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天生不同读后感100字

天生不同读后感100字

《天生不同》是一本由[美]坦普尔·葛兰汀(Temple Grandin)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202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生不同》读后感(一):你,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你,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今年的4月2日,是第十五个世界孤独症日,我国超千万的孤独症患者,其中200多万儿童,也就是说有超千万的家庭正在遭受孤独症的困扰,尤其是我国对这类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每月可能上万的费用用于康复训练,对普通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有人说,一个家庭,一个人生病则全家受罪。看到或者听到很多家庭因为孩子的疾病导致离婚收场,甚至交给老人抚养,也许我们普通大众应该了解并理解孤独症。

这本《天生不同:走进孤独症的世界》带我们认识孤独症,作者是一名高功自闭症人士,坦普尔·葛兰汀博士,她既是动物行为学教授又是世界知名孤独症人士。这本书带我们走进孤独症的世界,是不是像大众的刻板印象那样,缄默、尖叫、难以接近、与人隔绝等等。

她是伊利诺伊大学的动物学博士,2岁时,她表现出了孤独症的特征,不说话,乱发脾气,不停地盯着天空,也曾差点被送去特殊学校,这本书用她的视角,从孤独症的起因、诊断标准、早期干预、治疗方法、以及孤独症患者的思维模式、感官、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做了阐释。

有人说,孤独症都是高智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孤独症患者智商都高于常人,也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会表现出同样的状态,作者用她的视角,让我们了解她的世界,作者是用图片思考的,这个特长让她在职业生涯中占据一定优势,大多数的患者在视觉空间技能上表现很好,而在语言技巧方面却很差,比如作者储存信息时就像在储存在可读写的电脑光盘上,当回忆时,就会在脑海中回放视频,这些都是具体的。因为他们的思维是具象的和视觉化的而非抽象的。

比如儿童患者最容易学习的是名词,因为它们与图片直接相关,而文字过于抽象,联想学习会相对容易一些。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才能更好的沟通。

很欣赏作者的那句话:“坦普尔·葛兰汀如果我能打响指意味着我不是自闭的,那我可不愿意,因为那样我就不是自己了。孤独症是我的一部分。”不排斥,认同自己,接受自己,才能让自己生活的更精彩。

这是她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让我们去读懂她的世界,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她的勇气与决心,从他的生活、思想中感受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如果每个孩子(无论有没有缺陷)都能遇到善良的父母,接受他们的不同,并培养其专长,会让世界更美好。正如开头说的那样,她将此书献给她的母亲。她的爱、奉献和洞察力让她取得了成功。

《天生不同》读后感(二):社会需要对他们多一些包容与爱

孤独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目前仍然较为陌生,甚至有些人还不知道有这种病症的存在。即使了解这种病症的人也几乎都是谈论孤独症儿童,从不谈论成年孤独症患者,就好像这些孩子从未长大,或不知何故神秘地从地球上消失,离开了社会。

受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我们的认知常常把一个有着奇怪的行为举止和刻板印象的“自闭症”患者,尽管与正常生活隔绝,但他们有着不可思议的计算能力、记忆力、绘画能力——就像电影《雨人》中描绘的那样。这些画面并不是完全错误,但它们没有表明孤独症的各种形式。正如电影《海洋天堂》中文章所饰演的成年孤独症患者那样,他们并非都是高功能者,大多数不具备任何技能上的特长,基本生活都无法自理。

《天生不同》这本书的作者坦普尔·葛兰汀既是动物行为学教授又是世界知名孤独症人士,她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科学性笔触,分别从孤独症的起因、诊断标准、早期干预、治疗方法、以及孤独症患者的思维模式、感官问题、情感问题、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我们开启了孤独症主观体验的一扇窗户,能够近距离地了解孤独症患者的世界。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症、童年瓦解性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其中,孤独性障碍与阿斯伯格综合征较为常见。孤独症的患病率报道不一,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的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3~4:1,男孩是女孩的3-4倍。

孤独症的典型症状:不说话,缺少眼神交流,乱发脾气,耳聋的样子,对人不感兴趣,并且不停地做呆板、重复的动作。

孤独症的致病成因非常复杂,至今没有定论。繁多的候选基因提示了孤独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即孤独症可能是在一定的遗传倾向性下,由环境致病因子诱发的疾病;数个研究均提示,孕期感染与孤独症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孤独症一般分为高功能孤独症和低功能孤独症。患有肯纳综合征或阿斯佩格综合征的高功能儿童通常会发展出良好的语言能力,学业表现也很好。低功能儿童通常不会说话,或者只会说简单的几个词。在三岁时,这两种类型的儿童都有相似的行为,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这种差异变得越来越明显。

这本书的独特在于它是史无前例的,以孤独症患者的自身角度的“内部叙述”;打破了40年或更久已来,医学界的信条一直认为孤独症患者没有“内心世界”,没有内在生活,如果有的话,他们将永远被剥夺接触和表达的权利。坦普尔•葛兰汀不仅为自己发生,而且为世界上成千上万的其他通常几句天赋的孤独症成年人发声。让我们真正能够站着他们的思维角度去构建他们的世界,体验他们的生活。社会需要对他们多一些包容与爱。

《天生不同》读后感(三):他们是会发光的星星呀

我们几乎总是谈论孤独症儿童,从不谈论成年孤独症患者,就好像这些孩子从未长大,或不知何故神秘地从地球上消失,离开了社会。或者我们会想到一个自闭的“学者” ,一个有着奇怪的行为举止和刻板印象的怪人,尽管与正常生活隔绝,但有着不可思议的计算能力、记忆力、绘画能力。就像《欢乐颂》里面的安迪的弟弟——小明。

这本书《天生不同:走进孤独症的世界》里有描述到,孤独症最深奥的谜团之一是,大多数孤独症患者在视觉空间技能方面表现出色,而在语言技能方面却表现得很差。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症、童年瓦解性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其中,孤独性障碍与阿斯伯格综合征较为常见。孤独症的患病率报道不一,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的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3~4:1,男孩是女孩的3-4倍。

天生不同

8.9

[美]坦普尔·葛兰汀(Temple Grandin) / 2020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研究发现孤独症的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遗传因素、感染与免疫因素、孕期理化因子刺激。孤独症分为真性自闭症和假性自闭症。也就是器质性改变导致的还是功能性障碍的两种区别。

真性自闭症往往是患者由于基因突变造成大脑思维功能缺失,失去或严重缺失思维功能。他们的面相与常人无异,但其先天缺失总结、归纳、分析、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终身智力低下。假性自闭症 (功能性自闭症)是指患儿大脑思维区域无器质性病变,具有正常的思维能力,但是他们智力的缺失是由于后天某项能力的发展不平衡。假性自闭症与真性自闭症存在本质的区别。

对于孤独症,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方法大体,从心理发展的角度,以促进人际关系发展的体验、沟通能力技巧的培养、基于生理感官刺激整合训练等内容,为主要的干预方法,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模仿、运动、知觉能力、认知、感觉综合、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联系,促进提高情绪情感、生活自理、人际社交等各方面的能力。

在家庭养育中要注意避免孩子心理发展能力的不平衡,比如早期过渡开发视觉记忆能力,抽象文字的死记硬背,缺少同龄伙伴的交往体验等。这些会造成儿童失去对身边真实事物的观察、模仿,失去感知他人情绪,联结情感成长的机会。

当然这些被称为“异类”的孩子会被区别对待,他们总是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知所措,因为总是会受到很多排挤,孤独症中也存在一些天才,显然,并不是所有的天才都不正常,但赋予正常人某些天赋的基因很可能与在同一连续体的末端产生异常的基因是相同的。这本《天生不同:走进孤独症的世界》的作者坦普尔·葛兰汀既是动物行为学教授又是世界知名孤独症人士,在两岁时被诊断为孤独症,直到四岁才开始说话,这本书,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个特殊的世界是怎样的,带我们走进孤独症的世界,他们的奇怪的行为举止和刻板印象的怪人,尽管与正常生活隔绝,还是希望我们能够善待他们啊!如果对他们多一点善意,那该多好啊!

《天生不同》读后感(四):“孤独症”是病吗?他们不过对世界的认识与我们不同而已

我是个孤独症患者 天空不再是蓝色 那双隐形的翅膀已经折断了 那些在我难过的时候听过的歌 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总是难以割舍

是世人太冷漠还是我想得太多 连自己的影子也开始出卖我 它喜欢和别人的背影重叠在一起 仿佛对它们倾诉着藏在心底的秘密

最近脑海里不断回响着幼稚园唱的这首歌词,一个孤独症患者所有的心灵世界都在他的自说自话中描述出来了,他无法向周围人倾诉,也没有人愿意听,世界似乎是越来越冷漠了。也是因为这首歌词,我才试着去了解什么是孤独症,孤独症患者的内心又是什么样的。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孤独症的患病率报道不一,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的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3~4:1,男孩是女孩的3-4倍。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现在流行的解释方向里始终是将“孤独症”作为一种病症来解释的,更多是因为它存在许多的不可知,不符合人类常理,无数科学家们试图用生物学、遗传学等角度找寻其发生原因却不得其国。但“孤独症”真的是一种病吗?他们与正常人真的有很多区别吗?我们看看孤独症患者坦普尔·葛兰汀《天生不同——走进孤独症的世界》一书中是如何解释的。

葛兰汀认为大多数孤独症患者不过是拥有特殊大脑的人群,他们拥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视觉思考者:他们用照片般的图像来思考,他们脑海中可以全速运转一台机器,完成思维方式的核心便是将生活中的事物图像化,然后在脑海运转,而我们常人便只能将这一幅幅静态图像输入脑海中记忆。针对此特点就需要家长适时引导跳过几何和代数的练习,直接投身于绘图、平面设计、动物训练等内容。葛兰汀本人就是视觉思考者,她便是充足利用了自己的天赋成为伊利诺伊大学动物学博士,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动物科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她对于设计一类的娥天赋还直接应用于屠宰场之中,那种不人道的屠宰方式在她的设计改进下保护动物们最后的尊严与平静。

音乐和数学思考者:他们更擅长采用模式思维,所有的图案在他们眼中成了一个个图案与数学的关系连接。他们中许多人在音乐、数学建模、统计学等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

语言逻辑思考者:他们借助词汇来理解世界,他们可能成为文字专家,在语言翻译、新闻会计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能力。

由此观之,这些看似与众不同的“孤独症患者”实际上是某些有极高天赋的人,上帝造人给了他们某些缺陷,同时在某些特定领域给他们开了一扇天赋之门。他们时刻在自己的ZONE,只是需要新时代的教育者们能够平等地、正确地引导他们走向独属于他们的路途。

在葛兰汀自己的经历中,她便是通过不断地知识获取,没有被不公正对待,在家人、老师、朋友的帮助下,逐渐成长。经年累月的努力,终于这种“病状”少了很多了,她也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除此之外书中还对“孤独症”的形成过程,它的特殊症状进行了极为详细的描述,葛兰汀通过对最新医学成果的阅读了解将之梳理进文中,穿插自己的生活体验,使得这本书又好读又深刻,干货满满。无论是遗传学还是生物学的最新成果,还是孤独症感官上的种种症状都有涉及。更重要的是书中用大量篇幅介绍我们孤独症天才应该如何培养,医学上现有的先进治疗方法。这对于有着300万孤独症儿童的我国民众是极为有利的,我们可以有更多内容去了解如何帮助孤独症患者走出封闭的世界,走向自己的成功。

幼稚园《孤独症患者》歌词最后一段唱道:

当黑夜来临之时我也终将逝去 一个人的世界让我如此痴迷 我爱上了孤独不需要谁来治愈 不需要谁记得 我是个孤独者 就算被这个世界遗忘那又如何 无人喝彩和安慰 我承认我输了 就像被孤立的孩子 他伤心地哭了 不需要谁记得 我是个孤独者 就算被这个世界遗忘那又如何 无人喝彩和安慰 我承认我输了 就像被孤立的孩子 他伤心地哭了

也是衷心希望不要再有更多的孤独症患者和孤独者了,毕竟世界如此多彩,能点亮世界的我们怎能熄灭自己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