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丁香花》读后感100字

《丁香花》读后感100字

《丁香花》是一本由高阳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丁香花》读后感(一):高阳笔下龚自珍

说到龚自珍那必须提到有名的丁香花公案,清代道光年间,北京城里暴出了一件轰动一时的绯闻,人称"丁香花公案",案中女主角是贝勒王的遗妃顾太清,男主角则是一代文豪龚自珍。公案乃由一首闲诗惹起,经过某些热心人一渲染,变得香艳炙口,亦假亦真,反正最后的结果是王妃顾太清被逐出王府、从此沉落市井,龚自珍则引咎自责,惶惶离开京城。这样的结局真的让人感慨,两位文人的诗文交流被人说的那么不堪,但是谁又能说的清楚吗,自国文人多洒脱,而他们又有着名门望族的身份,生不由己。

高阳以丁香花为题写尽了龚自珍的一生,龚自珍在官场和情场上的失意道出了龚自珍的一生,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他是“狂士”龚自珍,一生希望戍边立功,却始终郁郁不得志。

“设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他是“名士”龚自珍,半生风流,却只留下几首新词、几行断肠句。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满腔的热血、一肚子的委屈以及物是人非的境遇,化成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

在这本书中你能找到丁香花公案的真相,你能在高阳的笔下感受龚自珍的一生,他是个有理想和抱负的文人,但又不想只是个文人,他想戍卫边疆,建功立业,他也想潇洒倜傥,轰轰烈烈,可能他出生的太早了,再晚点他可能是一位革命人。

再说说高阳,他的作品多数讲的都是清朝的历史,说是历史也不完全是,历史小说中大多七分历史三分杜撰,好多历史小说不过是借助历史的背景人物演义故事,而高阳不同以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加之厚实的历史功底的写出引人入胜的故事,小说不同于历史,必须要有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才能吸引读者,清朝的历史真是错综复杂,在高阳的笔下你会对清朝的历史有进一步的了解。

高阳的才气有目共睹。高阳的学与识,既得自家学渊源,也得自刻苦的攻读和异常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识、学兼备,高阳便登上了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的最高峰。相传"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

《丁香花》读后感(二):“空山徙倚倦游身,梦见城西阆苑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对于龚自珍的了解,仅仅知道他是晚清诗人,还有就是上面这首诗了。

“有井水处有金庸,有乡镇处有高阳。”

作家高阳的笔下让我看见了一个“狂人”——龚定庵。

偏古体的文字总是有一种亲切感,就像久别的故乡。

现在,越来越能体会到什么是家国情怀。说白了,就是一种归属感,读国家的文化,读家族的文化,看老前辈们一点一点探索出来的路,走了很多弯路,也做过许多错事。不管是辉煌,还是黯淡,在历史的遗迹中都不可或缺。

晚清时期,官场腐败,市侩猖獗。悲悯那个时代,却又觉得晚清本该就是这个样子。王朝更替,兴盛衰亡,一幅“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又一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初高中时,读古诗老师总会让我做个批注,什么抒发诗人郁郁不得志、报国无门的情怀,什么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卓然自立的情怀。这样类似标准答案的回复着实令人无奈,想尽各种办法去读懂人心,这很无聊。

龚定庵的“萧剑人生”,抛去官场、情场双失意,还不错。出身书香门第,一肚子的墨水,虽不被重用,却也活得潇洒。

在朝为官,不管是贤臣,还是贪官,人情世故需要懂得一二,龚定庵这种狂人不适合在颓世做官,他的叔父龚守仁到做得不错,典型的迂腐之人,一生平平淡淡,到点儿升官,到点儿退休,还不错。

龚定庵生性多情,有红粉知己,奈何红颜薄命,有西林太清春,却落下个“丁香花公案”。

要谈多情,我能想起的就是金庸笔下的段正淳,那叫一个风流,段誉到处认妹妹,看得我一愣一愣的。

情,是一个抽象的字眼,我不是很理解多情人的想法。上天给予我的,就这么四四方方的一块情感,我能管理的也就这些,我掏出去一些,或许会有归还,回来的,可是要变样子的。

为什么说与小孩子和老人相处会有收获,在小孩子的眼神里看到了珍重,而老人的眼里比我少了许多浑浊。

“空山徙倚倦游身,梦见城西阆苑春。

一骑传笺朱邸晚,临风递与缟衣人。”

少年时,情是个盒子,长大了,我打开,发现是空的,我才知道,情是需要自己去装的。

《丁香花》读后感(三):不遭人妒是庸才

龚自珍,对于我们而言,除了知道是晚清的才子之外,并没有太多的特殊之处,然而就是这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存在,却让高阳创作了一部荡气回肠、壮士扼腕的《丁香花》,映衬出一位历史小说家的博学与深刻。 尽管才华无法比拟盛唐时的李白与杜甫,但是龚自珍的才气也是不容小觑的,每一章节都或显或隐地穿插着诗句,如开篇没多久就出出了《百字令》,顾名思义在一百字内写出人物事件,尽管那时只是文言文的晚期,但要描拟一个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并非易事,而且诗句作为传情互诉之凭借,在此时已经消减了这般功能,而在当时却是她与他应酬时的投情意合。 龚自珍无疑是聪慧的,若资质平平,怎能时隔百年仍为今人所知晓,然而越是有才华的人越容易不得志,面对着黑压压的庸人,他是选择不闻不问呢,还是奋起反抗了,选择了前者意味着明珠暗投,选择了后者意味着命运漂泊,可喜可叹可敬的是龚自珍选择了后者,由此引起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 文字知己,胜如骨肉。太理想化、太美好的事物在现世是不容易得到接受的,正如龚自珍与阿青的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人有时候需要自知自明,而恃才傲物总是要被风吹雨打去的,不能因为热爱而一往情深、无所顾忌,要知道自己永远抵不了这个世界的黑暗与昏庸。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龚自珍搜肠刮肚,只为了珍惜与李增厚的友谊,二人都是孝子,都有不凡的过去与痛苦的回忆,把酒言欢是少不了醉意,然而生活中除了酒,还应该有诗,不是说诗酒乘年华吗?于是,一方是翘首已盼,另一方则是欣然命题,二人在时间的某一点上达成了默契与和谐,画内的青山与眼中的红泪,都是勉强之故,却为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引经据典,到了晚清是容易的,也是艰难的。此前有太多的岁月创造太多的故事,每一件奇闻逸事都可以信手拈来,但又不完全暗合当下的情景,于是借力、借势只是虚张声势,真正的厉害之外在于时隔几百年仍然找到当时的感觉,大有“往事越千年,你侬我也侬”的意味。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无法克制内心的恐惧,想要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望得更远,不仅仅是角度与高度,更多是对生活的体会与认可,龚自珍在这一点的失算最终造成了悲剧,此一时彼一时,令读者热泪盈眶,无语凝咽。

《丁香花》读后感(四):只有香如故

看到,龚自珍这个名字,我第一反应是那首己亥杂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那关于这个人生平的一些故事,我就很有一些疑惑了。 这本书传奇的记录了他的一生坎坷波折不论是事业还是感情上,都遇到了很多问题,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具体有哪些误会?让我们通过这本书,进一步的领略作者的一生。 有时候我觉得看书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本来你觉得一点都不认识或者不了解的人,通过一本书,你觉得走入了他的一生,在看这本丁香花之前,我对龚自珍的了解仅限于那首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但是通过高阳对这个人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龚自珍,或者说是一个活在我身边的朋友,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龚自珍这个人,博学多才,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是无奈仕途不顺,没有得到重用,这让我想起了李白,但是之前也看过一些书关于李白的叙述就说,其实,李白这个人虽然在诗作上有很大的体现,但是从他做官从政的角度并没有真正的才华,但丁香花这本书,高阳写到龚自珍,我觉得他真的是有这方面的才能和才华,可能说生不逢时没有得到好的重用,导致仕途不顺,但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遗憾的是,就连最后的爱情都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在事业和爱情都遭遇到不顺利之后的他,回到家乡,却不幸遭遇到丁香花公案。其实是因为他无意中做出的一首诗,导致的一个冤案。正如诉书中所说的不遭人嫉妒,是庸才。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别人讲过的一句话是说,其实人跟人之间很容易遭受到嫉妒,被陷害,但是当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如果你只比别人优秀一点点,别人会嫉妒你,但是如果你比别人优秀很多那么别人就会羡慕你嫉妒到羡慕,其实就在于你自身比别人进步的空间有多大。 我们看这些书并不能够帮助他平反,也不能够改变历史,我觉得不管是历史书也好,还是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也好,我觉得书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智慧,我们从别人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有助于自己的成长,我觉得这才是读书,真正想带给我们的东西,而不是把我们变成一个抱怨的人。去抱怨,去责怪。我感慨,龚自珍的一生波折,我也为他的冤案感觉到愤愤不平,但我其实更想做的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收获自己别样的成长,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看书的人得到的启发,因为我们才是未来,我们才是未来,我们又决定着未来。

《丁香花》读后感(五):不招人妒是庸才

有一身傲骨的人进入仕途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就像一群鸭子里面来了一只天鹅,即使在美丽也没有人会欣赏,有的只是格格不入。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这样的人,有大才,却无处施展。比如李白、杜甫、范仲淹虽然有的也混迹官场做大官,但还是无法施展心中的抱负。 龚自珍同样也是一样,一身本领无处施展。一生希望戍边立功,却始终郁郁不得志。所以有了“设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 龚自珍虽然才华横溢,但六次会试才中进士,由内阁中书到宗人府主事再到礼部主事,位卑言轻,志向远大却欲报无门。可叹命运的悲哀,可叹天公的不公平。所以有了愤怒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出生在风雨摇摆的大清朝晚期,赶上了外国侵略的开始。一心忠君爱国的他想施展一腔抱负,支持禁止鸦片。他的很多诗歌、诗句也都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不公、不平。也或许因为其正直的表现,受到到了很多官僚的打压,导致其一直做的都是一些跑腿的小活。 《丁香花》这本书主要讲述的就是龚自珍的官场历程,还有一段卷入贝勒福晋的绯闻。 如此大才的龚自珍也或在与友人谈论经历,引经据典的时候才有一个才子的样子。 本书的作者高阳是浙江杭州人,1940年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1948年随学校迁至台湾。一直就有“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之说,可见其文笔功力之深厚。 《丁香花》这本书也让我们更加细致的了解了大清朝的一些历史,以及龚自珍的一些生平经历。 正所谓成也诗人,败也诗人。我们之所以能够记住龚自珍是因为他唯美的诗句,但同样也是因为诗,使他遭受了很多的挫折。龚自珍怀才不遇,只有诗歌能够抒发胸中的情感,然而就是因为一首诗引起了轰动京城的“丁香花大案”同时受到牵连的还有贝勒的福晋。 在很小的时候,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龚自珍的一些诗句。当时老师跟我们讲一些国家情怀之类的,那时候的我们可能比较懵懂,没有什么过多的感受。但是越长大,我们越能找到家的这种归属感,更能明白国家的文化,民族的荣誉感。当拿起那些诗句的时候,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丁香花》这本书在读的时候更像是打开了一副晚清时期的画轴,一幕幕看在眼中。官场的黑暗,以及那些欲报无门的才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读过《丁香花》之后,我虽无才,但也能够理解那句“不招人妒是庸才”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