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案例研究的艺术》的读后感大全

《案例研究的艺术》的读后感大全

《案例研究的艺术》是一本由[美]罗伯特·E. 斯塔克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案例研究的艺术》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案例研究的经典之作

对社会科学研究者,特别是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和个人或群体打交道的研究者来说,做出有价值的研究并不容易。不同于自然科学实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必然在研究方式,研究对象,研究伦理等方面有独特的考虑。如何确立研究课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设计计划和路径,寻找研究对象,执行研究,做田野调查,对案例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给出结论,直到最后完成项目报告,是一个复杂漫长且曲折的旅途。而本书,充当了这样一场知识探险之旅的案内人角色。

本书主要论述的是如何做质性研究,或者说定性研究。与之相对应的是定量研究。两者皆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论。定量研究重视研究大范围的群体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学手法等进行分析,试图明确群体的共性和差异等特征。定性研究或案例研究,以个体为对象,通过进入现场对个体行为的观察,直接与个体交流访谈,对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研究等方式,试图建立对个体的直观的一手认知。

本书的作者 Robert E. Stake 教授,是教育学家,主要研究方向是教学项目的评价。基于他多年的实践经验写成的本书,以教学现场中的大量案例为题材,手把手带领学生去建构一个研究计划,并最终完成一份定性研究报告。在书中,Stake 教授大量结合实际案例,详细阐明了案例研究的方法论细节。

书的前三章是对案例研究的方法论介绍。强调了案例研究的特征,具体的方法论,概括了案例研究的全流程。特别是对案例研究如何确立好的『问题意识』,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论』进行了介绍。第四,五章介绍了案例研究中常见的实践方式——观察,背景描述,访谈,文献回顾等方式,并介绍如何针对田野调查收集回的材料进行分析和诠释。在这里,Stake 教授强调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应当勇于推论和解释,『建构』知识。对此,他给出了做好推论的具体建议。

第七章,Stake 教授介绍了『三角验证』的方法。由于案例研究需要大量对被研究对象和其所在环境进行调查走访,收集许多口述,描述等主观性材料,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本人也自始至终在做无法完全排除主观性的观察和描述,如何确保研究的客观性,真实性,是决定研究质量的关键。Stake 教授在本章强调了对调查内容进行『三角验证』的必要性。

第八章介绍了撰写报告的注意事项和技巧。第九章对案例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第十章是作者认为应当当作案例研究范本去学习的《哈珀学校》的原文和点评。

本书是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教育学领域定性研究或案例研究的方法论的重要学术入门书。虽然因其领域的专业性较难让读者产生直观印象,作为学术著作难免在行文中使用大量专业术语,但如果能沉下心来去阅读,一定能收获一套系统的调研方法论。世间的大多数工作,都要与人打交道,都要有自己的调查研究,亲临现场,找到关键人物进行交流,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和发现。如果能将本书提供的方法论和思路,运用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上市公司调研,公务员的基层走访,企业对消费者行为的调查等等,都可以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包括我在内的,非相关专业的读者最大的收获所在。

《案例研究的艺术》读后感(二):原版封面和马格利特的画

我把他的画作“望远镜”(The Field-Glass)用于本书的封面。在画中,透过漂亮的窗户能够看到明亮的天空,但打开的窗户后面则是肉眼看不到的虚无。我将它解读为关于现实本质的推断,马格利特用许多方式不断地重复这个推断。

望远镜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人的命运”(La condition humaine),图中在窗前有个画架,画架上的画与窗外的风景完全吻合,延伸到无限的土地和天空。马格利特说,

“人的命运”是对窗户问题的解答。我站在窗前,从房间里往外看,画作呈现的正好是被它挡住的那部分景色。因此,画中的树代表着窗外被画所挡住的那棵真实的树。对观者而言,会认为这棵树同时存在于房间里的画布上和房间外真实的风景中。这就是我们看世界的方式:我们总觉得世界存在于我们之外,而世界不过是我们内心体验的心理呈现而已。

人的命运

马格利特的许多画作里都出现明亮的蓝天和白云,吸引我们去关注作为意义的创造者的自我,以及作为我们的代理人的艺术家,帮助我们产生新的领悟。在“诅咒”(The Curse)中,马格利特只画了天空,之所以称为诅咒,可能是因为天空既是幻象,又是模糊的、巨大的空虚。再看看“望远镜”,玻璃后面是华丽的天空,但透过半开的窗户还是只能瞥到无尽的黑暗。

诅咒

《案例研究的艺术》读后感(三):案例研究是一门艺术

离开象牙塔已经很多年了。这些年来,工作生活虽然没有多少学术化,但始终没有断开和文字、材料的联系。近来在写东西上有点力不从心,虽然表达的方式是到位的,但是总感觉能表达的东西不多。在这个瓶颈期得到这本小书,确实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这本书的作者是案例研究领域的大牛罗伯特·斯塔克,这本书也是他的一部厚积薄发的“大作”。对于书的内容,小学生水平的我不便多评,仅仅抱着学习和吸收的态度去读就感到很幸福了。下面分部分呈现自己的读书笔记和感悟。

1. “在本书中,我将简要说明研究单个案例的一种学术化的质性模式。质性研究者强调有细微差别的片段、事件在特定背景下发生的顺序,以及个体的完整性。”(Fred Erickson将质性研究定义为田野研究。)“在撰写本书时,我所针对的主要是那种需要几个月来进行的田野调查,再加几个月的规划、整理、分析和报告写作过程的案例研究,报告的篇幅大致是10页到60页。”(注意,是质性研究)

2. “首先要阅读引言和第十章。”(一定要照这个顺序读)

3. 【第十章·哈珀学校】这是一个作者做过的案例研究范本。(1)“我喜欢在观察和描述的同时进行诠释,而不是等到汇总各种类型资料之后。”

4. 【第一章·独特的案例】θ!(感受一下这个符号的形状,你会深刻地明白案例的一些特征)(1)在你感兴趣的领域选择案例,案例必须是具体的、复杂的行动的人或项目。案例必须是“有边界的系统”(它可以是个好系统,也可以是个有问题的系统,无论如何它得是个系统,符合系统的一切定义),是“对象”而不是“过程”。(2)着眼于你的目的!!在做案例研究前,先确定你的研究属于“内生性研究”还是“工具性研究”,因为这会决定我们使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3)选择能够代表其他案例的典型案例足以说明问题,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研究单个案例去理解其他案例,而是理解这个案例本身。(4)平衡和多样固然重要,但加深认识的机会才最重要。(5)研究者要寻找的关键诠释并非他们的诠释,而是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的诠释。从这个角度来讲,“应当呈现和强调谁的诠释”这个问题很重要。

5. 【第二章·研究问题】(1)对研究者而言,最难的任务在于设计出好问题。好的研究问题能够既充分又适度地引导观察和思考。(2)我们希望认识案例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认识它是怎样嵌入其所处的背景中以及怎样与背景互动的。(3)这里引入Ι来代表议题。对于内生性案例研究来说,案例居于主导地位,它的重要性最高;而在工具性案例研究中,论题居于主导地位,我们从主导论题开始研究,又以主导论题来完成研究。(4)作为研究的组织者,提出宽泛的持续性研究问题可能是个错误。例如“怎样更有效地教授阅读?”研究者最大的贡献也许正是不断地改进研究问题,直到这些问题显得恰到好处。(5)无论什么研究,都要在初始阶段确定论题式问题。可能先列出10个或20个潜在的重要问题都是好的。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个数量可能只剩下两三个。也就是说,每个论题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6)研究者对论题的选择、添加、修改和删减,会随着经验的积累而更加得心应手。(7)编码可以用于对完整的片段、访谈和文本进行分类,以便日后检索。同时,研究者也可以对片段、访谈和文本的各个部分单独编码;数据越简单,就越容易进行分布分析和统计分析;而统计项目越复杂,分析时就越需要研究者个体的诠释。(8)对案例研究者来说,好的研究问题尤其重要。因为案例和背景都无比复杂,而现象则是流动的、难以捉摸的。在大量的事件面前,研究者需要一个抓手。

6. 【第三章·质性研究的本质】(1)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人类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固定话语和对他人的影响才能了解自己,因此人类认识自己的方式只能是迂回的理解。我们若想知道自己的过去,想知道我们是怎样成长为今天的自己的,只能通过从前的行为方式、曾经采取的计划、我们在度假时的感受、尘封的信件和我们对很久以前说过的话的判断……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转移到对我们自己和其他人的生活的每一种表达中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和他人。”(2)《战争与和平》中写道“人可以通过理性来观察自己,但只有通过意识才能认识自己。”理性和意识的作用从此可窥一斑。(3)研究的功能不一定是了解世界、征服世界,也可以是加深对世界的认识。(4)所有的研究都是为了寻找模式和一致性。

7. 【第四章·收集资料】(1)研究者需要鉴别最好的人、场所和时机。“最好”通常是指能够帮助我们最好地理解案例,而不是典型与否。

8. 【第五章·分析和诠释】(1)研究者对第一印象和最终文稿都要加以分析,才能赋予其意义。分析的本质是拆解,拆解我们的印象和观察。(2)思想从哪里来,意义又从哪里来,都还是个谜。白纸不会自己书写,研究者只有通过发现和分析,找到合适的氛围和时机,反复阅读文字并深入思考,才能逐渐加深理解,随之在白纸上写满文字。可以读读特德·休斯的诗《思想之狐》,确实是很有意思的对思维过程的描述。(3)研究者要把最佳的分析时间用于最优的资料,面面俱到不可能。要始终聚焦案例和主要论题。无论是寻找意义还是进行分析,都要从焦点开始,然后发散出去,并一次次地回到焦点。(4)开展案例研究是为了理解。对读者来说,一个案例的重要性通常与其他任何案例都一样,读者关心的是这个案例本身,而不是关心从它到其他案例的推论。(5)写任何东西都要考虑好读者这个要素!!自然推论以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嵌入读者的经验中,因此显得更加重要。读者会为故事补充自己的部分,我们应该为读者补充分析素材留出某种空间,以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推论。读者会同时吸收我们的叙事描述和推断,用叙事描述来生成替代性体验和自然推论,用推断来比对现有的观点式知识,并修正现有的推论。为了帮助读者形成自然推论,案例研究者要为他们提供替代性体验。研究者的语言要私人化,要描述自己的感官体验,跟着好奇心的指引去关注相应的事物。叙事语言、故事讲述、记事性呈现、个人化描述和时空定位都为替代性体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要强调时间、空间和人物,这是最首要的三点。

9. 【第六章·案例研究者的角色】(1)教师。教师们意识到,当学习者能够领悟其所教的内容时,教学将会更加有效,但教师对学习者的了解总是太少。(2)案例研究者对读者的经验会有怎样的贡献,取决于他们对知识和现实的认识。(3)“大多数人的观点(特别是我们所尊重的人的观点)会被当作是可信的甚至真实的。”(4)构建主义观点鼓励为读者提供原材料,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推论。(5)角色选择会影响案例和论题的意义,但很难说怎样选择角色会更理想。参与观察者不会比被动观察者发现的意义更深刻、更具同理心,但某个角色会更适合特定的人和特定的情境。……我们只能根据经验来决定长期或眼下的选择。当然,变色龙也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

10. 【第七章·三角验证】“这么研究对吗?”(1)我们在寻求精准解释的同时,也在寻求替代性的诠释,所以需要学术规则和研究策略,而研究策略不能仅仅基于直觉和“做得对”的善意。在质性研究中,这样的研究策略被称为“三角验证”。Δ。这个词源自天体导航。(2)“如果一个重要的论题可能存在争议时,我们就会呈现更多细节。”

11. 【第八章·撰写报告】(1)要做好“无情的扬筛”。(2)研究者可以用任何有助于读者理解案例的方式来构思如何撰写报告。(3)研究者不可能预知谁会读到研究报告,但他们还是会预测潜在的读者,以及读者的潜在反应。

12. 【第九章·反思】(1)案例是一个需要被研究的特定事物,可以是一个学生、一个教室、一个委员会或一个项目,但不能是一个问题、一种关系或一个主题。(2)要对案例进行研究,就需要设计资料收集和生成报告的方法。通行的有效做法之一,是围绕一个或几个论题来组织研究。(3)完成一项案例研究就好像打磨好一件艺术作品,有些研究者甚至会认为,某项案例研究是他一生中除家庭之外最好的作品。……案例研究的完整性本身就足以让我们为自己珍视的事物奔走呼号。案例研究的前景是五彩斑斓的。

读毕阖书的一刻,深感案例研究是一门精微的艺术,又深感纸上得来终觉浅。接下来的工作生活中,试着用用从本书得到的吧,从案例出发,把研究对象摸透摸细,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写作。

最后,感谢世界图书出版社提供的这场有趣的思维之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