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雾行者》读后感摘抄

《雾行者》读后感摘抄

《雾行者》是一本由路内著作,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5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雾行者》读后感(一):也许才明白

如果我是路内小说中的人物,我一定是笔下被称为乡逼的人,如果长大了,恰巧对文学有那么一点喜好,可能就会变成呆逼。但我不是,我不知道该感到庆幸或遗憾,但我似乎觉得我的童年真的太小了,似乎理解了邻家男孩为什么会讲着他们帮派之争的故事,也明白借出去的钱为什么就要不回来,远去的人为什么没有音讯,也许他们已去讲自己的故事,去给生活一脚或被生活砍了一刀。

《雾行者》读后感(二):跨世纪迷雾

这本书580页,很久没看过这么厚的书了,每次举得都很累,需要不停换姿势。相对于别的书的断断续续,这个算得上一口气干完的。

虽然时间线有点混乱,但不是大问题,那些世纪之交的残酷冷漠惶恐和茫然,真正是70后的(文艺青年们)标签,时代在发生着巨大变革,在每一次学习每一次适应每一次颠覆中,活了下来。穿越重重迷雾,看到的一切,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可以一读再读。

《雾行者》读后感(三):一篇不准备写下去的论文开头

某种意义上,路内的新作《雾行者》可以被看作是路遥《平凡的世界》的续集,两位笔名相似的作家将在多年后成为人们认识改革开放史文学书写的基本路标。这当然不意味着《雾行者》与《平凡的世界》存在某种文学趣味的相似或者文学品质上的类同,而是说它们与各自书写的年代在主题、题材和认识价值等方面构成了相似的关系。正如《平凡的世界》通过描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以陕北黄原地区为中心的城乡中国的广阔天地和塑造以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为中心的人物群像,展现了改革大潮下的社会和人性嬗变,《雾行者》则书写了从1998到2008年新旧世纪之交十年里,从老三线工厂、小镇开发区到城郊工业区等新的“交叉地带”的青年生活,表现着新的社会阶段的思想与情感。在《平凡的世界》的结尾,养伤归来的孙少平沿着铁路线急走,戴着红纱巾的惠英和围着红领巾的明明向着他飞奔而来,这一希望的结局随着省略号的延展而收束。XX年过去,少平和少安垂垂老矣,明明和虎子长大成人,当他们开始走入青年,从双水村和大牙湾煤矿出发,去面对父辈们曾经回答过的问题时,等待他们的究竟是什么?他们写下的又会是什么?他们的同龄人路内在《雾行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雾行者》读后感(四):摩诃迦卢尼迦耶|命运激荡、回响,永不止息

“摩诃迦卢尼迦耶”

[具大悲心者]

路内把这句话放在《雾行者》的扉页

是一种预示吗。

命运 无常 无常 无常

他们在命运里激荡,没有选择的余地,选来选去也只是到处碰壁的困顿,逃不出注定好的结局。

早些年我一直讲说和命运对抗对抗,我不要屈服,最近却慢慢像只老黄牛,接受了规则,有时候会突发奇想冷眼操纵自己的命运,将之推向一个我能看见结局的极端,没有任何情绪波澜,好像这是别人的生活,也对种种具象化的人失去兴趣,太好猜测也太不想去猜测。我无法说对自己的选择欣然而受,只是说这些现状本就是我刻意而为之,谈不上什么悲壮,是一个人无聊到尽头的选择。他们比我好一点,他们的生活好像处处充满奇想,十兄弟、女人、死亡、仓库管理员,冷峻的背景下,一股江湖气息蓬勃欲发,但又好像连这样的描述也是冷冷的,是上帝的角度,是对生命某种状态的陈述。只是陈述。

《雾行者》读后感(五):每一个被时代和命运撕扯的年轻人

拿到这部书之初,不太理解《雾行者》的意思,读到一半都点懂了,读完后能感觉到它,但又透着一层薄雾,说不清但觉得是。

雾、重庆、雾都、西藏、端木云、雪茫的崇山;时间撕扯的记忆,发生在不同年代、不同地点、不同人物的小故事,小到似乎套在每一个人身上都适用。试图在变化的命运之旅中寻找所谓的意义,但意义真的存在吗,意义到底是什么?

当憧憬渐渐变成回忆,变成享受当下,当憧憬不在是憧憬,而是对未来的泰然处之。也许是每一个在看不清前路的年轻人逐渐适应当下的环境,但仍不放弃未来前景的一种践踏实地。学会与每一刻的当下和平共处,学会与每一种境遇谈心,学会在每一种心情下去细细体会,方不虚度,方不焦虑。

每个人都不满意,但每个人又尽力去过好当下并满意的生活,满意与不满意交织;焦虑和泰然共处,也许这才是每一个时代下年轻人要不断审视自己,不断聆听自己的话题。

耗时一个多月断断续续看完,仍心存感激。让内心更笃定,去接受和享受这撕扯,去抗争和拼搏这不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