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破浪》经典读后感有感

《破浪》经典读后感有感

《破浪》是一本由刘国强 / 党益民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破浪》读后感(一):宝丹:《破浪》,点亮梦想

看完这本《破浪》,每个故事都振奋人心,感动万分。

“描摹中国人物,感受初心力量。讲述中国故事,把握时代脉搏。点亮中国梦想,勇于乘风破浪。”

每个平凡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矜矜业业,无私奉献,就能平凡而伟大。

看完最后一个《守望天山》的故事,我又去翻出来83年的电影《天山行》,看完亦是热泪盈眶。

想起那句“哪儿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碧血洒满天山,捐躯为谁?为国威军威振奋;夫妻十年分居,幸福何在?在千家万户团聚。”

同事里有许多是军嫂,她们说经常出门倒个垃圾,回来人就不见了,行踪不得随意透露。夫妻双方就约定,如果钥匙放在桌子上,表示过几天就能回来;如果放在抽屉里,可能好几个月甚至一年都不能回来,归期不定。

一开始也会委屈和孤寂,但逐渐也形成默契和理解。正如影片里面所说的,这样可爱的人我们不爱,那谁又值得我们爱呢?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坚守那颗善良的心,或许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但心中的梦想不灭,点滴贡献,就是伟大。

《破浪》读后感(二):山海回音,破浪前行

《破浪》封面粉皮与血色相互依衬。血色中,映照出书中人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奋勇争先、开拓创新的时代气节和民族精神。粉色是血色中的初心浪漫,时代的回响。 《破浪》一书收录了刘国强、党益民、陈廷一、李忠效、陈新、叶多多等作家的6部报告文学作品,聚集当代举世瞩目的中国梦想、中国故事、中国人物。书中黄大年、屠呦呦、邵淳、唐嘉陵、张正祥、陈俊贵等人物为了理想奋斗并始终保持初心的精神,家国情怀感天动地,光辉事迹折射中国社会全方位发展的伟大成就。 破浪起航,科学奋斗者前仆后继,共创光辉岁月,山海动容,日月为证。撷取书中片断,感悟思想之伟大。 01山谷回响——快些,再快些 科技发展时代,效率为王。快速前进,弯道超车,才能抢先一步,出奇制胜。在坐享今日之科技成果时,背后人物的故事有着怎样荡气回肠的奋斗传奇? 黄大年辞去英国物理首席工程师工作,回国报效祖国。牵头组织全国400多位优秀科技人员,开展“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和“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 为了祖国科技实现“弯道超车”,从此开启了与时间赛跑的工作模式。“快些,再快些”,时光太慢,只争朝夕,大脑飞速地转,手不停歇,507室灯光不灭,“星星”不眠… 18年时间,日夜征程,高速弯道超车,将童话变成实现。移动平台综合数据处理等系统项目成功立项。并一举创下多项世界纪录。 屠呦呦,一生致力医学研究事业,以拯救人类为己任。从发现青蒿素至成功提取,是一场日夜奔赴的旅程。让人类策手无策又痛心疾首的“疟疾”,屠呦呦选择接受挑战与攻克。 筛选化合物和包括青蒿在内的上万种中草药,是一次疯狂的举动。重担压肩,征战百草,寻药尝药。短短3年,历经191次实验之后,终于成功提取100%效果的青蒿提取物。为守护人类生命健康赢得曙光。 激流勇进,争分夺秒,挺进,超车。致敬牵引时代发展的科学家,以一种加速度守护生命,赢得未来。 02海河涛声——前进,前进!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经过几代人奋斗,今夕梦圆。 2012年,6月27日,担任主驾驶的四川遂宁人唐嘉陵 ,完成了7062 .68米的大海深潜。创造了中国海底深潜新纪录 。圆了中华民族探秘,征服深海之梦。 蛟龙腾渊,鳞爪飞扬。每一条蛟龙都不是轻易飞翔。成功的道路上不拥挤也不简单。 2008年9月,唐嘉陵通过国家层层选拔正式踏上深海探测寻梦之旅。欢呼雀跃过后是严峻危险的人生考验。 作为国产“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项目的首发潜航员,背负着祖国赋予的千斤重任,必须完成深海探潜任务。 深潜并不诗意,是光荣,也是风险——重压致使潜舱摧枯拉朽神,舱毁人亡。神舟5号宇航员刘洋被采访时也说过“如若一去不返,便一去不返”。“祖国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唐嘉陵也带着如此的心境出发。 300米、1109米、3757米、4072米、5057米、6000米、6671米……一米一米地推进,数字在增加,考验在升级。2012年6月27日,终于突破7000米,成就载人深潜的历史新纪录。 大海深处找寻到梦想的花开,那是科学奋斗拼搏留下的印迹。听时代的涛声在回响“前进!前进!”每一步,都是胜利。 03破浪激进,文字里透露的热血奔流 这本书从既往深具影响力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中严格筛选,所选的6篇作品均是报告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代表了当代中国报告文学的高水准。 本书内容纪实,文字凝练。侧重对人物奋斗历程的记录。文字中又不失血色浪漫,个人情感与柔情的补充渲染让人物更加立体真实。《一个中国公民的航天梦》、《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守望天山》……每个故事,都承载着民族的荣耀与梦想,可以清晰看到时代不断向前的足迹。六位主人公是这个时代的国人的缩影,是这个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写照,更是我们普通人心目中永远的英雄……

《破浪》读后感(三):《破浪》:黄大年,祖国至上,人民向您致敬!

“儿子,我理解你的处境。但是,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以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

这句充满拳拳爱国心的话,来自国际著名的战略科学家,中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的父亲临终之前对儿子的反复叮咛。

在《破浪》这本崭新的报告文学的第一篇文章《祖国至上》里,我读到了这句感人肺腑又催人泪下的话。

去年下半年,我连续读了两本《北京文学》为创刊70周年大庆而精选的两本散集文,和一本小说集,当我知道还有一本报告文学时,便十分期待看到它。

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地拥有了这本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报告文学。

我从小就爱看报告文学,因为报告文学中的人物都来自现实生活,这些人物往往是社会上充满正能量的人物,读了文章,总能从这些人物身上汲取到精神力量。

《破浪》的封面上半部是一片火红色,下半部是一艘帆船正在破浪前行,寓意着书中主人公披荆斩棘、破浪前行的精神风貌。

翻开本书的目录,看到了曾在电视上看到过的英雄般的人物形象:有令人敬仰的科学家黄大年、屠呦呦,也有充满民族自豪感的航母和探海蛟龙,还有来自平凡岗位默默坚守的平民百姓张正祥,以及懂得感恩的退伍老兵张俊贵。

《破浪》作为《北京文学》纪念集中的唯一一部报告文学作品集,文中收录了刘国强、陈廷一、李忠效、陈新、叶多多、党益民等作家的6部经典报告文学作品。这6部作品讲述了一个个中国梦,一个个“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大国小志。把此书拿在手中,会让你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对这本自己十分喜欢的报告文学,我采用了从头看到尾的方法。书中第1篇就是刘国强的《祖国至上一一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的”飞行记录”》,这真是一篇激人奋进,又催人泪下的感人之作啊!

《祖国至上》,主要为我们追忆了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的成才之路,在科学领域的成就以及抱病离去的感人场景。这部中篇报告文学,曾获中国传记文学最高荣誉”第5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

作者刘国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先后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中国作家》《北京文学》等刊物上发表数百篇文章。

”我什么都不图,什么职务都不要,我只想用我自己学到的本领,为祖国做点事。”这是黄大年常常对身边人说的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9年,黄大年教授放弃了自己奋斗了18年才在英国获得的优厚待遇,放弃了妻子如日中天的两间中医诊所,放弃了环境如花园般的高档别墅,连刚上大一的独生女儿也顾不上,怀着一腔爱国热情,毅然飞回祖国,回到他的母校一一吉林大学。

回国后的黄大年,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技术学院的教授,被选为”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负责人。这一壮举,实在令人感动,有多少人愿意抛弃那些优厚的生活条件呢?

黄大年回到中国,对世界有多大的影响呢?

黄大年回国之前,在英国ARKeX的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职,是300多名外籍科学家的首席领衔人,坐拥“首席”高薪和股份待遇。他的离开,公司将“天缺一角“。公司总栽想尽一切办法挽留黄大年,不管他提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但是,黄大年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

正在南海进行军事演习的美国航母舰队,闻听黄大年回到中国的消息后大惊失色,赶紧将整支航母舰队后退100海里。

由此可见,黄大年在世界上的影响有多大。

回国后的黄大年,他带领国内400多名科学家参加的高科技团队日夜奋战,研究深天、深海、深地,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他一边带领科学家向一座座科学高峰攀登,一边带领研究生和博士生,还身兼本科生的班主任,为培养后备人才,倾心尽力。

黄大年太累了,在沙发上眯一会儿,也显得很奢侈;他太忙了,他的时间以秒来计算;他太善良了,自掏腰包买公用设备,自掏腰包为24名本科生买笔记本电脑,连学生家长有病也资助几十万。

2017年1月8日13点38分,黄大年教授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离开了他心爱的事业、心爱的学生、心爱的同事和心爱的家人。他的离开,举国震惊、世界震惊!

黄大年说过:“作为一个中国人,国外的事业再成功,也代表不了祖国的强大。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

祖国至上,这就是黄大年!全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爱国科学家致敬!

在黄大年的影响下,全世界有上千名华裔科学家受到震动,纷纷踏上报效祖国的归途。

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30多年的老同志,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更多优秀的孩子,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呢?

《破浪》一书中的每个人物,都像黄大年一样怀着”牢记初心,不忘始终”的爱国情怀,在各自的岗位上爱岗敬业,辛勤耕耘,报效祖国。他们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

《破浪》读后感(四):《破浪》:中国之蒿,让屠呦呦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读到这两句诗,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女科学家屠呦呦。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自诺贝尔奖诞生一百多年来,首位获奖的中国大陆科学家,令人瞩目!

屠呦呦,中国中医药学研究专家,她素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她是如何一举摘取诺贝尔奖桂冠的?她有何成功的秘诀呢?

今天,我在《北京文学》为创刊70周年而精选推出的一部报告文学合集《破浪》里,读到了作家陈廷一写的报告文学《中国之蒿》,文章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屠呦呦神秘的人生历程,讴歌了她在中医药事业上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

陈廷一,当代传记文学作家,1977年毕业吉林大学中文系文学创作专业,2015年荣获基尼斯出版传记文学书籍之最(101部),是我国当代个人撰写、出版传记文学作品最多的作家。

一、屠呦呦的成功之路

我从小就想做与中医有关的工作,可是读初中三年级时,班主任说我身体太差,适应不了高中三年十分紧张的学习生活,建议我报考学习压力相对小一点的中师,我居然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从此,我便与中医事业失之交臂,成了一名孩子王。

因此,当我看到屠呦呦这位女科学家在中医药事业上的伟大成就时,实在是钦佩不已,忍不住想更深入地了解她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走上成功之路的。

1.呦呦鹿鸣,生于书香世家

屠呦呦,祖籍浙江宁波人,生于1930年12月,正是战乱纷飞的年代,是屠家继三个儿子之后,唯一的千金。因她出生时的哭声像呦呦的鹿鸣,饱读诗书的父亲,兴奋地吟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青青蒿草,报之春晖”的诗句,随即为爱女取名为“屠呦呦“。

这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啊!有谁想到,呦呦从此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青蒿,竟成了她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屠呦呦的家族重教兴义,累仁积德。在宁波,屠家名人辈出,家学深厚。而她的母亲所在的姚家,也是书香门第。两家皆为名门望族。

屠家是怎样的名门望族呢?

在屠呦呦的祖上,曾经出过吏部尚书、太子太傅赠太保屠滽,文学家和戏曲家屠隆,博物学家屠本唆等。既有高官显贵,又有文人墨客。

与屠呦呦有着相似的志趣和人生经历的祖先,就是屠本唆,他从事生物药品研究工作,著作颇丰,在江浙一带闻名遐迩。

而屠呦呦的外公姚咏白,曾任上海法学院、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教授。呦呦小时候,因父亲屠濂规长期在上海工作,与母亲两地分居,所以母亲带着她住进了外公外婆家。

屠呦呦的舅舅姚庆三,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是影响了整个民国的英雄人物。

从小就在这种重读书,好研究的家风中熏陶,屠呦呦身上延续了这种优秀的品质,从小就埋下了为理想而奋斗的种子。

2.求学路上不幸染病,定下学医的志向

屠呦呦5岁时就被父母送入家门前的幼儿园,第二年进入宁波私立西小学读高小,13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器贞中学读初中,15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16岁时因不幸染病,高烧不退,被迫中断了学业。

这次染病,起初医生诊断为疟疾 ,后来又否定了,确诊为肺结核。正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病急乱投医,16岁的屠呦呦第一次听到了“疟疾”二字,也了解了这吓人的病魔。激发了她“我要学医,拿下疟魔,救死扶伤,贡献社会”的决心。她的决心得到了父亲的大力支持。

病好之后,屠呦呦开始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班就读。效实中学以”忠信笃敬为校训,可谓是人才辈出,迄今为止,已经走出了1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中阶段的屠呦呦,除了生物成绩特别好,其他科目的学业成绩并不算突出。在她高三班主任徐季子老师的鼓励之下,她重拾医药救国的信念,在报考志愿表中毅然决然地写下了”北京大学医药部药学系”,令同学们对她刮目相看。

3.学有所成,与蒿结缘

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医药部药学系,成为共和国的第1代天之骄子。

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父母为呦呦多做了几个她爱吃的小菜,请来亲朋好友,以示庆祝。在庆贺中,父亲又吟诵起心中的诗:”呦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蒿草青青,报之春晖。”在亲友的祝福声中,呦呦表示了自己北去求医的决心。

屠呦呦读到大四的时候,各班要进行分科,按照不同的方向分为药物药检、药物化学和生药学3个专业。屠呦呦选了自己喜欢的生药学专业,全班只有12人选,是最少人学的专业。

从此,屠呦呦变成了一个苦读生,她翻阅了学院图书馆几乎所有的古医典籍,如《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孙思邈的《千金方》,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等等。在这些医学宝典里,屠呦呦找到了青蒿的解释,了解了青蒿的用药方法,甚至找到了青蒿可以治疗疟疾的妙方。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被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工作4年后,她报名参加了卫生部举办的为期两年半的”全国第3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开始系统全面地学习中医药知识。这次学习,为她今后发现青蒿素家族埋下了伏笔。

1969年,37岁的屠呦呦接过了一项特殊的科研任务一一523任务,主要是研究防治抗药性恶性疟疾的药物。这个任务先是军方开路,然后是地方跟进。通过军民合作,开发防治疟疾药物,并且要求所开发防治药物,必须高效、速效、预防药物要长效。

屠呦呦作为地方上的生药科研人员,参与了这一伟大的研究,并且被任命为课题组组长。

抗疟药到底有多重要呢?需要军方亲自牵头展开研究?

疟疾,中国民间俗称“打摆子”,今天的中国已经绝迹,所以少有人认识。可是,在东南亚、非洲等贫困国家或地区,那可是“疾病之王”,传染性强,致死率极高。

接过任务的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从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她一直坚持实验,直至得了中毒性肝炎而浑然不知。但实验结果总是不如人意。

屠呦呦反复查找医典,终于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看到了一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终取汁,尽服之。”她终于意识到,以前的高温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采用降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在190次失败之后,改用乙醚低温提取,终于喜获成功了。

为了获得纯度更高、效果更好的青蒿素,屠呦呦与团队研究人员,在实验中亲自充当小白鼠;在临床试验时,她亲自给病人端水喂药,并守在病床边观察病情,测体温,详细了解血片检查后的疟原虫数量变化等情况。

4.神药出世,挽救苍生,获得诺贝尔奖

最终,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共同研制出了中国新药青蒿素”科泰新”,这种青蒿素类药高效、速效、低毒,成了我国的明星特使,走遍了全世界每一个角落,于危难之中,挽救了千千万万的疟疾病人,深得疫情国家人民的喜欢。

从此,青蒿素成了中国神药,在世界各地抗击疟疾中显示了奇效。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青蒿素就这样成为当之无愧的救命药。

在生活中,人们一听说身边有谁得了艾滋病或者癌症,便会大惊失色。岂不知,疟疾、艾滋病和癌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全球有100多个国家,3/7的人口,约33亿人受疟疾威胁;每年发病人数3亿至6亿人,每年约50万人死于疟疾,主要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

所以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明,已经挽救了上百万人的生命,将过去15年疟疾的致死率降低了一半。

正由于青蒿素类药的神奇药效,挽救了上百个国家数百万饱受疟疾之苦的患者的生命,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了由美国颁发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发明青蒿素30年后,获得的国际认可的最高奖项。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又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终于实现了中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零的突破!这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中国人的骄傲!全国人民为此欢呼庆祝!

如今,青蒿素类药物仍然保持极高的治愈率,在抗疟药中依旧是一枝独秀。

二、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奉献精神

屠呦呦,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从此成为许多国人心中的偶像。

“追星当追像屠呦呦一样的科学工作者,当追对祖国有贡献的爱国者。”这是我常对学生说的话。作为一名六零后,我从小就对科学家、数学家等怀有崇高的敬意。我小时候崇拜的偶像,不是什么歌星、影视明星,而是书中出现的科学家竺可桢、童第周,数学家陈景润、华罗庚等。当我长大后,又认识了更多伟大的科学家,我的偶像也更多了。

非常幸运,在《破浪》这本报告文学里,让我详细地领略到黄大年、屠呦呦等爱国科学家的伟大人格。他们那种孜孜不倦、永不言弃的探索精神,还有那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信念,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