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读后感精选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读后感精选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是一本由[美]萨拉·桑顿著作,雅众文化 /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精选点评:

●一本书全面透视西方当代艺术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拍卖市场。分享一篇作者专访: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616439/

●資本主義使得藝術增添了商品屬性,與原本的審美屬性形成了藝術的雙重性。本書聚焦商品屬性的「藝術界」——拍賣行、博覽會、雜誌、獎項等等,以藝術家、藏家、交易商、策展人各色人等的採訪揭開對於大都是人來說是神秘的運作。透過資本、權威的運作,給予當代藝術價值,不過,似乎更像是暫時消弭當代藝術的不穩。(PS:本書還寫了去年上雙策展人梅迪納在威尼斯雙年展的糗事⋯⋯藝術圈真的太小了⋯⋯

●听书待详解

●艺术界有七个重要部分:艺术院校、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奖项、艺术杂志、拍卖会、艺术博览会和艺术双年展

●晚晚推荐,生动有料。Notes

●选材很好,几个章节主题都很有代表性,第一次接触到“民族志学”,但行文太平,语言很枯燥,流水账

●比较深入地将艺术和商业的关系充分展开,感觉艺术是开放的,但艺术的社交圈是相对封闭的。比如哪个艺术院校毕业很重要,参与过什么样的展览,做过什么样的艺术评论等等。

●当代艺术的煞有介事和无所适从是一个薛定谔的谜题。

●村上隆的创作理念- 根據人們的反應來改變我的方向或者繼續堅持現在的方向,我始終在思考如何長久地保持藝術生命,如何融入當代人的情感。

●The charm of storytelling.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读后感(一):艺术就在身边,艺术的世界

艺术世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其实都不是很熟悉,我们了解一下途径肯定是书本或者电视

看着那些光鲜亮丽的艺术家,一幅画可以卖很多钱,羡慕嫉妒恨呀,这本书告诉我们艺术世界的每一个参与方

艺术世界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参与,才让艺术世界正常运转起来,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如果你感兴趣,强烈推荐你去读一下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读后感(二):很惊艳的一本书

刚刚读了两章,我觉得从一个记着的角度去观察艺术圈子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书主要聚焦在了当代艺术,虽然里面不免会夹杂一些比较主观的看法,但是从另外一方面说这个更加适合对艺术感兴趣的大众和没有过国外学习艺术经验的人阅读。

就前两章的内容来说,第一章讲的拍卖,通过生动的拍卖现场侧写,把读者可以直接代入到拍卖现场中,让我想起了自己很多次与画廊艺术家买家打交道的经历,在拍卖场上艺术品已经脱离了艺术的初衷,更呈现一种金融商品的属性,人物态度也十分丰富,没有一般艺术书籍所呈现出的严肃刻板或是高高在上。

第二章的艺术评论课,我很羡慕有这种教学环境的艺术院校。

多了也不说了,十分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这本书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读后感(三):萨拉•桑顿的艺术社会学

“11月某日,下午4:45,佳士得拍卖行的首席拍卖师克里斯托弗·伯奇正在纽约一处拍卖厅里仔细地检查会场。五名工作人员蹲在地上,用尺子测量椅子之间的距离,以便在保证舒适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多摆些座椅。”

这段文字不是某部小说的片段,倘若说它是从某个艺术社会学专著中选摘出来的,而且类似的文字还贯穿其全书,可能会让人不可思议。但是,这的确是英国作家、社会学家萨拉·桑顿在其新书《艺术世界的7天》里的描述。

从2004年起,萨拉·桑顿花了三年多的时间行走世界,用民族志学的方法观察当代艺术,采访了250多位艺术家和艺术界人士,持续写作五年,最后浓缩为七天的现场特写,汇辑成《艺术世界的7天》一书。

艺术价值的呈现渐趋社会化

“艺术史是我的初恋。”在谈到对艺术世界的关注时,萨拉·桑顿笑着如是调侃道。

若干年前,萨拉·桑顿还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攻读艺术史硕士。尽管后来她又到格拉斯哥转攻社会学博士,并在早期作品中多围绕亚文化、媒介和文化传承展开,但正如她不讳言的那样,“艺术的世界有它自己的规则”,那次相遇给她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关注艺术本身。

然而,作为“过来人”,当萨拉·桑顿在接受了社会学调研和定量分析的方法训练之后再次与艺术相遇,她的观察已经有了新的角度:为什么有的艺术品那么有名、拍出天价,有的却不为人知?艺术品是怎么走入公众视野的呢?在艺术品自身价值之外,其价值呈现形式在她面前闪耀出了迷人的光彩。在社会学和艺术领域的交叉地带,习惯于成为“文化游牧者”的萨拉·桑顿,终于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草场”。

“作为一个艺术社会学家或者研究艺术领域的社会,我想更多地去了解围绕艺术品周围的人的情况。”萨拉·桑顿说,“围绕一件艺术品或艺术家,有很多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驱动因素,是这些因素最终成就了一件伟大的作品。这并不是否认作品本身的重要性,作品的水平也很重要,只不过艺术品自己没有腿,既不会自己走进博物馆,也不会自己走去拍卖场。”在萨拉·桑顿看来,对艺术家来说,交易商、收藏家、策展人、评论家包括拍卖行的人员都成为他们的协助者,艺术品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艺术行为,最终被带到一个更广泛的公众的视野中去。换句话说,艺术品本身成了一个复杂社会关系的象征。

“回到现场”的艺术社会学

很多时候,“关于艺术”常常比艺术本身更有直观的、生活化乃至娱乐化的效应。也许正因如此,威尼斯电影节上的明星走秀会让人们那么兴奋,各种八卦新闻也被津津乐道。然而,作为一门学科,艺术社会学除了在法国十分兴盛之外,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数地方依然属于小众。当艺术史的描述在理论的层面打开一种观察的“视界”时,人们还是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对大众来说,艺术更像是一个隐藏了“内幕”的场域,要进入其中真的很难。这种难度可以用理论去阐述,但多少还是会因与现场的隔离少了点“地气”。

某种意义上讲,萨拉·桑顿给人们带来的是另一种“艺术社会学”,即情节化地再现艺术生态的各个方面。《艺术世界的7天》采取了“一天一章”的体例,以充满现场感和幽默感的叙述,把读者带进了艺术品价值呈现的各个环节:从教育、创作、评论到评奖、展览、拍卖,涉及了佳士得拍卖行、加州艺术学院、巴赛尔国际艺术博览会、特纳奖、《艺术论坛》杂志、村上隆工作室、威尼斯国际视觉艺术双年展等艺术世界的重要代表。这些常人很难深入了解到的环节,从情景出发并抵达行业圈子的内部,成为真正生动的艺术社会学。

现场化、文学化的叙述得益于萨拉·桑顿的双重身份:作家和社会学家。“写作是我很享受的一个过程。在大学,我是一个全职工作的学者,我非常喜欢教学,但却不太喜欢学术圈里的风气,你要说很多听上去很高雅的学术词汇,显得自己很重要、很了不起,我不太喜欢。”她说,“我更希望我所写的东西有更广泛的读者。因为我觉得,这本书是给公众提供学习和教育的一本书,但又不像学校里一样枯燥。”

“价值中立”的叙述原则

当记者问及“你更喜欢作家的角色呢,还是社会学家的角色”时,萨拉·桑顿不禁脱口而出“Both”(两者都喜欢),而且表示还可以扮演更多的角色,“比如艺术评论家”。但她又强调,她不会去写评论也不会对作品本身说好说歹,“如果加以评论是与我的原则相违背的”。

萨拉·桑顿告诉记者,“在我所研究的领域,有一个‘价值中立’的原则,所以对采访者我会很中立地不作评价,会公平、客观地来采访。因为采访者中有些彼此是不喜欢对方甚至是处于敌对状态的,这是在这一行研究中有历史的一个重要传统。”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这位作者的确信守原则、甘当“录音机”和“摄像机”。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萨拉·桑顿整整记录了45个采访笔记本。在这期间,她“混迹”于艺术品生产、评奖机构、艺术杂志社、艺术教育课堂、拍卖场合、展览馆等场合,甚至一度在画廊里工作过。但“作者”的情绪情感不可避免,就连来北京期间,萨拉·桑顿兴致勃勃地跑到798、宋庄等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去“微服私访”,在发现宋庄的许多艺术家“居然都抽古巴雪茄”时就大吃了一惊。在某些时刻,评论让她觉得“更加痛快”。

比如,“在拍卖大厅里,如果你出价,你就参与了这场演出,如果你买到了东西,那你的表演就会博得观众的掌声。按照拍卖行的说法,你实际上是‘赢得’了一件艺术品”。凡有不吐不快的情节,萨拉·桑顿都绵里藏了那么一针。她说:“如果我特别希望在书中表达观点时,一般会采用幽默调侃的方式。”

“泡泡”背后的文化意味

艺术界的“情景”和“内幕”是大众读者所关注的,萨拉·桑顿对艺术品的生态链条则抱持着一种学者式的观察。她的结论是,整个艺术市场就是一个大泡沫。

萨拉·桑顿认为,这是一个由无数小泡沫组成的“大泡泡”,众多艺术品被评论家、交易商、收藏家、拍卖行炒作,其中甚至还产生了腐败,使艺术的世界膨胀为一个华丽的“泡泡”。跟经济泡沫不同的是,艺术始终作为文化在传承,一个小泡沫破灭了,又一个小泡沫会补上。某种意义上,艺术的世界已经超越了艺术市场的范畴,而成为一种“符号性”的存在。

因此,萨拉·桑顿并没有像经济学家对“泡沫”那么忧心忡忡。“艺术市场一直在蓬勃发展,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激增,越来越多的人自称为艺术家。当代艺术成为一种大众娱乐、一种奢侈商品、一种工作描述,以及对某些人来说,成为一种宗教的替代品。”在这其中,各个领域、环节都在逐渐形成自己的标准,使艺术品“冷热不一”这个普世的现象回归到相对理性的环境中。她更为乐观地表示,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了艺术的文化桥梁作用,认识并关注其中包含的创造性元素。她说:“在当今世界,创新力的重要性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当代艺术是创新的一个极端符号和象征,若一国没有当代艺术,就没有未来。”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

评价人数不足

[美]萨拉·桑顿 / 2019 / 雅众文化 / 上海三联书店

( 2011-06-01作者:郑荣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