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造园艺术读后感100字

中国造园艺术读后感100字

《中国造园艺术》是一本由曹汛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3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造园艺术》读后感(一):文史视域下的中国园林研究

从1980到2007,对一个人而言,变化的不止是年龄、心态,还有学识的广度和深度,正如《中国造园艺术》的作者曹汛先生,他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虽然一直关注中国造园艺术,但却能屡屡推陈出新,每次都有新的视角和新的见地。所以,读《中国造园艺术》,读的不仅是中国园林的形制、态貌,也不仅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缘起、发展脉络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还有曹汛先生本人的文化心态发展脉络以及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的发展趋势。具体而言,《中国造园艺术》虽然是曹汛先生的论文集,但因其研究核心的稳定性,所以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质。

中国文化是一种极为讲究的文化,这种讲究不仅是精神层面的讲究,也是物质层面的讲究,当然,后者归根结底是为前者服务的,这就决定物质层面的讲究只有“实打实”且契合其所属人类群体的精神需求与讲究,它才有产生和持续存在的可能。显然,中国园林可作为物质讲究和精神讲究完美契合的代表,正如曹汛先生所言:“造园艺术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是中华优秀文化和精英艺术的一个顶峰,是中华民族文明开化风流儒雅的一个标志。”

人类脱胎于自然,其从最初的纯自然化生存状态逐渐升华为以人文化群体生存为主的状态,是一个漫长的摸索、研究、创新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始终未曾忘记自己的原生初境,中华文化范畴内的人们,所做的就是把自然“移居”到自己的家、自己的社会生存领域,累代而来,现在的中国就有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园林,由此,曹汛先生笔下的《中国造园艺术概说》《略论我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发生发展》《走出误区,给李渔一个定论》等论文也才得以应时而生。

从学术视角看,曹汛先生的这些论文语言简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论述精到,即便是我这个不研究园林艺术的门外汉,也能从中学到不少治学行文的方法和态度。另外,从表面看,曹汛先生的这些论文是专业性很强的基础性研究论文,但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它们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如:

佐助教学。纵观中国文学史,讲古典诗甚至是与园林有关的现当代诗,古典山水田园诗都是不可忽视也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山水田园诗又和什么有关呢?为什么《诗经》中没有独立成篇的山水田园诗呢?而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专门的山水田园诗才兴起和发展呢?曹汛先生在《略论我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发生发展》一文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刘宋时期,文人士大夫追求复返自然,耽玩山水园林的风尚更加普遍”,所以,“我国的山水园,无不以再现自然丘壑为主要意趣,在人工所造,或经人工所修饰的山山水水之间,安排起居环境”,在这种心理和建筑意趣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山水田园诗自然会逐渐蓬勃发展。当然,它的蓬勃发展,也与古人习于用诗的形式展现自己感受或评价外物有关。可见,曹汛先生的这篇论文是可以引发人无限思考、也可以给予人无限答案的。此篇如此,其他篇亦如是。所以,这里说曹汛先生的这些论文可以作为佐助教学的资料不为过。

为相关旅游产业及旅游者提供文化理论参照。中国不仅是一个旅游大国,更是一个文化旅游大国。在可见的旅游文化产业中,不乏人工园林模式、返璞归真田园模式的身影,若仔细对比,有时会发现它们虽在不同地域、处于不同的文化圈,但其总有相似之处,在当前网络分享成为旅游必备要素的时代,这自然是大大不妙的。毫无疑问,要想形不似,就要从文化上找出路,毕竟中国文化包罗万象,不仅南北文化不同,十里甚至都不同风。如此,细细品究曹汛先生研究中国造园艺术的这些论文尤其是上编中的论文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中国人喜欢旅游,每到节假日,每个景区几乎都是人头攒动、比肩继踵,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人如果能懂点园林方面的文化常识,想必是可以寻得一个宁静之所,从中品味到隐含在烦扰里的意趣的。

浮浮地读,《中国造园艺术》自然无法提供给你中国园林的具体影像;但若深深地读,它提供给你的将是浸润在文化里富有意趣的中国园林,并给予你不同时代的感受。就像此时,我艰难地读着先生发给我的拍照版《中国造园艺术》,脑海深处不由自主浮现出一个个曹汛文字里的中国园林。

《中国造园艺术》读后感(二):曹汛:建筑学界的不识“时务”者

曹汛 罗雪村 绘(速写)

建筑学家曹汛住在北京西直门附近的一个普通小区。从极喧嚣的批发市场拐进他的陋室,不过数步,竟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清凉之意。他的房间简单得只有一桌一椅一床,外加两排靠墙书柜。刚经历的小手术,让已过古稀之年的曹汛看起来有些虚弱,但话匣子一打开,就步入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现在建筑界的崇洋媚外之风不得了。而且,整个中国都处在一个拼凑复制的时代,许多地方造出了‘世界公园’、‘三国城’、‘水浒城’之类的东西,到处是不伦不类的假古董,高楼大厦上盖个小亭子、琉璃瓦下是玻璃幕墙,看着真闹心。足见建筑学教育上的缺失。”

今年3月,曹汛去了苏州周边的塘栖镇。那里原本水道纵横,历史上“人家尽枕河”,但这个全国知名的水乡小镇,现在大部分水域全被填掉,“过去水面野蛮地填平,古迹野蛮地拆掉,现在又野蛮地开挖重建,过去是大拆大填,破坏中破坏,如今又大挖大建,在建设中破坏!”先生的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1936年6月出生的曹汛,师承梁思成,1961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一直没有离开建筑行业,现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教授,1986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是典型的杂家,在建筑历史、古建园林、年代学等方面都有扎实的著述。而中青年学者对曹汛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对一些流传甚广、实为谬误的常识的纠正。

很多人读过曹汛发表于1997年的《陆游〈钗头凤〉的错解错传和绍兴沈园的错认错定》。这篇长达5万字的文章,在《建筑师》杂志分两期刊完。经过考证,曹汛认为陆游的《钗头凤》写于成都的张园,与绍兴的沈园没有任何关系。“红酥手”也不是大家想当然理解的唐婉的手,而是一种奶油酥皮点心。宫墙既不是古越国的,也不是宋高宗在绍兴的临时宫城,而是成都故蜀时候的燕王宫。在历史的流传中,先是南宋人陈鹄最先对《钗头凤》作出错解,刘克庄又进一步错传,元初人周密添枝加叶,把一个故事推演成小说,并且编造出唐婉这样一个人,清代又据此编为戏曲,后来又衍生出话剧、戏曲和电影,而沈园也被辟成陆游的纪念馆。

《中国造园艺术》 曹汛 北京出版社

文章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遗憾的是,这并没有妨碍沈园的管理者装聋作哑继续宣传自己是宋代名园。在中国,学者们习惯了去证明一件事情正确,证明一件事情错误却难上加难。这让曹汛的诸多考证多少显得有些不识“时务”。比如大家公认我国古代最完整最早的建筑技术书籍《营造法式》是由李诫编成,李诫也被认为是中国建筑学的鼻祖,但曹汛考证出李诫是李诚之误。又比如,我们现在常说中国现存的唐代木构建筑有四处,曹先生通过考据认为,梁思成发现的佛光寺唐代大殿的断代考证完全正确,其他几处年代鉴定都不够精当,而且他认为唐以前的木构建筑远不止四处,唐以前北周和隋代的遗存都有,他还发现一座建于公元559年的北周摩崖窟檐,远比日本法隆寺木塔早。

他经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纠正了一个大错案,本意是还原历史真实,恰恰捅到别人的痛处,引来群起而攻之。“但如果我们只会重复权威名人的结论,错了也随声附和,不正是自己浅薄迂腐、缺乏鉴别力的表现吗?而且证据确凿无法驳难,教科书却不认错也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学术腐败!”

曹汛并没有出版更多的专著,但他所写的数百篇学术文章篇篇都是“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呕心之作,而且居然没有一篇是拿课题经费和科研费的。如今他年纪大了,不能全国各地跑来跑去了,很多实地测绘只能依靠年轻人去做。“真羡慕当年的梁思成先生,骑着驴骡走在荒野小道上,晚上睡大庙,白天拍照片搞测绘,艰辛追求然后快乐发现,那种感觉多好。”

曹汛一生受益于史学家陈垣先生的史源学、年代学考证。“每一座建筑上的题记涉及到的天干地支如同一个婴儿的出生证明,能够说明建筑的历史。很多题记由于历史的原因遭到了篡改,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谜团,而年代学正是解开这些谜团的钥匙。” 比如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题记中说是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但经考证,那一年的戊申月根本没有庚午日,这就证明当时重修时有人对题记做了手脚。“我国干支纪日,从公元前1722年开始,直到现在,从来没有间断和错乱过,所以任何伪造的年代,只要用笨办法去查,总会查出来。”说起来如此容易的事,但大多数人并不精通这套办法,曹汛因此显得曲高和寡。他出版的《全唐诗无考诗人考证》,把不可考年的无考诗人一一考证出年代,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年代老家,令许多文史工作者深为叹服。

曹汛的“较真儿”始终体现在方方面面,如今这样的“不识时务”者,显然称得上是稀缺了!

记者 杨雪梅 发表时间 2012-06-14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造园艺术》读后感(三):常州神秘园林被遗忘300多年 美国学者远隔重洋带来惊人发现

《中国造园艺术》曹汛 北京出版社

中国园林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座以园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馆内有两件园林巨雕模型,属于馆藏中的精品。两件模型都由雕刻大师精心制作,用材珍贵,做工优良,展示了两座已经消失的历史名园。第一件是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代表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最高成就。第二件是明代常州止园,为古代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体现了明代造园盛世的艺术精华。

止园的历史比圆明园更为久远,它并非毁于战火,而是同许多古代名园一样,磨灭于历史长河之中,被人遗忘。幸运的是,描绘该园的《止园图册》一直流传于世。它们漂洋过海,散落在欧美藏家之手,却意外地重新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让止园重现于世。这一切还要从一位美国艺术史家的中国情结说起。

止园平面复原示意图

美国学者情系《止园图册》,远隔重洋寻访止园主人

近代时期许多中国艺术品散落到国外,《止园图册》也曾多次转手,分藏在各处。幸运的是,一位美国学者对《止园图册》情有独钟,正是他断言这套图册并非寻常的写意之作,而是描绘了一座历史上真实的园林,从而开启了寻找止园之旅。这位学者,就是美国著名艺术史家高居翰。

高居翰长期任教于加州伯克利大学,曾两次获得美国大学艺术学会的终身成就奖和美国史密森学会的弗利尔奖,是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权威。20世纪50年代,高居翰首次在麻省剑桥看到张宏的《止园图册》,立刻被画家独特的写实风格吸引。此后他在哈佛大学的诺顿讲座和系列论著《气势撼人》《山外山》中,都将《止园图册》列为中国写实主义绘画的经典作品,确认了张宏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止园图册》共20幅,后来分藏在三处。1996年高居翰联合收藏该图的洛杉矶郡立美术馆和柏林东方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完整的《止园图册》展览,再次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高居翰一直断言,《止园图册》描绘的是一座真实的园林,如果深入研究,完全可以根据图册重建止园。然而,由于艺术史学者深受中国绘画崇尚写意的影响,高居翰又无法确定止园的园主和位置,因而也就无法说服人们相信止园的存在。这期间,他曾委托中国的园林专家将部分《止园图册》在中国发表,寄望于找到蛛丝马迹,然而14年过去了,始终没有止园的消息。

止园主人文集现世,止园复原研究重启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10年。中国园林史专家曹汛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发现了《止园集》,为国内仅存的孤本。通过仔细比对,发现书中题诗和园记正与《止园图册》对应,由此可以确定,止园的主人正是文集的作者吴亮,这座园林位于吴亮的家乡——江苏常州。

曹汛师从梁思成先生,是中国建筑史、园林史研究的权威。当时国内只能见到14幅《止园图》,他委托同样在进行园林研究的青年学者黄晓和刘珊珊与高居翰联系,以求图册的全貌。远在美国的高居翰听闻找到了止园主人,多年的心愿变成现实,大喜过望。他热情地寄来全套《止园图册》复制件和自己历年收集的园林绘画图像,并建议共同展开园林绘画研究。2012年高居翰与两位青年学者合作完成《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由三联书店出版。书中用完整一章介绍了止园,在园林史界和艺术史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名园重现,从《止园图册》到止园模型

随着《不朽的林泉》在国内外影响的扩大,止园的故事也越来越为人所知。止园作为罕见的能够根据图像复原全貌的明代园林,补足了中国园林史上重要的一页。为了让更多人直观地领略明代私家园林的风采,2015年中国园林博物馆决定制作止园模型,由非遗技艺传承人、微雕大师阚三喜负责,同时邀请黄晓和刘珊珊主持止园复原学术研究,以求最大限度地忠实再现名园旧貌。

2017年止园模型制作完成,在中国园林博物馆正式展出,20余平方米的巨大模型占据了整间展厅;同时出版了《消失的园林——明代常州止园》一书,介绍了从《止园图册》到模型制作的复原过程。由高居翰发起的止园研究,在中美学人和文博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不但找到了园主和园址,园林也以模型的形式重现人间,完成了从绘画向园林的跨越。

中国园林博物馆的模型展出1年后,前来参观的宜兴博物馆馆长邢娟联系到吴亮的后人吴欢,又揭开了止园家族与近代中国的一段新历史。吴家在清代、民国和新中国代有人出,最著名的要属艺术大师吴祖光和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他们正是吴欢的父母。上溯到明代,吴家是常州的造园世家,仅吴亮父子兄弟营建的园林,目前已知的便有八处,其中由《园冶》作者计成设计的吴玄东第园,和叠山艺术家周廷策设计的吴亮止园都是晚明第一流的名园。

止园的发现和研究过程,已成为中美学术交流的佳话。美国学者高居翰毕生心系《止园图册》,追问止园的历史;中国学者和文博机构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将研究扎实地向前推进,让这座画中名园越来越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如今止园遗址和止园模型位于常州和北京,《止园图册》则分藏在洛杉矶和柏林,国际合作仍有待继续展开,这是优秀的中国园林文化走向世界的契机,也将是一段各国学人共同研究和延续人类遗产的传奇。

《光明日报》2018年07月01日11版 作者:刘珊珊、黄晓(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师) 原标题为《林泉不朽 名园重现》

《中国造园艺术》读后感(四):曹汛:江南园林甲天下,寄畅园林甲江南

摘要:寄畅园是张南垣一派造园叠山的重要作品,是张南垣及其传人作品中时间最早的一例,传承了张南垣造园理念的精华,营造出真实山林的境界。寄畅园由张鉽主持改筑,他与秦氏后人秦松龄合作,将其打造为一座一流的名园。如今政府部门应与秦家共同研究和保护寄畅园,秦氏的家族精神是寄畅园的核心之一,是值得复兴的中华文化。寄畅园在保护管理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恢复明清造园盛期的艺术风貌。

张南垣叠山与寄畅园

我第一次考察寄畅园是在20 世纪80 年代,当时去杭州参加国家文物局的一个会议,路过无锡。上海博物馆的沈之瑜馆长看到我写的《纪念张南垣400 周年》,发现张南垣原来是松江人,认为很重要。他跟我相约:“你干脆做这个题目,我们给你资助。”

2017 年是寄畅园建园490 周年,我研究张南垣那一年是400 多年。当时发现张南垣的侄子张鉽做过寄畅园,觉得这座园林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从昨天开会到今天,大家都一致认为寄畅园重要。有的说寄畅园是我们无锡的名园。这个没问题,是无锡的名园。有的说寄畅园是江南名园,也没问题。还有的说是中国名园。

曹汛在研讨会现场演讲

20 世纪80 年代我到无锡和文物局的顾文璧先生交谈以后,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当时我还没发表有关寄畅园和张鉽的文章,到现在也没有单独发表。为什么没发表呢?我从20 世纪60 年代初开始研究张南垣,第一次发表的文章是《纪念张南垣400 周年》。研究园林史,如果忽视了张南垣,就等于研究中国的诗歌而不知道李白和杜甫。究竟李白第一还是杜甫第一,文学家可以去争论。作为造园叠山的张南垣,应该是更接近杜甫,他是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

张南垣出现的时候,中国园林艺术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是一个名家辈出的时代。不是说以前都是低水平的小儿科,到张南垣突然曝出一个大师来。大家都知道文徵明,文家父子很厉害,苏州现在还有不少文家的园林。当时还有祁彪佳、祁承㸁、张岱等,他们都是造园大师。有一个和张南垣名字差不多的叫张南阳,造了很多园林。明代最出名的园子,上海的豫园和王世贞的弇山园,都是他做的。在这种大师辈出的时代,研究明清园林史的人,像东南大学的顾凯等,也都震慑于,“原来明代园林已经这么厉害了”!而明代出现张南垣之后,整个造园领域发生了巨大的改观。所以我就想,等把张南垣和他这一派的园林都跑遍后,再来评价他。这一等就是几十年。

我第一次到寄畅园来的时候,发现张鉽造的这座园林,不但传承了张南垣的造园叠山艺术,更传承了张南垣最精彩的一句话。张南垣说:“旧日的造园叠山家,以高架叠掇为功。”山要高架起来,要“叠”要“掇”,“不许见土”。张南垣说,这种就像“抟土以欺儿童”,丧失了真实的比例感,用小尺度的所谓“小中见大”来模仿“真山大壑”。他反对这种风格。张南垣提出要“土石相间,以土为主”,然后“平岗小坂,曲岸回沙”,好像“奇峰绝嶂,累累乎在墙外”,最后达到“截溪断谷,私此数石者为吾有也”的境界。大自然的“深山大壑”好像就在园外,可以“以意料之”。如此一来才把中国的造园艺术推到了最高的顶峰,而寄畅园恰恰是这一造园理念的代表作。

中国园林的五块金牌

根据我多年来的想法,现在我可以大胆地说一句,中国如果要选出5 个金牌的园林,5 个中国园林的代表,我认为第一是无锡寄畅园。中国有句古话叫“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如果借用这个说法,我们可以讲“江南园林甲天下,寄畅园林甲江南”。

所以以后不必再提寄畅园是无锡名园,这句话容易让人理解成“无锡有很多园林,这座园林最出名”,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我们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宽一些:中国最好的园林在无锡,谁也比不过。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今年80 多岁,上一次是朱有玠先生—南京的一位老专家,他82 岁在无锡开会的时候,提出“最赞赏寄畅园”。他讲得非常好,但是他没有讲到张南垣,没有发现张鉽,所以还是笼统地讲。没有张南垣和张鉽,他也认为无锡寄畅园是第一,为什么呢?康熙都讲了,这棵樟树到秦家已经200 年了,2017 年490 周年,传了这么多代,哪个私家园林能比?

张南垣和他的子侄做了几百处园林。吴伟业在《张南垣传》中提到,张南垣挟技游于江南诸郡者五十余年,“岁无虑数十家”,以每年二十家计算,五十年也有上千家了。我如今查到的不过几十处而已,还远远不够。有没有每年数十家的可能?看起来不可能,实际是可能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张南垣有一个团队,有一个公司。他在那里指点设计以后,接着就由传人替他完成。他有4 个儿子,还有张鉽这个侄子,是个很大的团队。

许缵曾在《宝纶堂稿》中讲到松江的张鉽来给寄畅园叠假山。我一考证,发现他讲这句话正好是秦德藻和秦松龄父子时期,应该是康熙四年或五年(1665 年或1666 年)开始动工。康熙四年秦松龄去看张南垣的园林作品,康熙七年(1668 年)已经有昆曲大师在寄畅园演出了,王石谷画了寄畅园图。因此应该是康熙六年前后建成,康熙七年已经对外开放了。张南垣一脉当年造了那么多园林,但只有寄畅园保留到今天,而且保留了490 年,其他都看不到了。所以我说寄畅园可以排第一,当之无愧。至于这座园林高超的造园艺术,我们稍后再谈。

现在我们先说说其他“4 块金牌”。

我认为,第二块是承德避暑山庄。据我考证,避暑山庄应该是张南垣的孙子设计的,康熙时期的一些东西还在,所以可以排上位。我这里只考虑还有实物保存着的,没有实物的就不讨论了,当时好的园林太多了。

第三块是戈裕良的环秀山庄。戈裕良很厉害,他有个同乡叫洪亮吉,是著名学者,赠给他一句话,“张南垣与戈东郭,三百年来两轶群”。这句话很有见地,提到明清的叠山家,一个张南垣一个戈裕良,三百年来就这俩人。所以我写过一篇文章,学恩格斯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叫《戈裕良与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终结》。到戈裕良中国古代园林终结了。为什么终结呢?戈裕良之后就是鸦片战争了,中国进入了近代时期,以后就不算古代园林了。

第四块是网师园。网师园的好处,叫“得体合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得体”非常难,一座五亩小园能做得这么漂亮,让人称绝。当然它有败笔,这个败笔就是李鸿裔接手后把东边很好的一部分拆掉了,修了一处住宅。我把网师园西部比作《红楼梦》前八十回,东部是后四十回高鹗的败笔。因为这个原因,网师园只能排第四。

最后一块是颐和园。有位园林学者强调乾隆时期是清代造园的盛世,概括为一句话,“移天缩地在君怀”,就是在皇家园林里仿造各地的名园。最典型的是颐和园的惠山园,惠山园是乾隆模仿寄畅园建造的。当时他仿建了很多,宁波的天一阁、海宁的安澜园,尤其苏州的许多园林,乾隆一座一座地仿建。晚明清初像张南垣这批造园大师的园林作品是非常具有原创性的,乾隆“移天缩地在君怀”,就要稍微逊色一些。他仿建的惠山园还可以一看,有点原作的意思,但也有个问题,就是它把方向弄错了,我们稍后还会提到。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中国园林的5 块金牌,大家可能有不同的意见,都可以讨论。我们学习古代园林,一定要先看这5 块金牌。

寄畅园的造园艺术

现在来看寄畅园的造园艺术。张南垣说:“平冈小坂,错之以石,若似乎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私此数石者为吾有也。”张鉽了不得的地方就在这里。大自然里可以找到很多山峦地带,符合张南垣“平岗小坂,曲岸回沙”的描述,他理想的叠山是“好像真山大壑处在外面,园林从中截取一块过来”。而张鉽改筑的寄畅园,不是真山好像在外边,实际就在外边。张鉽伟大的地方在于,他是第一个传承张南垣绝技的。他造园比张南垣的4个儿子都早,我推测他是张南垣哥哥的儿子。刚才提到的这句话在吴伟业的《张南垣传》里,张鉽就是按这种意境改造寄畅园的,这时吴伟业还没给张南垣作传,没提炼出这句精彩的话。所以说张鉽寄畅园是最早传承张南垣的,可以排第一。

张鉽的功绩在哪儿呢?中国园林有一个经典的词叫“城市山林”。人们到寄畅园玩,从城市来了以后走进东边的园门,会遇到一个山水环境。通常造园都是“背山面水”,把主要建筑放在靠山这边。但张鉽反其道而行,他是“临水对山”。从这张图可以看到,寄畅园的建筑位于靠近城市的东侧,人们从城里来先进到建筑里。建筑西边是锦汇漪,一个巨大的水池,锦汇漪西边是鹤步滩,再往西是大假山,假山西边是园外的惠山。

曹汛讲解寄畅园的布局

张鉽这次改筑非常不容易。中国人讲究孝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祖辈传下来的东西不能随便改变。寄畅园是座家族园林,改筑是会遭到族人反对的,但张鉽做到了。他的改筑非常巧妙,他把所有景致的名字都保留下来,但是全挪了位置。挪了后就形成“奇峰绝嶂,累累乎墙外”的意境,而且不是好像能看见,实际也是看得见的。与此同时,张鉽还把一个没有声音的园子,变成了有声音的园子,叠山的时候利用泉眼造了八音涧。这是张鉽的功绩。

把张鉽改筑寄畅园确定在康熙五年左右,发现还有一个人也很重要,就是秦松龄。秦松龄认定了张鉽这个人才,尊重张鉽这个人才。《张南垣传》说:“主人解事者,君不受促迫,次第结构。”秦松龄就是一个解事的园主,能够让张鉽充分发挥,家族里的很多压力应该都是他顶住的,两个人合作,才能实现这次了不起的改筑。寄畅园一下子变成一座第一流的天下名园。

寄畅园的现代保护

1952 年秦家把寄畅园捐给了国家,由国家出资来修复和维护。从我个人的角度看,国家和秦家应该结合起来,共同研究和保护寄畅园。用习主席的治国理念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秦家的家族精神是寄畅园的内核之一,是值得复兴的中华文化。应该从国家层面上向国际宣传,把寄畅园打造成国家的名片。银行发行的人民币,上边有井冈山,有阳朔山水,也应该有寄畅园,它是中国园林的代表,现存园林中再没有超过它的了。

如今我基本把张南垣研究清楚了。张南垣,他的4 个儿子,一个侄子,一直到孙辈,大致是跟康熙朝一起结束的。我计划出一部《造园大师张南垣》的专著。作为这个造园世家唯一存世的作品,寄畅园很重要,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有不少问题,我在这里也谈几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要搞城市建设,不少园林都被拆掉了,拆了后有些不错的石头没地儿放,觉得寄畅园不错,就都堆到了寄畅园。当时陈从周先生对这个非常不满,说它们是“排衙石”,像衙门口的站衙大伙一样“排排坐,吃果果”。我这次到寄畅园,发现石头更多了,不只是“排衙石”,还出现了高架叠掇,在八音涧出口就有好几处“高架叠掇为工”。这些都是张南垣攻击的东西,却在张南垣最经典的作品里出现了,我感到很伤心。

我曾经向顾文璧建议,把这些东西都拿掉。他后来到沈阳找过我,不过我已经调到北京了,没有遇上。我这次来,一直想去看看顾先生。从文献角度看,秦家非常重要,但寄畅园的保护要把文献和现状结合,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些败笔,也就是张南垣批判的东西,情况比较复杂,需要从长计较。我希望能有机会,在我有生之年成立一个项目,组织一伙人,做做测绘。我带着画一下,哪个应该拆掉,不否定张鉽之前,也不否定张鉽以后,但应该清理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添加进来的。这些东西太多了,已经喧宾夺主,变得俗不可耐。从我的角度来说,把最好的第一金牌做成现在张南垣所反对的样子,这是张南垣的悲哀。

康熙年间张南垣去世以后,雍正和乾隆没有重用张家,所以就失传了。我查到最后一个是张淑,感到热泪横流,幸好他还有几件东西存下来!北京的积水潭医院有一块张淑的园子,非常好,虽然不全了,但也很难得。

我今天讲的比较多,很多地方不一定对,大家可以讨论。我第一次来无锡是70 年代,距今有几十年了,晚年能来看一看,非常高兴。以后有机会,我会尽量为无锡做一些事情。

本文首发于《风景园林》

《中国造园艺术》读后感(五):首次结集 | 梁思成弟子曹汛三十年园林研究成果

《中国造园艺术》曹汛 北京出版社

本书共收录文章十二篇,分为上下两编。最早的《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发表于1980年,最晚的《走出误区,给李渔一个定论》发表于2007年,时间跨度近30年,较为全面地呈现了曹汛先生在园林领域的研究内容和学术贡献。

中国造园艺术概说

一、中国园林的特质

造园艺术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是中华优秀文化和精英艺术的一个顶峰,是中华民族文明开化风流儒雅的一个标志。中国造园艺术流布于世界,增光了中华民族的体面,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声望。 希腊学者马塞里努斯(公元 380年左右)在他的《历史》里描写中国人说:“赛里斯人平和度日,性情安静沉默,不扰邻国。”中国人趋于平和宁静的心理气质,是大自然哺育的结果。中华大地的山明水秀,迷住了人们的心神,使之陶醉。中华民族在适应、协调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造成了崇尚自然、亲和自然的思想文化潮流,以至于觉得他们和大自然是一体的,他们感觉到大自然血脉中所跳动的每一个脉搏,于是产生了“天人合一”的学说。孟子说“上下与天地同流”,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诗人李白有“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之名句,孟郊也曾高唱“苟含天地秀,皆是天地身”。老庄思想主张“归真返璞”,返回到大自然中去,人类原本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造园艺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对大自然中的好山佳水,加以开发和整治建设,甚至于用人工手段,或在市郊清静的地段上,或在城里喧嚣的闹市中,模山范水,按着美的原则,再现一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生活游息环境——自然山水园。造园艺术的最高准则,就是计成《园冶》所指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01 自然山水园之苏州天平山庄

02 市郊园林之扬州瘦西湖

03 城市园林之苏州耦园

中国人对造园艺术的追求,体现了这个民族崇尚平和谐调、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淡泊宁静、文明高雅的思想气质。具有诗情画意的人工山水园,就是在人间大地上建造出一个理想的天堂。张岱《陶庵梦忆》记砎园,有二老人盘桓其中,一老叹道:“竟是蓬莱阆苑了也!”一老咈之曰:“个边那有这样!”“林园无俗情”,人们生活在这种仙境一般的环境中,自然也就能够纯净气质、陶冶情操,不仅使生活高尚化,民族性格也能得到升华,以至于我们今天在说起中国造园艺术的时候,仍免不了要产生那么一种香生九窍,美动七情的感受。

04 扬州个园湖石夏山

国际园景建筑家联合会1954年维也纳大会上,英国造园家杰里科在致辞中说,世界造园史三大体系是中国、西亚和古希腊。从古希腊到欧洲文艺复兴,中间隔着一段中世纪的野蛮黑暗,古希腊体系发展成后来的欧洲系统,意大利的台地园,法国的几何形花园,和英国的自然风致园各有千秋。古代西亚的体系后来逐渐趋于衰落。只有中国造园艺术始终自成体系,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一脉相承,中间未曾断线,还不断推陈出新、升华完美,一直发展下来。 二、中国园林发展的三个阶段

按着分类,中国古代园林主要有5个分支:①自然风景区;②邑郊园林;③寺庙园林;④皇家园林;⑤私家园林。就造园艺术的发展演变着眼,其中主流自然是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皇家园林的渊薮可以上溯到殷末周文王的灵台灵沼,和春秋诸侯的苑囿。秦始皇统一中国,写六国宫室于咸阳原上,规模宏伟壮丽。汉建建章宫、上林苑,长安一带皇家离宫别馆相望。建章宫北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这种一池三山的格局,成为后世宫苑池山的模式。秦汉以前,皇家园林占绝对上风,汉代出现私家园林,梁孝王筑兔园,大将军梁冀、茂陵富民袁广汉等建造私园,都是摹仿皇家园林,规模很大。 魏晋南北朝以降,私家园林逐渐兴盛,出现“中园”一词,和皇家“上苑”抗衡,从此私家园林得以和皇家园林平行发展。后来不仅大官僚、大地主,一般中小官僚地主和文人士大夫也开始建造私园,于是又标榜“小园”,庾信《小园赋》更奠定了小园的纲领。隋唐的宫苑仍然兴盛,私家小园和皇家上苑分庭抗礼,也不示弱。 宋元时候,私家园林趋于成熟,占了上风,到了明清,皇家园林不得不反过来步私家园林的后尘,取私家小园的精华,建造集景式的皇家园林了。这种集景式的皇家园林,以圆明园为代表,乾隆皇帝标榜说是“移天缩地在君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则转弯抹角地讥评说,非其地而强为其地,虽百般精巧,终不相宜。这时的皇家园林实际上已经开始走向衰落。通过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互相借资互为消长的三个历史阶段的透析,不难看出,我国造园艺术的最后成熟,是以私家园林的最后成熟作为标志。这就表明,中国的造园艺术,并不像欧洲那样,由皇帝、国王在上面主宰,而是一种渗透到全民族文化生活当中的千千万万人的智慧创造,造园艺术已经成了全民族的艺术。

05 写仿苏州狮子林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文园狮子林

三、中国叠山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国的自然山水园,无不以再现自然山壑为主要意趣,因而叠山理水便成了造园艺术的支配环节。一部造园艺术史,也就注定和叠山艺术史同步。造园叠山艺术,正好也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

06 中国叠山发展演变史。曹汛绘

我国人工叠假山,渊源极早,先秦文献《尚书》《论语》中都有人工叠山的记载。秦始皇“筑土为蓬莱山”,汉建章宫“宫内苑聚土为山”,梁孝王兔园有百灵山,袁广汉“构石为山”,“连延数里”。叠造大山的风气,魏晋南北朝依然未衰,手法也逐渐细致起来,能够做到“有若自然”。晋会稽王道子开东第,所筑土山俨如真山,皇帝临幸,居然没有发现是“版筑所作”。这个阶段的叠山是整个摹仿真山,完全写实,尺度也尽力追求真山。葛洪说“起土山以准嵩霍”,一个“准”字,足以概括这种叠山风格的主要特征。这种叠山手法,接近自然主义,还比较粗放,不够精细。 晋、宋以降,一般官僚士大夫的中园、小园崛起,由于老庄思想的洗礼,不仅促进了人们对于客观山水世界的发现,还促进了对于主观心灵世界的发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受庄子《齐物论》《逍遥游》的影响,人们发现“会心山水不在远”,那么小园小山也就足可神游了。约略和“小园”同时,出现了“小山”一词,后来又出现“小山假景”一词,进而才出现“假山”一词。这种假山还是摹仿真山,但是具体而微,尺度极力缩小。唐李华有《药园小山池记》云:“庭际有砥砺之材,础之璞,立而象之衡巫。”一个“象”字,足以概括这种叠山风格,而且恰好又可以和上个时期上一种风格的“准”字形成巧妙的对比,这种“小中见大”的叠山手法是写意的,象征的,接近浪漫主义。

07 中国叠山第二阶段的代表,唐代三彩假山水池。曹汛绘

叠山艺术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又有一种叠山手法成为主流,它反对第二个阶段那种写意的小中见大,主张恢复写实,用真实的尺度,把假山做得和真山一样,叫作“掇山莫知山假”,但又不是开倒车,回到第一个阶段那种自然主义的再现真山大壑的全部,而是选取一部分山根山脚,叠造平冈小坂,陵阜陂陀,和曲岸回沙,“然后错之以石,缭以短垣,翳以密篠”,从而创造出一种山林意境,构成一种艺术幻觉,让人觉得仿佛“奇峰绝嶂累累乎墙外”,“人或见之”,自己的园林则好像“处于大山之麓”,而“截溪断谷,私此数石者,为吾有也”(俱张南垣语)。这种叠山手法是现实主义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叠山艺术的最后成熟,也标志着我国造园艺术的最后成熟。

08 中国叠山发展的三种风格,曹汛绘

四、诗情画意影响的三个阶段

我国的造园艺术本以再现自然丘壑为宗旨,初始时代已经有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后来不断升华提高,又有诗情画意的写入,于是文人画士在造园艺术领域里大显身手,最后是职业的造园艺术家驾驭诗情画意,园林艺术这才走到最后成熟。回顾我国造园艺术中诗情画意的发生发展,正好又是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诗情画意写入以前,即魏晋南北朝以前,可不具论。第二个阶段是诗情画意的写入,可分为两步,第一步先是文人,主要是诗人和散文家主导造园艺术。山水园和山水诗、田园诗差不多同时出现,谢灵运的山庄、陶渊明的田园形诸吟咏,不能不影响人们的造园思想。 诗人主持造园成为大家,产生极大影响,则首推王维和白居易。王维工诗善画,人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建造辋川别墅,和裴迪等人在其中体会物情、流连光景、赋诗唱酬为乐,辋川生活已经完全诗意化了,因此后世文人士大夫构筑园林别墅,往往以仿效辋川为高雅,诗词文章艳说不休。白居易酷爱山水和园林,在杭州任上整治开发西湖,在苏州任上作《太湖石记》,园林风流,影响甚大。他结草堂于庐山,木不加丹,墙不加白,融化在周围环境中。《庐山草堂记》又说,凡所居之处“必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白居易营白莲池于洛阳履道里,是一处弥漫着江南气氛的水景宅园,又葺水斋,把水石引进室内,“枕前看鹤浴,床下见鱼游”。这一创举惊动了当时,刘禹锡赠诗云:“共讥吴太守,自占洛阳才。” 唐代洛阳园池甲天下,白居易同时士大夫著名私家园林还有裴度集贤里宅园和午桥庄别墅,李德裕平泉山庄,牛僧孺归仁里宅园和南庄别墅等,一时形成一个诗人主导造园潮流的领袖集团。不仅是主持和规划,有人还掌握了具体的技术专长,诗人王建善于做山洞,张籍称赞他“平地能开洞穴幽”。 散文家们也不示弱,柳宗元《零陵三亭记》《柳州东亭记》,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都是利用整治废地旧地,开发园林胜区的记叙,蕴含着精辟的造园见解。宋代园林文学臻至极盛,欧阳修有《醉翁亭记》,苏舜钦有《沧浪亭记》,都是直接参与实践的记述,而不是袖手旁观的客观描写。“洛阳园池不闭门”,“园亭借客看”,因此宋代开始有集中记述和评论名园的专文,如北宋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南宋末至元初周密的《吴兴园林记》。文人造园后世仍传承不衰,清代著名园林评论家钱泳还得出结论,认为“造园如作诗文”。汪春田又有诗云:“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汪春田作为一位诗人,自己营构文园和绿净园,因而才有更深的体会。

09 诗人主导造园之王维辋川

第二步是画士主导造园。画士造园,虽然也可以上溯到王维,王维工诗善画,但他自云“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对于画士的身份,忸怩而不愿正面承认。宋代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人也都能诗善画,司马光有独乐园,王安石有半山园,名传天下,苏轼有很好的园林见解,还创造出一种能够折叠装配随地架设的观赏亭子,叫作择胜亭。宋代诗人而兼画士又从事造园的,要推晁无咎,无咎才华横溢,苏轼折辈分与之交,李格非亦与之交游,后来坐党籍流徙,放还后葺归去来园,自号归来子,并“自画为大图书记其上”。南宋的俞征,则完全是以画家的身份和眼光,从事造园的人了。俞征,字子清,是文人画家,画竹石清润可爱,得文(同)苏(轼)遗意,周密《癸辛杂识》说:“子清胸中有丘壑,又善画,故能出心匠之巧。”元代文人画进一步发展,许多文人画家对元代统治者不满,消极避世而沉湎于园林之乐,画士造园在元代达到极盛。昆山画家顾仲瑛建玉山草堂,松江画家曹云西“治圃种竹”,无锡画家倪云林为“元代四大家”之一,他的画表现疏木平林,孤寂无人之境,隐逸旷达的思想寄于其中。所居清阁,幽回尘绝,兰菊之属,蔚然深秀。他又为人画过苏州狮子林山园图,因此后世误传狮子林是他的手笔。“元代四大家”的山水小景对造园艺术影响很大,黄子久的矾头,倪云林的水口,成了后世造园叠山理水的粉本。黄、王、倪、吴的山水画影响到著名造园叠山艺术家张南垣,张南垣叠假山,人称“黄、王、倪、吴,一一逼肖”。张南垣为钱谦益造拂水山庄,为李逢申造横云山庄,和黄公望“芝兰室图”有不少相似之处。《扬州画舫录》记重宁寺东园“太湖石罅八九折,折处多为深潭,雪溅雷怒,破崖而下,委曲曼延,与石争道,胜者冒出石山,澎湃有声,不胜者凸凹相受,旋濩萦回,或伏流尾下,乍隐乍现,至池口乃喷薄直泻于其中——此善学倪云林笔意者之作也”。

10 画士指导造园之黄公望的矾头与倪云林的水口

第三个阶段是职业造园匠师主导造园。造园叠山匠师自古已有,宋代“吴兴山匠”“朱勔子孙”,多半没有留下名姓。职业化了的造园匠师,而又有名有姓留传于后世的,则以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所记杭城陆叠山为最早。陆叠山与张宁同时,是明成化前后人。正德至万历年间,上海有著名造园匠师张南阳,为潘允端造豫园,为陈所蕴造日涉园,又为太仓王世贞造弇山园。万历崇祯年间,松江又产生一位最著名的造园大师张南垣。南垣少学画,善写人像,兼通山水,遂以山水画意为人造园叠山,荆关董巨、黄王倪吴皆逼肖,以此游于大江南北五十余年,所造名园不可尽数,今已考知最为著名的就有松江李逢申的横云山庄,嘉兴吴昌时的竹亭湖墅,徐必达的汉槎楼,朱茂时的放鹤洲,太仓王时敏的乐郊园、南园和西田,钱增的天藻园,吴伟业的梅村,郁静岩斋前的叠石,常熟钱谦益的拂水山庄,金坛虞来初的豫园,吴县席本祯的东园,嘉定赵洪范的南园等。张南垣叠假山,“尽变前人成法”,“穿深覆冈,因形布置,土石相间,颇得真趣”,“人见之,不问而知张氏之山也”。诸家评论,多称张南垣造园叠山“天然第一”“海内为首推”“一时名籍甚”“见者疑为神工”等等。南垣有四子,皆衣食其业,康熙造畅春园,征召南垣。他以年老辞,而遣其次子张然北上。除畅春园外,南海瀛台、玉泉山静明园等皇家园林,皆张然所造。大学士冯溥的万柳堂,兵部尚书王熙的怡园也都是张然所造,从此京师诸王公园林,皆出张然之手。张然作为皇家总园林师,供奉内廷三十余年,其子淑继续供奉内廷,北京有称山石张的,“世业百余年未替”。南垣三子熊活跃于江南,亦颇负盛名,南垣之侄鉽亦能传南垣之术,无锡寄畅园即是张鉽的代表作,是现存江南私家园林的最高典范。

11 职业匠师指导造园之无锡寄畅园

五、集大成之造园大师张南垣

按着前面所述,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互相影响互为消长,私家园林占上风,皇家园林要聘请私家园林艺术家主持,首先就选中了张南垣,造园叠山艺术之最后一个阶段,以真实的尺度再现真山大壑的山根山脚,平冈小坂,陵阜陂陀,这种叠山风范又正是张南垣所开创;造园艺术诗情画意的发生发展,最后是精通诗情画意的职业造园艺术家主导造园艺术,又正是以张南垣作为最突出最优秀的代表。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着眼,焦点都集中到张南垣一个人身上。张南垣开创一个时代,创新一个流派,为我国园林文化做出了最伟大的贡献,张南垣是我国首屈一指的造园艺术大师。张南垣的成名标志着我国造园艺术的最后成熟。张南垣生在1587年,卒年还不能确考,大约在1671年前后。他的造园实践主要是17世纪初期和中期。17世纪正是世界造园史上的黄金时代,和张南垣约略同时,日本出现了著名造园家小堀远州,法国出现了著名造园家勒诺特尔。张南垣之后大约百年,英国又出现了著名造园家布朗。世界造园巨匠一时前后并出,东西互映,这些巨匠当中,张南垣的实践最为丰富,理论最为精辟,贡献和影响也最大。张南垣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骄傲,他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名人,也应该是世界文化名人,在全世界,他也是首屈一指的造园艺术大师,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张南垣不是一个孤立的人物,他开创了一个时代,同时也是时代玉成了他。和张南垣同时,原来也是文人画士出身的计成,中年以后转行成为职业造园艺术家。计成生于1582年,比张南垣年长五岁,但从事造园事业的时间却远比张南垣晚,计成曾为常州吴玄造东第园,为仪征汪机造寤园,为扬州郑元勋造影园,并且在造寤园之暇,总结经验,于1634年写出一部造园理论著作《园冶》,其中的一些见解受到了张南垣的影响,当时的张南垣,早已名满天下。 受张南垣的影响,清嘉庆道光年间常州又出现一位著名的职业造园艺术家戈裕良。他所造名园有苏州虎丘一榭园,扬州秦恩复意园小盘谷,常州洪亮吉的西圃,如皋汪春田的文园、绿净园,苏州孙均的环秀山庄,南京孙星衍的五松园和五亩园,仪征巴光诰的朴园,常熟蒋因培的燕谷等。戈裕良能够继承和发扬张南垣的造园艺术,因此洪亮吉赠诗云:“张南垣与戈东郭,三百年来两轶群。”戈裕良生于1764年,卒于1830年,戈裕良的卒去,标志着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最后终结。戈裕良卒去不久,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古代史结束,近代史开篇,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已经不国。中华民族从此灾难深重,陷入日趋衰败的地步,造园艺术也就随之衰落,一蹶不振了。

12 戈裕良环秀山庄假山

六、中国园林的世界影响

中国造园艺术不仅有独特的魅力,精深的造诣,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而且还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中国造园艺术很早就传播到日本、朝鲜、越南等邻近国家,日本庭园在吸取中国造园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复合变异,生发出他们自己的特点,如著名的“枯山水”就是一例,尊师重道的日本人不忘风雅的根源,因此把“枯山水”叫作“唐山水”。日本造庭艺术是中国造园艺术影响下的别枝一秀,本根自然还在中国。 18世纪欧洲流行中国热,法国传教士率先介绍了中国的造园艺术,最早产生实际影响,却发生在英国。苏格兰人威廉•钱伯斯(WilliamChambers)来到广州,一下子迷上了中国园林,回国后辞去商职,专心到法国、意大利学习建筑,学成归国做了宫廷园林建筑师,为王太后主持了丘园的设计。丘园是英国也是欧洲第一座中国式的园林,中国园林从此走上了亚洲以外的世界。钱伯斯出版了《东方造园艺术泛论》等书,又写了《中国园林布局的艺术》,由于他的宣扬介绍,中国造园艺术深深地影响了英国的自然风致园,又通过英国的自然风致园,在法国流行起来,法国人把她叫作中国式花园,或英中式的花园,以区别于法国固有的“园子里花木双双对称,矮树成行顺着一条绳”那样的几何式花园。中国造园艺术风靡于欧州,德国一位美学教授著文说:“现在人们建造花园,只问是不是中国式的,或英中式的。”1773年,德国人温泽(LudwigA. Unzer)在《中国造园艺术》一书中,把中国造园艺术称为“一切造园艺术的模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情况之热烈,时间之漫长,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都是少有的。中国造园艺术甚至牵动了欧洲18世纪最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如英国的坦伯尔、谢夫菲拜雷、艾迪生、蒲伯,法国的狄德罗、伏尔泰、卢梭,德国的康德、歌德和席勒。中国造园艺术影响了他们的思想,成了欧洲启蒙主义思想家们的一个启蒙,不仅仅是美化了欧洲人的生活,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操。受到中国造园艺术的熏陶,卢梭这才创作出《忏悔录》和《新爱洛伊丝》那样伟大的作品。 20世纪到来,仍有许多欧洲人士热心介绍中国造园艺术,瑞典造园家奥斯瓦尔德•西伦(Osvald Siren),中国名喜龙仁,于1922年、1929年和1935年三次到中国搜集资料,1948年写成《中国庭园》一书,在斯德哥尔摩出版,随后又有了英译本。80年代前后,德国女园艺家玛丽安妮•鲍榭蒂(Maliannt Beuchelt)数次访问中国,于1983年写成《中国园林》一书,在法兰克福出版。鲍榭蒂女士为中国园林所倾倒,称赞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她这句话传出不久,就成为世界公认的名言。1984年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访华期间,在北京大学讲演,称赞鲍榭蒂是当代德国的女马可•波罗。近些年来,世界各地争先恐后地聘请中国造园艺术家建造中国园林,如美国纽约的明轩、加拿大温哥华的逸园、澳大利亚悉尼的中国园、德国慕尼黑的芳华园、日本札幌的沈芳园等。人类社会愈进步,生活愈富裕,文明程度愈高,对园林文化的追求也愈强。特别是由于受现代机械文明和城市密集高楼的困厄,人们亲近自然、返回自然的愿望日益强烈。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指出:“我们现在谁也离不开谁,是其他民族的思想培育了我们的才智,印度、中国和日本文化成了我们的思想源泉,而我们的思想又哺育着现代印度、中国和日本。”日本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川端康成说:“在西方伟大的现实主义当中,有的人历尽艰辛,好不容易才看到遥远的东方。”中国造园艺术必定更进一步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人们好说21世纪是东方的世纪、中国的世纪,可以预言,中国造园艺术将来必定风靡于世界,成为全世界寻找丢失掉的东西——回归大自然的一个思想源泉。 迄今学术界对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研究,不能不说还较为荒疏肤浅。一般文章多习沿于裨贩介绍和赞叹赏析,少见有从历史源流发展演变上着眼的精心透辟的论述,和深刻独到的见解。已有两部造园史、园林史专著问世,然而认真披读,亦不能差强人意,离造园艺术的真髓和发展演进的脉络似亦稍远。日本有位权威人士也写了一部中国造园史,部头很大,而不过是一些材料的堆积,错失还不少。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学科不能没有理论指导。因为造园艺术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未能上去,现在各地仿古园林虽然建了不少,立听自吹,皆为胜迹,可是达到一定水平线以上的,就不是很多了。这种仿古园林,往往把中国造园艺术的末流——乾隆趣味,以及造园艺术衰败以后的同光体末流——西太后趣味,那种繁缛纤弱的风格,当作追求抄袭的目标,把糟粕当成了精华,结果也就不言而喻、可想而知了。智能的资源是一个社会的总和,大家生在同一个时代,我的学殖也不免荒疏肤浅,只是觉得应该有些自知之明和羞涩之心,因此发奋苦读,用史源学的方法,在浩瀚的文史载籍中披寻第一手资料,探讨造园艺术史上的一些重要课题。黄庭坚说,治学要如大禹治水,必须知道天下之脉络。宋代禅僧有语录云:“登山须到顶,入海须到底,学道须学到佛祖道不得处。”这样一来,若能如常言所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也就略可自慰了。本文综合多年的探求和思考,独抒鄙见,不免和传统的认识、前辈的说法有抵牾不合之处,乃是问古思今得出的自然结论,亦以自验为学之浅深。古人云,“直摅血性为文章”,以我的迂直只知以是非真伪为单位,而不计较恩怨得失。本文如有唐突不当的地方,还请各位先达、通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不吝珠玑,赐予教正。 本文写作于1991年,原载《中国建筑美学文存》 王明贤、戴志中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7年

《中国造园艺术》 作者:曹汛

目录

上编 中国造园艺术概说 略论我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发生发展 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 陆游《钗头凤》的错解错传和绍兴沈园的错认错定 石涛叠山“人间孤品”,一个媕浅而粗疏的园林童话 网师园的历史变迁 曹汛建筑手稿欣赏

下编 明末清初的苏州叠山名家 计成研究——为纪念计成诞生四百周年而作 造园大师张南垣——纪念张南垣诞生四百周年 走出误区,给李渔一个定论 叶洮传考论 戈裕良传考论——戈裕良与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终结

曹汛

辽宁盖县人。1935年6月28日生。建筑学家、园林学家、文史学家,兼善绘画与建筑画。1961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曾任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级建筑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特聘教授、台湾树德大学建筑系特聘教授,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园林史》,现为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涉及建筑、园林、考古、艺术和文学等诸多领域。

书籍内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