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象征的贫困》的读后感大全

《象征的贫困》的读后感大全

《象征的贫困》是一本由[法] 贝尔纳·斯蒂格勒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5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0-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象征的贫困》读后感(一):个人独特性的丧失

象征的贫困是指在一种结构性中,个体化的丧失。即人在象征物(概念,思想,技能,风俗,定理等)的生产中不能再参与了。在之前,人与独特的物品产生联系,人也可以变的独特。但现在个体失去了他们对独特性和独特物品的审美依恋能力,个体的独特性也进而丧失。 而这种结构性,就是指工业技术对象征控制的把持。工业技术的快速生产。以及借助市场营销与大众传媒,通过视听技术控制意识时间与无意识时间,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同质化的制造与再生产。

看似选择多样化了,但其实接受的是一样的东西,自己的独特性已然失去,并产生一种贫乏。大众传媒与文化工业体系利用这种贫乏,创造人们对古老与过时东西的厌恶,创造对新的东西的期望。但我们或许也要想一想,古老与过时的东西真的全部不好吗?新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吗? 独特性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知道自己是独特的,人才会爱自己。而爱自己也是共同体成立的前提。毕竟,“共同体最初是由自我与自我之间的私密性构成的。” 共同体是人类生活的更好保障。共同体的成立离不开个人如何相处。所以这一政治问题也是与他者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也是一种感觉。所以政治共同体也是感觉共同体。

《象征的贫困》读后感(二):我们与物的关系,就是与自己的关系

工业化导致商品的大量生产,结果是物件的同一化。

原先通过选择塑造的自我形象在统一的商品面前遭到了弃绝。

这就导致人个性(原始自恋)的消失,因为特殊的物件映照出独特的个体。

超工业社会导致人审美上的变异,审美经验的消失。

我们与物的关系,就是与自己的关系。

如果说“断舍离”真正有效,那也是在此意义之上,即通过丢弃

工业生产的无差别物件,舍弃被商业社会塑造的“象征贫困”,

再通过留下或选择让自己舒心的物件,重新找到自我。

这个自我在物品的拥聚中将得到重新塑造和深化。

同时,对自我所喜好的物品的欣赏也能帮助我们找回被超工业社会抹除的审美能力。

唯有重新分配感性认知,人才能重新成为“人”。

这同样是一场政治革命,因为政治共同体就是一个感觉共同体,

借由此,群众将变回“诸众”。

《象征的贫困》读后感(三):象征的贫困是个体化的丧失

非常有意思的书,虽然看的很多地方不太懂。

象征的贫困是个体化的丧失。

作者讨论了我们这个技术上极度发达的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困境。其中我觉得有意思得观点和论述有:

1. 政治问题是美学问题,消费社会消灭人类审美经验,受制于社会创作得美学制约。消费与技术已取得霸主地位。

2. 作者的第三持存论!这段非常漂亮!通过时间客体和共时化的引入,介绍了他的第三持存论。在胡塞尔之后添加的第三持存论可以说是作者一个非常创新的点。感知=第一持存,想象=第二持存。外化的义肢记忆=第三持存。第三持存正是技术和工业的领域。

超工业时代的目的也许就是控制持存过程,特别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控制的工业时间客体让消费者逐渐接纳相同的第二持存, 也就是超共时化。

3. 语法化(语言关系的技术)语法化过程是政治权力的基础,对精神和集体个体化工程的控制。超工业时代是语法化过程的新阶段。去意识化,个体化丧失产生值得警惕的后果。

题外话:作者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1978年作者抢劫银行被捕, 在狱中开始哲学研究。据说在狱中获得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指导,1992年完获得博士学位。

《象征的贫困》读后感(四):读书笔记1780:象征的贫困1:超工业时代

贝尔纳极其反感国民阵线那帮人,老勒庞五次竞选法国总统,得票占比越来越高,作为极右翼政党,勒庞的众多言论让人不适,所以作者拒绝与他们讨论任何问题,但是对于投票给他们的选民,贝尔纳显然有话要说。

随着工业化进程,资本主义控制了媒体,电视,电影,计算机,加上现在的手机都被营销狂轰滥炸,我成为了我们,个体化的独特性被抹杀,在工业化文明下的人们,不再能决定需要什么工业产品,而是被改造成接受资本主义能生产的产品。

这是一种比物质贫困来的更为悲惨的象征的评论,贝尔纳寄希望于电影,当然不是美国大片,而是其他那些可以抗衡电视的电影,但显然他没什么把握,在他看来,这是一场内战,他和国民阵线的选民之间,可以类比为希腊内战,友爱和对话过于能够有所改变。他悲观的预言,有意愿读他的书的人越来越少,且不断走向消亡,除非有奇迹发生,这样的贫困将不断被深化,人不再是技术个体,人被机器所取代了,人类整体节肢动物话,成为了类似蚁穴的组织。

2017年老勒庞的女儿接过老父亲的权杖,向法国总统的宝座发起冲击,18年国民阵线改名国民联盟,她同他父亲也彻底决裂,执政纲领不再那么偏激,现在她又卷土重来了,在本书发表的二十年后,贝尔纳·斯蒂格勒恐惧的时刻会到来吗?

《象征的贫困》读后感(五):勘误:“生态数码”、“工业变易”是什么鬼?

重译了几章,中英法三语版点这里

斯老师日常开上帝视角,我译完经常不知道他在说啥,所以译错不多都是很难的。中文版当然少不了错误。这里捉几条虫:

页 7:intermittent du spectacle 都是临时工作,往往签的是临时工作合同(intérim)。斯蒂格勒还把 intermittent 联系到了心智间歇(intermittance de noesis)上。可译成“临时工作”。

页 8:脱功能化(defunctionnalisation)、再功能化(refunctionnalisation)是弗洛伊德的概念。

这里提到的“可感物”(le sensible)问题显然延续了朗西埃,接着的 le politique 可译为政治领域。

页 74:这里的两个“变易”其实是 altérer(变更)和 devenir(生成),有区别的。

再如页旁数字 99 这里的 devenir-industriel,把 devenir 译成变易肯定错了,应该是社会的生成-工业化,我们国家的四化之一。devenir 是有方向的。

下面马克思的现代化定义这句也译错了,应为“可以把由资本主义而来的现代性的特征描绘为资产阶级的来临,而后者则是作为对于社会的工业化而得到具体化的”。

页旁数字 100 上方的 bio-numérique 不是“生态数码”,而是“数码生物学式的”=计算生物学(Computational Biology)。生态是 ecology,斯蒂格勒事实上有一种生态哲学,第一章有讲到。

该页第二段,超工业时期的特征是两种扩展 = 超出了生产范围的对计算的一种扩展 + 相关的对工业领域的一种扩展。

接着,体现了西蒙东所命名的心理的和集体的个体化的特征的是装置,而非整体性。

défiguré 译成“扭曲”,程度不够,应该是脱形,甚至毁容都可以,因为丧失了个体化的人往往都看不到自己的相了。

页旁数字 101 最后这句确实难译:“不管是从这个视野来看,支持、反对这个视野,还是在这个视野中,都要为了个体性的奇异性这一益处而斗争,而这既是就“我们”而言的,也是因为我们想作为一个“我们”而继续存在。”

页旁数字 102:“他要么成为仆人(工人),要么成为装配工”

页旁数字 103:“工人不再是技术式个体,因为机器形式化了工人的手势(gestes),而工人就这样成了无产阶级,并且在此以前,无产阶级就被成为技术式个体的机器所取代了,其中,技术式个体本身只是仆人。” 这是说把手势全编进机器,就用不着工人干活了,在几个机器之间按按钮就可以——语法化过程。

“西蒙东说,这个“只是”是作为不快而被亲历的,而不快就是弗洛伊德试图思考的缺憾的一个元素。”缺憾是《文明及其缺憾》的缺憾,法语译为 malaise,斯蒂格勒加上技术维度后,称之为存在之不适(mal-etre)。

然后说到,语法化=分析=“对连续体的离散化”,比如拆解纺织的动作这一连续体。

页旁数字 104:“地球(即人类)技术生活”应为“地球上的技术式生命(所谓“人类生命”)”

这里的 revolution 无关行星“公转”,而是螺旋下降中的一个“回转”,而这个螺旋就是一个“炼狱式的”螺旋,越来越熵增的。

页 81:第 1 点的主句大错,还有之后的 pluralité(复多个)有别于第一章中的多样性(diversite);

第 3 点的 .tendance à devenir-un 不是“有变成单一的趋势”,而是第一章提到多次的“生成为一的趋向”,其中总是多(multiple)个趋势。

第 4 点的 metastable 是亚稳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