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杜甫》的读后感大全

《杜甫》的读后感大全

《杜甫》是一本由洪业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4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杜甫》读后感(一):诗圣杜甫

花了一个多通宵读完,老一辈学者治学严谨,令人叹服。 本书有观点,有论据,值得一读再读。少年时喜欢李白,这两年慢慢开始喜欢东坡,特别是杜甫,除了他诗歌本身的魅力以外,还喜欢他年青时的狂傲自信,中年后民胞物与、济世爱民的人文情怀,于是先后读了数本关于杜甫杜诗的专著。洪业先生研究杜甫的时候正值抗战期间,“国破山河在”,政之腐败,官之贪婪,民之涂炭,杜甫的诗让他产生了强烈的精神上的共鸣。 在杜甫杜诗研究上中洪业先生倾注了大量心血,虽未能著成新版《杜诗校注》,终为憾事。这本书是他生平唯一专著,书中以唐帝国由盛及衰的历史为背景,通过大量引证、对比和阐释这位伟大诗人的374首诗篇,详尽地讲述了这位诗圣伟大的一生。 何为“诗圣”?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至情至义并有至文以发表才算是圣人。至情是什么?一往情深而不愆于义才算是至情。情义洽合无间就是至情,也是至义。情中的要素是“为他”。义中的要素是“克己”。 借用洪先生父亲的话,杜甫“其人也,天假其时,则显;运命未济,亦不衰。” 这版中文译本的唯一的不足就是译者的“翻译腔”,比如多用被动语态,这本是英文常用习惯,但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还有动宾搭配不妥,官职翻译不准确,不符合汉语习惯。不过比起这本书的内涵,也可以体谅了。

《杜甫》读后感(二):爱他,就为他写书

算上发呆、走神的时间,16个小时,总算将这本杜甫的传记看完。 洪业先生以“吃我安利”的气势洋洋洒洒地将杜甫的一生挥之笔下。我是带着“一个人难道一辈子都是焦灼痛苦的吗”这样一个疑问来阅读的,洪业先生则给了我这样一个回答,他说父亲告诉他: “你说杜甫一生得意的时候少,倒霉的时候多;欢乐喜笑的声音少,叹息呻吟的声音多;这也是对的。不过人生的际遇离合大多半是不受个人支配的。杜甫在痛苦的处境中,还勉为常人之所难,这是可学的。这样地为人,走了运,当然会成功;倒霉了也不至于失败。” 我感慨杜甫命运的颠沛流离,更敬佩他一生奉行“人皆可为尧舜”的信念,更痴迷于他诗歌的真挚与动人。“艺术的创作甘苦,是互相关联的”,只有真正出于真情实感的诗句才能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而这共鸣能打破一千多年的时空,它赤裸裸、血淋淋、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又悄无声息地钻进皮肤,融进骨血,最后化成热泪冲出眼眶。 杜甫究竟是谁?他到底写了些什么?还是用洪业先生的话作解答: “他是孝子,是慈父,是慷慨的兄长,是忠诚的丈夫,是可信的朋友,是守职的官员,是心系家邦的国民。他不但秉性善良,而且心存智慧。他对文学和历史有着深入的研习,得以理解人类本性的力量和脆弱,领会政治的正大光明与肮脏龌龊。” 他是活在我们心里的朋友

《杜甫》读后感(三):读诗,读史

非常严谨细致的一本传记历史专著。

原著为英文写成又翻译成汉语,所以翻译腔在所难免。作者几乎不带个人感情的,只述不评,用大量的史实和文献对比考证的杜甫的生平,按照时间线把杜甫一生穿起来,同时也按照年代顺序选编了两百余首诗,严谨较真,让人感受到了一名真正学者专家的专业素养和情怀。

对于杜甫,真就是“史诗”二字。读他的诗,不是在读诗,更是在读那段历史,如三吏三别等。特别是755年安史之乱,本来只是的含含糊糊的映像,读完这本书就有了基本概念框架。

对于诗来说,对杜甫确实爱不起来。更喜欢的是李白的浪漫。天马行空的想象,诗体的不拘一格。韵律的朗朗上口。或者李商隐的情爱缠绵、幽微的小情绪。杜甫太苦,太压制,只剩“致君尧舜上”“老妇逾墙走”。此外,对于诗词韵律一直没搞懂,感觉杜甫词句虽然很精致,但总不够押韵、读起来不够“过瘾”。

2013年去成都游览杜甫草堂,还记得那天游人稀少,加之天阴微雨,徜徉于院内,细细感受感受小桥流水花木的韵味,再细细品味几首杜诗,真是惬意啊!还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旅游纪念品,一根黄花梨书签,45元。

刚好手头有新买的《弃长安》《诗词韵律》,前者讲安史之乱的长安,后者讲韵律,希望读完后能有新感受。

《杜甫》读后感(四):「我的生活失去了連續性。」

這些天重讀杜詩時屢屢落淚,僅僅用“心懷天下”來形容這位詩人實在太粗疏、太空洞。杜甫的共情和敏感包容了芸芸眾生,上至王侯,下至災民,我實在難以想像他如何能做到始終如此堅定地睜開眼睛去正視與體驗這一切——詩人分明比任何人都清楚萬事徒勞的輪迴,以及悲劇將熄、很快又會被喚醒的咒詛。哪怕是千百年後的我都不忍細想各種苦痛,而杜甫幾乎把它們用筆刻入了自己的骨髓。另,這段時間一直在思考為何絕大多數國人對詩歌總是如此疏遠,現在有了一個小小的猜想:讀中小學時,課本僅僅教給孩子們某首詩“講了什麼故事”“有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於是年幼的閱讀者們早早地習慣了對“正確答案”的期許,以及理所當然地認為詩歌總要有些能清清楚楚說明白的意義。可這樣的想法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與詩歌的真正價值背道而馳。以本書的主角杜甫為例,過去我大多數時候都僅關注他宏大悲劇的那一面,但這次順著洪業梳理的時間線一路走下來,終於發現此前的思考還是太被淺層次的“意義”所牽絆。不少亂世面前的杜詩,都將日常極小的歡欣與國土的崩塌並置成同一個裝置,搖搖欲墜、一觸及倒。譬如子美在蜀地時的數首贈客詩,柳下泛舟、帳前會友,這些人生樂事通通被懸掛在飄搖的兵荒馬亂之上,只要詩人稍作停頓,歡笑便將在瞬間墮入無盡深淵。對此刻的我來說,這樣的悲哀甚至比從頭到尾皆是血淚的控訴更令人痛心:最平凡的生活成了需要反覆玩賞的奇珍異寶,你分明日夜聽到遠方兵馬干戈,卻仍只能無能為力地盤玩著手中最後一點人生樂事。過去,現在,將來,哪一次悲劇不曾如此重演呢。

《杜甫》读后感(五):竹报平安

诗歌真正能达成的价值,在于对某种普遍人性情感的尖锐新鲜的同体点睛而并不在于顺滑的普世性说教。比如秋高风怒号,茅草四散的萧索无力心境。群童所欺,以忍能、对面、公然、唇焦口燥述出毫不遮掩的苍惶感。又如风定 漠漠、似铁、屋漏、未断的以体入物。这种预言不得、阙然内卷、无可发遣的狼狈的诚实。比耀武扬威的成功学更深入人心的褶皱。 以高风激发超越性的天之怒气;以卷、飞入世,屋顶 、江、长林稍、沉塘坳打开自然空间;然后进入人间,先触及群童与老者,茅草黄白焦脆,口舌亦然,以叹息收风暴之尾则定。由竹色青绿过渡,转向昏黑,感情与色彩一并过渡,由干燥转向湿冷,由轻盈转向铁之沉重,由长林稍转向沉塘坳。 风无由来,中和以无由来之愿。能使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自然是在这天地人的感通中,在无穷尽的二元相生中,在愤怒、哀叹、呜呼祈祷中,用情感挡在破碎的普遍性命运之前,生吞之,承受之,织补之。在诗节与诗节之间,时空形式、气息、物彼此遥相呼应着,如椽木交叉,带来一种精巧的建筑感。并确然为跌宕于情绪起伏、并随时摇摇欲坠的脆弱心灵遮风挡雨以续命。 常常在媚俗的商业文案和影视剧情中感受到对情感的轻浮出卖,各种聚散别离的演绎中得到的快感仅仅是一种情感的游戏,眼泪似饱腹,是VIP会员消费,是胃部的绿色部分。游戏的主人原本纯然如兽,并不可耻,可仆人就未必然。无德思彻,弱点为系,悬丝而行。有的人捐出自己的敏感,就像有的人捐出钱财。而在那些傀儡和模特们背后,在快感的运行法则之后,亦看到某一个人,带着孩童般天真的冷漠拼装与运行着。死线苛刻如茧是通关考试。 物性有物性的逻辑,情感有情感的逻辑。就像...法亦有法的逻辑一样。 杜甫多病,“体认”此语惟有由隐喻来,天地人的天人感通亦是有模式局限的修身游戏,圣殿也罢茅屋也罢,起则毁之,不落窠臼,稍纵即逝。刻舟求剑,难以为继,也是舍本逐末罢了。 (for 植树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