴暗也如同光暗之影子一样随处可见,一群人互相驱赶着走进一个自我封闭的蛋,一群人为了珠宝聚集在一起,各种知更鸟看似是送来世界的热情,可是旁边巨大的鸟象确是灾难与罪恶的隐藏,观察世界的人前面确实有黑老鼠遮挡。看似快乐的园林,却处处是争夺,处处是掠夺,处处是蒙蔽,与其说是快乐园,更不如说是失乐园吧。

接下来的第三联便是罪恶的世界了,所有的阴暗全部爆发,所有的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乐谱铺在屁股上,琴弦是人的献祭,鸟儿吃了人,一群人挤挤压压,互相倾轧,色子的迷失,一群人醉生梦死,上面还有大篇幅的老鼠,黑暗分食人体,活脱脱的地狱吧。看似是圣经的末日世界,其实又何尝不是所有黑暗面的显现呢?

当然纵观历史,我个人的看法是,黑暗光明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光明,更没有绝对的黑暗,这样的作品更多的是结合博斯时代的思考吧。

可尽管如此,对我们仍然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失去道德的约束,人与野兽可能也无有不同吧。人人向善也是美好期待不是吗?

这种画作从另一面体现世界,可能有些不适,也算是一种现实吧。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在我看来,世界一直很混沌,以前如此,现在如此,以后也如此。博斯的画作世界最好不要极端地出现。献给每一个人。

快乐之源 三联画

《博斯》读后感(三):草稿

1356年法国国王约翰二世在普瓦捷战役大败于英国军队。此后,他为了巩固瓦鲁瓦王朝的势力,将自己的小儿子约翰封到了勃艮第地区。富庶的弗兰德斯地区之后被作为嫁妆给予了勃艮第公国。著名的法国民族领袖“圣女贞德”也是被勃艮第人给俘虏然后卖给英国人。

大约在15世纪90年代,欧洲人刚刚走出中世纪的阴影,此时,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大师们,已经在歌颂人性的光辉,称赞摆脱了压迫的新世界了。但身在弗兰德斯地区的博斯《迦南婚礼》,是在警示新婚夫妇,在欢悦之时,也要警惕愚昧和放纵的危险。

博斯的画作,人们会发现其中充斥着各种恶魔、妖邪和鬼怪的形象,要理解画作的含义,需要引入神学,尤其是当时的宗教象征主义。他一生中许多作品都是受教会委托而作,其时常见的绘画语言有猎鹰、裸体和猫头鹰等,作品里也包含有教育意义的存在。

《快乐之源》所描绘的常景,真如图大洪水爆发前的场面,天神与人类的结合,使得地球之上充满了各类的“恶”,如此引起天神的不满,最终也导致大洪水的爆发,把地球之上的“恶”就此清除出去,还原地球之上原本“善”的面目。

《干草堆》说到干草就是财富,干草的颜色近似于黄金,把青草晒成干草,就像是把商品变成财富的过程。有了干草,生活会过得很好。可以烤乳猪吃,可以养育幼儿。所以人们才去争抢干草,因为它既代表金钱,又代表权力。《暗夜与黎明》也有对干草描述的章节。

画家所最有特色的元素,就是各种各样的畸形人物,看起来很怪怪的,有研究者将这种表现手法视为“格里洛”绘画技法,绘制古怪的人物、姿态和表情。自然作家也借鉴了中世纪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怪物形态。这种混乱的形态,也正是回归有秩序的希望所在。

玻璃使用沙石和土灰制作而成,它们跟精美的瓷器一样,也是奢侈品的一种。普通人家一般消费不起。而在皇家和官僚贵族家庭,这种消费颇受推崇,玻璃制品成了财富和权贵的一种象征。《红楼梦》里有十几处提及玻璃制品或描写玻璃制品。

画家喜欢借用谚语来进行艺术创作,《干草堆》有谚语的借用。这幅画作同样如此,森林有耳朵,地上有眼睛,“旷野有眼,森林有耳。我将保持缄默,只看,只听。”

《博斯》读后感(四):荷兰画家博斯和他的那些神奇画作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绘画艺术臻与成熟,我们熟知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他的故事我们在小学语文中都能看到,他的杰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享誉全世界,至今无人完全超越,他和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号称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三杰”,也就是文艺复兴后三杰。

本书书名叫《博斯》,是一本博斯的传记和博斯的作品集,博斯也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他的画风独具一格,影响了后面很多画家的风格。有很多超高清大画作,不但有整体的画作和说明,还有局部的放大显示,对欣赏博斯的作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博斯名气虽然没有上面三位画家的名气大,但是影响力不比上面三位的弱,甚至他的一些绘画思想深深影响了那三位。

作者是意大利的马可·布萨利,生于一九五一年,现在是罗马美术学院的教授,教授《艺术解析》课程,对艺术颇有研究,他还是一位策展人,“罗马文艺复兴”类题材是经常被展览的内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他同时又是一位高产的作者,曾出版了二百多本出版物,本书就是他的一本非常受欢迎的好书。

本书颜值非常高,超大十六开本,全彩印刷,图文并茂,图片几乎全部来自于博斯的画作,有一股淡淡的油墨香味,让人有非常强的阅读欲望,看着这些优美的文字,精美的绘画作品,给人以超高的艺术享受。

博斯的作品不再像传统那样墨守成规,他独创了一种独特的崭新的绘画风格,他的画作有着天马行空的造型、充满神秘诡谲的情节、包含无处不在的隐喻,他的画作需要反复去看,去思考其中的奥妙,才能体会到他画作的真谛,才能看出他作品的巧妙。他的作品虽然不像毕加索那样抽象和奇葩,但是他作品的画面经常让人觉得有点眼花缭乱的感觉,想象力丰富,里面绝大多数都是他自己的独创画法,他为了反对现实和当时的封建主义思想,画作中经常使用大量的象征符号。他的后期其实是文艺复兴的早期,他的作品显示了文艺复兴时期进步的人文主义立场,他的作品不再拘泥于北欧绘画传统中虔诚肃穆的宗教气息,更富有展现力,体现了新鲜的绘画气息,在当时带来了一股独特的绘画风气,对绘画界文艺复兴的兴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进程。

我觉得马可·布萨利著作的这部《博斯》是介绍博斯传记作品和宣传其绘画组作品的最高端大气的作品,能给人带来非常高端的艺术享受,是值得反复欣赏的好书。

《博斯》读后感(五):细腻的画法 犀利的画风

这本书适合听着巴洛克音乐来欣赏希罗尼穆斯.博斯的画,他原名是杰罗恩·安东尼松·范·阿肯,出生在艺术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地方有名的画家,所以是在艺术氛围中长大。因为加入圣母兄弟会和娶了十分富有的妻子,再加上博斯自己的财富在当时他是没有经济压力的,我觉得这也是他敢于解放思想专心创作的原因。博斯作品充满着现实意义,每一个细节都有着其耐人寻味的隐喻,奇思怪想的画面像迷一样难解,他运用天使和魔鬼、音乐、玻璃、炼金术和魔法等恐怖、畸形的形象来隐喻这些自私的个人和团体表达自己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博斯有众多的代表作,但人们聚焦更多的是《快乐之园》《七宗罪》《圣安东尼的诱惑》《魔术师5》《取出疯狂之石》等等,众人对画作也是深入地进行了极尽细致的拆解和深入分析,带领读者走近画作,了解作品中各个元素的象征意义。在现代人们通过展览、出版书籍、召开研讨会等形式来纪念和了解博斯绘画世界。博斯出生在和平年代是中世纪晚期是文艺复兴时期,被认为是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的启发者之一。

博斯将复活的耶稣形象置于上帝可视万物的瞳孔当中,这一选择聪明而且富含深意。眼睛中温暖的黄色则另有含义,意味着太阳,同时也是基督的符号象征。

另外一组临终之事是“地狱”和“天堂”,或者是“惩罚”和“永恒的祝福”。其中在第一个圆里面,博斯提前使用了很多表现地狱的符号,尽管此时时机还不成熟。第二个圆里面是基督了传统形象,他端坐在中间的王座上,四周围绕着天使和圣人,而圣彼得则在迎接前来的灵魂们。 博斯的许多作品都背世人引用时尚品牌和电影领悟都有借用其作品的元素,著名惊悚电影《七宗罪》血腥场面的构图与光线便是源自于其代表名作《地狱之光》、《七宗罪》。这本书收录了博斯许多画作,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在博斯之后涌现出了大批优秀追随者,比如拉斐尔、勃鲁盖尔、萨尔瓦托.罗萨、马格利特等等。博斯带给后人的,不止是像谜一样的作品,他是想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和警醒世人,更是对人类本质的反思与批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