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100字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100字

《中国人史纲》是一本由柏杨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850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202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从远古传说写到了清灭亡,跨越段很长,白话的史书第一次看,也就从一个文人眼中看见的历史,中国方块字的魅力,致使多次战争和分裂也没有分割方块字,中国的文化也就没有中断,春秋诸子百家真的是文化的的进步,百家思想一直影响到到现今,只是明、清各种集权专政导致了后来的发展吧,清朝我们一直说割地赔款,历史角度得看没有清朝我们的疆域或许比较现在还小,不得不承认明皇帝的荒诞和清皇帝的勤奋,但制度不行,终归化作历史。最后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年,褒贬不一,但已经深深的植入了中国人骨子里。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二):中国人

《中国人史纲》 2021-43 一本书,从神话时代讲到19世纪末,串起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通读完后收获还是蛮多的,以前对历史的认知都是一个个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颗颗的小珠子,相互独立,没法联系起来,而这本书用一根时间的线,把这些珠子一个一个地串了起来。有了这根线就有了前因后果的对照,之前对故事里面很多难以理解人和事也就了然了。以时间为线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它可以填补历史的黑洞,在历史教科书里,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带过了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在印象中,唐朝就只有盛唐和安史之乱,然后就直接跳到了宋朝,中间的一百多年就只有四个字:藩镇割据。本书的时间链条把这一百多年黑洞洞的历史给弥补上了。 大家都说,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历史更像是一个个危险警号牌,无数王朝的用它的兴衰为历史的长河标明了危险的湍流和暗礁,使得今人得以免入前人的歧途,虽然新的航道可能更危险,但这至少为后人探明了一块新的区域。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三):短评写不下

读史书不由得让人思考如今,我们每一天都在见证历史,历史又会如何评价当今这个时代呢?

纵观中华民族4000余年的文明,如今这个时代是生产力最为发达、物质最为丰富的时代。

这个时代是属于互联网时代,4g普及之后美团、滴滴这些企业无疑使生活更加便捷。在不久的将来5g普及物联网、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智能交通、智能城市,区块链、元宇宙相信也将在本世纪登场。

科技的发展及人民素质的提升,当今社会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评价也不为过。但是处在和平盛世下的我们究竟幸福吗?未必。

如今这个时代也是物欲横流,充斥焦虑、浮躁的时代。我也经常在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如今这种时代特征。我的答案是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太快了,而精神文化建设则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

今天听了集团组织的一个艺术讲座,演讲人用了一个词我觉得更加贴切———感性素质。“这些年中国文化教育主要强调的有用,培养了很多思维缜密、逻辑严谨的理性人才。而国民感性素质低下,感受不到美、观察不到质地、体会不到幸福,所以造就了如今穷得只剩钱的时代。”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四):《中国人史纲》读后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两周读完了,感觉像是跟随柏杨的笔做了一次时空旅行。在通史类书籍里这部带给我的阅读感很好: (一)语言通俗易懂没有故作高深,文章无匠气,更没有通篇累牍的史料堆砌。深入浅出,尤为难得。 (二)开篇先从中国的地理谈起,别开生面。全书也是兼顾地理在谈历史,本来史地就是不分家的。读起来代入感和逻辑感更强。最后几章我几乎是对照着《中国历史地图集》读完的。尤其是明清时代疆域的变化,描写细致且精彩。更加深了通过地理来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 (三)每章之后的中西对比,横向时间轴线索清晰,大事一览无馀,提升了全书的高度和全面性。读到十四世纪之后越发沉重,对比欧洲同时代的科学发展和人权解放。中国还在自己划定的圈子里继续打滚,不禁让人惋惜。情感慢慢凝结,直到最后一章十九世纪全书终于八国联军侵华全部爆发(最后一章我单独用了一天才看完),感叹祖国命运多舛的同时也更加为如今的华夏民族自强精神而自豪。

(四)相对于现在很多人对清朝的批判,柏杨却把着眼点放在了明朝,对比同时期的文艺复兴和英国《大宪章》的通过,明朝的特务政治和八股取士彻底锁住了中国文化自我反省和升级的脚步,再拒绝接受学习新生事物下,一步一步使得我们落后于世界。清朝虽然在疆域上颇有建树,但政治建设上反而变本加厉,权力越发集中,人权越发被忽略,精神桎楛越发沉重。既得利益集团空前强大,已经强大到必须用外力才能给予摧毁的程度。持续几代的文字狱彻底打断了读书人的精神脊梁,最后也自食其果,近代的战败和大变革也是可以预见到的。感觉柏杨对大明的评价有些失于主观,但也可算是一家之言。

(五)在最后谈一下我认为书中最重要和让我感触最深的部分。柏杨在书中给予了普罗大众更多的人文关怀。对于很多历史书上“只讲一半”的事件做了立体说明,再权力斗争和逐鹿天下的同时,百姓的牺牲和付出的代价最为沉痛,也最微不足道。一次次“雄才大略”和“朝代更迭”,伴随着也是无数家庭的支离破碎。远击匈奴掏空的大汉百姓,五胡乱华一串国号背后是无数百姓的累累白骨,还有大运河水里腿上生蛆的民夫,大唐借兵回纥收复两都后面对回纥屠刀下的居民,明末大旱下被遗弃以粪便为食的幼童,迁居南洋却被肆意屠杀的侨胞…史书上的寥寥数语对人民确是无法言说的锥心之痛!在这部书里,柏杨为我们打开了一面窗户。某种程度来说,这才是这部书最珍贵的部分。

最后以张养浩的潼关怀古作为结尾: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史纲”之名,当之无愧!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五):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这是一篇相对较长的巨著,从盘古开天地说到大清亡了,其间上下五千年,都被作者囊括其中。其中有一笔带过的朝代(三国),也有浓墨重彩的部分(金女真的灭亡)。很久没有看到让我欲罢不能的历史书了,要不就是浅尝辄止,没有史观的厕所读物(历史的温度)系列;要不就是晦涩难懂的《左传》。柏杨先生能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说的这么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并且亮出自己的史学观点,的确让人不的不佩服。 这本书最让我喜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作者鲜明的史观,完全给了我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一般的历史书都是站在整个文明的进程或者帝王将相的角度去评判,然而,柏杨的这本书却是从一个个体,特别是无权无势的个体去评判。论你秦皇汉武,在一节平民看来都不是个好皇帝,被作者骂的狗血淋头。穷兵黩武,苦的都是一介百姓,或妻离子散,或客死异乡。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一本充满人文情怀的史书,让人感受到人性光辉和善良。小时候从未对历史感兴趣, 对于历史的了解也是完全来自于课本,可是越长大对于历史越感兴趣。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此言非虚。成王败寇,历史是为成王们做的功德簿,但是总有一些人会愿意帮我们扯去纷繁的外衣,让我一窥究竟,我想,柏杨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喜欢历史是因为越了解历史就越发现人类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过程,虽然我们的科技和知识不断进步,人性却从未改变,所以历史的某个瞬间,完全可能找到相似的时间历史事件。看清本质,可能就能帮我们了解世界的发展,看清未来。 第二,这本书虽说是编年体,却不是按照中国年号来的。以前学历史,最痛苦的莫过于那恼人的年号,‘嘉庆年间’,‘永乐年间’,想想中国人真是把溜须拍马做到了极致,这一个个年号,除了让皇帝老儿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名留青史之外,真是毫无用处可言,还损耗我等的脑细胞。这本书完全按照公元纪年,帮我清楚梳理出了各个朝代的先后顺序,更让我对历史有了深刻认知。小时候被年代表,总觉得每个朝代之间有鲜明的界限,唐宋元明清,一个跟着一个,像4*100米接力,一个下场才能换来另一个上场,然而,历史远比这个要复杂,每个风雨飘摇的末代王朝都是群狼环伺,各种政权粉墨登场。不到它强盛统一,你也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霸主。其次,每说一个章节,作者总是在后面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对比。这种横向的对比,很能看出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特别是欧洲)的发展路径。最直观的感受是,1300年前,中国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一路狂飙,文化科技经济都是世界之最,万国来朝的唐朝更是见证了我们的辉煌。可是在1300后,欧洲开始了文艺复兴,解放人性,开拓大脑,建立起优秀的制度。而中国,却像个缠上脚布的老太太,把自己控制在封建制度的牢笼里,无所不用其极的防范民众,从明朝的东西厂,锦衣卫,到清朝的文字狱,无不是加强集权的手腕。殊不知,日防夜防,防不了外国列强。国弱则挨打,虽然以前觉得近代史就是一段屈辱史,那种被列强瓜分,被日本侵略的屈辱,让我不忍卒读。现在高屋建瓴的看,这个过程其实是百里无一害的过程,就像外科手术,只有去其腐肉,才能置死地而后生。法国大革命还要把皇帝送上断头台呢。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不流血不被激励的情况下走上康庄大道。 第三,最喜欢这个书里的各种小故事,从苏武牧羊,到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最后到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特别是作者完成此书的时候正在台湾坐牢,能够在牢狱里没有文献的情况下完成这部巨著,作者知识储备之完善着实让人叹服。同时作者寓庄于谐,经常骂人的语句,让我忍俊不禁,什么封建礼教,程朱理学就是一个酱缸,让人一进去就黑乎乎,恶心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