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相约博物馆》读后感摘抄

《相约博物馆》读后感摘抄

《相约博物馆》是一本由[英]安妮·扬森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0-7,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相约博物馆》读后感(一):彼此被看到和看到彼此

书扉页简介“一个普通农妇,一个博物馆馆长,两个毫无交集的人因一场意外的通信而产生了悠长而奇异的连接,在作者舒缓、深沉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正彼此理解的可能。”比起这里的奇异、深沉、理解,我更觉得这是两个各自过了大半辈子一地鸡毛的普通人通过书信唠嗑,在这个唠嗑的过程中彼此被看到和看到彼此,深度共情的连结当然也收获了对过往伤痛的治愈和坚定了继续往前的勇气。

看到这样的字句让貌似淡定(不肯承认)中年危机的我看的直捂胸口。

用书信体搭建两个完全不同的主人公角色各自的人生,故事塑造的真实感就是读完完全不相信这是虚构出来的。书的作者写这本书之前是一名汽车工程师,这是她退休后的第一部作品。这样丰富的人生轨迹大概也是书内容能够写的如此入世的原因之一吧。

《相约博物馆》读后感(二):相约博物馆

没有想到《相约博物馆》给我带来这么多阅读体验。

机缘巧合吧 ,翻开这本书。

于是蒂娜和安德斯的来信陪我度过了很多美好的阅读时光,我读得很慢,还作了不少笔记,因为他们的对话(书信中的对话)不时地会触动我。

我其实一直很钦佩蒂娜一直保存着去寻找托兰人的冲动,以及提笔写信的勇气。琐碎的农场生活,圣诞前忙碌着给火鸡拔毛,年复一年的播种和收获,似乎和探寻博物馆,寻找托兰人似乎一点儿也没有关系。但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人不但需要柴米油盐酱醋,还需要诗和远方,才能在把琐碎的日子过成似水年华。

我有点羡慕蒂娜和安德斯,通过书信,两个不曾相识的人可以倾心交谈,把生活里的不如意碾碎了,成为一种佐加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的香料,也许就是这么一点点,就会让每天的日子不一样,等信读信和写信让日子变得有所期盼。

很沉浸在他们絮絮叨叨的书信往来中,竟然忽视了蒂娜的生活的压抑,所以读到蒂娜的老公出轨,还有点儿意外。而蒂娜对自己和安德斯的这种无话不谈相谈甚欢的反思,也很真实。作为共谋的婚姻,也不该任凭时光无趣地溜走,在习惯的大房子和生活节奏里终老吧。书信里的故事写得那么行云流水,交流的不止是爱情、还有友情、艺术、亲情等等,故事是开放式的结尾,蒂娜选择脱离原来的生活,安德斯在博物馆等待。

《相约博物馆》读后感(三):全书

在书店的一角发现了它,名字有一股熟悉感,就拿过来看了。白天看完了。总体感觉还不错,54封书信往来,感情真挚,也引人深思,对人生的思考。

刚拿到手里翻读了几页,感觉一般,主要是受到查令街八十四号的影响,感觉形式一样,没什么新意,后来逐渐进入情节,渐入佳境,发现了她的美。

书信以蒂娜写给教授的信为始,以所谓安德斯的等待她光临博物馆为止。书信的内容主要围绕两人生活的交流和琐事的分享,表明生活态度。一边是在东英吉利的农家妇人蒂娜,另一边是丹麦某博物馆的馆长。两个人连接起来的纽带,是蒂娜心情复杂时写给教授的信(收到回信后才知道教授去世)。

第一封信以蒂娜的问题为开始,安德斯极其理性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实际上,蒂娜也不是需要这些答案,只是她无形中情绪的释放。蒂娜分享了关于托兰人的想法,实地去营地的夙愿,引出来好盆友贝蒂,贝蒂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自己和贝蒂的约定,自己婚后生活,房子装置,去营地的经历,寄羽毛,农家生活的日常事务,孩子们等;

同样的,安德斯分享了自己的工作,单调的生活,妻子去世的原因,家庭,房屋装置,孩子们及即将成为外公等等。

故事的转折在于,蒂娜从女儿那里探访回来,发现了丈夫的出轨,(其实前文也有铺垫,因为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己的解决方式及追求自己的生活,而安德斯也希望蒂娜走出阴影,来拜访博物馆。

虽然是平凡的琐事,信的内容展示了人们对自我生活的追求,也启发我去思考以后的生活,不要等年迈了再去做任何无用的悔恨。

会继续阅读,继续锻炼~

《相约博物馆》读后感(四):“只要掉头回去,总能看到原先没能发现的果实”

当人到中年,是否还能改变自己原本的生活,或者说,有勇气去尝试改变。

故事的开始,他们是遥远的博物馆馆长和一生囿于田地的农妇,他日复一日的看守着禁锢在死亡状态的托兰人,她从很多年前便向往着离开家乡去看一眼平静安宁的托兰人。因为一场意外的通信,开始靠近,由倾听到好奇最后共鸣,最初她说,“我写信给您是为了搞清楚我自己的想法”,最后她说,“给你写信变成了我没有去看托兰人却看到了托兰人的方式”。人与人的距离有时与空间和经历无关,跨过丹麦和英国的距离,跨过书桌前厚厚的文献和田地里昂扬着巡逻的鸡,收到你的信都让我在人满为患中不感到孤单。

很久没有用纸笔给别人写过信,也没有认真组织长篇文字,对着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不像初高中时,卡着一条短信最大字数反复修改内容,现在一个字,一个标点,一个表情都可以单独挥霍。读完整本书就是读完了几十封信,好像也同时接收到了几十份书写时沉甸甸的心意,弥足珍贵。

一个年过半百的乡间妇人时什么样子的呢,照看着一大家子子孙,对家里零碎的收纳位置了如指掌,未曾踏出过熟悉的几亩农田,每日只是昨日的重复,在等待着也许明天也许后天的终点到来,这是她。年少时便想去看一眼遥远国度博物馆里的一件陈列品,听完音乐会好像感受到生命在波动却不敢和别人说,在长途火车上为素未谋面的朋友钩织毛线小熊,收拾行囊告别过去勇敢去寻找之前错过的果实,这也是她。人不能被定义,人生亦然,今天永远是余生的第一天。

一个独居的博物馆馆长是什么样子的呢,刻板的言行举止中默默消化妻子离世的悲伤,又在每个下班回家的黑暗中回忆自己未能做到的挽救,日子平静的安详的,好像自己也已经追随而去了。他的尊重不仅改变了他人的人生,也在过程中完成了自我救赎。改变生活有什么可怕的呢,如果身后的果实仍在,那就回头去采。

从上学到上班,人与人之间奇妙的氛围和火花总能吸引我,与陌生人建立信任并分享心情的过程充满未知又格外迷人。总是要多点信心,对自己,对陌生人,也对我们的相遇,每一份契机都来源于你最初没有拒绝的那双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