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末日松茸读后感摘抄

末日松茸读后感摘抄

《末日松茸》是一本由[美] 罗安清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页数:2020-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末日松茸》读后感(一):废墟中寻求生机

读罗安清的《末日松茸》,数次想到上月在雨崩村遇到的一片“伐木场”,遍地拔起的残桩和横落满地的杉木躯体在春天中透露着不一样的生机和活力。 伐木是人类对森林的干扰,源于附近村落旅游商业化开发,又起于三十年前的一场山难。山难废墟成了一系列生命事件的再生力量,森林的演替和周边藏族村落的发展都打破了进步主义的叙事方式,他们都在偶然的灾难中寻求生机。 无论对地球还是人类而言,在充满干扰的长河中,“涌现出环环相扣的生命小漩涡,而这正是人类思考如何补救的最佳起点,对于森林而言,尽管遭受种种损害,但它复苏的势头却从未停止”。 我们的第一步是找回好奇心和想象力,不受简化了的进步成功叙事所规训,不受线性的目的论所阻碍,打开身体的所有感官,在偶然和干扰中寻求生机,在碎片化区块中探索生存空间。

《末日松茸》读后感(二):沿时空演进的民族志

两段航班,三次夜深入睡前的阅读。在阅读末日松茸最后的几天里,它几乎萦绕在脑海里。我仿佛再度历经了当时在旁听人类学的课堂之外,阅读Live-Strauss比方忧郁的热带的一系列书的体验。作为读者,悄悄借助文字,窥探人类学在时光里默默留下的那些有血泪,但诚恳犀利的细枝末节。

末日松茸是沿着无数的采集活动娓娓道来的探索:人为何流动,为何前往,如何在转译间搭建国际贸易,怎样在异化的商品结构之中呈现其复杂又多样的精神寄托和围观社会结构。让我欣喜的或许是那一些些念想:那流落在一年前冬天以线上访谈取而代之的茶山田野。同为云南,同为一种“可传承”的叙述,同为一种试探和重构,在漫行的流动里。

《末日松茸》读后感(三):一个超过字数的短评

拖拖拉拉,终于在8月的最后一天读完了。 看到书名和一篇书评就买了它,阅读的过程很奇异,就像作者写的,菌丝在土地下蔓延、以及人类穿越森林寻找蘑菇的过程。 从内容框架上来说,它勾联的话题极广:政治、经济、文学、族裔、性别、移民、生态…可能这就是人类学的魅力,话题细微,开一个小口却能窥知全貌,像现代化的微创手术,又像古老神秘的编制技艺。 这种研究和写作的方式其实也是“元学术”的,把不同领域的工作关联在一起,整个学术生产的过程也是一个生长蘑菇和寻找蘑菇的过程,有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的缠绕。 然而这种相互交染的思考和写作方式,在精细化规则化、以进步话语为主导的学术机构中是很难看到的。另外,作者是华裔女性,提到的共同研究者很多也有少数族裔、移民的背景,或同为女性。这是此书的珍贵之处。 美中不足是翻译有些生硬,带有“学徒”的味道。但那种小心翼翼遣词造句的感觉,给人读起来好像穿越森林一样,生怕猜到脚下的蘑菇,也挺奇妙的。 要把这本书收藏在书架上,时时拿来翻阅。

《末日松茸》读后感(四):一种重建的希望

大规模工业砍伐后废弃的林地中,松树以其极强的适应性占领先机,大量的生长,而与其共生的松茸也因此繁盛起来。人类作为与其他自然生命平等的一部分,其看似干扰和毁坏的行为却酝酿了另一种生机,在如今物种灭绝、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的世界语境下,似乎闪现出某种久违的希望之光。

环保主义者的预设在于将自然当成一个绝对的客体,因而人类的破坏也最终依赖于人类的保护,自然才能得以拯救。而松茸的美妙滋味却在嘲弄人的狂妄:在无人涉足的森林、腐殖质深厚的土壤难以窥探其踪迹,反而是破坏后的林地废墟上长满丰收的希望。在松树和松茸的共生图谱上,因而也有了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身影。

这幅图景瞬间浸染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天地不仁,人类也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与万物交染并生。那么松茸给资本主义开出的真正解药其实是驱散主体性的幻觉,事物是纠缠的复杂的,从根本上不服从简单量化的原则。

那么从今天起,做一个采摘者,奇迹的发现者,为了未知的冒险而进入森林。

《末日松茸》读后感(五):有一点点阐释过度

松茸自身的特殊性在于真菌生长对于环境的苛刻要求,使其区别于整齐可控的农业,而农业与国家的管制技术之间的亲和性自不待言。

由此是否可以反推出与松茸相关联的一套整体生活方式是摆脱了政治经济学框架具有独特生态本真的呢?

作者倾向于用一些诸如“缠绕”“交染”听起来就很“人类学”(没错是贬义)的表达去模糊而非清晰、抽象而非具体地把握,这种写法要么是田野的深度不够要么是有意以一种非人类中心视角的新尝试。

松茸的生长所需要的具有一定人类破坏后的环境是否构成“资本主义废墟”概念,实际上是有很大问题的,但不妨碍选题上的新意与趣味性。

最吸引我的也许还不是具有日本特色的全球供应链对各种物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之下也许还包括木材、鲸鱼等),而是美国俄亥俄山脉中不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处于一种边缘性之中的亚洲移民的生活方式。

于斯而言,采撷松茸所展现的生活方式恰恰最具有反映其非资本主义性质(值得注意的是,“非”不等同于“反”)。与此还可以延伸去研究钓鱼爱好者群体,其蕴含的可能性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