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生从容读后感100字

人生从容读后感100字

《人生从容》是一本由简媜、张曼娟、骆以军 等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从容》读后感(一):人生从容

春节休假期间看的一本台湾女作家的书,里面好多短篇都触动人心。

有阿嫲的金句良言“一直想赢的人一定过得很苦,从容点啊”。

有一篇写到和自己的高中好友一起读书,探讨人生,可命运弄人,作者后来的人生算是一路很顺,可好友俩次高考都失败,日子过得辛苦。道路不同,俩人联系慢慢断了,听到好友的最后消息尽然是好友去世的消息。作者悲痛万分,但再也找不到和自己共读书的人了。

人生从容,无论低谷,高峰,人过得总归是自己的日子,做不到云淡风清,却可以做到看尽云起云落,归来还是自己。

《人生从容》读后感(二):人生莫怕不从容

忘记从什么时候起,散文变成我阅读领域的一个冷门选项。在充满了阅读快感的小说和充满了知识点的实用书籍之前,散文既没有畅快淋漓的起伏感,又少了快速获取大量要点的便捷,加上近年来对“鸡汤文”这个概念盛行,若是稍有些鼓励人心的文字,就会被轻易冠上这样可以被轻易嘲讽的名号,这让我对散文渐渐远离。

直到拿起“华语文学60年·散文精选”这套书,我才猛然惊觉,自己已经很久没好好读一本散文了。

先读的是套书中的一本:《人生从容》。将这本书封面在读书群里贴给朋友看,朋友说,装帧很好看,可惜书名有点点俗。略有同感,但那一系列的作者名字——简嫃、张曼娟、骆以军、郭强生、彭树君……,每一个都勾起了我的兴趣。

曾几何时,我是个沉迷台湾文学的阅读者。曾在简嫃的《女儿红》、《水问》等书里,读到了文字可以那么古典诗意;曾在张曼娟的《海水正蓝》、《缘起不灭》等书里,读到了可以那般温柔地面对世界;曾漫游过骆以军的文字迷宫,也曾撞见过郭强生描述的同志故事。至于彭树君小姐的作品,我读过她以笔名写的《朵朵小语》,更记得当年琼瑶席卷华语世界的剧集《梅花三弄》中《鬼丈夫》的小说就是她改写的……

这些记忆,随着我翻动《人生从容》这本书,也一页一页被展开。我仿佛重回了青春的那段时光,虽然有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纠结,但却少了而今的世故和偏见。

工作闲暇、喝茶时、睡觉前,我抽空读着。于是每一篇,我都慢慢读。似乎没有为了什么必须快速结束的紧迫感,而这样的速度,似乎更适合读这本书,更不期而遇地契合了那个略有些“俗”的书名。

《人生从容》是一本汇聚了台湾知名作家的散文选集,它从“迁徙”、“成长”、“脚印”、“驻足”、 “放下”五个主题进行划分,不仅选了简嫃、张曼娟、钟文音等台湾文学大家的代表作品,也有孙梓评、骆以军、言叔夏这些台湾文学的中坚力量或者是新生代的代表作品。每篇作品的最后,编者贴心地为你附上作者的信息,若仔细看,会发现很多篇章,其实都是作者奠定他们文学地位那本书的书名或代表作,就足以证明这个选本是多么良心了。

《人生从容》里选的这些作者,已经从父辈的动荡中稳定了下来,因此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关注家庭、关注代际关系的鸿沟与和解。于是在这样一个个的故事里,虽然是台湾作者的文字,但你却一点也不觉得陌生。

比如我虽然之前没读过叶国居的文字,但在读他的《髻鬃花》中祖母小心翼翼从猪油盆中挑拣蚁尸那又节俭又爱惜小辈的画面,便让我会想起一直深爱我的外婆;比如在蔡逸君《听母亲说话》中写,母亲将电话放在药罐旁,每次打电话回家,铃声不超过两次就会被接起的描写,读者也一定会因此联想起深爱自己的长辈……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读到了我们在生活中遇见过的痛苦、未知和惶然,而我也慢慢明白了这本书的意义。

《人生从容》里那些对生活琐事的书写,事实上恰好是我们对于记忆的复刻。很多记忆,你记得,是因为你倾注了你自己的人生,或者那件事曾经从你身上经过。但别人,因为没有你的记忆,便渐渐走远,遗忘。而你被留下来,面对加诸于你身上的伤害、痛苦。就像在“脚印”那个篇章中,有好几篇写到父母老去后子女所面临的状态,那种逼仄,远不是未经历过的人所能体谅的。

可是,正是在这样的人生夹缝中,通过对这段经历的书写,你也因此明白,正是因为你切身经历过,所以你知道了什么是不重要的,也知道了什么会让你心暖。你因此懂得了人生总会在得到的同时也会失去的自然,更因此明白失去不一定是悲伤有时候会成就豁达。

而在一代代的延续中,所有的争执终会化成和解,而在最后的最后,因为懂得那些关系背后的爱,你变得慈悲。有了这样的慈悲,你会消解偏见,也会理解就算是一碗鸡汤,若是能疗愈一颗流泪的心灵,它便有它的意义和价值,散文其实亦一样。而这样的慈悲,也能带你去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样不被闲事纷扰,只专注美好的人间好时节!

有了这慈悲,人生莫怕不从容!

《人生从容》读后感(三):《人生从容》:台湾人的市井气和烟火味

倘若说华语文学60年散文精选系列《岁月慈悲》是讲述那一批台湾作家一种沉甸甸的乡愁情感为主,《生命大美》是讲述那一批台湾作家在乡愁的影响下,为由寄情于游山玩水以及追求美好生活情趣的景物上方能得到慰藉,同时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歌颂大美的话。那么作为第三本也是该系列的最后一本《人生从容》,则是讲述了那一批台湾作家能够无暇顾及乡愁,而是能过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而认认真真、幸幸福福地去过那么一种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充满市井气和烟火味的简单而有真切的日常生活以及生活难忘事、轶事、趣事。 可以一言而弊之概述该系列的三本书的话,那便是:《岁月慈悲》主要讲的是乡愁与情,《生命大美》主要讲的是景与物,《人生从容》则是主要讲的是人与事。

在《人生从容》这本书里,也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的“迁徙”的故事。在台湾作家关于迁徙的概念,似乎就会让我们内地或者其他地方的人也许第一个印象就想到的是该部分估计也是讲述乡愁了吧。而事实上,迁徙只是一种背景,而关于异乡人的那种日常生活的人生才是他们应该重要之事。这不,首先重磅的出击就是来自著名作家张曼娟的《青春并不消逝,只是迁徙》。该文主要是作者对大学教授恩师的难忘和思念经历。故事颇为有对人生坎坷的叹息,也有对戏剧人生的一种关于岁月感恩又慈悲的味道。文中我们知道作者一开始对恩师的形象是朗然笑语,喷吐烟雾的一个伟岸男子形象,但由于岁月蹉跎,命运捉人,师母逝世,导致恩师痛苦万分而中风。但戏剧人生在于,之后作者也做了教授,也成为了恩师儿子的老师。文末作者通过与该学生的对话,知道恩师的经历,起初还因此作者而无限悲伤而担心该学生的成长。但事实上则是该学生的积极精神而安慰了作者自己。让作者明白“与青春恍然相逢的刹那,我看见了岁月的慈悲。”文中既流露对恩师的难忘,也让作者领悟到青春人生的那种从容的循环。

之后我们还可以读到凌性杰的《梦想二帖》。这是关于类似《给自己的一份信》的书信体散文,文中通过“致十年前的自己”和“致十年后的自己”都是作者自己关于过去成长足迹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理想和梦想的一种宣誓和下决心。充满励志的笔调中,我们可以读到“外貌与身体俱不可恃,唯有一颗年轻的心足以让世界每天开出异样的花”的真理。

此外,在这个部分很重的一个细节就是选取了80后、70后、60后的作家群笔下关于生活状态和所见所闻的文章。尤其要体现台湾市井气味的当算80后言叔夏的《白马走过天亮》,该文讲述了作者的中学时期的求学历程以及校园生活轶事,其中体现作者优秀的写景技巧的地方就是关于乘坐公交车的片段了。如“冬天的天色暗的很快,在一本摇着摇着就几乎要从膝上掉落的英语课本里醒来时,四周已是荒瘠暗黑的山野”如此的场景描写,写出了学生时期的青葱岁月静好。而这种乘坐公交车经历,也是我们大家内地城市里上班族的日常,如此有共鸣的同理经历,自然就感觉文章流露出的美妙。此外作者也通过听音乐MV的事情以及与校园交际的事情,道出了一种关于青春的青涩。

而在70后的作家吴岱颖《味之道》选二中,则是写出了“不可由他人代劳之事有二:意思过日子,二是吃螃蟹”的心得。文中也对吃螃蟹的“食问”颇为有值得借鉴之处,实乃是我们普遍吃货的指南。而同为70后作家代表孙梓评《知影》选二中,将辛波斯卡诗人和里尔克诗人入文,使得作者可以将如此的额散文写作犹如静物艺术品一般地写作,而由此使得作者自身“晴朗短暂性”的黑暗经历和内心“自厌”情绪可以升华为散文艺术品,放得安慰。而在60后作家代表钟文音《躲在黑洞是我的天赋》中,写出其与房子“我的蜗”的趣事。而对能在异乡安身的屋子的赞颂,作者毫不吝啬美言,如就有“在这间屋子,好像灵魂也长手长脚,在静谧里,灵魂喧哗。”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异乡作者的“成长”之事情。张曼娟的《缘起不灭》是讲述作者的童年里,“发条瓶中娃娃”陪伴作者的情感,以及作者于家人朋友陪伴的情感。从而道出了作者那一颗充满善意和爱的敏感之心,而作者将发条娃娃这个情感载体入文,道出了生命的无限循环的轮回规律。该部分的骆以军《活着,像一只驼队》这是颇为有沉重的成长经历,作者通过短小篇幅讲述了自己的家庭历史,让作者从小就感觉自己的家,自己的家族人生就是固有她自有的节奏感,这周节奏感就如行走在沙漠前行的骆驼队伍的节奏感。这虽然是沉重的,但对于当时成长中的作者而言,无疑是教会他那种坚韧和人生要从容的品质。

在我们童年里,与家人相处发生的事情是有难忘的 ,有开心也有忧愁的,在郭强生《和不认真来悲伤》中,我们即可以看到作者母亲喜欢玩相机,记录家人的生活,有着一段因相机而带来的幸福时光。而作者对于父亲这一块情感就显得是是悲伤的,作者陪轻度失智的父亲看电视,上上馆子,也忍受父辈的大男人主义,可见作者没有可以会背父亲这一块的悲伤,而是勇敢地去面对的如实书写。而其中尤为引起读者产生共鸣之处在于描写父亲看电视的情节。想必,时下我们和家人看电视时体现的微妙心理状态也是如作者所描述的同样有的经历的。如果放眼现代社会,家庭看电视于以往不同的地方在于,年轻虽然身在电视和家人前,但心早已经子啊手机上流连忘返了。

而在徐国能《第九味》中,是写出作者童年里关于大厨曾先生的生活轨迹,从而道出了人生百味之感悟;在言叔夏《没有的生活》,则是写出作者青春岁月在城市生活的寂寥,从而感叹自己的存在感之渺小。有时候我们也知道生活在都市里的人群孤独无聊是常事的了,但作者通过他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将这种人生重复的无趣,写得有了几分艺术的美感。而在凌性杰《可以相见,也可以不用再见》,则是写出了同学会的经历,而在同学会的事情上,作者知道:有些同学可以见,有些同学可以不见。因为相忘于江湖也是彼此同学间人生从容的态度。

本书第三部分是“脚印”,是关于母性对作家们的影响的抒情散文。吴妮民《谎》写出母亲对作者关于谎言和善意的谎言的教育;李进文的《老》,曾是通过作者的阿嬷及其太太外婆的年迈弥留之际的生活片段,道出了“人们害怕面对的恐怕不是失望,而是已知。怕知道自己每走一步就遗失一堆脚印”。这是关于生老与死亡的沉重话题。此外,我们也可以读到叶国居《髻鬃花》关于祖母在温暖的时光里对作者一家无微不至的爱护,也流露出无限的那绵绵亲情的爱意。而在廖淑华《迷航》中,写出生病住院的母亲关于在医院经历的苦事,那是一种生命中沉痛的母性的抒情,让人感动万分,读者在读到作者母亲在医院生活场景也是会哽咽难过的,毕竟作者写这种伤痛母爱,写着十分感人。

本书的第四部分,这是写童趣的“驻足”。该部分的第一篇这是选取了久负盛名的作家简媜的《燥》,大家知道,作为台湾农村走出来的大作家简媜,文风是那种充满乡间泥土气息的古朴真挚、圆和亲切的氛围的。其中我们可以读到她关于田园之景的描写。如“一望无际的稻田之上,出了天空、飞鸟、孤立的电线杆外,还有湾区的小石路。路的尽头是密密的,长着苔的竹篁”都是晶莹剔透如露珠的优美文字。而此文作者这是通过炉灶这个意象,传递出了一种一个家庭的一生都围绕它转的意义,无论是做过节宴席,还是日常煮饭都离不开他,使得这种烟火味是巨浓烈的。而文章的升华在于,道出了“属于女人的,柴米油盐的人生,也在灶口前燃尽。”女人与灶的“亲密”影响关系。

而在吴均尧的《天神的戏台》,我们可以一览台湾民俗的祭祀文化,而行文间也不失作者的童趣一面,如亲人为作者求福而祭祀,而幼小的作者自己则是只想吃祭祀的美食,等等。徐国能《石榴街巷》则是带我们领略一番台北的永康街的变迁,由原来安静的政府官员居住的街,因时势而开发成了繁华的美食街,既有人与街事的市井气味,也有烟火味。王盛弘的《大风吹》是很好关于论如桃酥、鸡蛋糕等零食存在重要性的好文章。其中不乏也让我们读者知道台湾的一种竹围居住的方式,而在这种居住处有着生产雨伞的小工厂,作者那一众学生都是这边上学边上打工的经历,突显了台湾那一代的辛勤劳作精神。

本书的第五部分这是关于“放下”的哲思部分。简媜的《水问》 是为她自己的同名小说写的一篇爱情散文诗,其中的文字都是清新脱俗,而自由跳动而不失优雅的。而所道之理是“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意死来句读。”骆以军的《孤独的至福》则是写出了朋友间喝酒打屁的聚会之事,杯盘狼藉间道出各种命运无常的道理。李进文《并不会怎样》,写出了孩子应该品尝孤独的滋味,生命才有厚度的看法。彭树君《就当蜻蜓掠过水面》,以村上春树道歉事件入文,写出放下身段的心得境界,告诉大家道歉是社交礼仪,也是个人教养,和自我反省的主要体现。而韩良露的《追忆台北的晨光、晨音与吃早餐》,则写出了作者终于放下了执着移民巴黎的心态,甘愿陶醉在台北的晨光、晨音与吃早餐。让大家也感受一番台北充满市井味道的早餐文化。

正如出版方的推荐语所言:在新的时代里,乡愁已成为遥远的遐思,如何勇敢地面对未知与未来成为他们所关注的主题。人生路阻且长,要想让每天都开出新鲜的花朵,就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是的,在这本《人生从容》里,那一批台湾作家笔下所体现的就是一种活在属于自己现实世界里的人生从容的人生观。这种人生从容里有着关于放下固执的思想,有着关于成长童趣、感恩、亲情友情的人物历程事迹,也有着台湾人充满人与城事乡事的那一股股浓郁的市井气和烟火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