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魏玛德国读后感摘抄

魏玛德国读后感摘抄

《魏玛德国》是一本由[美]埃里克·韦茨(Eric Weitz)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5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魏玛德国》读后感(一):辉煌与梦魇,不该被忘记

拖了很久,终于把手头的这本《魏玛德国:希望与悲剧》看完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最开始想了解这本书是因为之前在追《Babylon Berlin》,魏玛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也是金融专业学习中一次又一次提到过的,再加上个人也比较喜欢这段历史。但当真正合上书本的那一刻,还是为年轻共和国的希望与绝望而感到震撼。

毫无疑问,正如豆瓣上的某条评论所言,魏玛的历史是一场多彩的混乱与壮烈的悲剧。右翼政变、左派革命、《凡尔赛和约》的压迫、黑色国防军和经济大萧条无一不展现着命途多舛、冲突不断的debuff。痛苦的开局和从一而终的心理阴影使得魏玛德国在总体基调上是压抑而苟且的。但正让我感动的是这种束缚下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和解放性试验。

激越的社会环境创造出了“整整一代勇于探索、不断追求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魏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土壤。这是一片种满矛盾的土壤——开放思潮与保守教条的碰撞、技术对秩序的挑战、“屈从外交”与民粹主义的交锋、经济改革与既得利益者的博弈。如果有人试图了解魏玛德国的遗产,毫无疑问,没有标准答案。

十四年后,对于良政、善治与“现代性”的期待终究被第三帝国的坦克给送上了天,而正是这种悲剧对我来说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就好比《星球大战》中的银河帝国。生于耻辱、死于无闻,这是魏玛德国的表象;令人沉思、给人启迪,这是魏玛德国的承诺。而这段存在辉煌与梦魇的历史,能被今天的我们遗忘吗?

《魏玛德国》读后感(二):多彩的混乱与壮烈的悲剧

魏玛德国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于混乱与绝望中带来了更多样的可能性。

极端的社会生活环境激发了人们更为活跃的创造力,战争、伤残、贫穷、饥饿、混乱……但这些都能够化作人类思想革新迸发火花的基石。功绩并非在混乱与绝望本身,而在于从废墟中重建信仰与希望并开辟新道路的人类自身。

魏玛德国的开局是温和的,但恰恰是这样的温和与不彻底,成为了日后形成悲剧的伏笔。然而我们无法去批判这种温和,历史上改革与革命短短一字之差放在具体的时代中颠覆的是无数家庭与个人命运的全部。

《魏玛德国》一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向人们呈现出那个特殊的时代下的复杂性,不论是从一战后签订条约开始,从那些伤残的士兵归国开始,甚至从德国贷款发动战争之时就已经开始,这样的复杂重压给当时的德国人带来的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开局。社会民主党尝试在一片废墟之中搭建起新的秩序,但力量的强弱决定了话语权力的高低,纵然是它的盟友,德国民主党和天主教中央党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类型的诉求,更不用提右翼甚至极端右翼的党派了。况且,不彻底的革命让保守党的势力仍然在国内占据很大一方势力,这一点从军队的主导势力的倾向性就可以看出。

虽然当时的共和国政府被许多民众指责软弱,但这种软弱同时也孕育了生活文化上的包容与多样。愈是支离破碎,艺术家们愈是开始产生更多先锋的现代性的艺术构想。因此在戏剧、文学、电影、建筑、摄影等多个方面,这些具备充分现代性的艺术作品都有机会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这些蕴藏其中的先锋思想无疑促进了大众开化,从思想文化层面快速推进了德国的现代化进程。

阶段性历史文本的书写难点在于既需要保证多方史料的整合梳理,又需要兼顾真实性和可读性。不仅仅需要做到单线的脉络梳理,更需要从经济、政治、思想、艺术、社会生活以及全球视角等多种不同角度来带领读者真正走入那个立体的时代。

《魏玛德国》的史料内容与评论观点是非常丰富扎实的,但并非是完全枯燥的材料堆砌,尤其在“漫步城市”一章中,用与读者对话交流的形式,带领大家在那个时期的德国街头漫步,以当时的作家们留下的社会生活记载作为蓝本,将原本零散的内容以一镜到底的方式加以串联描述,这样文学性的写法让历史的复现更加鲜活。

(历史大部头对我来说实在是有些难啃,评论中的观点如有偏颇失误还请见谅)

《魏玛德国》读后感(三):火把书推官 | 《魏玛德国》希望与悲剧

悲剧对于我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至于什么是悲剧,人的故事往往在于非人的因素;时代的悲剧则往往恰是由人类所创造。和人类本身的脆弱相比,社会亦然,同样会受到人类本能的威胁。这两者的共性在于,人类和社会对于我们来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身处其中,却至今不能把它的规律完全参透,在对此二者的态度上,甚至可以说是无知而莽撞的。权利的更迭时常会加剧这一现象,并且放大它的影响。

弗洛伊德在《文明与缺憾》中提到,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对秩序和责任的诉求与对艺术和情感的需求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与此同时,自我和无名的大众之间的矛盾也在魏玛德国时代凸显出来,个体性被压抑正是那个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这难道意味着现代性的社会必然是沉沦的吗?这无疑对今天的我们亦有很大的启发。在魏玛时代以及之后的纳粹掌权时期,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苦劝人们深嵌于民族和种族共同体中是同时进行并且愈演愈烈的,这种偏右翼的思潮有其客观上的哲学价值,但对于个体而言,很难不意味着枷锁和苦难。

魏玛事实上培育了一些创造性人才,而且产生了整整一代勇于探索、不断追求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魏玛虽然是一个难以生存的地方,但也产生了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年轻一代更是觉得从过去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甚至诸如爱因斯坦和门德尔松这样的天才被迫流亡海外,将它的影响持续性地扩大了,这些都可以说是魏玛的成就,正如我们在讨论哲学时是几乎避不开荣格和海德格尔的。

从义务教育时代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读史使人明智,正所谓“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我们读《魏玛德国》时,不仅仅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我们更可以从中窥见当下的阴影。魏玛至今成立不过100周年,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说实在不算很久,期间发生的种种对我们甚至可以说是不陌生的,政治、文学、艺术、意识形态等等,甚至我们难以判断现存的这些与魏玛相比就一定是进步了。合上书页,窗外是江南阴郁的暮春,百年前的历史激荡让我久久难以回过神来。

书推官:jk

【火把书推官】活动,好书0元读,每个爱书人都可以免费领。

点击这里,了解【火把书推官】。

《魏玛德国》读后感(四):魏玛德国:希望与悲剧

多年前我在读一战史时,朋友顺口说过一句话:一战打散了奥匈帝国,德国打成了“喂马”的。至此之后,一想到魏玛德国时期,我的脑海就自动闪出一个喂马的场景,多年后也挥之不去,而对于这段时期真正的历史细节却仍是模糊不清,也不曾过多探究,毕竟一战之后还有二战,加上中日战争史也要啃上很久,于是魏玛就一直停留在浅显的印象里。今年年初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美国历史学家埃里克.韦茨的作品《魏玛德国:希望与悲剧》,心想正好填充我脑袋里的这块空白。

魏玛共和国始于一战后的1918年,又终于纳 粹上台执政的1933年,只有短短十四年光阴,之前去了解历史的进程更多的是站在政治、军事的角度,解析它是否为纳 粹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或舞台,而今天这本《魏玛德国:希望与悲剧》是站在直视它本身的角度,将其做为主角来全方面的呈现与剖析,这段特别的历史时期,它所蕴含的不仅仅是政治、军事相关的影响,还有它人文艺术、社会经济以及意识 形态等其它带有温度的呈现。

《魏玛德国:希望与悲剧》全书共10章内容,大致扫了下,自身感觉对后半部分更感兴趣,而前半部分相对有些记忆点,尤其是“不利的开局”、“动 荡的经济和焦虑的社会”这两章,后者突然让我想到现下疫 情仍未退散并波及了全球的经济,看到如此小标题总不免想探寻其中是否会有相似景况。

“不利的开局”的开局就是自一战战败归来的队伍,书里同步附了相关图片,从视觉上带领读者瞬间闪回那个年代。一战战败后的德国面临的是怎样的局面,魏玛共和国诞生在战争造成的巨大破坏之后,对这个国家以及它的人民无论在精神还是肉体上有着怎样深远的影响。可以说魏玛的开局建立在崩坏的基础上,历史充满了悲凉的意味,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德皇的退位加速了民主化进程,新政府颁布了大量法令,确立平等选 举权等一系列重大变 革。战争的结束也意味着大量人员归国,其带来的是重建的力量还是无序的混乱也未可知,远看上去,彼时德国已然处在重大的历史节点。

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引用了当时相关的出版物和新闻报道来进一步呈现历史的面貌,也为读者还原百年前的历史场景,在第二章“漫步的城市”中随作者置身魏玛时期的柏林城,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的中心,正如文中所言“漫步这座城市,可以窥见魏玛社会生机勃勃的各个面向”。奇妙的是书中波茨坦广场的老照片让我仿佛看到大连百年前的中山广场,查看历史,五味杂陈。

本书在谈论魏玛政治史时谓其分为三个阶段,五年稳定期夹在前后两段变局中,在这重要章节开启前作者先让读者理顺了整个时期的政坛势力倾向,虽然政 党的纷争与合作不是魏玛时期政治的全貌,但它是影响甚至改变历史的重要因素。

除了政治因素,影响和改变历史的还有至关重要的经济因素。作者在本书关于魏玛经济的第四章一开篇便引用了外交部长瓦尔特.拉特瑙的话“经济就是命脉”。共和国时期的经济经历了早期的通货膨胀、战后赔款,中期的合理化改革、技术革新,以及后期的经济危 机、大萧条时代。作者关于这部分的描述同魏玛共和国当时的政治 军 事问题相联系,浅析其对社会民生的影响,但是对其中深层的缘由未作过多且深入的探讨。

本书在四章之后是对魏玛时期文化、艺术的描述,其中包括了建筑、绘画、摄影、文学、电影等方面,在此篇幅中附有几十幅彩色及黑白图片,让读者更为直观的感受和了解那个丰富多样的时代,而这部分内容也是我之前阅读魏玛时期相关历史所缺失的部分,它更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认识,也终于让印象仅仅停留在它是一战和二战之间过渡期的概念有了刷新。

书的最后两章则放眼于魏玛后期右 翼势力、纳 粹上台、社会的动荡,以及在全球视角下,魏玛共和国留下丰富的全球性遗产。读完整本书后的阅读感受是易读且有收获,它的装帧我也很喜欢,有机会也看看同系列的另一本《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吧。

疯猴勿杀20210303

《魏玛德国》读后感(五):魏玛德国:希望与悲剧

多年前我在读一战史时,朋友顺口说过一句话:一战打散了奥匈帝国,德国打成了“喂马”的。至此之后,一想到魏玛德国时期,我的脑海就自动闪出一个喂马的场景,多年后也挥之不去,而对于这段时期真正的历史细节却仍是模糊不清,也不曾过多探究,毕竟一战之后还有二战,加上中日战争史也要啃上很久,于是魏玛就一直停留在浅显的印象里。今年年初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美国历史学家埃里克.韦茨的作品《魏玛德国:希望与悲剧》,心想正好填充我脑袋里的这块空白。

魏玛共和国始于一战后的1918年,又终于纳粹上台执政的1933年,只有短短十四年光阴,之前去了解历史的进程更多的是站在政治、军事的角度,解析它是否为纳粹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或舞台,而今天这本《魏玛德国:希望与悲剧》是站在直视它本身的角度,将其做为主角来全方面的呈现与剖析,这段特别的历史时期,它所蕴含的不仅仅是政治、军事相关的影响,还有它人文艺术、社会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等其它带有温度的呈现。

《魏玛德国:希望与悲剧》全书共10章内容,大致扫了下,自身感觉对后半部分更感兴趣,而前半部分相对有些记忆点,尤其是“不利的开局”、“动荡的经济和焦虑的社会”这两章,后者突然让我想到现下疫情仍未退散并波及了全球的经济,看到如此小标题总不免想探寻其中是否会有相似景况。

“不利的开局”的开局就是自一战战败归来的队伍,书里同步附了相关图片,从视觉上带领读者瞬间闪回那个年代。一战战败后的德国面临的是怎样的局面,魏玛共和国诞生在战争造成的巨大破坏之后,对这个国家以及它的人民无论在精神还是肉体上有着怎样深远的影响。可以说魏玛的开局建立在崩坏的基础上,历史充满了悲凉的意味,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德皇的退位加速了民主化进程,新政府颁布了大量法令,确立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出版自由以及平等选举权等一系列重大变革。战争的结束也意味着大量人员归国,其带来的是重建的力量还是无序的混乱也未可知,远看上去,彼时德国已然处在重大的历史节点。

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引用了当时相关的出版物和新闻报道来进一步呈现历史的面貌,也为读者还原百年前的历史场景,在第二章“漫步的城市”中随作者置身魏玛时期的柏林城,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的中心,正如文中所言“漫步这座城市,可以窥见魏玛社会生机勃勃的各个面向”。奇妙的是书中波茨坦广场的老照片让我仿佛看到大连百年前的中山广场,查看历史,五味杂陈。

波茨坦广场

本书在谈论魏玛政治史时谓其分为三个阶段,五年稳定期夹在前后两段变局中,在这重要章节开启前作者先让读者理顺了整个时期的政坛势力倾向,虽然政党的纷争与合作不是魏玛时期政治的全貌,但它是影响甚至改变历史的重要因素。

除了政治因素,影响和改变历史的还有至关重要的经济因素。作者在本书关于魏玛经济的第四章一开篇便引用了外交部长瓦尔特.拉特瑙的话“经济就是命脉”。共和国时期的经济经历了早期的通货膨胀、战后赔款,中期的合理化改革、技术革新,以及后期的经济危机、大萧条时代。作者关于这部分的描述同魏玛共和国当时的政治军事问题相联系,浅析其对社会民生的影响,但是对其中深层的缘由未作过多且深入的探讨。

本书在四章之后是对魏玛时期文化、艺术的描述,其中包括了建筑、绘画、摄影、文学、电影等方面,在此篇幅中附有几十幅彩色及黑白图片,让读者更为直观的感受和了解那个丰富多样的时代,而这部分内容也是我之前阅读魏玛时期相关历史所缺失的部分,它更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认识,也终于让印象仅仅停留在它是一战和二战之间过渡期的概念有了刷新。

书的最后两章则放眼于魏玛后期右翼势力、纳粹上台、社会的动荡,以及在全球视角下,魏玛共和国留下丰富的全球性遗产。读完整本书后的阅读感受是易读且有收获,它的装帧我也很喜欢,有机会也看看同系列的另一本《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吧。

疯猴勿杀20210303

�jkWٞ��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