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始至终的读后感大全

从始至终的读后感大全

《从始至终》是一本由黎幺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始至终》读后感(一):最为虚假的东西,最为真诚

本书讲述的故事,是宇宙洪荒开始到作者写下这本书为止,一个代表这作者性、旁观者的角色在苍茫的历史之中游历与彳亍。显然的,一种可能的批评就是,探讨问题的方式或者说选择的主题太过抽象,文笔虽然不算是浮华但也是端庄的,全书显然没有那种掏心掏肺的朴素认真,更多的是作为雕刻家的诗人或者作者藏在哲思和意象背后的狡黠。有趣的是,既然选择了这么宏大的命题,同时又选择了抽象化和简约的纲要,书中却仍然不避讳具体的情节和人物事件,原本我期待的是思辩和想象充斥着纸面的远航,是一场文史哲的冒险,结果虽然确实是一场冒险,但更像是悠哉悠哉的小舟上的旅途。

除却对于这类故弄玄虚的表面个人的偏好,其实这种抛弃了具体的情节,又融入个人喜好的具体事物,离开脚踏实地的批判,我们又迎来了更加深刻的讽刺。所谓元小说,我们并不期望什么直指人心的多层嵌套,我们渴望的是真诚。为什么讲述自己真实经历和事件的回忆录或者纪实文学反而给不了这样的真诚呢?因为只有在抛弃了真实的地方,我才能看到作者对于虚假的偏好,而超越真实的对虚假的偏好才是真正的自我能够获得展现的地方。那些人物,他们变换着模样,一会出现,一会又一言不发地消失,这里是真诚的想象的天地。而作为想象中的主人公的名字,也如同配角一样,仿佛此起彼伏的潮水,洗刷着读者的心。

当然,如若你不喜欢这本书,也是很正常的,毕竟在矫揉造作中才能描绘的真诚,不属于所有人。

《从始至终》读后感(二):这就是你要的妙笔生花

这是一部很难评价的作品,或者换一种说法,这是一部很难用好坏评价的作品。他既不是单纯的故事,也不是单纯的道理。所以你没法用叙事的标准去测量,也没法用理性的思辨去分析。

当一个作家满篇哲理的时候,他的作品就变得荒诞了。所以这本书开始是漫不经心的遐想,中间是传世寓言的精彩,结尾就是不可言喻的荒诞。整本书就像一部历史一样,越往后,细节越多想象越少。

作者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写作能力,他可以把无形的东西变有形,把有形的东西变无形。字里行间充满了画面感很强的描写,但有总会有各种熟悉的画面在闪现,虽然是一部想象丰富的作品,却被图像的经验所束缚。感觉作者有无数的经验要转述,有无尽的道理想表达。但如果我们不能经验他人的经验,那么他人的知识也只是虚假的知识。就算是故事中充满了各种隐喻,请不要解读,解读就是亵渎。

写作是一个悖论。就像书中的李杜鄙视读者,视他们为敌人。一方面写作本身是一种自我的表达,与读者无关;另一方面,写作的终点就是为了者读,不然就失去了写作的目的。所以写作就像是把自己剖开来给别人看的过程,他们可能会赞叹、崇敬,但更可能会唾弃、哂笑,最可怕的反而是冷落,比被践踏更可怕。写这篇书评也何尝不是。

故事的最后,诗人的影子在电脑前开始写刚刚读完的故事,从始至终变成了从终至始,像衔尾蛇般陷入了一场无限循环。就像陷入开篇那个悬吊式阎罗殿里,变做拥挤着的争抢投胎的亡魂。既是终点,也是起点。

或许这就是作者的本意?或许这就是作者对读者的一场文字PUA。

总的来说,这一切看来更像是个文字游戏,游戏是一场消遣,消遣就不要讨论意义了了。

《从始至终》读后感(三):唵、荷犀、李杜、歌丁和无名诗人

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不如说这是一场哲学家对语言的反思。

诗人用绝妙的语言勾勒了语言本身从源始到终结的全过程,主人公既是一个直到最后才衰老的神话一般的人物,同时也是对语言认识得最深刻的人,我甚至想把他称为语言本身。

主人公在书里有过几个名字,每个名字代表了语言发展的一个阶段。在没有语言的时候,他是男一世。过了许多年,他拥有了第一个名字“唵”,这是语言诞生之初,是诗人发出的第一个音节,带着源始的混沌感,但它同时又是最富意义的,诗人在那一瞬间想要表达的一切意义都是借由“唵”这个音节得以形成的。这是一个神话的时代,人类对世界的极其有限。作者在前两章的语言表达是我最喜欢的,粗粝的倒错感和蓬勃朝气铺面而来,以至于我不得不时时停下感叹作者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把控。

随着语言的发展,诗人成了“荷犀”,一个史诗时代的诗人。“荷犀”是一个女人为他取的名字,来源于其皮肤冰凉滑腻的触感和身体沉重坚硬的质地。这个时代,语言开始了漫长的发展之旅,它粗糙而富含意义,尽管对于世界的描述,语言常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勉强,但它至少可以用于表达。史诗时代的结束,我想是以英雄的转身作为结束的,悲壮而崇高的世界就此崩塌。

等到语言更加精细化,诗人获得了新的名字“李杜”,这是一个盲眼的预言家给他的,因为诗人乃无根之人,五行缺土缺木。这个时代,语言也许发展到了顶点,毕竟盛极而衰,诗人的名字里,有一部分意义丧失了,李杜两个字,仅有“杜”得到了解释,而“李”已失去了必要的含义。我们完全可以说,如果不是作者需要以李杜来代表这个时代语言的最好水平,那么诗人被称呼为杨杜、林杜也没未尝不可。由于语言意义的丧失,或者说不必代表某种固定的含义,语言所带开的误读将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当叛军将李杜的诗歌解读为宫廷的守卫情况时,荒诞感就此产生。语言本身是无辜的,但误解、荒诞都由此而来,语言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帮凶。

“歌丁”是语言走下坡路的时代。那位为诗人命名的少女说,“歌丁”二字并无意义,只是音节好听。语言已沦为无意义的音节。人类在不停地转述,但或许很早就遗失了语言中重要的东西,所以图书馆中汗牛充栋,但真正的思想却少之又少。

语言真正衰落和破碎的时代,诗人再没有了名字,没有人为他命名。这时候的语言连音节不不必管是否动听了。名字的诗人意识到了语言的无意义,所以他拒绝写作,最后能做的事情也不过是呼吸而已。但沉默,本身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代表的或许是放弃,或许是抗争。但无论如何,真正的语言不再出现,支离破碎的语词必然粉墨登场,如同诗人的影子开始写作,如同阅读者开始写书评,将语言任意打扮。

作为一个阅读者,我已经很久没有认真地读一本虚构作品,想象力寡淡如水,表达能力也迅速衰落,当然很有可能从来没拥有过表达能力这种东西。《从始至终》是我偶然获得的惊喜,这是一本有“核”的小说,无论从结构还是语言上,它都是对传统小说的一种解构。作者以神话一般的想象力和诗歌一样的语言,在如此短的篇幅内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实在是太令人震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