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告别的年代》读后感摘抄

《告别的年代》读后感摘抄

《告别的年代》是一本由[马来西亚] 黎紫书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2022-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告别的年代》读后感(一):倾轧之书

花了三天,匆匆读完这本书。

杜丽安的主线故事明晰精彩,总能窥得见地域和时代迁移的暗影,人世的浮沉。

但多线叙事,总有种躲藏的意味.

就像作者文中说的,母亲喜欢躲藏,我擅长寻找一样.

秘密隐藏在层层叠叠的叙事中

我阅读太细太浅,承载不了这结构的厚重

自然无法从黏腻幽暗的沟渠中逃脱

文中的每一个女性,光亮间都是暗黑的投影.

似有一种命运的枷锁,将生死纠缠在一起.

文中的男性,留白都是巨大的,像断臂的雕塑

命运就藏匿在看不见的缝隙里,

我可能更偏爱黄国峻清冷克制的描述

有时候某些语句会觉得过于浓艳

像附着老旧巷弄里满身锈迹的水管

水滴下来有辛涩的味道.

《告别的年代》读后感(二):在嵌套式叙事结构中,洞悉一个家族的历史

马来西亚华人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和我们有着同根同源的思想,但他们也遭受着更多的苦难和命运的波折。特别是历史的原因,在这样一个国家之中,华人的地位有着非常严重的割裂。 那么马来西亚华人用中文所写就的文学呢?同样也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但现在有了作家黎紫书,她用她的笔书写着这里的人、这里的事、这里的动荡不安、这里的坚持和反抗,其实也就是书写着马来西亚华人对于命运的抗争。

黎紫书的最新小说《流俗地》突然的爆火,让我们重新认识这样一位很少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马来西亚作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她文学的魅力。在读着《流俗地》的时候,我们也不禁要想,黎紫书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作家呢?她其他的作品又有什么呢?是怎样的风格呢?她的文学思考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呢?

而这时,黎紫书十年前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告别的年代》也就应运而再版,把曾经创作的硕果再次展现在我面前。带我们走进过去的黎紫书,了解在她十年前对于文学的思考。

这一本《告别的年代》以“杜丽安”这样一个名字的故事为核心,分三个层面叙事。这样一种嵌套结构,读了让我们不得不降低阅读速度,沉浸于文学之中,否则就有可能陷入混乱。

第一层就是讲述一个名叫杜丽安的女子,讲述她从底层起步的生活史,她是一位流动小贩的女儿,在机缘巧合下,她嫁给了比她年长20岁的黑社会头目钢波。那么她的一生又将是怎样的波澜壮阔呢?在关于她一生的描写之中,黎紫书展现出了马来亚华人真实的生活场景,让我们对于过去的苦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第二层则是讲述着住在一个廉价旅馆里,读着一本叫作《告别的年代》“大书”的“你”。书中的故事和她自己的故事也就在这里交护着。一本没头没尾的书,一本从513页开始的小说,一本母亲遗愿要她阅读的小说,有着怎样的意义呢?小说中的世界和自己的自身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是这一本小说自始至终要帮我们解开的谜团。

第三层视角是另一位小说家杜丽安、笔名韶子和一位忠实的评论家“第四人”,跟踪的文学创作全过程,对于作者的解读和评论。就像脂砚斋点评《红楼梦》一样,其实也是在叙述着大量想让读者了解的细节。

那么这三个层面最终一定会归于终点。这是对于一个时代的告别,是所有故事的终点,也是对于我们读者的考验。考验是否在我们对于这些故事的细致挖掘之中,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能够洞悉一个家族历史的全部故事细节。

《告别的年代》读后感(三):相见时难别亦难

究竟是在与什么告别呢?与曾经天真的自己、与五月花还是与生命?交织着两到三代人命运的故事,就这么在跳转的叙事中娓娓道来,最终消散在南洋潮湿的空气中。一些故事的开端构成了另外一些故事的结局,一些人的命运被另一些人的笔尖描绘、记载,最终却又都散失在故纸堆中,成为图书馆里的“其他”、成为杜丽安始终没有读完的大书,成为了不知真身韶子的评论之书,最终离场。

相比于看似华丽、宫心的写作技巧,整个故事倒是显得颇为简单。初读之下或许有形式大于内容的疑惑,但是细读后竟然觉得,这样的结构是最适合这个故事的。因为“告别的年代”中每个人的生活看起来都如此的顺其自然,唯有借助他人之眼、之口、之笔,才能彰显出混乱背景下每个人内外求生的不易,以及这种不易之下内心尚有愿意保留的些许柔软。

彼此串联的叙述中,513成为了隐晦的关键线索,这一天杜丽安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或者说她放弃了自由选择权利,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实际上,26岁对她来说,是一个尴尬的年龄。诚如她对弟弟阿细所说,姐已经26了。这意味着她迫切需要一个立命的行当了。杜家是不属于她的,无论苏记和她如何操劳,最终能够供奉杜家祖先的也只有弟弟,阿细。叶莲生是无法指望的了,他作为劳工党的中坚参与政治活动,并且也正是这闹得最凶的一场政治活动将杜丽安推向了钢波。钢波不是良人,杜丽安想必是清楚这一点的,但是他恰好是在最合适的地方出现的。杜丽安用她即将消逝的青春换回了一个还算安稳的庇护,在她的这个年纪,活得颇为通透。然而杜丽安却又是可怜的,她始终想留下些和自己有着直接关系的东西,譬如杜家祖先牌位又如属于自己的孩子。可是她最终也没能如愿,当最终真相揭开时,杜丽安无疑是崩溃的,彻底的溃败了。如果说刘莲诞下孩子还能因为不光彩冲淡杜丽安的心思,那么最终病榻前出现的那母子三人无疑击穿了杜丽安的盔甲。她所气恼的绝不是钢波的拈花惹草,于此她早已知晓并也接受;她在生活中不断伪装自己、从丽姨到老板娘,始终未曾离开钢波,当然不是因为感情,只是因为感念于曾经给过的庇护。可是这样得庇护下却是他亲自拆穿谎言,告诉杜丽安,你无法留下和你有血缘关系的任何。击穿她的不过是,她究其一生以自己为筹码做的桩桩件件,最终落得空的子嗣却是她决计无法交易来的。如此一番,她的人生被击穿了。

相较于这位较为完整的杜丽安的故事,书写《告别的年代》的杜丽安,似乎就不那么完整了。我们纵然知道她是谁,也无从窥探她的内心。我们唯有借助作品中“你”的阅读、第四人的解读来一探究竟。可以说,窥探这位杜丽安的生活使我们成为了第五人称甚至是第六人称。她真的叫杜丽安吗?书中始终没有给过她的名字,总是以其外表代称,不过根据对其母的描述,这位作家的名字中有丽安两个字中至少一个是肯定的。毕竟在她苦命的母亲看来,拥有这两个字做名字的人是幸福的是幸运的。关于这位丽安,真正令人在意的或许是详细描述过的数部作品。其一是《左岸人手记》中出现的疯子,他与将杜丽安推向人潮最终被钢波所救的那个疯子是否同一人,又或者他其实是石鼓仔的最终归宿?其二是颇为争议的《只因榴莲花开》,这个故事被记录拆解的分外详细,让人无法想象究竟是自我映照抑或是纯粹虚构。艾蜜莉的形象如此鲜活,很难让人相信她凭空而来,但是围绕着韶子周围却又真的不曾有此号人物出现。或许只有那辆蓝色的甲虫车在暗示着什么?毕竟这样鲜亮的蓝色曾出现在另一个角色绽放的裙尾中。如果沿着这个线索,揣测韶子的猝然离世。诱发她先天性心疾的究竟是她的艾蜜莉日复一日被生活压榨还是她的艾蜜莉最终离开了人世?

最后是“你”。阅读了韶子写就的杜丽安的故事,拼命在寻找自己生父之谜的“你”。最后的谜底其实已经昭然若揭,你和J,确实重蹈了父亲和孪生弟弟的命运,确实与这本归类为其他的《告别的年代》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确实是母亲留给你的关于父亲的线索。只是母亲是谁呢?她真的是你的母亲吗?还是说,这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毕竟你的父亲犯下类似的错误并不只有详细记载的这一桩。

这就是《告别的年代》,用复杂的构造写就了许多人的一生。琐碎的一生因为被记录下来而显得不一般,琐碎一生折射的是所有平淡表面下的痛苦与忍耐。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忍耐与痛苦被琐碎遮掩了,我们才能读下去。而当我们合上书时,最终告别了书本,而故事里的人也完成了自己的告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