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的读后感大全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的读后感大全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是一本由[日] 田中茂树著作,后浪丨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读后感(一):还能这样

这书一开始把我给看笑了

不过越读越觉得有点道理,打开了我的眼界,还能这样

看完书后,买了根教鞭,让俩娃试用了一下都说“好舒服”。

嗯,舒服就好,现在我是“手拿大棒,言语温柔”。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读后感(二):《让孩子幸福的语言》

读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在育儿领域的应用,哈哈哈。比如第二章,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句话可以断章取意地曲解一下,带着孩子去看世界的时候,不要给他也带上一副已成定规的世界观,同时也要明白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绝对好,也没有什么事时绝对不好,所以孩子一时错误不要斤斤计较,如果这样想的话,也许就更能放开手一些,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本书可以说是对这句话的一个完美诠释。不要过多干预孩子的事情,不要过多评价,不要过多指责,不要过多引导,不要过多干涉,有的家长就是太想有所作为,结果反而害了孩子,就这样无为也许是最好的。行不言之教,这句说也儿童教育的精髓吧,孩子的教育更重要的就是身教。生而不有,这句话也是对待孩子的一个重要态度,生育了它却不占有他,不限制他,不能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也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庸或物品,而是把他当成独立的人去尊重,平等地交流,而这就是这本书作者一直想要努力阐明的。很多家长说,自己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孩子吃我的,喝我的,我成功地培养了他,他就应该听我的,自以为对孩子的成长居功甚伟,这种态度只会让独立意识渐渐增强的孩子们产生反感,而疏远。老子告诉了我们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是以不去”。

我们当然不应该对孩子产生过多的约束,不该逼着他走某条路,但是一个称职的父母又怎能完全不规划一下孩子的未来呢。每个父母都应该通过自己的无形的影响而非强迫的手段去给孩子指出那条你认为最光明的大路,把孩子带到这个路口,至于孩子要不要走,或者要走多远,就看他自己的意愿了。所以我对于作者完全放任孩子自己选择的观点是不赞成的,并且觉得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比如说,有个父母觉得成为钢琴师是最优雅最完美的,那么他就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多让他听听钢琴曲,给他买台钢琴放在家里,让他接受熏陶,至于他要不要成为钢琴师就看孩子自己的选择了,父母只应该设法让孩子热爱上弹钢琴,而不应该强迫孩子学会弹钢琴。如果孩子确实不喜欢弹钢琴而是喜欢画画,那父母怪自己让孩子热爱钢琴的手段不够高明,因而只能放弃让孩子做钢琴家的路,支持孩子学画画。也就是说,父母只能引诱孩子热爱某一东西,而不应该强迫他学会什么东西。

书中一直强调不要责备孩子,要原谅孩子的错,甚至把这种错误的原因归于自己,这似乎是一种宗教式的宽恕,也许只有当有了孩子之后,人们才会学会什么是真正的爱,一种纯洁而高尚的爱,这种爱让我们更喜欢这个世界,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但这种宗教式的宽恕与溺爱之间的分寸如何把握呢?书中所提到的宽恕都是些小毛病而已,作者似乎是基于一中人性本善的基调来谈论的,但我更相信巴甫洛夫的狗,所以当孩子犯了不道德的错误该怎么办呢?冷静地与孩子叫交流,或者用幽默诙谐而委婉地指出来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吧?或许你也可以给孩子讲一个故事而非简单地命令?想象一下,你幼儿园的小朋友偷了同学的糖果,而谁也没有注意到,他得到了糖果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如果他没有得到惩罚,那么这种行为就会越演越烈。你该怎么办?如何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呢?如何让他改正呢?难道不与干涉吗?要打他一顿吗?我是不愿意打孩子的,但如果我说的道理他不听该怎么办?

这是一本即使是没有孩子的青年人看了也觉得很温暖的一部书,而且这种温暖并非虚幻和遥不可及,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得到,如此一想生活中似乎又多了许多阳光与动力。整体感觉到这本书还是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温情。

本书将孩子分为5个部分介绍,首先,要认识到“育儿本身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能够和孩子一起生活、共同成长,对家长来说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福奢侈的事情。”,然后着重介绍在育儿的过程中的一些语言交流,“说教用语”,会剥夺孩子的朝气。而“鼓励用语”,不但可以激发出孩子的活力,而且让家长自己的心情也变得更加轻松。此外,这样的话语还可以引导孩子快乐地走向独立。

然后分五章五个阶段选取典型的生活实例进行讲解,首先在0-3岁的时候,要温柔地对待孩子,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喜欢上这个世界。3-5岁孩子个性初显的时候,家长要懂得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同时要注意不要诱导孩子去取悦家长,也不要用奖励去诱导,让孩子学会做自己,同时也要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要信任孩子的能力。6-8岁孩子开始上学了,父母不能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让他们在家里感觉到足够的轻松,恢复自己的活力和精力。同时作者主张对于孩子学校的事情不给予干涉的原则。同时要懂得放手,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孩子看得见自己的成长,从而培养出一种“无根据”的自信。9-12岁的青春期,注重“交流型会话”,减少“支配型会话”,和孩子冷静平等地交流是很重要的,不责备孩子、不发牢骚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发性,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要让他快乐开心地做事,不要把结果看得太重。13岁以后的教育中也要全面地对孩子给予肯定和支持。

想想自己有一天也会是一个父亲,一想到他会学着我的样子做事,我就更迫切地觉得得完善自己,把自己的坏习惯多改掉一些,要更宽容一些,更幽默一些,更机智一些,更重要的是要更高尚一些,更懂得一些生活的艺术。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读后感(三):怎样说话才能让孩子感到幸福?听听这位教授的意见

“让孩子幸福有什么难的?”“孩子学习方面的事我都顾不过来,哪有时间在乎这一点?”“这位教授是谁呀?我为什么要听他的意见?” 可能大多数父母会投来以上这些问题,但让孩子幸福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这件事也比孩子考上好的大学更为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为大家带来一本亲子沟通书籍——《让孩子幸福的语言》。本书由出生于日本东京,曾担任仁爱大学人类学系心理专业教授,兼任该大学附属心理临床中心主任,现任职于奈良县佐保川诊疗所的田中茂树教授。 让孩子幸福有很多种方式,这里我们只说说其中的一种方式——“能让孩子幸福的语言”,这也是本书的主题。 我们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作为我们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不仅在人际关系中强调它的重要性,而且在亲子关系中也不能轻视。 面对孩子各个成长出现的问题,本书分成了五个章节,每一个章节包含着孩子一定的年龄段所出现的常见状况,这些状况总是让父母们不知所措。不过,作者自己家庭也会同样出现类似的状况,快来看看他是如何解决的吧! 比如本书中提到,当孩子害怕接种疫苗的时候,可能大多数父母会用到这种说教用语,“不要哭哦,我们忍忍就好啦!”。 对于孩子来说,因为他们年龄还小,不理解“为什么我的身体受到了被针扎的疼痛,我还不能哭,还要忍着呢?”而且从生命的生存法则来看,面对危险刺激时,生命会本能的通过躲避、逃跑等方式保护自己。因此,孩子在打疫苗时的哭闹,正是孩子因为天性使然而做出的自我保护。 明白这一点后,作为父母,就能体会孩子在面对父母命令式口吻时,会有怎样的抵触情绪,甚至会感到一丝不安。 那么此时,父母应该怎样说才能让孩子感到幸福呢?“好痛吧,你做的好棒哦!”这句话才是让孩子感到幸福的正确打开方式。 当听到父母说出前半句话的时候,孩子会感觉到父母理解了自己的痛楚,从而亲子关系更加亲密,也会更加信任父母。而后半句话更会鼓励到孩子,这件事并没有那么可怕,我可以面对它! 于是孩子会在这种鼓励的话语下,逐渐从害怕接种疫苗到勉强去面对它,到后期孩子会勇敢的接受它。所以,给孩子一点过渡的时间,让他自己去思考这件事的危险性,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自己会处理的更好。 这就是田中茂树教授给出的能让孩子幸福的语言之一,他想用毕生钻研的心理学和脑科学,以及养育四个调皮捣蛋儿的男孩儿的亲身经历和经验,以一位普普通通父亲的身份,来和各位父母探讨“能让孩子幸福的语言”这个主题。 因此,我看书的过程更像是和一位智慧的父亲在面对面的交流。虽然这些文字由书本这种相对更正式的介质来传递,但丝毫不影响我聆听的心态。 书中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都是用浅显易懂的、温暖的话语来引起各位父母的共鸣。同时又加入了育儿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让人读来既明白了怎么做,又懂得了背后的科学原理,有理有据,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让很多父母非常容易接受。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在儿子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读到过儿子语文老师写的一段话:家长们请珍惜与孩子快乐共处的这段时光吧!光阴易逝,孩子们也终将长大。之后,家庭、事业、梦想会让他们越飞越远,他们便成了家长触碰不到的梦。到那时,家长们才会想到能陪伴在孩子身边,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孩子在成长阶段总会出现这样那样让父母不省心的事,但过了这个阶段,他们又会长大一点,懂事一点。父母要有一颗包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不是什么事都能那么黑白分明的,不要用一种极端的思想去看问题。 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个有关刷牙的故事:文中的父母在面对儿子不刷牙时,可谓是操碎了心,反而使得儿子心里留下了被强迫的阴影,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转化成了成年人不理解的打别的小朋友或者砸东西的“问题行为”。这样看来究竟是一段时期的不愿意刷牙重要,还是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问题重要呢? 因此在面对孩子不刷牙的时候,父母不要总是说“不刷牙会长蛀牙哟!”因为小孩子根本不太懂蛀牙是什么概念,他只会觉得刷牙会麻烦,尤其每天刷两次的话更麻烦,有时牙膏的味道特别刺激,也会让他拒绝刷牙。如果能改成“刷牙真麻烦呢!”这种理解的话语,孩子会慢慢放松抵触情绪,可能会尝试着刷一次、两次、三次…… 因此,爱孩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多用一用书中的幸福语言。 对于书中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为什么在书店中,各种育儿书籍封面几乎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各种技能?为什么没有一本书上写着“如何让孩子幸福”“如何让孩子高兴”? 我们过于在乎孩子的未来,却忽略了未来之前,也就是孩子的当下。当下的他们爱笑吗?当下的他们开心吗?这些不重要吗?不,与孩子能否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同等重要!只因这一点没有被排在父母的期望清单中,所以被忽略了。孩子们没有快乐的童年,又怎么会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呢?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读后感(四):说啥孩子都不听,心理学家说解开亲子沟通的结,学会这一招就够了

朋友抱怨说,孩子才10岁却越来越叛逆,经常一言不合就吵架,母子俩的关系就如剑拔弩张。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大部分原因是我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粗暴简单的沟通,生硬难听的语言,只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亲子关系越走越远。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里说,亲子沟通有一把钥匙,这把钥匙掌握在父母手中,亲子间是否能够顺利沟通,取决于父母用什么样的语言。

那究竟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呢?

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把说教用语,改成鼓励用语。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的作者是田中茂树,他是一个临床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育儿问题,他有4个儿子,这本书是他根据自己多年临床所接触的案例和育儿经验所写。

他说育儿之所以成为棘手的问题,原因在于父母太过功利,只关注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想着如何将现在不满意的状态变成我们期待的那样,所以才会让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都焦虑又辛苦。

那如何才能轻松育儿呢?

田中茂树认为,只要转变一个观念,这个观念就是把“必须培养出优秀成功的孩子”,转变成“这孩子什么时候会成长到下一阶段呢?”就能把焦虑变成期待,把辛苦疲惫的场景变成温馨幸福的瞬间。

书中具体介绍了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例举了从婴儿时期到初中阶段,共29个常见的生活场景,并对比介绍了说教用语和鼓励用语。

我们从中挑选几个来看看。

场景一:孩子害怕打针

前不久,带孩子去打预防针,在社康门口,一个5岁左右的男孩,哭着用手扣住大门,死活不肯进去。

妈妈说:“不要哭,忍忍就好了!”

爸爸则劈头盖脸地骂:“你是男子汉,哭哭啼啼的,像什么话!”

但父母的说教,并没有让男孩妥协,他反而哭得更厉害了。

田中茂树建议,遇到孩子打针害怕哭闹的情况,把说教用语:“不要哭,忍忍就好!”改成鼓励用语:“好痛吧!你做得真棒!”

对于大人来说,打个预防针,就像被蚂蚁扎一下而已,没什么大不了。

但白大褂,尖尖的针头,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却是一件恐惧的事情,当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承认打针会疼的事实,自然就拉近了和孩子的关系。

吉拉德曾说:“当你认为别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样重要时,气氛才会融洽。”

场景二:磨磨蹭蹭不写作业

孩子写作业,对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一个世纪难题,在小区里,经常能听到一些妈妈歇斯底里地吼孩子,可任凭老母亲吼破喉咙,有些孩子就是盯着电视机一动不动,或者慢吞吞地写,让人气得跺脚,却又无计可施。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呢?

只要把说教用语:“作业写完了吗?”改成鼓励用语:“什么时候提醒你比较好?”

用商量而不是命令的语气和孩子沟通,为了不让孩子得寸进尺,说要再看2个小时,或者更久,我们可以给他们设置两个可选项,比如再看10分钟,或者15分钟。

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和父母的关系是平等的,他就不会执拗的和父母对着干,就会从中选择一个,并遵守约定,看完后自觉写作业,并提高效率。

场景三:孩子迷茫不上进

在热播剧《小舍得》里,南建龙说:“为孩子奔,那就是为了往前奔”。

许多父母哪怕放弃工作,放弃自己,拼了命,也一定要让孩子上个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

但很多孩子,却越来越像空心人,他们生活优渥,自身资质出众,是大家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他们却感觉不到幸福,还经常觉得内心空洞,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全靠父母推着老师牵着。

父母提供的物质越来越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乏,这背后的根源是孩子没有自驱力。

一个没有内驱力的孩子,一旦父母停止鸡娃,或者让他们独自面对困难,需要自己做决策时,他们就无法跨越难关,产生迷茫。

当孩子迷茫无助的时候,刚好是我们表达爱意的时机,不要和孩子说教说:“你只要考上XX初中(高中,大学)......”就行了,

而是用鼓励用语:“辛苦啦!你好像在烦恼呢!”

当孩子感觉迷茫时,让他们暂停休息,好好思考自己内心的愿望与未来的人生。作为父母只需要做好一个听众,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学习成绩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习,升学,工作的目的,都是让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活出真正的自己。

每个孩子生来就有为求生存,谋幸福而努力的本能,愉快地期待孩子自身的成长,以及孩子靠自己达成目标的心态,会帮助我们减少焦虑,增添喜悦。

亲子沟通的关键在于用心,用爱,用鼓励的言语打开孩子的心扉,不是披着“为你好的”外衣用批评打压孩子,用指责表达爱。

用《让孩子幸福的语言》和他们沟通,能帮他们从挫折中,明白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学会解决问题,建立自信,引导他们快乐地走向独立,用自己反思探索到的答案,去寻找幸福和开拓人生。

孩子跟在我们后面追着叫爸爸妈妈的日子,很快就会成为让我们怀恋的时光。

这些幸福片刻,将会成为孩子未来人生的储蓄,它会让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保持乐观的态度,即使陷入绝境,精疲力竭,也相信自己总会有办法解决,请珍惜和孩子相处短暂的日子吧。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读后感(五):夏君山怒斥女儿学习不上心,父母的话语里藏着孩子的幸福

最近看《小舍得》,语言就像一把把利剑,能够句句扎人心。夏君山和南俪看到欢欢和别人家孩子的差距之后,也开始考虑着怎样提高欢欢的学习成绩。想不到,学习真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不愿意做,就算父母拼尽了全力,也是等于零。夏君山没有送欢欢去校外辅导班,而是选择自己在家辅导,从周一到周四每天下班之后赶回家辅导欢欢作业。

只是,没想到欢欢一个下午的时间只完成了半张卷子还错误百出,搞得夏君山火冒三丈,直接怒斥女儿:“合着我周一到周四,每天给你一遍讲的题,全白讲了,是不是?”“别哭啊,哭有什么用啊?你这一下午都感什么了?”……溢出屏幕的愤怒和大声的呵斥,让欢欢哭得稀里哗啦,甚至哭到吐。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真的比比皆是,辅导作业确实是一件让人崩溃的事情,愤怒之下口不择言也是生活中真实的表现。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急躁情绪会让他们痛苦,缺乏安全感。

曾在日本专攻fMRI高次脑机能研究与失语、健忘等高次脑机能障碍的田中龙树在他的《让孩子幸福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所谓‘说教用语’是父母认为这是为孩子好,脱口而出的话,但实质是家长为了让自己安心而说出的话。这些‘说教用语’会剥夺孩子的朝气。”

作为一直研究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的专家,田中龙树根据自己20年来从事心理咨询和养育4个孩子的经验,切入“育儿焦虑”这一现实家庭问题,从“父母如何让孩子感到幸福”和“父母如何在育儿中体验到幸福”两个方面入手,选取生活中常见的29个场景,对比介绍了“说教用语”与“鼓励用语”,以此鼓励父母改善亲子沟通方式,实现轻松育儿。

这本书一上市就广受好评,位居亚马逊日本儿童心理类畅销榜第5,是日本读者眼中改善亲子沟通的一剂良方,让无数父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语言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从而有意识地改变和孩子说话的语言,让沟通更轻松愉快。

那么到底要如何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孩子相处呢?作者在书中指出,珍惜和孩子相处的短暂时光,毕竟孩子在身边的日子真的很短。

女儿十一岁的时候去了私立寄宿学校,每周回家一趟或者我们去学校探望她。一开始,女儿很不习惯,从我们离开的周日下午就盼着下一周的周五快点到来,时不时的也会在中途打来电话报告自己在学校的表现,而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父母的依赖和思念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融入到寄宿学校这个新的环境里,对父母的思念和依赖逐渐减少,现在一个月回一次家已经觉得是很正常的事情,有时候和我们吵了架,还会冲口而出“下次归宿假我也不回家了”,听得老母亲我心有戚戚。

这样的生活在我的周围蔓延,很多孩子在初中就进入了私立寄宿学校,一周回一次家或者一个月回一次家,年轻的父母们早早地过上了“空巢老人”的生活

。刚开始还能够轻松地享受自己难得的悠闲时光,渐渐地便觉得了空虚和失落。没有孩子围绕的日子变得绵长而寂寥,那些记忆中和孩子的相处时光变得美好而清晰。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作者在书中倡导大家珍惜和孩子相处的短暂时光,了解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当孩子面对现实中的困难而感到不知所措的时候,正是我们父母表达爱意的时候,正是我们将辛苦疲惫的场景转换为温馨幸福的时候。

作者把全书分为五章,选取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五个年龄段的29个生活场景,从孩子0-3岁与这个世界初次相遇到孩子13岁以上,和父母开始分离,每一个场景都是生活中你我他参加遇到过或者看见过的,真实得让人仿佛在看电视剧。

比如在第4章9-12岁青春期开始一章中孩子磨磨蹭蹭不做作业,不正是文章前面提到的《小舍得》里夏君山怒斥女儿的场景吗?这样的场景曾经让无数的家长崩溃,评论区里一众的感同身受的父母。“和我儿子一模一样”“仿佛看到自家孩子”“一比较我女儿真实乖宝宝”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事后,夏君山也在反省自己,自责自己不应该朝着女儿发火,因为这样也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让孩子受到了伤害。语言是一把双刃剑,说得好,能够抚慰人心,激人上进;说得不好,则会伤人心,扎人身。毕竟,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那孩子磨磨蹭蹭不做作业的时候,要怎么说呢?作者在书中建议把“作业做完了吗?”换成“什么时候提醒你比较好呢?”因为不责备孩子、不发牢骚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发性。

书中提到一对小学五年级的母子,每天写作业时都会爆发亲子大战,自从母亲学会转换心态,把“作业做完了吗”的询问和责备换成“什么时候提醒你比较好呢”的商量语气之后,孩子反而在两周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但主动自觉地学习,还很周到地提醒母亲以后要提醒他及时做作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起让孩子默默听从父母的责备,勉强开始写作业,这种商量性的“交涉”会让孩子受益很多,而且亲子之间也不会出现让人讨厌的气氛,更不会出现自责、懊恼和伤害。

“祸从口出”,一个人管好自己的嘴就是管好自己的人生;一个父母管好自己的嘴就是管好一家人的幸福。对孩子好好说话吧,在你的话语里藏着孩子的幸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