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把人物写活》读后感精选

《把人物写活》读后感精选

《把人物写活》是一本由[美] 大卫·科比特著作,后浪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把人物写活》读后感(一):这是一本天书|买前必看

“通顺”的语句,“美式”的比喻。

这不是一本塑造人物的终极指南,而是一本让人一头雾水的废话之书。本书的问题多的令人发指:

1.翻译问题:“如果人物的爱情生活多姿多彩,那偶然的失落和挫折,一个屋顶上的洞,也许他不够幸运、优秀、可爱的象征。”————翻译的很优秀,有一种机翻的熟悉感觉。想问问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一个屋顶上的洞?书中大量充斥着这种晦涩难懂的词句。又譬如“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要探究如何拍打皮肤之下的血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涌动的情绪注入人物塑造中。”噢,我的天呐,这是啥意思呀,原谅鄙人才疏学浅,实在看不懂。

2.混淆视听问题:第三章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何把自己的经验和虚构的人物结合,让虚构的人变得真实。但作者告诉我们探索几个“内心的时刻”,如“最害怕的时刻”、“最有勇气的时刻”...便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的问题是,请问探索的是自己的内心时刻吗?探索了以后套到虚构人物身上就真实了?这方法还要你说嘛?如果是探索从人物的角度来探索,我本来就没经历过这个人物怎么探索(这不就是作者提出的问题吗?)如果说既要探索内心,又要探索人物内心,然后结合起来,请问是怎么结合起来?写着写着你就跑题了?

3.牛头不对马嘴问题,第五章中,标题是“欲望的复杂性——澄清的必要性。”其中说一堆废话,来验证一个观点:“欲望隐藏于灵魂碰撞之中,与外在的追求融合在一起”,真的非常深奥,让人赞叹不已。所以“澄清的必要性”以及“澄清的方法”在哪里?书中几乎没有一个章节能够头尾呼应。

4.故作高深问题:说的东西和《故事》其实差不多,建议先看《故事》,不建议看这本。为了让本书看起来更高大上,作者把简单的概念复杂化。加上机器人般的翻译,和不按中文逻辑编排的句式,让人头痛不已。

如何把书写的晦涩难懂,可以参考以上几点,结合在一起,你会发现,这本书每个词我都认识,甚至句子我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连起来就完全看不懂了。如果以上都觉得不是问题的话,是可以下单的。

而且本书的分数充分证明了看不懂的只有我一个人,我要去反省一下了。

《把人物写活》读后感(二):盘点你心目中的经典角色,那些人物是怎么被写活的?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许多自己喜欢的经典角色,无法复制也不可替代,无论后人怎么翻拍,都无法逾越这一座座高峰,像古灵精怪的黄蓉,我们公认翁美玲,调皮可爱,智计无双;弱柳扶风的林黛玉,我们公认陈晓旭,风姿清绝,晶莹剔透;俾睨天下的东方不败,我们公认林青霞,风云变幻,神秘莫测;飘逸哀怨的聂小倩,我们公认王祖贤,鬼魅冷艳,哀思透骨……还有赵雅芝的白素贞、张国荣的程蝶衣、六小龄童的孙悟空等等,这些角色熠熠生辉,扮演者和书中的人物形象互相交融,融为一体,让读者产生共鸣,在时间的长河里历久弥新。 那么,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是怎么塑造出来的呢?是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把握住了人物的特点,把人物演活了?还是作者在创作中写活了人物的喜怒哀乐,让观众为之动容? 在《把人物写活》一书中,作者告诉了我们答案:“小说比影视创作提供了更多内心描写的机会,而影视要求更多对话和动作描写,除此之外,二者皆旨在塑造一个个个性鲜明、让人过目不忘的人物,赋予人物生命,让他艺术化地呈现于纸上。” 这本书的作者大卫。科比特,是美国的一名小说家,其作品层获“埃德加奖”提名,他还通过各种方式在全美不同地区开设各类线上、线下写作课程,参加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作家项目及旧金山写作社的写作项目等。《把人物写活》这本书可以被看作人物塑造写作的“终极指南”,作者洞察人心、剖析人性,运用了《教父》、《唐人街》、《绝命毒师》以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大量经典案例,运用心理学带你一步一步深入人物塑造的核心原则,探究故事人物的外延于内核,手把手教你创造出有灵魂、立得住的故事人物。 “写小说时,作家应该创造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角色。”我们知道,角色是干瘪而扁平的,“不应该是技巧堆积的结果,而应该是作者的经验、学识、大脑、心灵以及与他相关的一切的投射。”我们可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给自己笔下的人物赋予生命,让他们深入人心的? 角色的构思与创造 作者在本书的开头就向我们提出了问题“人物是被创造的还是被发现的?”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都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形形色色,无一相同。我们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难过了高兴了,那些情绪像薄雾一般,看不透摸不着。写作,是一件或多或少要依靠天赋的事情,作家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思维和感知,把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难以捉摸的东西,归纳总结,提炼升华,用笔写出来。 人物塑造的工作跟木匠类似,那些经历和感受是素材,就像是木匠手里的木头,都是些自己感兴趣的原材料,是直观而又零散的,我们要一次次地去塑造他,否定他,甚至毁掉再让他复活,加入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经过夜以继日的、有计划的、专注的,甚至是充满爱意的努力,它最终像匹诺曹一样,经由某种奇怪的魔力,拥有属于自己的生命。” 人物雏形的最初,可能只是源于一个念头,一道灵感,是无意识的,在经过作者有意识的创造,介于发现和创造的结合,输入和输出的一个过程。 人物的发展 最早构思出来的人物,是非常单薄的一个形象,我们想要使他在所有的角色中能够有很高的辨识度,有特点,能让人一见就能跟别的人物区分开来,就得给人物补充细节,丰满血肉,让人物立体生动,让读者感觉就像身边的人一样。 作者在构思的基础上,通过五个方面来刻画人物,分别是: 欲望的本质和特质; 欲求不满如何深刻地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受伤意味着什么; 秘密的诅咒; 冲突的不可避免性。 其实,作者在刻画的过程中,以“他想要什么~得不到会怎么样~因为得不到而受到哪些伤害,意味着什么~他为什么想要~有哪些因素阻止他得到”为主干结构,依次深挖内核,发掘出人物的灵魂,有欲望,有心理,有动作,有矛盾,有冲突,这个人物便站住了,立起来了。 技巧的碰撞 我们在人物立起来以后,就要想着怎么能借助周围的环境,配角的出场以及各种表达技巧使他更加灵动, 更加夺目。作者在书中是这么认为的:“正是因为戏剧化的动作场景,角色才会互相吸引、被迫权衡做出选择、承担责任、负重向前。场景外化了每个角色心中相互冲突的情感、价值观,让人物采取具体的行动进行回应。”这一点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要把人物放在大环境下去思考、去行动,这样,主角都会内心有所触动或经历改变,做出接下来的决定。情绪和想法总是以这样的方式为动作服务,通过原因和效果、动作和反应,再推动场景向前发展。 把人物放进场景以后,写作者就需要考虑以什么样合适的“视角”来表达他。无论是自然结果还是痛苦探索,都逃不开三个问题:“为什么要经这个故事?”“谁有权讲述它?”“该如何讲述?”换句话说,就是关注“什么”(事件和人物)和“在哪里”(设置),用视角讲述故事中“为什么”“谁”以及“如何”等问题。 导致人物塑造不够连贯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用了不合适的人物表达。语言风格可能是写作要素中最多变的。最难学、最难教也最难培养的。它融合了风格(措辞和节奏)、世界观和态度,通过语言来表达个性独特。 在本书中,作者给了我们两种方法 来培养自己的语言风格。一是每天早上花半小时抄一段你喜欢的作家的文字,在模仿红逐渐磨砺出真实的语言风格;二是读一段你所珍爱的作者的作品,然后走到书桌前,试着回想它,而不是去参考原著,你会学到很多东西。 从积累人物素材,到升级写作技巧,这是一本相当实用的工具书,阅读这本书,能够教会你细致、深入地探究人性的隐秘角落,用有灵魂、立得住的人物,让故事变得精彩、可信。

《把人物写活》读后感(三):李焕英之所以能感动无数人,是因为抓住了这些人物塑造的方法

春节贺岁电影《你好,李焕英》,赚足了我们的眼泪, 很多朋友直言在电影院哭的不能自已。 很多妈妈带着孩子在看完电影,都说孩子回家变得听话懂事了。 电影票房更是达到30多个亿,贾玲也一跃成为中国电影票房最高的女导演。 有些朋友说,这部电影情节除了刻意搞笑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甚至有些琐碎、平淡, 但是为什么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心灵震荡呢? 因为编剧刻画了一个鲜明饱满的母亲的形象:她勤劳善良,顽强不屈, 热情勇敢,温柔慈爱……这个母亲,可能有你我母亲身上的影子,每一帧画面都能够让我们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引起我们深深的共鸣。 写作的人都在思考,有没有人物塑造的方法,让我们也能创作出这样的人物形象呢? 《如何把人物写活》 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大卫·科比特,小说家,其作品曾获“埃德加奖”提名。 大卫·科比特通过各种方式,在全美不同地区开设各类线上线下写作课程,参与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作家项目及旧金山写作社的写作项目等。 他认为无论创作小说、影视剧本还是游戏脚本,人物塑造都是写作的核心,没有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人物,再吸引人的情节也无法被人记住,而写出深入人心的好人物作品,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大半。 这本书,被看作人物塑造写作的“终极指南”。作者运用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从莎士比亚、简•奥斯汀到契诃夫,从《教父》、《唐人街》到《绝命毒师》等案例及练习入手,深度剖析人物塑造的核心原则,将你塑造出有血有肉, 有灵魂,立得住,能与读者观众产生共鸣的故事人物。 1 找到人物 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讲述,每个故事都能折射出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探索生命的核心问题。 要写作之前,我们肯定要找到我们心目中的主角,要构思人物。 人物是被创造的,还是被发现的? 作者认为,人物塑造是借由讲故事而向人类天性的真相致敬和探索的尝试。而不确定性是生命的核心命题。 创作的过程是孤独的,是挣扎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推翻和重建的。 这本书中提到的方法有: •塑造人物时,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诚实的,不偏不倚的认识。 •人物所处的环境以及人际冲突所发生的场景,对于人物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至关重要。 •清晰的视觉形象是开始,而不是结束。 •要塑造一个具有深度的独特人物,不仅仅要关注欲望的满足,更要关注人物,如何处理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以及他的脆弱秘密,尤其是内心的冲突。 •对直觉的依赖是应对我们所说的,靠知识和观点写作的最佳方式:需要明白人物的需求及行为的内在原因。 •人物会因为成长或者改变而发生变化,如果在展示出强大的意志,并克服人类的问题极限,那么这个人物一定引人注目。 人物的素材来源主要有五种:故事、潜意识、艺术或大自然的启发、真人、复合角色。 人物的雏形可能源于某一个印象,有时候很清晰,大多数时候模糊,有时候它源于某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有时源于一张照片,有时候源于一个梦。想象力和同理心才是最终让故事拥有生命的关键。 电影《你好,李焕英》,我们都知道,主人公原型就是贾玲的母亲,一部分场景就是她的亲身经历。 人物创造的过程就犹如种一棵树,首先我们要找到树苗——人物的雏形,然后给他定位,运用调查或者是自己亲身经历,用同理心和想象力,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世界。 2 塑造人物 我们在我们所设定的天地间种下一棵树,然后静待它生根发芽,生长枝叶。人物塑造的过程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背景下,给他增加枝叶的过程。 作者认为,写作的关键是通过赋予人物创造惊喜的自由来逃离故事的限制,让人物走出故事,按照自己的规则重活,同时不违背故事的核心主题和事件。 这项工作的首要目的是激发你与你那个你记忆中的人物产生更为深刻,更为精准的感情连接。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场景设计人物的外貌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甚至人物有什么癖好,口头禅等,这样人物的形象就鲜明立体起来。 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一大创新,即强调欲望在人物塑造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人物的复杂性及质感,在其实现欲望所遭受的各种冲突中得以体现。书中详细介绍了欲求描写的多样性,怎样定义核心欲求,欲望会因各种冲突而发生变化。 当欲望被否定,就会产生适应、防御机制,以及病理性策略。甚至会出现创伤的力量,呈现人性的脆弱,矛盾。 伏笔一层一层揭开,露出隐藏的秘密。现在剧本的预设都是如何剥掉那层掩盖自我秘密的面具,以及如何努力攒足勇气应对真实完整的自己暴露时的后果。 3 确定角色 找到了人物塑造的灵感,勾勒出表现人物的活动场景,对人物的各种特征也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么我们就要开始创作完整的故事。 首先要区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故事都是围绕主要人物和核心事件开始展开。 人物的变化范围以主角最常思考的问题为基础: 我是谁? 我是否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 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需要做出什么改变? 其次要制造冲突的人物——反派。反派要具有超强的力量,能够否定,毁灭,夺去主角想要的东西,要通过反叛来反衬主角的鲜明形象。 然后要确立次要角色们。人物的复杂性让主角和反派变的生动,这在他们与次要角色的互动中能够得到最佳呈现。 4 平衡所有因素的技巧 我们的社会之所以能够和谐,是因为我们整个社会都处在和谐运转的场景当中。塑造人物故事也是一个同样的过程。我们用场景外化了每个角色心中相互冲突的情感价值观,让人物采取具体的行动进行回应,就需要各种技巧。 首先要选择视角。通常来说回答这三个问题就能解决,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谁有权讲述他?应该如何讲述? 其次是讲述的风格,就是语言风格。冷漠严肃的,幽默风趣的,抑或是玩世不恭的语言风格给人的感觉各不相同。当然当我们无法确定自己的语言风格的时候,可以去模仿我们喜欢的语言风格,然后再发展自己的语言风格,从而塑造人物的语言风格。 然后是人物的对话。在每一句对话中人物都在为身份而竞争,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表现跌跌撞撞,通过误解的迷雾。对话的任务就是要推进行动、提供信息、解释人物的性格,呼应之前的提示以及预示未来发生的事。 总的来说,人物的创作,必须要找到内在的野心,发挥创造力。 正如作者所说,不要担心你的生活一成不变,或者风平浪静,就没有可以引起读者兴趣的人物,如果是这样,只是因为你缺乏想象力,激情或洞察力,而不是缺乏体验。 通过这本书掌握人物塑造的方法,即便写一个小故事,也能创造出完整的场景,鲜明的人物形象,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把人物写活》读后感(四):我写的人物就是比你的强

对于新手写作来说,往往有一个疑问:我想用的套路们,别人都已经用过了,那么我该怎么突破呢?

其实不需要有这种担心。

这里的各种套路我们可以称之为情节。雷同的情节、相似的情节,在现在的文坛有很多,但是不见得每一个人的作品都可以被读者记住。

即便是某个人在《红楼梦》诞生之前先拿到了写作大纲,也不见得可以达到曹雪芹的高度。现在网上很多枪手工作室可以提供大纲,甚至是细纲,但是最终能在各种榜单平台封神的作品,依然是个人写手为主。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情节可以借鉴,甚至抄袭,但是有一样东西比情节更加重要:人物。

要想塑造好人物,首先需要写手在脑子里构思好人物形象。

人物的形象主要来源于五种主要素材:

故事、潜意识、艺术或大自然的启发、真人、复合角色。

接下来我们分别做个介绍:

首先看看第一个素材来源--故事。

这个素材强调的是一旦作者先确定了某个故事主题,这时候对于人物的刻画需要从各种细节和合理性上下功夫。

比如猫腻想写一部现代和古代观念冲突的小说,于是他需要研究这个故事的框架,接着定义人物、填充各种细微的人物特性,最终有了《庆余年》。

作者还认为,如果只是让人物和故事达到合理契合,还不足以带来惊喜,应该让人物走出故事,在不违背故事核心的同时,按照人物自己的规则存活。

潜意识是第二个重要的素材,也是一个比较玄乎的方式。作者认为,写手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梦境,他们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微妙、自己目前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容。

艺术或大自然的启发,是第四种素材来源,关于这一点,其实和潜意识一样,都需要将某种不可知的感性认知转化为人物的某个特性。比如当我们沉浸在音乐中、翻阅某本相册,不自觉同一段音符、一张照片的色彩里延伸出某种灵感,抓住这个灵感,以此为起点,可以帮助我们完善某个人物的特性。

基于真人的人物,这种方式是最为直接,也是最容易被人理解与接受的,也是第三种素材来源。

因为我们身边的人,是塑造人物的最好素材来源。作者列举了一些观察身边人物的办法,比如以下提问:

一个与你特别亲近的家人;

一个与你关系特别疏远或者你特别讨厌的人;

一个离你远去的爱人;

孩提时代最大的仇敌;

一个对你有启发的长者;

······

这份人物清单里,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自己的情感倾向和边界,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人物框架和特性。如果有人担心我的生活一成不变,没有那么多有趣的人物怎么办?

作者认为这种担心其实是因为“你缺乏想象力、激情或洞察力,而不是因为缺乏体验。”

最后一种方式:复合人物。

这里强调的是前面的人物素材们可以互相融合,进而创造出一个复合的形象。这种方式看起来挺讨巧,实际上对于写手的要求非常高。

因为不同的人物都有着不同的特性,这一部分特性是我们看重的,但是特性背后的生成逻辑,是否是我们所了解的,如果融合了其他人物,如何保证特性可以自洽?

这是创作每个复合人物都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举个例子:

一个悲天悯人的圣母角色和一个杀伐果断的战士,都具有感染人心的特性。如果想要将两者融合,就要了解战士的决断有多少是为了保护心中在乎的事物,有多少是为了满足杀戮感。而圣母角色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见识过极端残酷的生存抉择,如果把他放到战场上,是否还能保持圣母本色?

只有当我们了解了这些特性背后的逻辑,才能让符合的人物塑造的具有可信性。

以上的内容,都来自于这本《把人物写活》。

这本书作者是个老外,他在美国各地开展了很多线上和线下的写作课程,还参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作家项目及旧金山写作社的写作项目等。

他认为不论是写小说还是影视剧,乃至于游戏脚本,人物塑造都是写作的核心,如果一个故事里没有让人产生共鸣的人物,那么作品很难出彩。

这本书讲解的正是如何去塑造一个合格的剧情人物。除了以上的内容之外,本书后面的章节,更加详细地解释了如何塑造一个人物。

比如某些情感对我们有特殊意义,我们可以如何利用这些情感来打磨自己的直觉,进而更好地理解人物?这个问题可以翻翻第三章。

比如当我们从各种素材里找到灵感,对人物的社会特性、行为逻辑也有了深入了解,那么如何确定主要人物?这个问题可以从第十七章找到答案。

比如当我们确定了主角后,如何塑造反派来制造冲突?这个问题可以去看看第二十章。

关于这本书的使用,还有一个小技巧:如果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看完一个章节,那么可以选择直接翻到章节最后,那里有着本章的各种小练习,从中可以直接汲取精华。

因此,对写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翻这本书《把人物写活》。

《把人物写活》读后感(五):巧用“场景”把人物写活,塑造人物的写作小技巧

01

说到《飘》,最先映入脑海的是什么呢?

很多人映入脑海的,是那个娇蛮任性的大小姐思嘉,尖尖的下巴和四四方方的牙床骨,淡绿色的眼睛、乌黑的睫毛和稍稍翘起的眼角。

书中的故事一波三折,但不管故事怎么发展变化,我们的心都会随着思嘉的爱恨情仇波澜起伏。

思嘉迷上艾希礼,可艾希礼却与表姐媚兰结婚后,我们会为她感到懊恼;在流离失所的战乱时,身无可依的思嘉为了钱嫁给妹夫,让我们心疼;当她终于与真正喜欢她的船长白瑞德结婚时,我们为她欢呼;最后白瑞德却下定决心要离她远去时,我们又为她伤透了心……

为什么我们总是为思嘉紧张、高兴、着急呢?

《把人物写活》这本书告诉我们:无论小说、剧本还是游戏,都是靠人来推动故事和情节的发展,人物塑造都是写作的核心。

作者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大卫·科比特,他的线上、线下写作课火遍全美,他的作品曾获“埃德加奖”提名奖。

更厉害的是,这本书以《教父》、《唐人街》、《绝命毒师》《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世界名著为案例,从洞察人心、剖析人性等方面,深入剖析人物塑造的核心原则,探究故事人物的外延与内涵,被人称为人物塑造写作的“终极指南”,每一位的作家、影视工作者等创作者必备参考书。

不过看似很玄幻、复杂,其实仔细分析世界名著,你会发现,写出深入人心的人物,他们都有一个看不见的秘密武器:场景描写。

也就是用戏剧化的动作场景,让书中的角色相互吸引、被迫权衡做出选择、承担责任、负重前行,而且场景的冲突一波三折,一个接一个,徐徐引入紧扣人心。

大卫发现,每一个场景从结构上都有三个关键因素:场景设置、转折点和结果。

场景设置:主要是在场景开始时,显示角色之间的状态,同时会出现一个悬念,一个两难的问题为冲突打下基础。

转折点: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一个行动或决定——在某种程度上迫使角色发生重大变化。

结果:场景的高潮,由转折点带来新局面,同时为下一个场景打下伏笔。

我们以书中一个希望勾搭上年老艺术家妻子的故事为例,看看如何用场景写出角色的碰撞和冲突。

首先是设置场景,埋钩子:

当你看到这时,是不是特别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能让人一见钟情呢?而且还是在拥挤的人群中遇见,他们会有怎样的奇遇呢?

当然故事不能平铺直述,也不能一帆风顺,如果一下子能猜到结果就会变得索然寡味,于是开始设置转折点:

读到这,不仅会有好奇,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事件的起伏,为什么一个仪态万千的女子会一个年迈的老头结婚呢?

于是,很顺利地引出了下一个剧情,转移了读者的注意,来到场景的高潮,同时开始设置下一个场景。

我们再来看看记者的故事。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每一个行动或反应都像是音乐的节拍,而每一个失败都代表了一个转折,但这个转折的结果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

大多数情况下,场景都是以主角未能实现目标或部分实现目标而结束,这样会促使主角重新思考策略或重新评估目标,以采取下一步行动。

当然,在场景描写中,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在每一个场景的描写中,都要注意服务主题,让故事能顺利发展下去。

我们还是以记者的故事为例,首先他被艺术家的妻子吸引,决定如何接近她。

这里记者的内心斗争是,应该直接走过去介绍自己?还是向熟人打听一下?通过这些方式,记者或许会对艺术家妻子的处境感到失望或退缩。

然后,在与艺术家见面时,记者的内心可能有羡慕、内疚或厌恶;也许记者和其它人一样对艺术家感到敬佩,也许他瞧不起这个老人,觉得这种婚姻是一种羞辱。

但最终记者的情感要落在,他认为艺术家的妻子被困住了,她的婚姻只是无聊的存在,她需要一个人帮助她走出麻木的日常生活。

你看通过一个又一个场景描写,不断激化的冲突、强烈情感和角色的碰撞,能持续地推动故事从悬念、转折、高潮,最后到大结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