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占有还是存在读后感摘抄

占有还是存在读后感摘抄

《占有还是存在》是一本由艾里希·弗洛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占有还是存在》读后感(一):语言精细化…

摘录:名词代替动词的用法愈演愈烈,恐怕连他自己都难以想象。举个今天的语言当中典型而又稍许夸张的例子。假设一个人去找心理分析医生看病,他会这样开始对话:“医生,我有一个难题;我有失眠症。虽然我有漂亮的房子、可爱的孩子和幸福的婚姻,但我有很多焦虑。

我的理解:也就是说,“有失眠”是默认永久态,而说“我睡不着”是一个瞬间态。在逻辑意义上,是外延(有什么)的过度使用。

《占有还是存在》读后感(二):《占有还是存在》——字字玑珠

人类发展理念的社会哲学。书中关于现代人的心理困境解读得非常深刻,前半部分可谓字字玑珠,值得深思。

人活着本应该是为了存在,但大家却忙着占有,占有金钱,地位,名誉,通过这些填满人生,定义自己。渐渐的,自己却被这些占有物占有了。当我们提到一个人,或者提到自己,想到的不再是我们本身,而是我们的名字,我们的职位,我们的财产,这些事物变成了我们的定义,我们也从自己的主人,变成了这些占有物的奴隶。追求占有,会导致更多的占有,无止境的占有欲,消耗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带来预期的幸福与满足。忙碌的人们表面上拥有了很多,内心却无比空虚,这是因为我们在追逐占有的同时,失去了自己真实的存在。存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我们度过的每一个瞬间,是当我们抛弃拥有的一切之后内心里留下的安宁。占有,只是活着;存在,才是生活。

今天除夕,祝大家新春快乐,虎年大吉。

《占有还是存在》读后感(三):为爱发电

这本几十年前的书,对于当代我们有何启示呢,首先弗洛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预言的很准,以占有模式为发展框架的社会,是一种增强回路,物质会向少部分人那里汇聚,这样更有利于对物质的生产,大自然会被破坏的越来越严重,因为生产的越多,对环境的损耗越大。人的个性呢,也是为了生产而异化,人会越来越像机器,只有机器才最有利于生产,那么个性变的冷酷无情、唯利是图、自我贩卖、996、内卷、营销型性格都是不可避免的。生产这个大齿轮带动了人类的一切活动、性格、文化、结构。为什么生产这么厉害,因为人的本性是有贪欲存在的,贪婪与生产勾结,能不强大? 有没有解决办法呢,作者相信宗教的力量,相信人们有自救的能力,相信宗教的力量就来自于人的本心。只不过人们还没意识到宗教的力量,且信仰也被异化为偶像崇拜、救世主、金钱权力等可被占有的东西。只不过人们还没认识到目前正在受苦,且苦从何来。人们还没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式。新人类、新社会、新文化,如何才能实现,我们现在需要怎么做。现在有很多人正在行动,体验着存在的快了,只不过社会没有给予太多的反馈和认可,很多人在路上、很多人在山上、很多人在禅房,只不过没有形成巨大的合力。很多人相信心中爱的力量,并产生了存在的快乐、对他人的善意、对他人的分享,不知道什么时候爱会发电,但是这类人群如同潜藏在人类中的救世主,在关键时刻,会联合起来,拯救人类吧。总之,我相信爱的力量。

《占有还是存在》读后感(四):十分深刻。存在型社会是人类唯一的出路,尽管实现的可能性十分渺小

对于正在追求灵性生活的我来说,一看这个书名就感觉很合心意。

在这本书里,弗洛姆主要介绍了两种生存模式:占有和存在。并且描述了基于存在模式的新社会和新人类的面貌,针对病态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思想十分深刻。

占有型社会是自私的社会,是目前社会的主要形态,尤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看重财富、利润、掠夺、权力、消费主义。在生活中很多方面也体现了占有的影子,例如在感情中看重占有对方,还有父权制下男性对女性的剥削。

存在型社会则是利他的社会,以爱、包容、当下、心灵为主要特征,每个人各取所需,不会渴望占有事物,不会有毫无节制的消费和欲望。

“占有”和“存在”两个词,精准地概括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很多描述让我兴奋得拍大腿。

同时我也联想到《与神对话3》里说到的“高度进化的生灵的社会”(简称高灵社会),不就正是“存在型社会”吗?那本书里说到,高灵社会的基本指导方针是:1. 我们所有人是一体。2. 一体中的所有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 在高灵社会中,没有“凄惨”和“贫穷”这种东西。 因为他们明白,我们所有人是一体,并且一切均已足够——弗洛姆的这本书,可谓高灵社会的详细描述版。

不得不承认,在目前占有为主的社会形态下,要实现存在型社会还是十分困难,但这可谓是唯一的获救出路,否则科技再发达,人们依然不会感到幸福,环境也会不断遭到破坏,战争和自我灭亡是迟早的事情。

只有从占有走向存在,生命才会得到真正的表达,爱和喜悦才会真正流露。存在,是最初原始社会的形态,但也会是高度发展社会的最终形态。而要实现存在型社会,就意味着向内走,回到生命,回到真实。

《占有还是存在》读后感(五):分享比占有更快乐,体验比物欲更珍贵。

一、

工业时代伊始,人们就将希望建立在无止境的进步这样的“线性进步论”上,无止境的进是一种谎言。这个谎言建立在工业社会的2个心理前提:❶生活的目的幸福,所以要追求最大程度的极端享乐 ❷自私、自利和贪婪由工业系统产生,并支撑其运作,会带来和谐和平

谎言是如何落空的呢?针对❶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特定时期的特定人群(如贵族)之外,鲜有理论是鼓吹或真正实践过整个社会的极端享乐的。针对❷追求个人心中主义必定引发占有→阶级→战争,因此和谐和平一定会落空。

在工业社会,因为自私、自利和贪婪是对经济体系发展有益的,所以被包装成「人性使然」。而对比中世纪起犹太人放贷来积聚财富的行为,却是被唾弃、憎恨和嫉妒的,甚至成为反犹主义的背景和理由之一。

二、

弗洛姆在这本书里最重要的理论就是提出了「占有」和「存在」这两个完全相反的概念。

「占有」起源于私有制,本质在有占有无限的物品,因此占有必然衍生出征服、掠夺和杀戮。

物品成为人的延伸,甚至反过来定义了人的身份认同。现代消费者以这样的公式认同自己:我的存在=我所占有和消费的东西。那一旦我失去了所占有的东西,我又是谁呢?

「存在」的本质在于体验,不占有也不渴望占有,是一种充满喜悦的生存方式,关键在于爱、分享和给予。弗洛姆在第八章中提出了理想的「新人类」的概念,完美阐释了「存在型」人类的特征(见图)。

三、

弗洛姆关于异化的探讨也很醍醐灌顶:“在非异化的活动中,我体验到自己是我活动的主体,是一个创造、生产的过程,我与我的活动成果始终关联。”

这句话让我对之前在工作中让我感到痛苦不已和不断质问自己的问题恍然大悟:“我每天将我大部分时间花在这些劳动成果不属于我、也并非出于我的自我意志的工作上,对我生命到底有什么贡献和意义?”有种终于明白和看清我的痛苦所在的感觉,原来我是处于一种被异化的痛苦之中了。首先要有意识,才能行动和改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