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留德十年》读后感摘抄

《留德十年》读后感摘抄

《留德十年》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留德十年》读后感(一):谢谢季老的默默指引

大概是大三期末读完,当时谈不上感受颇深,缺似乎的的确确指引我一步一步泰然自若地走过来。

其实书中文字描述都很平实,与其说是文学作品,倒不如说是留学生活的平实记叙,记录地客观、真实让人信服,也看到了一位大师青年时代切切实实普通的求学往事,不像其他大师们那么魔幻、叹止。

从中学到的更多是对知识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对生活的坦然应对,支撑自己从一个普通二本毕业,到独自广州漂泊,再边工作边考研,到今天碾转北京安家落户,虽然比起季老的成就实在微不足道,但指引了自己一步步踏实前进,未来继续。

《留德十年》读后感(二):万般皆苦,为是人

是文笔太好,还是共情能力太强。几度落泪,为不同的场面不同的情。历经十一载,再踏上祖国的土地,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的心情。如若是我,也会不知所措吧。

心中有一念想,一美好的依托,靠着这点荧光,微微弱弱支撑到如今,念想近在眼前,真实碎了一地。受过的苦,熬过的罪。原本想说终于解脱,得尝所愿,原来却是一厢情愿。

人生百态,浓缩于十年光阴,由小见大。百态人生,你若说值了,未免过于轻浮。当年若知是十一年而非两年,可去得?断然不会!

可在德十年,经历的苦楚与甜头,再回头问当年若知十年,可去得?一定是会的。这就是人生,不同时不同地,答案自不相同。

远在他乡,不受庇护,漂泊无根,心却有一念。即使苦楚,坏在也好在是一“事外人”。回了念想,才是万苦的开始吧!好在也坏在是一“事内人”。有些苦没了念想,只能嚼之更苦!

《留德十年》读后感(三):留德十年

季老的语言,有如那个年代的文人墨客的风采,没有堆砌辞藻的华丽,原始平淡却也显得亲近,时不时引用成语与诗词,引经据典,运用起来接二连三,想必这便是文人墨客的凡尔赛吧。

季老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时代与社会时期,阅历无数,尝遍人生百味。他也曾向我们一样,面对着学业前途的迷茫与异乡求学的苦楚。曾几何时,我也追求如他一般的人生,尽可能经历多的人情世故与人生阅历,一来可以让自己眼界更开阔,思想更丰富;二来可以更多地体会他人的感受,经历的事情多了,也就能对于别人的做法、思想感同身受了。此外,对于季老远离他乡求学十载,归来时物是人非,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果我也有这种经历会作何感受?

另一方面,季老留德十年,正处于二战期间,国际上战火连绵,而对在哥廷根的他们却鲜有影响。用书中话来说,二战开端竟是如此“平淡无奇”,那里宁静平和,人民照常生活,学术教育井井有条,季老遇到的人如房东、邻居也都是温和友善,学校里的老师们在他的书中描述里也是治学严谨、德高望重、受人爱戴的知识分子。

《留德十年》读后感(四):平实而动人

很久没有写书评了,但是这本书真的很让我有写书评的欲望。

我很喜欢季羡林的风格,舒服而通透,既有春天可以见到的百花盛开和有丁达尔效应的阳光天空,也带有冬季壁炉旁的微火,那种蒙上一层岁月痕迹的温暖。

前些天和朋友在聊天,聊到出国的不可预料性和危险性,毕竟俄乌战争看起来僵持不下,甚至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论调也喧嚣日上。朋友于是推荐了这本书。季老回忆了二战前他去德国,因为二战被困在那里,在德国的一个小镇学习生活了十年的经历。季老的描写,就好像我就是书里的他一样,遇到了那些很好的人,多年后却半数入土。可是回忆起来,音容相貌又仍在眼前。我多次不禁泪如雨下。这样平实的自传是很好的。我希望我的人生也能这样,虽然我不一定在一个领域一走就60年,但是我希望自己能一直在路上,遇上各种各样的人,经历一些奇遇,如果我能有幸活到80岁,我也要写一本自传,记录那些对我好的人,那些有趣的事。

而且季老的那种自然流露的人情味是很难得的,他没有任何高高在上的东西,就是一个真正的穷学生,会窘迫饥饿,会为自己的恩师想办法攒一个蛋糕,也会“狐假虎威”地去威胁领事馆为自己争取权益,毕竟“美元也不扎手”。太可爱了。

《留德十年》读后感(五):留德十年

归国,归家,如山长水迢的梦。

季老先生暮年回忆当初在德国留学,工作的十年。1935-1946,这极不平凡的十年,德国正处于二战中心战场。季老也由于战火的燃起,本两年的交流计划拉长至足足十年,他将踌躇满志的向学经历,德国友人间温暖的相处,炮火与战乱,普通百姓的苦难,漫长的,忍饥挨饿的时光一一记录下来。

读罢这本回忆录,长见识,有同感,引深思。见识了德国百姓在战争狂热分子希特勒的带领下走向深渊,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国留学生作为二战战胜国得到美,法军队的礼遇……这些都是在历史课中不曾领略,有温度的历史细节。有同感,季老以清华研究生去往德国交流,德国的学术体系,与教授们的相处,读博的体悟……这些回忆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在新加坡联培交流,感受到不同教育体系的差异,思想的碰撞,还有那份同为异乡人对两个母亲的深刻思念:妈妈和祖国母亲,无数次深夜入梦来。季老在书中描写道,“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读到此时我几忍不住泪,多少次在梦里我还是依赖母亲的小女孩,期待着她牵起我的手,转过背来看看我啊!

而更令我深思的,是季老对读博的思考,“多少年来,博士头衔就像一个幻影,飞翔在我的眼前,或近或远,或隐或显”,先生在文中提到:“我为什么非要去的一个博士学位不行呢?……这些都是不平凡的天才,博士头衔对他们毫无用处。但我扪心自问,自己并不是这种人,我从不把自己估计过高,我甘愿当一个平凡的人,而一个平凡的人,如果没有金光闪闪的博士头衔,则在抢夺饭碗的搏斗中必然是个失败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