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糖的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糖的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糖的故事》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沃尔韦恩(JAMES WALVIN)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020-6-1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糖的故事》读后感(一):全篇在写糖,又都不是糖

如果我们把糖抽象化成一种单纯的成瘾物,这本书就是写的人类如何围绕这些成瘾物发展的经济和政治历史。

需求为王。只要有市场,有经济需求,那么经济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就会发挥作用。比如说因为种糖业需要土地,需要劳动力,那么就会侵略美洲,印度这些适合种植的地方,驱赶屠杀当地不愿配合的土著,然后从非洲再运来大量的奴隶作为劳动力。即使后来英美都废除奴隶制了,但是对于古巴这些中南美洲地方的奴隶贸易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说明了即使有政治意识形态来干预,但是经济的力量还是会不自觉得在别的地方起作用,盲目去干扰只会按下葫芦浮起瓢,事倍功半。个人觉得真正使得大部分奴隶贸易以及不平等劳资关系被消灭的,还是生产力的发展。更准确地说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可以更高效地利用劳动力来进行生产。

另外,也有几个很讽刺的事实。一是一开始欧洲人贵族为了糖去奴役非洲人来生产,但是最后却因为大量吃糖导致蛀牙,肥胖等一系列健康问题,最终还是害了自己;其次,糖在美洲生产后却反过来卖到了非洲,又从非洲掳走人口去生产糖,有点可笑但又是无可奈何的现实;

糖一开始是贵族的专属,但是吃多了蛀牙,穷人反而有一口好牙。一个搞笑的事实是,那个时期的画作大家都是闭着嘴的,就是怕露出来一口蛀牙哈哈哈。后来风气慢慢往下大众化了,虽然经常刷牙等牙科知识开始普及,但是由于大量的工业食物中添加的糖,导致肥胖率直接就上去了(隐形的糖更可怕). 可口可乐以及其它早餐谷物公司出来挨打。另外可口可乐发展的一个节点也是依靠了军方的力量,让我不禁想到现在的互联网行业也是从军方中发展出来的,所以创业的浪潮可以看看部队在搞什么?

还有就是法国的咖啡馆一开始由于与咖啡的产地联系不紧密,所以都会兼着卖一些别的吃喝,这或许就是caffe代表小餐馆的起源吧。

另外,当前我国和澳洲的关系可以从美国与古巴的关系中学习到一些,虽然不完全一样,具体就不说了。

《糖的故事》读后感(二):还是黑咖啡吧

封面太过朴素,平装本,几乎要错过了。

幸好名字够直接,嗯,确实想了解一些糖的故事,不妨翻开看看。

封面上的简介,目录,概括的够清楚,在书中会读到糖的历史,糖的种植,人类对糖的爱好史,糖与咖啡,糖的健康问题,现代食品工业中的糖,等等。

这些内容足够开读了。

糖咖啡?黑咖啡。

“懂的人才喝黑咖啡”,或者,“懂的人都喝黑咖啡”。

那时坚定的认为,好咖啡自有风味,任何添加都是浪费。

面对糖咖啡的客人也没意见。尊重个人喜好。

最初的热血时代,会很积极的跟客人讲黑咖啡的好,风味啦、健康啦、等等,那是常常被提醒也常常自醒“沉默是金”却仍然忍不住会冲动行事的阶段。

倘若遇到这样的咖啡师,会有什么感觉呢?真热情?还是热情过度另有所图?(笑~)

时间久了,不再纠结黑咖啡还是糖咖啡的问题,不管客人是什么口味,都能淡然以对,几乎不会再对客人的点单发表意见,一方面是相信现阶段咖啡足够普及、客人足够了解,一方面对于黑咖啡糖咖啡已经可以做到平等看待,存在即合理,每一款咖啡都值得被喜爱。个人仍然首选黑咖啡,一本正经的享用。某些天气某个时点,也会幸福的享受糖咖啡。

读书的过程中,重温着人类饮食中对糖的喜爱,冷不丁一个念头冒出来,越来越强烈:

还是要喝黑咖啡,还是应该喝黑咖啡。

抛开一切风味美味的因素,单纯就健康而言,实在应该投入黑咖啡的怀抱。

糖,咖啡,哥伦布

糖的种植历史,就像书中讲到的,和许多哥伦布大交换的植物们所经历的类似,比如咖啡。每一个书中讲到的糖的种植情节,都可以在咖啡的种植历史中找到相似的故事。

糖,甘蔗庄园,黑奴。咖啡,咖啡农场,黑奴。

巴西,马提尼克,牙买加,古巴,加勒比海岛。

华人劳工

糖的种植史有很大篇幅会涉及到非洲黑人奴隶贸易,奴隶制慢慢废止的过程中,书籍的讲述中开始零星出现华人劳工的身影,夏威夷。

对于华人劳工的了解,几乎仅限于一些名词,美国的唐人街,旧金山的矿工,最深刻的记忆来自一部已经记不起来名字的电影。

电影只看过一次,小朋友的年纪,跟随父母被动观看,情节已经没有任何印象,那些海上大船里的人们有多悲惨,这是唯一深刻的认知,直到后来历史课上才知道,那些悲惨的人可以被称为华人劳工。

在书里无意间遇见华工历史的时候,听老一辈人像许倬云先生书中讲到抗日战争的时候,都会无比庆幸,感恩生在这个年代。网上看过一句话,大意是“原来我所有的幸运都用来生在这个国家”。

糖,克制,贫穷

糖所带来的一切健康隐患,如肥胖症。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富裕的人们生活方式越健康,贫穷者越容易遭受糖所带来的健康问题。不止是糖。

想到两本书,《烹》和《贫穷的本质》。

作者说这本书是礼物,送给新出生的小孙儿,作者称为这世界上最可爱的小小人儿。

看目录的时候,瞬间触发了写论文的记忆,隐约有一丝不苟的学术气息,安心又担心,因专业而安心,怕太过专业而担心。读完觉得,幸好。

译文流畅,阅读感受良好,很容易就进入作者讲述的世界。

感谢作者,感谢译者。

以上。

《糖的故事》读后感(三):糖衣炮弹——为食糖立传

一、糖的平民化和普及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对糖并不陌生,甚至熟悉到对它视而不见——早晨起来,早餐的麦片里含有大量的糖;中午午饭的糖醋排骨、红烧里脊、银耳汤里也有糖的身影;晚上出门看电影,随手买杯奶茶、买桶爆米花,又会摄入许多的糖;如果你晚餐想吃点烘焙和甜品,感受“甜蜜蜜的幸福”,那么糖的地位便会再一次凸显。更遑论可乐、果汁、巧克力、糖果等形形色色的零食和软饮,我们早已被糖“全面包围”。然而,在几百年前,情况和现在完全不同。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很难想象在17世纪以前糖竟然是只有王公贵族和富商巨贾才能享用的一种奢侈品——埃及苏丹用糖制成展示品彰显权力和财富;英法皇室用糖塑显示其身份和地位;甚至在牛津大学校长的就职典礼上,有“牛津八塔”和国王的糖塑雕像……在当时,糖塑雕像被赋予了另外一层意义:统治者借此向对手、朋友和敌人传达信息,通过炫耀主人的地位和财富来使其宾客叹为观止,起到威慑作用。这一点,和人类学中的“夸富宴”概念十分契合。

那么糖是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呢?作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糖料作物种植的推广以及欧洲在美洲建立的糖料种植殖民地的兴起,使糖由此变得便宜、广泛普及且风靡一时。

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到加勒比海地区的古巴、波多黎各、巴巴多斯,从巴西热带雨林到夏威夷群岛,从澳大利亚北部热带地区到美国的佛罗里达,我们可以看到甘蔗的身影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欧洲殖民者通过海外扩张开辟种植园,利用奴隶贸易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在攫取巨额财富的同时,也使糖的产量不断提高。此外,他们还在德国、奥地利等国家推广甜菜的种植,以保证糖料的供应。

2、茶和咖啡等饮料在欧美的兴起,使得糖作为它们的天然调味伴侣受到人们青睐。

作者指出:从17世纪末起,茶叶与咖啡的发展和糖的发展几乎是相生相伴。无论是英国人对于甜茶的喜爱,还是美国人对于甜咖啡的嗜好,无不刺激着人们对糖的需求。

3、阿拉伯饮食文化和英法烹饪对糖的共同推崇。

法餐对于甜品的推崇我们或许耳熟能详,但其实伊斯兰世界的阿拉伯人更早就已经掌握了甜味的运用。在《圣经》和《古兰经》中都描述过一种美好的来生生活,有着牛奶、蜂蜜等珍贵的佳肴。此外,在发达的伊斯兰医学领域,糖还被用作药剂师制药的辅料甚至是药材。

4、战争的推动和垄断组织的建立。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糖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和它的副产品朗姆酒成了每一个士兵的补给品,为他们补充体力和勇气。由于战争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妇女们走上了生产线,她们成为了社会生产的主力军,妇女的社会角色从照顾家庭饮食转变为工厂劳动。由于没有准备餐食的时间,她们需要更多更便捷的食物,糖凭借着其高热量且能快速充饥的优点很好地胜任了这一需要。与此同时,机械化带来的设备改进和技术革新催生了一大批具有垄断地位的食品生产商。他们在所制造的果酱、面包、啤酒、蛋糕、饼干、罐头、巧克力、谷类早餐等食物中都添加了大量的糖,以保证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喜爱。于是,人们摄入的糖量越来越多,对于糖的喜爱日益加深。

二、甜蜜的负担

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吃糖,但是糖在为我们带来欢娱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同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一样,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1、龋齿之痛。

我在阅读本书后才知道,原来不止今天的孩子们为蛀牙问题所困扰,即使贵为欧洲的皇室,也难逃蛀牙的命运——钟爱甜食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牙齿已成黑色,缺牙严重”;太阳王路易十四嗜糖如命,在40岁时就掉光了牙齿,被称为“一个没有牙齿的统治者”。与这些形成对比的,是庞贝古城中那些维苏威火山喷发的遇难者都拥有一口整齐健康的牙齿,向世人展示不吃精制糖的人们的牙齿是什么样子。此外,作者还列举了英国自1973年起一项10年一次的儿童牙齿健康状况调查。数据表明:英国超五分之一的儿童因为牙齿而遇到进食困难;约四分之一的家长不得不请假带孩子去看牙科;七分之一的5至15岁的青少年牙齿严重或全部腐烂。2011-2014年,英国约有2.6万名5至9岁的儿童入院接受大范围的全身麻醉拔牙手术。与2011年相比,这增长了14%。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没有一口好牙而烦恼不已,牙齿健康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糖可谓是“居功至伟”。

2、肥胖问题。

我们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被肥胖问题困扰。据世卫组织估计,2015年世界上约有20亿即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被列入超重行列,其中约6亿人被临床诊断为肥胖,这一数字是1980年的两倍。整个西方社会为应对这一普遍现状付出了重大代价——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美国,各地花费在照顾肥胖患者的医疗费用远高于其他病患,仅美国每年为此就要耗费2100亿美元。作者指出,肥胖并不仅限于西方国家,即使是上一代才开始接触西方食品的中国,现在也有3.5亿人超重(其中600万人被视为肥胖)。超重人群在面临“代谢综合征”等一系列健康问题的同时,还要承受着来自他人的歧视与非议。在过去,我们或许会误以为脂肪是幕后元凶,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糖被证明是造成肥胖的主导因素。

3、社会环境问题。

在认识到糖对健康的威胁的同时,我们极易忽视糖料种植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更不会注意到其所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可以说,糖的腐蚀力远远超过对牙齿的损害。如果我们回顾糖的演变历史,考察它是如何从稀有的奢侈品变为大众消费品的,就会发现其腐蚀力是如此惊人:它改变了地球的地理和地貌环境——从17世纪的巴巴多斯岛到如今的佛罗里达大沼泽地,甘蔗种植园的开辟,让无数原始丛林和湿地退化消失,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同时,它也是造成历史上最可怕、最具破坏性的人口贩运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被迫的人口迁徙至今仍困扰着我们。时至今日,种族问题仍是世界矛盾对立的焦点话题。

三、苦中带甜的前景

尽管我们许多人已经认识到了糖对健康的危害,但我们似乎总被某种难以抗拒的强大力量所牵引,这就是商业公司。他们总是将科学(食品、营养和医学研究)中合适的部分巧妙地与市场调研、广告调查结果相结合,然后在整个方案目标中直接抓牢最易受影响和暗示的人群。他们将以糖为代表的甜味剂,以前所未有的量肆意添加进工业食品和饮料当中,并运用现代营销等充满说服力的狡猾手段,促进它的发展。与此同时,这些糖业游说团体及其在食品、饮料和广告中的强大盟友,自然而然地进行了坚定如一且虚伪透顶的全力辩护。这些公司的规模是如此庞大、全球化程度又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他们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对世界各国政府、特别是华盛顿的政治家们施加不正当的影响。

所幸,事情也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并不是每个人都被这种牵引力所控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控糖和增加体育锻炼来保持自身的健康。他们在喝奶茶时会选择“半糖”甚至“少糖”,在日常饮食中则减少含糖食物的摄入,并且会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走进健身房、走向体育场进行锻炼。而作为饮料业巨头的可口可乐公司也做出了改变,一如它最新的产品口号“无糖”所显示的那样,商业先锋们正主动尝试改革。这一努力,很快引来了同行们的跟风效仿,例如当下国内最火的潮流饮品“元气森林”,就是靠宣扬“零糖”获得了成功。此外,英国、芬兰和墨西哥等国政府已开始征收糖税,鼓励食品公司生产含糖量更低的产品。还有一大批食糖的反对者将糖和烟草联系起来,将糖称为“下一个烟草”,以引起更多人的注意。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为我们创造者一个更为光明的前景。当然,没有人希望糖彻底消失,美味和快乐是我们的初心,健康也同样是我们的初心。

看完全书,我已经从“控糖”变成了“恐糖”,吓得我赶紧喝了瓶可乐压压惊(手动狗头)。下一步,我打算读一读文化人类学老师推荐的西敏司的《甜与权力》,深入了解糖的前世今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