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细胞生命的礼赞读后感锦集

细胞生命的礼赞读后感锦集

《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本由[美] 刘易斯·托马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细胞生命的礼赞》读后感(一):有点老了

《细胞生命的礼赞》豆瓣8.7,不同版本8.6还有7.3的。坦白说,我觉得这本书7.3的那个评分符合它的质量,因为书出版的年代比较早了,所以很多理念在当下听来就是“唠唠叨叨”了。全书有个致命伤,就是没有主线。唠唠叨叨的说了一大堆现象和作者的所思所想,可是没有很聚焦到让读者明白他想表达什么。可能这么说人美国的院士也不太合适。但的确,这就是一个没什么新意的书。 不过书有一点值得肯定,但是想要发现这个点,我也是通过了很多本其他书才能有体会的。就是在那个年代的时候,刘易斯•托马斯已经有了进化可能不是单一物种自身进化的思想。我之前看很多书以后,也会感觉说生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无时无刻不在于周围的环境产生着互动。这个互动不仅是生物与体外环境,更是生物体内部与外界菌群,病毒等微生物环境的互动。所以少了任何一方去思考进化本身,都略显片面。达尔文的进化论,我觉得不久以后,就会像牛顿定律一样,出现进化论第一定律,进化论第二定律等等。这一点前瞻性,是这本书里模模糊糊体现出来的思想。

《细胞生命的礼赞》读后感(二):个人一点感想

这是我在豆瓣的第一篇?或者第二篇书评。看了很多觉得不好的短评,我想说:

明明是一本很棒的书,不知道为什么有人觉得书一定要罗列理论才叫读到了东西。跟着作者去一趟思想遨游的旅程不好吗?无论是文学性、科普性还是提到的社会学、语言学等等内容,都很有意思啊???本来就是一个散文和随笔,非要以看论文的目的去看吗?心疼这版的译者和编辑。

以下是看到其中某章节的时候(想知道是哪个章的自己去买来看啦!真的很不错啊!)写下的个人流水账(因不具备所谓的文学性):

那些前辈就是鲸鱼,他们陨落于曾经荒芜的人的历史里。而他们留下的思想,则成为了绿洲,供我们这些后面来的“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生长。而后,他们看似已经在时间里成为了沙砾,仍然在以其“化能自养”的方式给新到来的生命提供所需要的营养。当有机物被消耗殆尽,一座珊瑚礁生成了。在这个看似自由的、繁荣的思想国度里,无数的拾荒者和新生命来到这里,他们在此自由活动、繁衍后代,共生在从此以后的每一个时代。而珊瑚礁里那些曾给我们带来奇异感的文学、诗歌…无数人留下的痕迹,仍在时间的海洋里,闪着微光。

以上。杠就是你对。

《细胞生命的礼赞》读后感(三):不太推荐的一本书

《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评分这么高。和《人类群星闪耀时》一样,都让我觉得这只是一个七分的书,但是看到一些评论,和仔细搜索,发现这个版本也真的只有七分,和人类那本书一样,翻译有很大的问题。

中信出版集团的书,为什么会这样,译者也很优秀,所以我总结,应该是我没有慢慢读。

有很多的章节令人印象深刻我读的比较细,有一些章节文字我完全看不进去。我想如果有机会,在看一下别的翻译版本。

《细胞生命的礼赞》读后感(四):2021读书笔记(读后感)2/50

当听到“细胞”这个词时,你会想到什么?

在百度百科中搜索的话,会看到细胞等同于“生物学中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是由众多细胞组成的,但我们看不见也不能实际感受到它们。

那么反过来问,当听到“人类”这个词时,你会想到什么?

你认为人类是地球的主宰吗?相信自己是身体的主人,而流淌在你血液中的那许多细胞不过是为你所用吗?

可能大家很少会去想这些大而无用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

这本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写的书,大致就在探讨细胞与人类、人类与整个地球的关系。身为生物医学方面的专家,作者托马斯以极其谦逊的态度、从极具想象力的角度,看待我们人类这种特殊的存在。

我们以为自己能控制身体,其实各个器官都有它们各自的运作机理,远比在有人出面干涉的时候要表现得好。表面来看,细胞们7*24小时无休止地工作来服务于我们;实质上,它们是借住于人体内在争取着自身的生存和进化。

想一想你生病的时候,你的免疫系统奋力反抗,甚至有点反应过度,使你持续高烧难受,于是你不得不去医院,靠药物来安抚或迷惑自身的免疫系统,以免它们损害了身体里其他功能。

细胞们真的是为了你的健康着想吗?这样看来可能的确不是……

人与自然、与整个地球的关系,也可以类似地反向解读。曾经有人主张,基于人类强大的智能和对工具的灵活利用,人类一定是地球的主人。后来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变多,有人开始反省这种傲慢的态度,理智地检讨说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与其他所有生物平等。实际上许多人类仍然感到高高在上,毕竟在地球上还无法证实另一个与我们智力和功能相当的物种。

这种口舌之战没多大意义,作者索性站到更远的地方,观察了一下整个地球。他大胆提出,也许我们人类正在被地球利用也说不准。或许,地球作为整体也像一颗细胞,也在谋求进化和扩张,我们被赋予了各种特殊的能力,只为了有一天,地球能把自己的基因散播到其他星球去。

大家可以仔细品一品,这种换位思考是不是非常有趣——你以为你赢了,其实只是对方让你觉得你赢了……

再回到医学方面,现代医学究竟对治病有多大作用,这是书中较少被提到的一个话题,但作者着墨不多表达的观点可以说非常精辟。

他认为医学技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被称为“非技术”,它们不涉及干预疾病的根本机制,所以无法治愈疾病,只是帮助病人感觉好一些。大部分治疗手段都属于这一类,而且它们占据如今大部分的医疗成本。

第二层面被称为“半吊子技术”,同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疾病,但可以从其他方面补偿疾病造成的功能缺失,延长病人的生命。比如用于癌症治疗的手术、放射和化疗技术。

第三层面才是真正的技术,能从根本上消灭疾病。它们数量有限,却非常高效,有时甚至随着疾病消失也被人们遗忘了。比如疫苗就是一种真正的医学技术。

说到这里,想起最近读的另一本让人长知识的医学科普读物《新药的故事》(梁贵柏 著),有一章讲抗癌药物,介绍了最新的一种治疗方式就是针对人体免疫系统而非癌细胞本身。理论上来说,健康人体内也存在癌细胞,之所以没有恶化成癌症,是因为免疫系统正确识别并处理了它们。有些癌细胞非常狡猾,能够伪装自己躲过免疫系统侦察,结果发展成疾。那种新型“不抗癌”的癌症治疗方法,被称为肿瘤免疫疗法,则帮助补全人体免疫功能去对抗癌细胞。这应当也算一种真正的医学技术了。

总之,《细胞生命的礼赞》的作者用柔软生动的笔触,把按理来说很难懂的生物医学知识写成了有温度的散文,可读性很强。他在我眼中就像一位世间其他生物的代言人。

其中有这样一段让我读着忍俊不禁的话:

以上。

【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萤灯读书】

《细胞生命的礼赞》读后感(五):细胞视角下的人类生存—《细胞生命的礼赞》(刘易斯·托马斯)阅读随感

原文出自:《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刘易斯·托马斯(Lewis Thomas)

原文字数:1750

网络阅读渠道:微信读书

采购渠道:当当

这是一篇医学人文随笔,出版于1974年。作者刘易斯·托马斯带领我们从细胞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命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开篇“现代人的麻烦在于一直试图将人类与自然脱离。”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人类曾经错判了与自然的关系。

“地球无疑是人类可以想象到的宇宙间最坚韧的膜,死神完全无法涉足,而我们倒是其中柔弱的部分,就像纤毛一样短暂、脆弱。”

时至今日,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保护环境要保护的从来不是地球,而是人类本身。

不过,地球本身是不是坚不可摧,还有待证明。它在宇宙中那巧妙的位置,让人怀疑它到底是被设计的还是偶然成形的?

显然,作者是希望人类能够回到自然的,但人类真的能够回到自然吗?

自然也是大多数人心中的白月光。

但自然是什么呢?农场,山风清泉,鸟语花香?

答案也许都不是,自然是细胞、细菌和病毒构成的环环相扣的生命系统。

所谓细胞生命的礼赞,也许是对现存人类生活的巨大嘲讽吧。

我对自然随笔的感受,是又爱又恨的。

恨是因为,它们在开拓我的见识的过程中,总是将我带向寒凉的苦境。

我爱他,是因为作者那幽默、天马行空的联想。虽然不严谨,但还原了科学的浪漫主义情怀。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将地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单细胞,“我一直试图把地球看作某种有机体······当下我忽而想出了满意的答案:它非常像一个单细胞。“

多么奇妙、富于启发的比喻。地球是一个细胞核,大气层是细胞膜,而我们恰恰生活在这两者之间。

当我跟随这本书思考人类世界的时候,比起对整个人类世界的关注,我更关注这将为我的生活带来什么?

当我们把自己看做一个独立细胞的时候,会带来怎样的启发呢?

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人类的身体构成,人类的身体是由细胞组成,然而“我们并不像过去想当然的那样,由一套套日渐丰富的零件组成。我们是被分享着,租用着,占据着的。“

因为,为我们的肌肉提供能量的线粒体拥有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DNA。

人体内,除了细胞还很多庞大的细菌部落,数量甚至比细胞还要多,这些细菌也同样拥有自己的DNA。

动漫《工作细胞》中,为我们介绍了很多栖居于我们身体中的细菌,奉上一张乳酸菌们的萌照。

我们的人体可以看做是一个整合体,里面住着很多共生关系的生物。

这样看来,也许共享经济这种各取所需的经济形式才最符合自然规律吧。

提到细胞,就不得不提到病毒,它们可以说是一阴一阳,相互伴生的两种基本生命粒子。

”病毒,原先只被人们看作疾病和死亡的介质,如今看来更像是活动的基因······他们也许是一种机制,使新的突变型DNA在我们中间最广泛的流通着“

病毒是创造突变的黑暗使者,它想要改变细胞,完全不在乎细胞的死活。

细胞是组织者,维护者。

病毒是创造者,毁灭者。

在我的联想中,人体是一个细胞核,人所影响的范围则是细胞膜,气场也许是这层膜的一种表现。我并不想将人体看做细胞,人作为一个智能生命,物理限制不足以成为其生命的边界。

如果把人看作是细胞生命系统,那么人最起码可以分成两大类,或者说两种状态,有完好细胞膜的细胞人和没有细胞膜的病毒人。

人从有意识起就在,为自己搭建一个内环境。

这个内环境包括我们的亲人,宠物,盆栽,家里面的蜘蛛,蟑螂,偶尔经过的飞蛾等等。

看看我们居住的房间,里面所有的物品,都是以我们为核心“活着”的。

这个内环境是我们与外在世界的缓冲区,就像汽车的安全气囊一样。

如果条件适宜,我们的细胞膜会越变越大,我们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但就像细胞会遭到病毒侵害一样,人也会遭遇病毒人的蹂躏。

病毒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它必须找到自己的宿主。病毒可以穿破细胞壁进入细胞内部,有的时候它会安静地呆着,有的时候会去给免疫系统做一下陪练,有的时候则会杀死细胞。

将病毒看做一个渣男,会不会很形象,也可以看做是拥有反社会人格的人类。

从细胞角度,我们还可以获得什么启示呢?

首先,我们要启动逆向思考,我们可以把所有细胞生命看作是一个容器,是更小生命的容器。人类可以说是一个中小型的容器吧。

从这个角度,我们会提出一个疑问,这样像套娃一样层层叠叠的生命系统,究竟是在守护什么呢?

直至今日,我们还也无从得知。

但无论守护的是什么,都只能说明生命出现的原因,却无法赋予生命以意义。

就像我们之所以能够出生,是因为父母想要传宗接代,但我们的生命却无法以这个理由而存在。

存在的原因大多数时候无法赋予存在以意义。

我们想吃糖,所以去买,但是超市里面的奶糖、水果糖、软糖等等都有其自身的存在意义。

正如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我们可以理解为人有自由赋予生命意义的权利,这也是人所拥有的最高自由。

在最后,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细胞人的生存策略

1、建立自己的细胞膜

2、扩大细胞膜或者参与更广阔群体的构建

3、随时准备迎接病毒的挑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