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两宋诗词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两宋诗词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两宋诗词简史》是一本由戴建业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宋诗词简史》读后感(一):想快速了解两宋诗词历史,可以读这本《两宋诗词简史》

一说到宋代,就会想到宋词吧。这大概就是“唐诗、宋词、元曲”留给我们的印象。 读了戴建业老师的《两宋诗词简史》之后,我才知道:在宋代,其实诗比词更主流。

不仅诗歌的数量比词的数量多多了,而且作家们也是优先写诗兼职作词。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诗歌像是高考的作文,词更像是网文。

可为什么会出现宋词是宋代的招牌这种印象呢?那是因为,词,在宋代才有了相比前朝更高的艺术成就和发展。

我们来看看宋词大致的发展情况。

宋初期,宋词还只是延续了唐五代的花间词的风格,体式是小令,题材限于男欢女爱、闺阁园亭。

然后柳永出现了,他主要的艺术成就就在于探索“慢词”的用法。对了,他还是第一个作词专业户。

再然后,一个大佬出现了,他就是苏轼。他在作词方面,开拓了词的题材范围,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豪放词。正是苏轼,让词达到了和诗平起平坐的地位。

后面还有我们熟悉的李清照,创造了广为流传的“易安体”。

到了南宋,爱国成为人们心中的主题,辛弃疾就是爱国词人的代表。一边读书中抄录的辛词,一边忍不住读出声来。

……

可以看出,在宋中后期,宋词的题材、体式、风格等都比前朝和宋初期有了很大的变化,也有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两宋诗词简史》全书结构非常清晰。按照北宋、两宋之间、南宋的时间顺序,将两宋诗词的变化、变革、发展走向娓娓道来。在每一时期又选取最有代表的作家重点讲述和分析。或从国家和社会的背景,或从作者自身情况,一一分析他们所做诗词的特点、原因以及他们对诗词发展的贡献。

全书读完,对于两宋诗词的历史发展变化过程,迅速就有了脉络。

对于诗词了解程度不多的人来说,这本《两宋诗词简史》也提供了很多知识补充。

在提到某些作家或者诗词派别时,书中都会有相应的诗词全文。而且作者善于引用其他评论诗词的专著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但又不过分掉书袋子,语言简洁,流畅优美。既可以看出作者的专业性,又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时注重面向大众的科普性。

《两宋诗词简史》读后感(二):书评︱《两宋诗词简史》:读懂宋词的前世今生

历史课本中的宋朝,素以积弱不振的形象示人。

在政治上,两宋被金国和蒙古摁着打,不得不划江而治年年朝贡保命。

于文学上,宋诗被唐诗全方位碾压,连宋代大文豪苏轼亦甘拜下风,感叹“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认为跟李白杜甫比起来,包括自己在内的其他诗人等同于废物一般的存在,可见对唐诗推崇备至。

这当然是苏轼的自谦之词,要知道,以他为首的宋词豪华天团,异军突起,以黑马之姿横扫文坛,一统宋文学江山。

后世将唐诗宋词并称诗词双绝,奉为中华民族不可替代的文学瑰宝。

几个世纪过去,历代研究诗词歌赋的学者如过江之卿,然著作多走高深莫测晦涩难明路线,适合学校教学,机构做研究,少有面向普罗大众的普及本,这可能是诗词只能在小众范围传播的原因之一。

我手上这本《两宋诗词简史》,就没有这个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毛病。全书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从著名词作家的生平和思想入手,将宋词的兴变演化一一道来,直白自然,普通人也能看得下去。

在书中,你能看到“变一代词风“的柳永词,开宗立派的豪放词代表苏东坡,独创易安体的女词人李清照,以及陆游、辛弃疾等文学大家在宋词方面的赫赫建树。

可以说,想要了解宋词的前世今生,看这本书就够了。

《两宋诗词简史》的作者,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戴建业教授,官方盖章认证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嗯,实际上,他是被教授职业耽误的段子手。

戴教授深耕古代文学,善于见人所不能见,说人所不曾言。视角独特,对古文学的解说不拘一格,自成一派。

比如我们熟悉的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戴教授的解读就很有意思,他说这是古代状元的理想,在登科受封的那天,骑着快马看尽天下美女。诸如此类的授课视频在网上爆红后,深受网友喜爱的戴教授喜提“国民教授”称号。

对于《两宋诗词简史》,我前后看了两遍,也推荐给朋友看,感觉这本书适用面极广,既可做为小中大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料,亦可做为古诗词爱好者的研究宝典,更是我们普通人走出校门后,重新认识宋词的一个切入口,值得一读再读,细细品味。

《两宋诗词简史》读后感(三):国民教授戴建业:宋诗的成就不逊于宋词

文|驿路奇奇

南宋诗人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饱含哲理的诗歌千古传诵,形象的比喻让读书的寻根溯源之理变得生动起来,就读与写的互动而论,从遣词造句的习惯用法到某个理论、某个知识点的演进,再到某种文体的盛行与演进,似乎都离不开将其盘活的“根源”。

具体到宋诗,在我们印象中,名气上好像不如唐诗那般如雷贯耳,难免会给人一种较唐诗略显薄弱之感,事实是否果真如此,不妨我们拿作品来品味比较一番。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写道:“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北宋诗人苏舜钦的名篇《怀中晚泊犊头》有言:“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后人观之,明显能看出后者脱胎于前者的痕迹,但后者的场面更大,更添几分豪气。宋初诗歌承继于唐诗的事实,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宋诗日渐成熟,我们耳熟能详的王安石、苏轼等人的诗作不断涌现。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仅一“绿”字的锤炼堪称典范,这与唐代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僧敲月下门"的"敲"字可相媲美。而苏轼更是以其多变的文风,成为后世眼中可与“李杜”相提并论的优秀诗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类的名句比比皆是,有文采,有意趣,也不乏对人生的领悟。

此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文天祥等人纷纷涌现,他们有的专注自然,有的抒发爱国情怀,还有的蕴含哲理,就整体呈现风貌来说,宋诗对唐诗的题材、写法有所借鉴,也不乏写景抒情的佳作,另一方面则不再一味受规制限制,开始有意以文入诗、以理入诗。因此,公允地说,宋诗谈不上对唐诗的超越,但也算有继承有创新,各有千秋。

虽说柳永在宋代是“开一代词风”的存在,但宋代更加普遍的是“诗而优则词”,依旧以苏轼为例,作为“摆脱歌词对音乐依赖”的倡导者,他主张借用部分是的写法来创作词,自此,词的题材不再局限于个人的情爱世界,描写的风物也不仅仅限定在亭台楼阁,格局和眼界都不断拓宽,让人感受婉约之外的“磅礴之气”。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天涯共此时之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字里行间的熊熊气势喷薄而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都让我们看到了其境界的高远。

此后,“苏门四学士”对其理论继承发展,喊出“怒发冲冠”呐喊,而辛弃疾则一方面吸收了苏轼思想的是的精髓,一方面进一步深化词的创作手法,提出“以文为词”,并用创作来不断验证。一方面撰写爱国题材,另一方面也着力描绘自然风光。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写:“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字里行间彰显的雄才壮志与昔时慨叹可见一斑,无奈之下的《丑奴儿》让一个“愁”字关联了“少年”与“而今",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一个”欲说还休“,手法巧妙新颖,表意贴合现实。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派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淳朴宁静,深得人心。

从艺术技法来说,还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词人李清照。虽说写诗无多,但她的词中透露出来的浓郁家国情怀,国破家亡的慨叹中,看似只是寻常语,却拥有触动人心力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连用叠字,前人未有的写法,读来令人感同深受,“认取长安道”的山河破碎之苦,“此情无计可消除”的无奈,都让人在平淡中感受到了一种震颤与共鸣,别有情致。

当然,也有一部分词人过分追求形式,囿于用典和格律,给自身创作带来局限,也对后来人的学习提供了相对狭窄的视野,于创作演进不利,然而就整个历史时期而言,这些不太成功的例子依旧无法掩藏宋词在历史上的光辉,那些时代帮我们选择的佳作依旧能够穿越时空,广为传颂,终成经典。

有并存就会有比较,如果说宋诗的成就不幸被我们的习惯认知埋没,那么宋词并没有被任何不利因素影响,而且严格来说,其源头虽然可以追溯到唐五代比较流行的小令,却是在宋代才不断发展壮大,日臻成熟起来的。这样看来,站在当前的角度,似乎宋词的成就被广泛认可较宋诗有天然的优势。假如确乎如此,那我们读戴老这本书的意义何在呢?

不妨依旧以我们熟悉的苏轼为例,后世仰慕其“无所不可”,就当时的创作形态而言,即为:诗词文皆通,而且都到达到了优秀。今天我们我们不谈文,只论诗词,风格上都有洒脱和感怀的一面,下的力气上,因为词是“余事”,自然更多的精力放在诗上,又因苏轼的洒脱是公认的气质,且分别去诗词中找一找他的“感怀”,品评一番。

诗作《游金山寺》中的思乡情这样表:“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词作《江城子》中忆亡妻之情这样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于情感而言都直抵人心,于手法而言后者因形式优势,节奏感更强,至于水准一时倒难分伯仲。

今天我们谈及宋诗,纵向比照唐诗自然应该,横向比照宋词也无可厚非。不谈超越唐诗,也不谈比宋词更璀璨,但宋诗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的确应该被视为不容忽视的一环。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戴王二人的争论中,我坚定地站在戴老一方。

《两宋诗词简史》读后感(四):谁说斜杠是现代人的专利,这个朝代的知名宰相都是诗词界的高手

9月16日,周杰伦发布了新歌《说好不哭》,引爆了网络音乐销售市场,取得骄人战绩。

这其中,歌词作者方文山功不可没。两人合作多年,推出的中国风歌曲一直受到广大乐迷的追捧。

记者在某次采访中询问方文山: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哪个朝代的诗词?方文山回答:宋词。

自诩文学爱好者的我,除了中学课本里学过的那几首作品,对宋朝诗词了解不多。

近日收到的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戴建业教授的《两宋诗词简史》,正好弥补我在这方面的缺陷。

戴建业教授从流传至今的30万首两宋诗歌作品中精选272首诗歌,收录苏轼、李清照、陆游等50多位名家,写成《两宋诗词简史》,讲述300年宋朝诗词的发展轨迹。

阅读《两宋诗词简史》,不仅能重温那些伟大的诗词作品,更能一窥300年两宋诗词发展全貌。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小白,《两宋诗词简史》能让你在短时间内,对宋朝诗词有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

闻一多先生说:诗人的天赋就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纵观两宋诗词的主题,爱国主义是最响亮的声音。这与宋朝的历史息息相关。

宋朝的开创者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本来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禁卫军的最高长官)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陈桥兵变逼后周恭帝禅位,接任帝位。为了避免历史重演,杯酒释兵权,将财政大权和军权收归中央,这样做避免了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却导致此后300多年的宋朝军事孱弱,外敌侵扰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无论是“澶渊之盟"、靖康之耻、还是南宋王朝不断南迁东躲西藏,国家软弱,割地赔款求和,宋朝诗词中大量篇幅反应了爱国志士的心声。

最有名的当属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八十五岁的爱国诗人,临死前念念不忘的是国家的复兴和统一。

此外,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都已成为千古绝唱。

岳飞的《满江红》,到了近代抗日战争时期,依旧是鼓舞中华儿女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最强音。

虽然唐诗是无法逾越的高峰,但宋朝也是人才济济,其中不乏地位显赫者,他们不仅是政治上的改革先锋,也是宋朝诗词历史上的革新者。

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担任宰辅等要职多年,却平易近人,唯贤是举。范仲淹、王安石都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都经他栽培引荐,得到重用。在文学创作上,诗词书法皆有所成,尤其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

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描写感情细腻,却又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的理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启迪人们深思。

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是北宋名臣,曾受命前往西北前行抗击西夏,功勋卓著,官至副宰相,宋仁宗期间主持庆历新政。在诗词创作上,他突破了“花间”词的语境,在宋词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渔家傲》中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扫此前“花间”词的柔婉细腻,用豪放的词调形式,写出了驻守边塞的凄苦与悲壮。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担任宰相,宋神宗期间主持熙宁变法,同时也是宋诗新格局的开创者,在文学和学术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前期的诗歌主要是同情下层人民、针砭社会弊病。后期罢相后过着隐居生活,寄情山水,歌颂自然,达到了个人诗歌创作生涯的高峰。

比如王安石后期创作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每个幼儿开始背诵诗词的必背作品之一,从内容来看,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描写了梅花,通过比喻手法,借颂自己不畏强暴的性格。

文天祥,南宋末著名的政治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在诗词创作上,也是诗境雄厚,一身正气。创作的《过零丁洋》、《扬子江》、《正气歌》等作品,表达了自己的一片忠心,与国家共存亡的悲壮气概。

虽然宋朝300多年的历史,内忧外患,动荡不安。但是,宋朝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这一时期,是中国诗词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尤其是词的创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两宋时期的诗词,流派众多。其中一些知名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对宋朝诗词的发展以及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比如:北宋初期的西昆体、北宋后期及整个南宋的江西诗派、以及赋予宋诗新面貌的欧阳修,宋词创新者柳永,豪放词杰出代表苏轼,等等。

西昆体

代表人物:杨亿、刘筠、钱惟演,多为朝中显贵。

代表作品:《西昆酬唱集》。

特点:崇尚金碧辉煌、华艳富贵。尚用典故,罗列故事,情感苍白疲乏。

江西诗派

代表人物:黄庭坚(奠基者)、周邦彦。

代表作品:《山谷词》;《瑞龙吟·章台路》。

特点: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豪放词派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代表作品:《王维吴道子画》、《东坡乐府》、《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稼轩长短句》。

特点:内容深广、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豪放驰骤,想象奇幻。

婉约词派

代表人物:李清照。

代表作品:《如梦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特点:语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给现代词作者方文山无限启迪。

阅读网红教授戴建业的这本《两宋诗词简史》,不仅读到许多宋朝诗词,认识更多的宋朝诗人、词人以及诗词流派,对宋朝诗词发展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

感叹诗词创作者的无限能量之余,也认识到诵读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再次重温多年前学过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才发现,原来,当初那些艰难背诵的美好诗词,已经深深的刻在心底。

这种感觉,真好!

@擦亮星星,爱生活爱旅行爱学习 。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两宋诗词简史》读后感(五):书评 |《两宋诗词简史》:宋朝不是只有词

真的好喜欢这样的词,百看不厌,百读不腻。虽然自己不能出口成章,但对于那个拥有锦绣诗词的年代总是很好奇,不知道什么样的环境能培育出这么多的诗人,什么样的情境能激发诗人的想象,写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然后,我读到了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老师的《两宋诗词简史》。戴建业老师是这段时间的“国民教授”,他“一口湖北麻城普通话,把唐宋诗词讲得风生水起,猛一听幽默新奇,细一品满是学养。”听说现在戴老师走在路上经常会被人拉住合影,连学校的保安都知道“这就是抖音上说陶渊明不会种田的戴教授”。

两宋诗词简史

9.5

戴建业 / 2019 / 上海文艺出版社

可是戴建业老师自己说:“我写的比我讲的更有趣!”在《两宋诗词简史》里,戴老师从流传至今的30万首两宋诗词作品中千里挑一,精选了272首绝妙诗词,收录了欧阳修、柳永、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54位名家,讲述了两宋诗词的发展轨迹。两宋时期,悠悠300年,无数文人雅士,名家名篇,有这样一本书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真是“红得有理!”。

通读这本书,打破了我的固有思维,原来宋代的才子们优先想做的还是诗人,填词只不过是他们的“余事”。大书法家黄庭坚的独特作诗方法,我觉得是很好的“写作妙法”。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诗人、词人们的人生际遇造就了他们不同的诗风、词风。

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是人们的口头禅,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一直一来的固有思维是:宋代优秀的只有词。看了《两宋诗词简史》后,才恍然大悟:其实,整个宋代除了柳永、周彦邦等少数人外,大多数才子优先选择的是做诗人,填词不过是他们的“余事”。

以苏轼为例,现存苏诗二千七百多收,苏词只存三百多首,数量上苏诗几乎是苏词的十倍,可见相比于诗文而言,苏轼可以说是“余事作词人。”

那为什么人们又常常提“宋词”呢?大概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词在宋代以前人们很少花大力气,文体也较少,这样宋代词人比较容易在这一领域开疆拓土,发挥创造,也因此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二是因为宋诗面前耸立着唐诗这座高峰,为了另辟新径,宋代才子们在词上有了不一样的探索。

故而,戴建业老师在开篇时说:在这本书里,我们绝不在宋诗和宋词之间厚此薄彼,而是同时勾勒两宋历史时期诗词的发展轨迹与规律,总结它们各自的艺术特征与成就。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又号涪翁。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时就博览群书,7岁作诗,惊艳四方,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黄庭坚和苏轼并称“苏黄”,并以鲜明的诗风和系统的诗论,吸引了一大批崇拜者和模仿者。

为追求诗风新人耳目,黄庭坚发明了著名的“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法——这不就是现成的写作妙法吗?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翻译过来大白话就是:大量积累融汇前人的语言,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

戴建业老师认为:语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学习古人的语言是积累丰富自身词汇的重要渠道之一,取古人的陈言入自己的翰墨,只要不简单抄袭而是活用变化,也不失为继承文学遗产的一种手段。用古人的名言、佳句为自己的文章添光增彩,这个方法很好用。

“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为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简而言之,换骨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前人的诗意,也就是与前人的诗歌意同而语异。所谓夺胎法就是点窜前人诗句或采用前人诗意而稍加变化,使之与自己的诗境融合。

这里,戴老师举了两个例子。如黄庭坚的《寄家》诗“近别几日客愁生,固知远别难为情。梦回官烛不盈把,犹听娇儿索乳声。”就换骨于韩愈的《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骄女未绝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我前,耳若问啼声。”黄诗把韩诗的四句浓缩在最后一句里,袭其诗意而异其诗语。

夺胎法如黄庭坚的《夜发分宁寄杜涧叟》:“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就是从欧阳修《别滁》中划出来的:“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吟诗作词是这样,我们写文章也同样如此,所以博览群书,摘录好词好句,建立自己的语言素材库真是非常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优秀词汇、语句的积累就是我们写作的基础。

开篇戴老师就总结了两宋诗词的基本特征:两宋诗词独特的艺术风貌孕育于两宋独特的文化语境——经济的高度繁荣和对外关系上的极度软弱;士人生活境况的相当优裕和对他们思想控制的十分严密;文化的十分普及和精神的不断内敛。

两宋诗词的特点、优点和缺点,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与这种语境有关。不同的人生际遇造就了诗人、词人不同的诗风,要正确理解和评价他们的诗词创作,就不得不了解他们的政治主张、政治生涯和人生态度。

戴老师给予了精彩的范例:如人们将苏轼、辛弃疾并称为豪放词的代表。不过苏轼的豪放中极超旷洒脱之至,辛弃疾的豪放中尽沉郁磊落之姿;苏轼的豪放近于庄子,辛弃疾的豪放近于屈原;苏轼的情怀虽然细腻敏感,善于感受人生的各种不幸,但很快从不幸中超脱出来而处以达观,所以词风超脱旷远;辛弃疾一往情深而又坚定执着,一生忠于自己早年的信念,直到临死时还大呼“杀贼”不止,真的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但他一生不改其忧国忧民之心,傲兀不平和悲愤激荡倾入词中,因而词风沉郁悲壮。

读史使人明智,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诗使人聪慧,因为诗是最精简美丽的语言。唐诗宋词是我们古代文学中璀璨夺目的珍宝,看一看戴建业老师的《两宋诗词简史》,感受一下两宋诗词的美,这真是极好的阅读享受。

我是虎皮柚子,一名教育工作者,喜欢阅读与写作,欢迎关注。

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